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古称永嘉郡)乐清县左原村(现称温州市的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二十八日,卒于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初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宋高宗亲擢状元,初添绍兴府签判,著作佑郎,建王府教授,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兼崇政殿说书,国子司业、侍御史,知饶、夔、湖、泉四州,直学士,左朝奉郎、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卒封乐清开国男,赠左散大夫,谥忠文。是我国著名的状元、良臣。被誉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但是,关于王十朋的上源世系从古到今历来争论不休,甚至在谱上保留两种世系的情况达百年之久,这两种世系—曰归属太原王氏,—曰归属琅琊王氏。宁溪王氏,特别是乐清左源支,虽然在二00四年将其上源仍属太原王氏,但仍然有人认为宁溪王氏应属琅琊王氏,而且争论比较激烈,给总谱局的世系归属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王十朋的上源究竟归属何处?《关于王十朋的宁溪王氏上源考证意见》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并寄送有关编委和宗亲团体供继续研究考证,总谱局又于2010年月12月20至21日召开太原王氏总谱编辑组,乐清王十朋纪念馆代表、天台黄雾王氏代表、宁溪王氏总谱编委代表等共12名代表参加论证会,经过认真分析与充分讨论,统一了认识,通过了本总结报告。
一、考证主要依据
·有关史志谱的参考资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魏书》等《二十四史》有关史藉。
★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
★《太原王氏通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教先生编撰)
★《琅琊王氏通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教先生编撰)
★《宁溪王氏总谱》(2005版)
★《状元、良臣王十朋》(2004年3月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华王氏论坛》有关乐清左原“孝感井”典故。
二、宁溪王氏与王十朋世系上源记载典例
(一)记述为琅琊王氏世系的典例:
1、《琅琊王氏通谱》记载一线图
33世导—34世洽—35世珣—36世昙首—37世僧绰—38世俭—39世骞—40规—41世褒—42世鼒—43世宏直—44世缄—45世思恭—46世希倩—47世珪—48世添—49世迈—50世知鲁—51世煦封—52世淘—53世畎—54世文朗—55世仁志—56世思宸—57世信—58世格—59世辅—60世十朋
2、《中华王氏论坛》有关乐清左原孝感井的典故
“游客”:“乐清四都王十朋故居前,始建于北宋的孝感井,王庆嗣挖孝感井就是告诫子孙,不要忘本,孝敬长辈。我们是王祥、王览的后裔。”
(二)记述为太原王氏世系的典例:
3、《状元、良臣王十朋》附录四:“王十朋家族源流世系分布”有关太子晋至王十朋的世系记载:
1世晋—2世宗敬—3世风—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贲—11世谕—12世息—13世恢—14世元—15世颐—16世剪—17世戊—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山寿—24世嵚—25世彝—26世勗—27世霸—28世咸—29世甲—30世甫—31世稷—32世憬—33世泽—34世昶—35世湛—36世承—37世述—38世坦之—39世愉—40世殷—41世秀—42世蚪—43世超—44世隐—45世潭—46世罕—47世祥—48世槚—49世音—50世傑—51世仲(仲华)—52世稷—53世业—54架—55世彦—56世从德—57世惟勤—58世可大—59世文诘—60世允珏—61世庆嗣—62世貌—63世文闲—64世信—65世格—66世辅—67世十朋。
