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古代人口稀少,县境内姓氏多为外来。笔者从已经查阅的王氏家谱记载中得知,王姓人均为汉代以后陆续徙居上虞。西汉末年,王充父祖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迁居上虞。此后,晋室南迁,由此避乱南迁之士族、士人及后代纷至沓来,如百官王氏开基祖王滨、如达溪王氏开基祖王泽元,由此上虞地域有了瑯琊王氏王导、王羲之的后裔,也有了三槐王氏王素、王景华、王旭的后裔,他们一代又一代地生息繁衍至今,对上虞的开发和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充的祖系。王充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地引用这一名言,可见王充的名气与品位。可是,这位足以使上虞历史生辉的伟大思想家的家世,所知者如雪泥鸿爪。笔者有幸在《王氏通谱》卷首之二,发现王充祖系有注,注明王充家史出自《唐行秘书正汪行忠进王氏家谱》,即查阅《汪氏修谱简史》,知道汪行忠是唐太宗秘书臣,于贞观元年(627)遵照太宗改革谱状令,收集和整理海内各种族谱,从中评定出“国之柱姓氏”11个、“国之樑姓氏”21个,这就是唐初姓氏的“族望敕”。由此可证,《王氏通谱》引用汪行忠所撰的王充祖系的确无疑,现摘要如下:
曾祖父王相:“汉豫章零陵丹阳三郡太守,渡淮迁江左居丹阳,后裔勇”。
祖父王勇:“相后裔,自魏郡元城徙会稽上虞,子二:蒙、诵。按《后汉书》充传,称充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始徙何人传无明文,故于勇行传载之,并注上虞派于后”。
父亲王诵:“勇次子,子一充,以上以前俱见《论衡》”。
王充先祖:见《汪行忠进王氏家谱》序,相照谱序称广孙,今广子已悬拟后补……今谱序称,相渡淮迁江左居丹阳后会稽上虞,王充即其流派,流派句上有王孙贾名,流派句下有王商、王崇、王肃、王况等名,不无牵合,惟其敍袭长子广、广孙相、相后裔充,核诸萧山、姚江两谱所载均同,并引此序为证兹不敢臆断其非,故遵两谱及《论衡》断自充祖勇始。
从上述谱载,可列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直达王充的传代世系:1世太子晋……19、王元——20、王忠——21、王浑——22、王矅——23、王袭——24、王广——24、王广——25、(子名未详)——26、王相——27、王勇——28、王诵——29、王充。
这一列谱系所及诸人,事迹大多可考。如王充上六代先祖王广(胞弟王吉为王导、王羲之的先祖):“袭长子,汉黄门书者,随父任复居太原,箸有《吕嘉赋》5 篇,见《汉书·艺文志》及《汪行忠进王氏家谱》”。
王充的后裔,《王氏通谱》载有两人:
王诚:“充后裔,明洪武庚戌举人,辛亥进士,甫释褐即论天下事,劝上以正心诚意亲贤远奸,称旨擢监察御史,卒葬牛拦岙”。
王仕昇:“明永乐岁贡,官同知,见《绍兴府志》及《上虞县志·选举志》。仕昇作诚孙本县志”。
王导的后裔。王导(276—339年),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茂弘。西晋末,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即成为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任相国,以门阀士族身份掌握东晋国柄,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的后裔,最大一支为开闽王氏,子孙遍及海内外,居上虞的是王导三子王洽的后裔。
