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庄王氏宗谱》读后

(一)、小沙庄王氏与三沙、三槐的血缘关系
2003年春夏之际,余因工作需要,常到江阴利港出差。利港镇与维常村不过数公里之遥,遂于工作之余慕名去维常村,拜访主修1999年版《小沙庄王氏宗谱》的王洪勋先生。晤谈良久,蒙赠该谱一部。
研读再三,知小沙庄王氏系三沙王氏中的西沙后裔。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以晋国公王祐为始祖。王祐曾庭植三槐,愿子孙必有出三公者。王祐生王旦(957——1017),封魏国公谥“文正”,王旦生王素,谥“懿敏”。王素生王巩,谥“太常”,以文章气节显于时。王巩与苏轼为文友,故有《三槐堂铭》相赠,使三槐王氏彪炳史册。
王巩生王皋,字子高,与抗金名将岳飞同朝为官。岳飞奉命回临安(今杭州)休息,王皋遗子吾护持书登门拜谒,并出示宗谱,求岳飞作跋。这就是岳飞作《跋王氏传芳谱后》的缘由,岳飞跋文见《王氏家谱研究通讯》2002年第1期。
北宋末年,王皋以名家子弃文习武,斥金虏,拒叛臣,崎岖万状,辇从南行。后因与奸臣合作不良,而隐居苏州荻川,为南渡始祖。王皋生三子,王易字吾置,王铎字吾伍,王湚字吾曾,分别为昆山东沙、荻川中沙、无锡西沙之始祖。 这就是三沙王氏的由来。受父命拜谒岳飞的疑为王铎字吾伍,岳飞跋文写成吾护(同音字随意书写的现象,家谱上很常见)。
西沙王氏王吾曾的后裔有一支迁居宜兴塔山,王吾曾的第十六世孙王继于明永乐年间由宜兴塔山迁居江阴小沙庄,是为小沙庄王氏始祖。王继生三子,王贤、王良、王方。长子是王贤居小沙庄,王良、王方迁居西维常。1999版《小沙庄王氏宗谱》只记载王贤一支,仍以王继为始祖。该支第九世王性侯(1668——1730)迁东维常,第十世王心奕(1728——?)迁小王家村,第十一世王舜兆(1718——1759)迁邵家圩,王舜相(1720——1788)迁西维常,相传至今。
西维常王良、王方两支历来同在小沙庄共谱,1999版未及上谱,目前正在筹备。
(二)三沙王氏谱撰修梗概
《小沙庄王氏宗谱》保存了九篇序跋,岳飞的跋称王氏宗谱“裒然成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 其余八篇谱序,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如下:
明成化乙末(1475)王讷《三沙王氏大宗谱原序》(简称讷序,03年1期)
明万历壬子(1612)华敦复《王氏三沙传宗谱旧序》(简称华序,03年1期)
清雍乾之际奚文灏《重修王氏宗谱序》(简称奚序)
清咸丰戊午(1858)郑经《王氏重修宗谱序》(简称郑序)
清咸丰庚申(1860)刘开文《王氏重修宗谱序》(简称刘序,03年1期)
清光绪戊申(1908)顾乃德《王氏重修宗谱序》(简称顾序)
民国三十七年(1948)陈谟《王氏重修宗谱序》(简称陈序,03年1期)
公元1999年王君泉《王氏续修宗谱序》(简称泉序,03年1期)
王讷,字万松,无锡人,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西沙王氏十三世孙明成化乙末,从官场退休,暇时考订旧谱,正好荻川雁行、廷器到西沙,商议编辑三沙全谱。志同道合,一拍即成,于是扁舟轻策(乘船、骑马)遍访三沙之宗。几经岁月,事乃克竣。这是成化三沙谱。
讷序称:三沙谱由八世祖王允和初修,王允和为元代进士,九世王德修增辑而成。囗者宗谱之修,皆我西沙前哲,即以余(王讷)之不敏,亦得益于残篇逸简中,稍窃学士之绪余,用以扬於前徽也!
