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历代传承与保护记

吾尚儒王氏宗谱是一部记录本支家族、三沙王氏、三槐世族,乃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族谱,是明世系辨昭穆和宏扬先祖功德追溯氏族本源的传信家珍。本谱的修撰、保存与传承是经历历代先祖和族人中的先贤精英的不屈努力,历尽无数劫难和坎坷而代代相传的。
 

吾谱中最早记载修谱记录的是王旦作的《启后录》,文中规定要六十年一修,以后各代都有修谱记录。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时,吾三沙始祖王皋(殿帅府太尉)举家护送孟太后南下时,国家危难、个人生命难保,还将吾三槐王氏祖谱及木刻版牒装车一起携运,使文武官员与疆埸宿将无不叹服。吾祖王皋命次子王铎(中沙支祖)手捧父亲手书到临安岳飞府第请他作跋,岳飞喜出望外,认真细读,称赞王氏后继有人,有贤且仁,战乱之年保护家谱“禀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并题词“王氏世宝”四字为卷首。
 

元朝时,进士王允和(三沙八世)看到先世谱牒已存亡参半,便远搜博采,编成三沙全谱。元末明初,十一世王奇瑞避战乱耒到长兴尚儒,爱其山水之胜定居下耒,子孙繁衍。十四世王陛铨与东沙支的王行健一起赴苏州荻川抄录祖谱资料作为吾尚儒王氏先世资料。十七世王一祥、王一瑞兄弟收集三槐及三沙先世谱牒调查了尚儒王氏的世系,编撰了《尚儒王氏宗谱》,于康熙47年完工。以后嘉庆22年、道光20年续编。但最后一次却一波三折,先是咸丰年间二十三世王于岗操持续编,稿未成遇太平天国战乱,民众十有七、八死亡或失踪,谱稿散失。平定后,王于岗之子王小岗在旧书舖捡得卷首一卷并本支年表,遂珍藏之。二十五世王廷赓、王廷幹等又主持收搜残稿,意将三沙联编重辑,但又遇日寇侵犯,三沙合谱已难成事,有幸的是尚儒族稿已完备,便决定仍修为《尚儒王氏宗谱》,由二十六世王家基等于民国28年(1939)才大功告成。好在原三槐王氏的先世资料均收集在内,这部“王氏世宝”终于在尚儒落户。
 

吾民国二十八年的五修宗谱,共刻印十二部,编“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於祖宗”十二個字,每部八本,由各房分长挨号领藏。由于兵火战乱和建国初期及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影响,大部分家谱遭毁。唯有我祖父王家基领藏的“仁”字号谱,经历祖父与伯父王海宝、堂兄王其大三代的苦心珍藏才能留芳至今。他们尽忠尽孝,克勤克俭,精心保护。艰难之时用布层层包裹,藏于小阁楼内。每月夏日小心翼翼地取出凉晒,使宗谱至今完好无损。在祖国改革开放之年,家谱成为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得幸成为国家珍宝,是吾尚儒王氏之大幸。此次以坤荣\其坤\福松\松法发起的六修宗谱委员会,在此基础上重修宗谱,完成六十年一修之大业,得到尚儒族人的纷纷响应共勷修葺。诚望子孙后代,仁人贤达,发挥家谱的“存世资治教化”与“齐家治国”的功能,激励宗亲宏扬先祖遗德,继承家族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团结,进取向上,为家乡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尚儒王氏十八世(中沙二十八世)王听兰
 

                              公元二○○七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