4、《宁溪王氏总谱》记载一线图:
经查《宁溪王氏总谱》其王十朋的上源世系完全与《状元、良臣王十朋》附录四中的世系相同,但其始祖简介没有附录四中的详细,故世系(略)。
5、宁溪王氏属三槐王氏(未有世系,社会上传谈)
三、质疑与分析
(一)对记述为琅琊王氏世系的典例质疑与分析
记述王十朋上源世系为琅琊王氏的主要有《琅琊王氏通谱》,这两条世系实际是一条世系。该世系(见典例1)除“信—格—辅—十朋”四代与《宁溪王氏总谱》和《状元·良臣王十朋》书中附录四记载相同外,信的上源世系均不同,而且相差很多。在信的上源关键的八代人都不在世系中,据《状元·良臣王十朋》书中第1页载:“王十朋的祖上,于唐中期由山西河汾龙门徒居越州山阴,又迁杭州钱塘养沙坑,后裔从德官唐末大理寺少卿(二品),由杭州施水巷迁黄岩宁溪,其长子一支又多次迁徒至乐清高园,滩头,最后十朋始祖庆嗣(名隆,字文盛),于五代年间定居左原,北宋初曾任越州会稽尹。太祖貌(号廷一)真宗朝任定远将军,升怀远将军,加安远将军,轻骑都尉。高祖文闲,曾祖信(字友思,有作孝思)、祖父格(字嘉言)三代务农,到他父辅(字勤公,号安民)一辈才开始从文耕读,后子贵赠朝散大夫。据王十朋的《大井记》记载了左原王氏家族史“予始祖五代末自钱塘徙于温州乐清之左原,迄今无虑二十房,惟吾庐世得先祖始卜之地,阅二百年矣”。再次说明五代末年左原王氏鼻祖王庆嗣从杭州养沙坑迁到左原的事实。我们分析这条世系在当时的年代,是后人依据“孝感井”的传说,挂靠于琅琊王氏,而作为迁居左原的始祖,又挖孝感井的庆嗣都不在其世系内,正是让人难以费解,可见这条世系的真实性?这条世系形成后又被居住在浙江萧山的王庸敬先生所收藏,并在不了解真情的情况下,将其录入《琅琊王氏通谱》中,造成了一百多年的错误。
真正的“孝感井”典故,并非典例2“游客”所述,而是:即十朋先父为先祖时病重,思食鲫鱼无处可觅,其在自家大井中钓得鲫鱼的奇事。更奇的是先祖食后即病愈,故后来将“王家大井”易为“孝感井”。时年十一岁的十朋侍立井旁亲见异之,后作《大井记》。当绍兴十一年,十朋父逝,时任秘书郎的张阐就有赠先人挽诗,送其孝敬之句“玄鲫随钩诚养亲”的由来(见《状元·良臣王十朋》98页和《王十朋全集》764页)。
“ 游客”所说的“我们是王祥、王览的后裔”没有文字依据,也没有史料可查。
(二)对记述为太原王氏世系的典例质疑与分析
记述王十朋上源世系为太原王氏的主要有《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中的附录四“王十朋家族源流世系分布”和《宁溪王氏总谱》。这两条世系(见典例3、4)实际上是一条世系,归属于太原王氏晋阳支。
从上述世系中可以得知,王十朋的祖上相传出自周灵王太子晋王威之后裔,是太原王氏后代无疑。
1、史载为太原王氏前十九世源流的记载
王大良先生在《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第18页载:“自周灵王太子晋以下可知者十四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世系,谓太子晋生宗敬,东周司徒,宗敬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尹阳君;恢生元,元生颐,皆中大夫,召不就;颐生翦,秦大将军,翦生贲,字典,武陵侯;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
为更明确其世系所承,现将这段世系系列如下:1世太子晋—2世宗敬…………9世错—10世贲—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颐—16世翦—18世离—19世元、威。
根据上述世系:王十朋家族源流世系分布中的两个始祖名应更正,其中11世谕,应更正为:“渝”,17世戊,应更正为“贲”。
2、对霸——仲这段世系的质疑与分析
乐清四都乡是王十朋家族宁溪王氏祖居地,宁溪王氏族谱始创于何年,未去考证,王翼,王卓晶两位先生历经2—3年时间编写的《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翻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太原郡王氏宗谱》(中华辛末年第一版)乐清《左原王氏大宗谱》、《盐盆王氏大宗谱》、黄岩市《宁溪王氏宗谱》、青田县《高岗王氏宗谱》、乐清市《盐盆百朋后裔王氏大宗谱》、河南省《密县王氏谱志》等。
