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姓状元名录之一 2007-7-5

王树蕲供稿

(共62人)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 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词汇。“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的举子进京考试后,礼部要将新进士身份材料和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此始”。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上台,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清朝承袭明制,直到科举制度废除之前,沿用未改。状元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下面是历代52名王姓文状元的概况和10名王姓武状元名录。现叙述如下(按朝代先后编排):

1、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辛酉科进士第一人。此科有25人进士及第。

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亦称河东王氏。

王维早年丧父,聪颖过人,九岁即能词赋诗,懂音律,熟瑟琶并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王维应举之前,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大为不满,求岐王李范帮助。后随岐王拜见公主,独奏瑟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献上所做诗作,公主读罢大惊:“此早已熟读之诗,原以为古人所作,岂知出自汝之手!”遂请至上座。岐王乘机语及解头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然先后取得解头、状元。上元元年(760)官至尚书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之祖。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王正卿(?—?),字号、籍贯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己巳科进士第一人。可惜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3、王阅(?—?),字号籍贯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壬午科进士第一人。同榜进士及第2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韦陟。天宝八年(749),王阅又中拔萃科第一,后不知所终。

4、王溆(?—?),字号籍贯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六年(771)辛亥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8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张渭、东都留守张延赏。余事不详。

5、王储(?—?),字号籍贯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已未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 潘炎。试题为《寅宾出日赋》和《花发上林苑诗》。王储曾官詹事之职。其应试之作分别见于《全唐文》和《全唐诗》。

6、王源中(?—838)字正蒙,籍贯不详。唐宪 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8人。 考官为礼部侍郎崔邠。试题为《舞中成八卦赋》和《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王源中及第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官迁左补阙。后任户部郎 中、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敢直谏,淡名利,为政简约,颇受赞美。

7、王彻(?—?)字号不详,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进士第一人。本年,王彻、桑维翰、符蒙、成僚四人进士及第。礼部侍郎裴皞知贡举。

据清代徐松撰《登科记考》记载:同光三年……今据礼部奏,所放进士符蒙等四人,既慷慨舆情,颇干浮论,须令复试,俾塞群言。……况王彻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在《旧五代史》、《唐书》中均记载:“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丁亥,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第三,成僚第四。……礼部侍郎裴皞既无黜落,特议宽容。今后新及第人,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精加详复。”《玉芝堂谈荟》中也说:“后唐同光中状元王彻。”据此可知,王彻为同光三年状元。在礼部会试时取中四人,可是认为他们在试卷中流露出心中不满,论述浮浅。必须复试,才可以杜绝人们的议论纷纷。王彻的文章还是能抓住特点、精心细致、妙语联珠、不同凡响。

据《宋史·王祐传》:“大名莘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可知王彻官至左拾遗。《玉芝堂谈荟》作“彻”勘误。可知王沏为王彻之误称。

8、王归璞(?—?),字号不详,四川简州人。后唐同光四年(92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8人。考官不详。王归璞少聪颖,善属文,广政。状元及第后,不知所终。

9、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祐元年(948)戊申科进士第一人。及第数不详。王溥27岁进士及第,为状元,授秘书郎。郭威称帝后,历任左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柴荣即位为周世宗后,显德元年(954),他官至中书侍郎 、平章事。七月,兼礼部尚书、监 修国史。宋太祖即后,留归降的王溥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开宝二年(964),升太子太师。在宋朝为官之际,续补唐宣宗后唐史,合成《新编 唐会要》百卷。继《唐会要》后又编撰《五代会要》三十卷。从而开创了史学“会要”文体。

10、王朴(906—959),字文伯,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后汉乾德三年(950)庚戌科进士第一人。后周广顺元年(951),王朴辅佐柴荣。后封为晋王。拜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扩建、运筹合理。使开封街道通达、壮阔宏伟。“今京师之制,多其规为。”他通晓历算,奉命修订前朝各种历法之失,他熟谙音律,考证雅乐,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 重现于当时,留 传后世。