达溪王氏。本支来自今嵊州北漳镇东林,据《东林王氏宗谱》载:王洽21世孙令谋“逸少翁(王羲之)子孙居剡,因避难于剡之平溪,充拓东林,厥后,孙仁寿生潍,潍生三子,次泽元徙上虞末年,王泽元定居今东溪乡达溪后,至9于世孙分衍出上宅支与下宅支:上宅支祖为兴二公王国英,繁衍有生畈、许朗岙、黒龙潭等13个分支。下宅支祖为兴三公王国芳,居地繁衍有徐家搭、岭下、旧宅等六个村。
王氏达溪这两支旺族,然后繁衍分迁,发展到上虞庙湾、丁宅街、章家埠等28个村落,又有外迁至京都、杭州、余姚等22个市县(40处)。其中一些聚居地已形成族居,并修有宗谱:
中村支,据《中村王氏宗谱》载:始迁祖王尽克,卜筑于古虞十四都中村。
纸坊支,据《纸坊王氏宗谱》载:亚二十(谱名下同)自达溪迁徙居象田,80世鵉二十一自象田徙居纸坊,为纸坊王氏始迁祖。谱为残卷。
西山支,据《梁湖西山王氏宗谱》载:始迁祖千六、泽元5世孙复迁梁湖西山。谱存上海图书馆。
凤鸣支,据《仙姑洞王氏宗谱》载:始迁祖达溪下宅支元十六,再徙仙姑洞。谱存美国哈佛大学。
王家汇支,据《王家汇王氏宗谱》载:始迁祖为达溪上宅支亚七,讳尧卿。谱为残卷。
任溪王氏。据下管《任溪王氏宗谱》载:宋代自嵊县东林移居上虞任家溪,始迁祖王迁。族人分上、下宅。谱存上海图书馆。
王羲之的后裔。王羲之(303——361年)晋琅琊临沂人,字逸少。王导侄。东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华茂(上虞县令)等41位胜友会于会稽之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被后世奉为“书圣”。《琅琊王氏宗谱》卷十三序言云:“右军有七子……七子之后散居四方,或居临川,或居豫章,或居会稽,或居剡溪……徙如皋迁睦州,而后有三阴之清江、会稽之蛏浦,以及上虞、新溪……皆出于豫章太守操之(王羲之第四子)之后也”。
蛏浦王氏。《蛏浦王氏宗谱》中说,王操之世居会稽,嗣子王宣之后裔中有一支曰:“兰亭王氏”这一支传至63世俊彦,长子王佐绍兴十八年(1148)钦赐状元,次子王公衮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其曾孙王㻩,授庆远将军转浙江提领,故居越城江桥,迁蛏浦(今道墟镇联浦村),称蛏浦王氏。
道墟的蛏浦王氏也是一支旺族,然后发展外迁自成一族的主要有:
搓浦支,有《搓浦王氏宗谱》,称始迁祖为蛏浦王氏始祖的父亲王寯。本支繁衍有雀嘴、东沥底、搓浦西岸等村。
湾头支,据《虞南王氏宗谱》载:湾头王氏始迁祖王锡,“由越之蛏浦阳下房徙于虞南湾头,见地山川秀丽,人敦古朴,筑室居焉”。
台儿庄支,山东台儿庄王氏始祖王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辞职别蛏浦只身来山东省琅琊寻根落户台儿庄。近几年,枣庄三之书画院院长王权代表台儿庄宗亲前往蛏浦寻根、立碑。
南岙王氏。据嵊州新编著《南岙王氏总谱》载:南岙王氏属王羲之血脉、王导世系的长潭王氏分支,始祖为王献之(王羲之第七代子)4世孙王超之(出继)后裔王煤。本支后裔迁居上虞有三:百官前江支,始迁祖为王锡祺;章镇毛沿墩、横塘桥支,始迁祖为王正。此外“方八,迁上虞花堪;安礼,迁古虞殂溪下管”,均属南岙王氏。