虽然参考了这么多的宗谱,但王十朋上源的世系,特别是51世仲(仲华)——27世霸这段世系比较混乱。
因此,我们在质疑与分析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承认宁溪王氏为研究王十朋上源世系所作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战乱,宁溪王氏的家族资料同全国各地王氏的家谱资料一样,多次散失,在几次重新编辑中不免混入一些杂乱的世系应予质疑和纠正。
(1)从28世威至51世仲,这24代中,既有太原王氏晋阳支,又有太原王氏祁县支,还有些始祖的名字难以在《通谱》中找到。从28世威—39世愉都属于太原王氏晋阳支,而40世殷、41世秀、50世世傑、51世仲都属于太原王氏祁县支。一条世系,一个家族不可能有两条世系的人穿插,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2)39世愉,坦之次子,字茂和,初为骠骑司马迁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辅国将军,晋尚书,仆射。娶桓氏,子三,绥、纳、缉(见《太原王氏通谱》第一册卷2第13页和第三册卷5第1—2页)都是讲只有三子。为何《宁溪王氏总谱》和《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附录四中有六子。在三子后又有三子,约、殷、绶。虽然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杀,唯独有缉子慧龙未难(《宁溪总谱》载慧龙系约之子),现又有殷、绶未难,而且还是愉的五子、六子。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有关史书中都难以查到,实在叫人难以相信。
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结果是副相王国宝及从祖弟琅琊内史王绪被杀;另一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而起,结果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爽、爽兄子秘书郎和同时被杀;最后一起家难因宋武帝诛除异已而起,结果是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的十余人全部被杀,接连的家祸伤透了这支晋阳王姓人的元气,以致他们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东晋以后,南北朝至隋唐,都不断有自称是他们后裔的晋阳王氏人显贵于世,如北魏隋唐时被作为整个太原王氏代表的王慧龙支,“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魏书·慧龙传》)(见《中华姓氏通史·王姓》94—95页)
历史就是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移花接木。民间宗谱虽说是历代祖宗传承,但正确与否,也要认真考证,加认分析。
(3)对40世殷,41世秀,50世傑,三人的质疑,这三人宁溪王氏是将其作为太原王氏晋阳支编入世系中,
在殷的简介中,任云中太守;在秀的简介中,文学名世;在傑的简介中,官济州刺史。
在太原王氏祁县支中,殷、秀、傑三人的简介也是这样,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在祁县支中,殷是30世,霸长子,后汉中山太守(一说云中太守),历史上虽有多个王殷,但任云中太守者只一人,那就是王霸长子殷。秀在祁县支中也是41世,文学显于世。傑在祁县支中是46世,是仲华的伯父,任济州刺史。
可见咸—傑这条世系是拼凑的。实不可信。
(三)关于宁溪王氏是否属于三槐王氏(见典例5),未见有世系,但在《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附录四“第4页中”隆的简介中有这样的记载:“隆:约生于710年左右,居河汾龙门,兄次子奎为继子,父子二人同时传文中公派,(据浙江乐清盐盆王氏大宗谱记载)。据史记载居河汾龙门王通称文中子,其49世后裔不明,可否隆及继子奎传此文中公派,因地点年代宗嗣均近似(为50世仅缺49世),并为与《三槐堂》挂钩提供了研究条件。”也许认为宁溪王氏属三槐王氏者,可能是依据这句话而来。无论从王庸敬先生的《太原王氏通谱》世系中看,还是从《宁溪王氏总谱》和《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中的附录四世系来看,宁溪王氏不属于三槐王氏,三槐王氏是以王言为始祖,王言在太原王氏中是56世,是文中子王通之八世孙,而仲华是王通的叔叔,与王隆(王通的父亲)是兄弟。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居河汾者及文中子后裔,并非三槐王氏也。这个概念要以王言为区分。