11、王克贞(?—?),字守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唐保大十年(952)壬子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人。翰林学士江文蔚知贡举。王克贞状元及第后,累官至观政院副使。宋朝初年,曾知汉州。宋太宗知其文名,特命什舍人院。后历任滑州、襄州、梓州三州知州,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曾受命修《太平广记总类》。

12、王崇古(?—?),字号籍贯均不详。南唐后主德二年(955)乙卯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9人。吏部侍郎韩熙载知贡举。

13、王嗣宗(944—1021),字希阮,号中陵子,汾州(今山西 汾阳)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进士第一人。他少年好学刻苦自励。一生曾任多职,官终静难节度使。著有《中陵子》30卷。

14、王世则(?—?),字号不详,湖南长沙人,一说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进士 第一人。五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 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中次正如此。”太一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 ,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宋自此科开始,新进士分为“赐进士及第”、“赐同进士出身”两种,并赐琼林苑。

15、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进士第一人。

王曾幼年丧父,聪明好学,善为文辞,以文才知名。咸平中(998~1003)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殿试唱名之后,翰林学士刘筠对他开玩笑说:“王状元就斜面 这三场考试,一生吃穿不尽!”王曾严肃答道:“我王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王曾是宋代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

宋真宗驾崩,王曾辅佐11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后为枢密使,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旌贤之碑”,又改其乡为“旌贤乡”。被后人视为仁宗朝第一贤臣。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16、王整(970—?),字子齐,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一作河北大名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衮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

17、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授 将作监 丞,通判湖州。如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 ,直集贤院。后官拜户部侍郎 ,为参知政事。病故于任上。享年56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被加赠为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18、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寿,字君贶,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时,年仅19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中状元后,初任怀州通判,入直集贤院,知制诰。神宗即位(1067),迁太子少保。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不久病逝于任,享年74岁。他历事四朝,为官55年,是宋代从政最长的状元。他虽然资格老,但始终未能拜相。他长于文学,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19、王俊民(1035—1063),字康侯,莱州掖县(今山东掖县)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学,性格刚毅,17岁便于太学。他状元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是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贺诗,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应天府发解官,但至任后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逝于任上。

20、王昂(1090—1132),字叔兴,江都(今江苏江都)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进士第一人。他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说侄孙)。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 时年仅29岁。人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宣和六年(1124)十月,以礼部员外郎奉命接待金国使臣,因“不谨”被徽宗下令停职。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

21、王佐(1126—1191),字宣子,号敬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授承事郎 ,签书平章军节判官,未及赴任如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被外放。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后知潭州,因讨平叛乱,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 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2、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人。宋高宗绍兴27年(1157)丁丑科进士第一人。他少年时,天资聪颖,每日诵读数千言。因家境败落,创办梅溪书馆闻名遐迩,有百余名学生。后来他在廷对中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泞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被高宗亲擢为第一。他中状元 后,历任校书郎 、王府教授。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中,享年70岁,谥忠文。朱熹、也很尊敬王十朋。

23、王容(?—?),字南强,号南涧,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进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他历任校书郎 ,秘书郎 、著作郎 凤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 举。后官至礼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24、王会龙(1192—?),字君遇,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宝庆元年(1225),王会龙参加“乙酉科”礼部省试,在九百多名举子名列第一。 因宁宗去世,理宗守丧,未亲加策试,便诏令以省试名次作为殿试名次,王会龙遂为状元,时年34岁。他中状元 后,曾于绍定二年(1229)任秘书省正字。绍定三年,长虹为校书郎 ,六年再长虹为著作佐郎 。端平元年(1234),长虹为著作郎 ,三年任工部郎 中。终官于太府寺卿。

25、王龙泽(?—?),字潜渊,又字及翁,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第一人。王龙泽是宋朝第118个,也是宋朝最后一个状元。他中状元 后,授承事郎 、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德祐十年 (1276),元军进攻临安(今杭州),恭帝君臣投降,宋朝遂告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对南枕头旧臣及士人较注意笼络,王龙泽是宋朝状元,忽必烈自然更为器重,委之以监察御史之职。他还擅长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