金陵迁沭王氏宗谱序


王之华供
编者按:金陵迁沭王氏始祖景华公于明初自金陵迁沭阳,兄景茂公留居金陵。该支谱已有四修,其中第三修是居台湾的王锡康、王世焕和居广西南宁的王世俊合力相助而成。第四修是王文龙独资修成。上期刊登王之华呼吁寻找景茂公的后裔。本期刊登近期两修的3个谱序。
(一) 王氏三槐堂支谱增补序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游子,异乡迁客,无不缅怀故里,哺我育我之志馨香泥土,教我养我之父老兄弟,时时梦回系念,十五世孙,世俊兄弟和世焕兄弟,於一九三九年及一九四九年分别移居广西和台湾,已数十年矣。如今儿孙绕膝,晚景堪娱。
一九八四年春世焕自台湾来鸿云:为他年子孙后代回乡寻根访祖有所依据,建议我将王氏支谱加以增补,此议极当,惟百余年来,人事沧桑,每多变异欲得一册旧谱,殊属难事。爱于当年盛夏,不避溽暑炎热,不辞并山遥阻,不计年事老迈,欣然专程回里,往返历万里,试从其事,幸得十四世裔与仪、文详之鼎力相助,和尊长辈之亲世开怀,终于在王行十四世裔汉青处觅得一函两册老谱,由于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之所限、仅能将少许祖系略加增补,其他系无从顾及,实愧对先人,他年若有可能,定加重修。
增补过程中,还得远在台湾之十三世口岚公十四世文斌公十五世孙世焕及吴以章君(十三世安元之外孙)提供部份资料,得以完成。
公元一九八五年元月 日 十五世孙世俊敬撰於广西南宁
(二) 三槐王氏支谱重修序
窥以修纂族谱,旨在宏扬祖德,敦亲睦族,团结互助,砥砺志节,使后世子孙知其来之有自,明支系,别昭穆,绳其祖武,克振家声。
史载(古今图书集成)我王氏先祖,族派甚多,至唐始定为三旺族:曰京兆、曰琅琊、曰太原,然支派繁衍,各为巨族,自可断言,吾支迁沭始祖,景华公,原籍世居金陵(南京)自明代中叶迁居沭邑东乡大湖之滨(硕项湖)辛勤耕作,渐成康富,子孙蕃衍,蔚为著姓,清代雍朝乾之间,六塘河疏浚在懵(喜庆海州志载)湖水渐涸,良田渐增,我先祖乃向外拓展,至逊清未年,已聚居十余村落矣。(如附图)
子孙各立门户,人丁大盛,在此数百年中,历经兵燹灾乱,赖我祖德荫覆,均能安然度过,族人家计虽有消长,然皆能绵衍自适,克勤克俭,乐天知命,与世无争。
追念吾先祖在中国历朝中,贤者辈出,史不绝书,尤以晋之右军将军羲之公(字逸少)。书法冠绝古今,以黄庭经,乐毅传,兰亭序传于世,与其子中书今献之公(字子敬)史称二王,及宋兵部侍郎佑公(字景叔)尝手值三槐于庭早: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次子旦(字子明)果为宰辅,史称三槐王氏,吾王氏以[三槐堂]为号,以[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为宗祠对联,前后辉映,益显吾王氏先祖智慧超人,功勋显赫,愿我后代子孙,能步先祖光荣事迹之后,并发扬光之大。世俊、世焕、世修等,识浅见拙、在尊长辈督导之下,穷数年时间,发动海内外人力物力,奔波辗转千万里,而重修此三槐王氏支谱,以继后世,一为仰念我先祖之创业维难,一为垂示我后代子孙以明守成下易也。并以告慰我列祖列列宗在天之灵,是为序。
中华民国七十七年(公元一九八八年)元月 日金陵迁沭五世裔世焕 沐手拜撰
(三)金陵迁沭三槐王氏支谱第四次修纂序