在《状元·良臣王十朋》书中和《宁溪王氏总谱》中,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51世仲(仲华),由河汾龙门徙居越州山阴,后迁钱塘养沙坑居仁里,正好与王庸敬先生所编撰的《太原王氏通谱》中的47世仲华相吻合,在王庸敬先生的通谱中,仲华名下注有“竞公之子,待考”字样,说明当时修谱时,对仲华的情况不予了解,而仲华却随晋朝皇室南渡,由河汾龙门徙居越州山阴了,这就是历史的巧合。从世系简介看,有多处“河汾”地名,从世系源流看,王十朋上源是仲华之后裔,而仲华上源却实实在在是太原王氏祁县支。(见世系图)
太原王氏祁县支世系图
四、考证结论
本次考证主要采取史、志、谱综合考证办法,凡国史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国史与方志中无记载的,则参考有关通谱和《宁溪王氏总谱》及《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中的附录四“王十朋家族源流世系与分布”记载,当不同的谱有不同记述时,要具体地进行分析。
具体方法是:
1、太子晋至王咸(1—19)世系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中缺六代按《太原王氏通谱》为准。
2、王威至王霸(19—29)世系按我总谱局所作的《三槐王氏的上源考证总结报告》为准。
3、王霸至王仲(29—47)世系按《太原王氏通谱》为准。
4、王仲(仲华)至十朋世系按《宁溪王氏总谱》和《状元·良臣王十朋》一书附录《王十朋家族源流世系与分布》为准,其世系编号按统一流水编号。
根据以上考证方法,可以明确王十朋的宁溪王氏世系源流为:
太子晋至王十朋的世系源流
1世太子晋—2世宗敬—3世风—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贲—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颐—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山寿—24世嵚—25世彝—26世彞—27世勗—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蜚—45世章—46世竟—47世仲华—48世稷—49世业—50世允珏—51世彦—52世从德—53世惟勤—54世可大—55世文诺—56世允珏—57世庆嗣—58世貌—59世文闲—60世信—61世格—62世辅—63世十朋。
根据总谱局2008年底所作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中“太子晋—王霸”的世系行传已公布,不再另述。现将30世殷—47世仲华—63世十朋等先祖的简要行传如下:
第30世:殷,霸公长子,后汉中山太守(一说云中太守),食邑祁县而居焉,为太原王氏祁县支祖,娶沈氏,子一:亥。
第31世:亥,殷公子,字子渊,抱经不仕,征召不就,躬耕居于祁县,著书立说,教授乡里,深为当世(地)所推敬,娶令狐氏之女子,子一:岱。又《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亥,汉宣帝时官中郎。
第32世:岱,亥公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初(136),征为功曹橼,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娶囗氏,子一:卓。
第33世:卓,岱公子,字仲远。(?—137)东汉阳嘉三年(134)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137)三月卒。娶囗氏,子一:述。
第34世:述,卓公子。克播前烈著春秋,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娶囗氏,子三:隗、懋、允。