寺前王氏。据《崧厦志》:“寺前在退塘畈东,去崧镇四里,有显姓曰王氏。爚累官丞相,平章军国重事,详《宋史》”。即是说,寺前王氏是南宋名相王爚(长潭王超之23世孙)的后裔。笔者岳父王如良亦属这支,然遗憾的是至今仍未找到族谱。……累官知谏院、工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谥懿敏。生二子:厚、巩(编者按:王素实有九子)。王素的后裔徙居上虞有三支:
虹桥王氏。本支始迁祖为王厚曾孙彦洪:“初名道。宋政和王辰进士,拜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历徽猷阁待制,赠少师柱国。建炎中扈驾南渡,家余杭县仙宅界。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补之、辅之同居上虞达溪之虹桥。”另据《王氏通谱》载:王补之“绍煕初,同弟辅之守母墓遂迁上虞县达溪”。后补之的曾孙应良“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县秘图山”,为明代大儒王明阳一族的开基祖。
玩石王氏。据《玩石王氏宗谱》称,玩石王氏始迁祖为王素子王巩之子伯济:“字大经,性敏知古今,善诗词,雅好游,观过古虞葛仙乡之玩石里,爱其地山水之胜,宋神宗九年(1076)春迁居于此,自号玩石先生。子二:仲奎、仲圭”。分上、下堡,繁衍有百一公、南宅百三公、北宅百十、北宅七三等19派。
王景华的后裔。据《王氏通谱》载:三槐王氏王祉(王祐胞弟)曾孙㬌华:“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除成德军节度判官,煕宁初,以司门郎中知筠州徙高安郡迁兵郭郎中,终朝议大夫。生子九”。徙居上虞为王景华长子邻恕、九子多恕的后裔。
寺前王氏。谱载王邻恕后裔王爚的6世孙光祖:“字孟煕,为盐课司提举,赴任卒于直隶张家湾,时永乐十六年(1418)八月。其后迁上虞宁县乡,为寺前王氏始祖”。谱载有后裔,然与前述寺前王氏同地名,何故待考。
据《王氏通谱》记载百官王氏开基祖为王多恕孙王滨,定居百官为滨次子王察,创立基业为察次子王畬,父子行传如下:
王察:“滨次子,字几道,宋明经宣和中荐补从事郎,擢吴邑令,乾道间知真州历监察御史。世居汴京,金虏陷都城移家东寓。建炎元年,陈通作乱于杭,渡江暂寓上虞百官下市河西,立籍上虞。子二:菑、畬”。
王畬:“察次子,宋靖康之乱,待父由吴越至上虞百官,高宗定鼎临安(今杭州),在百官创立基业,筹划多出于畬”。
王畬的后代,谱载繁衍有横街、隐岭、梁湖、下乡等派,县外有杭城、绍兴、山阴、会稽,临平、嵊县等派。其中:
横街王氏。谱载开族始祖为王畬9世孙王端:“字友直,号直轩,元至正十三年(1353)生,神清气秀,勤于学问,著有无心子集。行世亲没哀毁骨立因以致疾,时永乐十七年(1419)卒,为横街始祖”。
盖东王氏。据《中国家谱总目》记载:现存上海图书馆光绪版《上虞盖东王氏总谱》(槐荫堂)仅有二册,谱称迁虞始祖为十七世孙,但无名讳。笔者从残卷中看出,这支旺族子孙遍及市内外。谱另存美国犹太图书馆。
方村王氏。今属谢塘镇星明村。据笔者在东桥头发现的光绪三十年(1904)王汝鑫所撰词堂碑记称,这支王氏,始迁祖为八六公,“元季迁居虞邑五都方村,历今二十二世,分作四房。”后裔分迁横江、桥东等地。
王旭的后裔。王旦胞弟王旭:“字子明,官至兵部郎中,兵部尚书”。据《妙环(庙湾)王氏宗谱》记载,庙湾王氏为王旭的后裔。其始迁祖王君辅:“讳之相,会稽沥水(今沥海镇沥海村)人,妙环王氏始祖也。考沥水世系,其先为仲裁者啟公,任武定教授,宋室南迁,随驾抵杭,徙越再转后,或移皋埠、或居东关,而我庆三公(君辅)因娶沥水景氏,则由东关迁沥水矣。至二世讳文洪,以柴商于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