尝有言曰:族之有谱,犹国之在史。“国若无史,湮失文明教化,不识英贤光范,国运必不昌也;族若无谱,不知先德祖武,不谙源流长序,必致民风颓惰。故畋千年来,序昭述穆,索本明源,为我国氏族各宗之美德也。然而,由于某种历史和社会原因,民间对续写族谱,曾一度视为“封建传统”今思之,其言谬也!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发之七号文件指出:家谱中蕴含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之资料,它不仅对于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且对当前某些工作起着大作用。由此可知,续写族谱,乃积极文明之举措也。
吾王氏族人以为,今人立足新鲜观念编纂族谱,其意义可谓深重矣。归纳之,约有四点:其一编纂族谱,系记录与丰富我国文化资料。自古以来,人口繁衍,迁徒变更,文化、民俗乃至生产经验隋之交流发展,因各氏各族陆续修谱,广泛记录迁徒变更之来龙去脉,自然为后人研究文化、民风乃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之素材。其二,各姓族谱,系研究名人出籍行踪必不可少之依据。人类沿袭发展,不应茫茫然而不知其根源、不知其英杰。自古以来,各姓各族,名人繁多,壮举迭起,若非载入文章族谱,后人岂知英杰何出、名人为谁?试想:若无王氏宗谱,今日家喻户晓王羲之、王安石生于何时地、后裔何去何从,均无踪迹可寻矣;若无岳氏族谱,今人考证岳飞出籍后嗣,亦依据也。其三,续写族谱,乃激励后人继承先贤光明德行之得要举措。古语云:“恢宏先绪,子振家声。纵观世事,勿论智者愚者,无不以祖先英明德才而为荣;有智有识者,必因祖先有德有为而受其鼓舞。故通过续定族谱,考询先辈名人之足迹伟业,弘扬光贤光前裕后之德行,对后人鼓舞启发可谓大矣.其四,续定族谱,乃促进后人健康发展之要吉。
近五十年来,国家繁荣昌盛,人口繁衍甚速,血统相近而婚嫁者渐次成风,此种陋习,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为害甚烈。究其原因,或因文明传统失之壅蔽,或因人口血统无记无谱,故,“九族”之内,不知高祖曾祖为谁,乃致“五服”之内婚嫁成为常事矣。此颓废之风,亟应教育纠正。为启示后人以科学文明观念建立家庭,必须续清宗谱,标明血统近疏,以供族人通览。
吾王氏三槐堂宗支,文明历史悠久,繁衍瓜瓞绵绵,英贤代出,声布四海,可谓望族矣!为引导全族长幼,恪守先贤德行,遵守国家法纪,健康发展后世,全族公议,合力修纂族谱,以慰先灵。此次修谱,虽距前次修纂不足二十年,但前次修纂距清未旧谱已达百年之久,由于历史更迭,族人常有迁徒,局部支派失之联络,遗漏未勘,加之原谱常有误写名字现象,须认真补遗纠错,故有此次彻底清理修纂之举也。
此次修谱之王要倡导者当十四世孙文龙也。文龙敬祖承统,曾于数年前,自费为大王庄祖坟建立石碑,标铭祖迹,且一年一度备办祭品,邀族人共祭祖先,以照先贤和顺济人之德行。文龙晚年钻研医学,以特效医方治疗骨质增生病,并恪守王氏言辞人及烈属、因难户等诊病施药不收费之诺言,声名远布数百里之外。此次修谱,人副产品费用,由文龙一人自报承担,慷慨之举,深感族人。
此次修谱,可谓举族协力同心。十四世保月身担纂务全面组织事宜,十三世华(儒),十四世保珍、十五世世奎、世才、具体搜集资料、勘核纠误,十四世兴志负担文稿汇编、誊抄,十六世滋刚担任打字、制版、联系印刷,均勤勉无懈,致此次修谱顺利告竣。参与其事人员虽则勤勉,但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有所难免,希若干年后继修族谱之后人予以纠正。
公元二00一年七月二十日 三槐堂王氏支谱修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