另据王好贤《三沙合谱原序》(原文见〈王氏宗谱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王允和修谱于洪武庚申(1380),德修增辑于永乐已丑(1409),西沙十二世王处信增编于正统戊午(1438),其子王敏正增编于成化已西(1489)。隆庆已巳(1569)国衡粗修三沙谱(末及无锡)。因衡子思诚领凤桥叔之命,遍历三沙,修成三沙谱。半个世纪后十七世养吾、敬涣,十八世复山、凝素等再修三沙谱。姑且名之为万历三沙谱。序作者王好贤为西沙十八世孙,从文中“亦末及吾锡也”可判定其为无锡人。
再看华敦复〈〈三沙传芳谱旧序〉〉,华敦复,无锡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其祖父华云字幕塘,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祖母华王氏是西沙王西桥的长女,西桥当与思诚之叔凤桥同辈,西桥长孙王秀湖是华敦复数表叔,表叔侄儿时同事真庵陶先生,谊最深。秀湖表叔从乙巳(1605)至壬子(1612),八经寒暑修成三沙王氏谱,请中进士不久的表侄华敦复作序,华命之为《三沙王氏传芳大宗谱序》。确切的序文标题应为《三沙王氏传芳大宗谱序》。古人作文不可能自称“旧序”的,这“旧序”二字是以后翻刻旧谱时改的。修谱者以初识文字者居多,真正大学究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家谱中文字差错屡见不鲜。
从隆庆已巳(1569)至贤序三沙谱,差不多相隔两代人,万历朝实无辛末年,结合华序成谱于万历壬子(1612),可以推断,贤序作于万历辛西(1611),这两篇序言是为同一版三沙王氏谱所作。
奚序末标明写作年代。经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列》奚是江阴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从谱序落款看,奚当时的官职仅为江西新涂县知县,应是中进士后不久,属雍正末乾隆初,1736年为乾隆元年。
奚序称“王氏全谱由王万奚、王纶如续修。查〈〈小沙庄王氏宗谱〉〉,无万奚、纶如之名,据此可以判定奚序之谱仍为三沙谱。鉴于奚为三江阴人,当时小沙庄王氏巳传继十世左右,该版三沙谱很有可能涵盖小沙庄王氏。
(三)《从小沙庄王氏宗谱》的四次编修
郑序对“王之有谱始于何时?”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继公之前,吾末暇详,而继公以后固可征诸其谱也。今王君世忠、守仁、登厚,汇族人厘订之。稿成问序于余。“说明继公以前家谱情况不明,继公之后由世忠等修成《小沙庄王氏宗谱》,请经魁郑经作序,时间是咸丰戊午(1858)。
作于咸丰庚申(1860)的刘序称:“吾邑西维常小沙庄一支,自塔山西沙吾曾公十六世孙继公,于明徒居于邑,旧有牒谱,至明末兵火交加,尽为湮没。赖继公之十三世孙世忠、世忠、世贞采葺成稿……。复数年,十四世孙登仁、守仁、本中等起而缵继其绪。
据查,世忠(1792——1862)、世贞(1799——1860)、登仁(1804——1862)、守仁(1815——1864)、本中(1817——1873)等均系长房王贤之后裔。谱中十三世之前生卒失考的现象并不普遍,明清之交生卒可疑的较多,但可以相信明代是有过谱牒的,只是不一定是小沙庄谱。当时小沙庄王氏人丁并不很旺,要没有明代旧谱或康乾谱,十二、三世人口的名讳婚配生卒资料是很难传承的。但明确标明《小沙庄王氏宗谱》的,应以咸丰版为初版。
光绪戊申(1908)顾序称:“忽遇老者,白发苍容,曳杖逍遥,延余至家,告曰:此小沙庄,吾即王氏也。自有明洪武间,始祖讳继公,自锡邑徒居于此,迄今四百余载,相传二十余世……。其锡邑统系无容追叙,谨记继公为一世祖。至九世孙性侯公徙东维常,十世心和公徙西维常,心弈公又徙王家村。岁戊申,其族纂修宗谱,族尊永纯、分长凤仪同荣照、荣春等来诣请序。”
顾序告诉我们:小沙庄王氏始祖王继迁自无锡,十世心和公徙西维常,而查1999版小沙庄谱,只有心和长子舜兆迁邵家圩,次子舜相迁西维常。是否心和迁西维常不明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陈序则重复咸丰谱序之说,“王继迁自宜兴塔山”至于宗谱,陈序称:“谱之累次重修也,继公以上无论矣。继公以下可考者,清嘉庆时为十三世世忠、世贞、咸丰时为十四世孙登仁、守仁、本忠,光绪戊申为永纯、凤仪。……族人于去冬集议兴修,主其事者族尊林兴,分长汝霖。”