第35世:懋,述公次子,后汉仕待中,幽州刺史,娶囗氏,子三:晨、凌、宏。
第36世:宏,懋公三子,居山西太原祁县。后汉仕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太守。雁门太守。娶囗氏,子一:并、一说倬。
第37世:并,宏公子,一说倬,名为详,娶囗氏,子一:杨。
第38世:扬,并公子,一说默,宏公孙。娶囗氏,子一:寓。
第39世:寓,扬公子。以文字优显于世,遭愍怀之难,东迁居焉,家本祁县。娶囗氏,子二:牢、宰。
第40世:牢,寓公长子。祁县人,仕幕容氏为上谷太守,随慕容德寓居青州。娶囗氏,子一:秀。见《宋书》玄谟传。
第41世:秀,牢公子。以文学显于世,早卒。见《宋书·南史》玄谟传,娶囗氏,子二:玄谟,玄则,女一适高法昂。
第42世:玄则,秀公次子,一说元则,字彦法,太原祁人,南朝宋仕太仆,国子博士。娶囗氏,子一:焕。
第43世:焕,玄则公子,南朝宋仕江州刺史,更著有《五经决禄》五篇。娶囗氏,子二:虬、蜚。
第44世:蜚,焕公次子,娶囗氏,子一:章。
第45世:章,蜚公子,娶囗氏,子一:竞。
第46世:竞,章公子,娶囗氏,子二:仲华、仲奎。仲奎留居河汾龙门,传文中公派。
第47世:仲华(仲),竞公长子。字世殷,一说伯华,由河汾龙门徒居越州山阴,后迁钱塘养沙坑居仁里,娶囗氏,子一:稷。
第48世:稷,仲华公子,娶囗氏,子一:业。
第49世:业,稷公子,娶囗氏,子一:架。
第50世:架,业公子,娶囗氏,子一:彦。
第51世:彦,架公子,娶囗氏,子三:从侍、从德、从儇。
第52世:从德,彦公次子,字本心,生于唐大中元年八月初八,卒于后唐天成元年十二月初一(847—926)。唐咸通年间(870前后)以科目登进士。初授临海县尉,校书郎,后迁大理少卿(892—894间),厝宁溪金岙南五里,著有《农家事略》。娶贾氏对二品夫人,原居杭城施水巷,为避钱氏迁黄岩宁溪、仙居秀溪。有五子:惟勤、惟善、惟宏、惟能、惟贤。弟从儇迁绍兴山阴县提村。
第53世:惟勤,从德公长子,字希友。迁居乐清淡溪滩头。娶囗氏,子二:可大、可久。
第54世:可大,惟勤公长子。字一经。居乐清淡溪滩头。娶贾氏,子四:文谋、文诘、元禹、元坦。
第55世:文诘,可大公次子。一说文浩。字叔诏。居乐清淡溪滩头,娶囗氏,子二:允瑚、允珏。允瑚早逝。
第56世:允珏,文诘公次子,一说允班,字继儒,幼孤,伯(文谋)抚,娶囗氏,子二:庆嗣、庆总。
第57世:庆嗣,允珏公长子,名隆,字文盛。北宋初官会稽尹,于五代间徒乐清高园,继迁乐清左原。是左原王氏鼻祖。娶柏岩村林氏,合葬八仙岩下,有四子:貌(廷一)、聪(行二)、钊(行四)、敏侨(行十一)。
第58世:貌,庆嗣公长子,字廷一,号云通。乐清左原东源,北宋真宗朝(998—1022)授怀远将军,升定远将军,加安远将军、轻车都尉,娶汪氏,续张氏,厝张岙江杭。有四子:时(廿九郎)、业(三十郎)、权(三十一郎)、文闲(三十二郎)。
第59世:文闲,貌公四子,三十二郎,耕续。娶贾氏,厝庐岙江坑,子一:信。
第60世:信,文闲公了。字友思,一说孝思。躬耕,积德好善。人号小王佛,厝梅岙白岩庵青龙首,娶马氏,厝阉前平地。子一:格。
第61世:格,信公子。字嘉言。躬耕起家,居乐清左原东派大井头,娶贾岙贾氏,厝东山之原,子三:辅、安(法号宝印)、普(早逝)。
第62世,辅,格公长子,字勤公,号安民。(1081—1142),耕续之家,随父居,后子贵赠朝散大夫及乐清开国男。娶万桥万氏,厝东山大板桥,王之望撰墓志铭,子三:十朋、寿朋、百朋。
第63世:十朋,辅公长子。字龟龄,号梅溪。(1112—1171),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亲擢状元,初添绍兴府签邦、著作佑郎,建王府教授,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兼崇政殿说书,国子司业,侍御史、知饶、夔、湖泉四州、直学士,左朝奉郎,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卒封乐清开国男,赠左散大夫,谥忠文。一生敢谏,主战抗金复国土,与秦桧余党主和派竭力斗争。以薪俸办教育及公益事业,政见政绩卓越著,民思之如父母,立生祠祀之。并有许多余著,有巨著《王十朋全集》等留世,今再版发行。娶贾氏硕人。敕葬乐清梅岙西庵田上。子三:闻诗、闻礼、孟丙(早逝)。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