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宿《王氏宗谱序》说到鹤岩谱(续)

(接上期)鹤岩谱的22次编修,以五世王浩(887-953)为初修,上海图书馆1882年《南里王氏宗谱》载有王齐(924-992)序,疑王齐字景淑(文献残缺,“齐”字尚存),因为鹤岩谱载有周显德六年(959)裔孙景淑序。至于这一版南里谱是以王熊之为始祖,还是以王明为始祖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冯宿作序的这版《王氏宗谱》是以乾1王熊之为始祖的,并不是以王明为始祖的,王浩初修的王氏宗谱有可能将王明尊为东阳王氏始祖。鹤岩谱所存先人坟图上将王明墓标为始祖墓的,墓在南里王村。
此后续修宗谱,每次多转载冯宿的这篇序言,其作用有二:一可标明始祖王明的来历,二借尚书冯宿的名声为家谱增色。应该指出一点,冯宿落款中“资德大夫吏部尚书”的头衔是身后追赠的,写序的时候只有“眷侍生”称谓。之所以罗列追赠的官衔,就是为了抬高作者身价,增加序言的份量。这是后人的炒作。
鹤岩王氏是南里王氏的一个分支,以王氏的十四世孙常1王垍、常2王墟为始祖。可以肯定地说,南里王氏第十四世子孙中,年龄比垍、墟大的何止一、二,但鹤岩谱均不予收录,而将垍、墟排成常字行1号2号。比他们小的略载若干,均为与谱中后人有关系的,因为鹤岩兴旺发达以后,邻村有南里王氏非鹤岩分支的子孙主动要求与鹤岩共谱,他们的先人排行均在常1、常2兄弟之后,如新府东庄派的先人常11王霆,南宋为国戌边于湖北,积劳成疾,献身任所,受封为临沂郡开国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四),是垍、墟的堂兄弟。
从血缘上说,王霆不是鹤岩派直系先祖,但由于他的后裔与鹤岩共谱,就不能不记载他的史迹,否则就有失本源。不过,再往前溯,他们都是正宗的王明后裔。正因为如此,历次鹤岩谱均以达339王明为内纪始祖。非鹤岩子孙之所以与鹤岩共谱,都是居住在鹤岩周边村庄,离南里远,且人丁不旺,受外姓欺侮,与鹤岩共谱,以寻求同宗庇护。
鹤岩谱从五世王浩初修的那一版算起,共作过22次纂修,前几次应称南里谱。试想鹤岩新创,人丁有限,何以修谱?更何况十一世修谱时尚无鹤岩分支。惜无谱序可证。
真正意义上的鹤岩谱,应从第十一次重修算起,第十次由25世成章、廷章、凯章会乾章参修,有章编次,第十一次由26世嘉忠参阅,嘉亮校正。所有参编人员均为鹤岩子孙。客观上,当时随着王乾章(1527-1599)中进士从政,鹤岩走向兴旺,在东阳北乡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有序言可稽的鹤岩谱是第十二次27世元声、元士参阅,麟奇重修的康熙十年(1671)《王氏宗谱》。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因“经兵燹后,旧谱失散无存”,本次修谱“经旁搜博采,参与考订,阙者补之,谬者正之。”纳南里、厚里、东溪、石塘、鹤岩各派于一体。这是鹤岩最后一次与南里、厚里、石塘共谱。此后除鹤岩派的直系先人外,鹤岩谱不再详载南里行踪。并几乎删尽厚里内容。
从第十三次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到第廿二次2001年重修,均有序言可稽。
综观整部鹤岩谱,明代以后的记载详尽可信,唐宋元三代史迹谬误较多,甚至有父子同年出生的差错,究其原因,古人往往只记干支,不记皇帝年号,有的是刻板时干支文字弄错,其结果,年代久远后就成了这类差错。类似情况在他姓宗谱上屡见不鲜,也不外乎这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