这显然有较大失误,十三世世忠,世贞主要生活在道咸年间,嘉庆末年(1820)世忠28岁,世贞22岁。不具备修谱资历。事实上十三世世忠、十四世登仁修的是同一版咸丰谱。前后相隔两年的两篇咸丰谱序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更具权咸性。
1999版泉序末曾提及小沙庄王氏宗谱史。综上可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迄今为止,小沙庄王氏宗谱至少有过四个版本,即咸丰版,光绪版,民国版,1999版,分别由十三世世忠(1792——1862)、十五世永纯(1837——1910)、十五世林兴(1882——1966)、十七世洪勋(1946——)主修。永纯是世忠胞第之孙,洪勋是林兴之孙。
(四)《小沙庄王氏宗谱》简评
1、 1999版《小沙庄王氏宗谱》只记载长房王贤一支。一至十世为贤公派。从十一世起分房世排列,既标村庄以标房派。房派以第九世侯字辈命名,侯家辈兄弟12人,有6人生卒失考,生卒均可考者4人,生卒不可考者1人,其中有四房延续至今,分居在东维常、小沙庄、邵家圩、西维常、小王家村等五个自然村。
2、 全谱涵盖十一个分支(房派),即
东维常性侯(1668——1730),从小沙庄迁来;
东维常郁侯(?——1710),十世简之公从小沙庄迁来;
小沙庄郁侯(?——1710),郁侯公长、次、幼三子留小沙庄;
小沙庄庆侯(?——?),传至十三世止;
小沙庄建侯(1671——1721),己见二十一世;
小沙庄正侯(1688——1761),传至十一世止;
小沙庄烈侯(?——?)传至十四世止;
小沙庄卓侯(?——?),传至十五世止;
邵家圩义侯(1676——?),十一世舜兆由西维常迁来,已见二十一世;
西维常义侯(1676——?),十世心和由小沙庄庄迁来;
小王家村义侯(1676——?),十世心弈由小沙庄迁来。
廷续至今的有性侯、郁侯、建侯、义侯等四个分支。
3、 有史以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没有人得过功名,最高荣誉是年过花甲,例授登仕郎。《小沙庄王氏宗谱》是一部典型的平民历史。
4、 《小沙庄王氏宗谱》真实反映了小沙庄王氏六百年来的繁衍变迁过程,除了近代有人外迁苏州、上海等地,历来以农为业。迁徒定居的范围在小沙庄附近。
5、 家谱是中国历史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的产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是父系社会的历史记录,重男轻女思想贯穿于父系社会的始终,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才有所改观,这一点在从小沙庄王氏宗谱中亦有所反映。民国谱之前,凡娶妻均标明配某村某某之女,实出岳父的地位,而不记女儿姓名。1999版直接书写配某村某某,维护女性的姓名权,以示男女平等;值得今后家谱编撰借鉴。
6、〈〈小沙庄王氏宗谱〉〉对赘婿传后问题的处理亦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时代特色。
中国人向有“一女半子”之说,但观实生活中各地风俗习惯差异甚大,有许多地方由于赘婿现象普遍存在,而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有的地区观念相对落后,以至把有女无子的家庭作为后继无人对待。这是观实生活及家谱编修中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小沙庄王氏宗谱》对此自有明确的处理原则:对有女无子以女招婿的,对赘婿子注明生父住地姓名,与娶妻注岳父住地姓名相当。其后裔作为小沙庄王氏后裔上谱,体现了“时代不同了,男子都一样,女儿亦是传后人”的时代精神。仅举一例:
西维常义侯支,十六世培荣(1873——1994),配西三保村梅凤池长女(1875——?)。生六子存一,名喜臣(1904——1919),聘申港孙赖源长女,聘而末娶,虚岁十六的喜臣早殇。生七女存二,六女出嫁,幼女秀娣(1919——1958)招前横刘泰来次子寿全(1911——1956)为赘婿子。1938年十八世囗炳出世,兼嗣喜臣。培荣一支通过赘婿得以传后,而今已见二十世孙。至于王梅氏卒年失考的原因,1948年修谱时健在,1999年修谱时寿全已不在世,囗炳不知祖母卒年,以致失考, 实际上1999年修谱资料整理时稍加考证,不难查清。
200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