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开封王氏三槐堂之我见 2012-12-7

王树蕲2012-11-26修改稿
 

河南开封市是我国古代的七朝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北宋时称开封为东京汴梁或称汴京)现在开封亦简称为汴。远的不说,就在北宋于公元960年开国以后的168年间,开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据《宋史》、《资治通鉴》、《东都事略》、《东京梦华录》、《汴京遗迹志》、《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清明上河图》等大量的史籍、笔记、小说、书画的记载,开封在那时是非常繁荣兴盛的。尽管在两宋时期的320余年间战乱不断,可是开封的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发展是可圈可点的。本文主要就开封在北宋时期的王姓杰出人物王旦家族,为我国三槐王氏发展壮大、以及宋代以来三槐王氏在开封的起伏、三槐堂建筑的兴衰和复建等脉络,作一点较为浅显的剖析,以就教于全国王氏研究专家、学者。
 

一、开封王氏三槐堂的背景
 

(一)开封是七朝古都。
 

七朝古都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开封府最早设置于五代时的后梁,历经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其后的北宋、金、元(元之汴梁路与开封府有继承关系)、明、清等朝,于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相继存在了1000余年。五代、北宋和金朝(后期),开封府为全国的首府,其中尤以北宋开封府最为著名,许多知名人物因为为官开封府而名冠朝野。宋、金以后,开封府虽然失去了全国首府的地位,但仍然是中原首府,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名府、名臣、名事被赋予了许多的传奇色彩,史实与演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府衙文化,成为古都开封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907年,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遂升汴州为东都;建置开封府,称东都开封府。共辖15县。公元923年,后唐建都洛阳,废东都和开封府;复置汴州,仍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灭后唐而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建都于开封。复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京开封府。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契丹北撤后,他即迁都开封。仍置开封府,称东京开封府,继前朝辖15县未变。公元951年,后汉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晋称帝,仍都开封,国号周,史称后周。仍置开封府,称东京开封府,继前朝仍辖15县。一度辖及郑州之奉密军与陈州之镇安军。
 

北宋建立后,仍置开封府。开封作为北宋京都达168年,“富丽甲天下”,人口最多时有150多万。开封府初沿袭后周辖15县,最多时辖18县,其中,开封、祥符二县称为赤县,分管京城的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特例是在皇祐年间曾将京东路之曹州,京西路之陈、许、滑、郑等州皆隶开封府,一时增至5州42县。
 

金朝初年,改东京为汴京,开封府建置依旧。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为南京,置南京路,辖开封府、归德府(商丘)和河南府(洛阳)3府。直至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迁都南京(开封)后,开封府又成京府。金代前期和中期,南京路开封府仅辖15县,金朝后期,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后,为控制局势而扩大开封府辖区,增辖至4州35县。金朝在开封建都20年。
 

北宋开封府是主管京城及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地位非常重要。北宋先后有183人当过开封知府。因此,选择任命开封府长官十分慎重和严格。开封府牧、府尹不常置,一般设权知府事一人,只有亲王或太子任长官才能称开封府尹或府牧。知开封府事、权知开封府事或权发遣开封府事,都是实际意义上的开封府尹。在北宋168年中,有5位亲王或太子先后当了开封府尹,他们是晋王赵光义、齐王赵廷美、许王元僖、襄王(太子)赵恒、定王(太子)赵桓。其中,晋王赵光义、襄王(寿王)赵恒、定王赵桓三人都是由开封府尹或府牧而即位当了皇帝,这就大大提高了开封府的地位。担任北宋开封府长官的大臣有近200位,人们皆称其为府尹。其中,出现了数十位影响较大的著名府尹,如包拯第93名、范仲淹、欧阳修、寇准、蔡襄、王祜第53名、王素、吕夷简、苏颂、王皋、李纲、宗泽等。其中最为著名者就是包拯。王素、王巩及巩之四子王皋都曾做过开封知府。
 

(二)三槐王氏在开封。
 

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状元王彻。据明嘉靖《莘县志》中的记载,王彻的先祖在山东莘县为官,遂落籍于莘县东门外的群贤堡。后裔在那里曾建有莘县三槐堂,群贤堡留有许多王家祖墓。到王彻手上,他在后唐的同光三年(925年),于洛阳京城考中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来他为官做到了中央政府的“右拾遗”之职。(这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和荐举人才的高级文官,颇有政绩。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做了皇帝,迁都开封。但是,王彻却毅然辞官,归家隐居,于后晋石重贵即位的天福七年(942年),因病逝世,年51岁。葬莘县群贤堡东侧。后以孙王旦贵于宋,累赠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配田氏,追封秦国夫人。儿子王祜、仕宋、累官兵部侍郎、孙子王旦官至宰相。)
 

到他儿子王祜考中进士,并做到北宋开封府第59任知府时,王家已经在开封生活数十年了。这个时期,他们父子一家都住在开封东门外的知府私第中。后来,王祜在被宋太祖派知襄州时,在知府住宅内大厅前的空地上,亲手栽下了三棵槐树,寄希望于子孙们能在朝廷中大显身手。果然,在他的儿子王旦考中进士之后,仕途通顺,一路升官至朝中宰相之职。正应了他父亲栽下槐树时的期望。王旦在朝中做了18年太平宰相。他为宰相的18年中,曾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轶闻趣事。当时和后来的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王旦为相的故事。而王旦在做宰相的前后数十年中,也是居住在东门外的这座宰相府中。但是,这座王氏宰相府,不是豪华奢侈、规模庞大,而是简单朴素、实用无华的,这不仅与王旦家族低调行事有关,也与当时的黄河泛滥有关。其中发生的许多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如王旦为宰相之前,有他父亲亲手所栽的三棵槐树,数年之后,槐树长成了参天大树,王旦也成了宋真宗朝的宰相,他的儿子王素等人也成了朝中的官员,并且也做过了开封知府,在朝中三十余年,在工部尚书任上退休。我们现在看到的开封府,是依照北宋的《营造法式》所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为一体而成。与包公祠相互响应,形成了东府西祠的壮丽景观。王旦之孙、王素的第四子王巩,也读书成才,做到了宗正丞之职的官员。与当时的文人苏东坡等名家时相过从。数十年来,往来于王氏宰相府中的既有当朝的大小官员,也有当时的名人雅士。他们来到王家,就在王家接待客人的大厅堂里,品茶饮酒、吟诗作赋。其中与王巩交往甚密的苏东坡,于四十四岁时的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上,应王巩之邀,以大厅堂前的三棵槐树为题,以大厅堂为背景,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三槐堂铭》一文。于是,王氏宰相府中几代人接待宾客的大厅堂,从此就变成了一座青史留名的“三槐堂”了。据《东坡先生年谱》载:苏东坡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八日,受“乌台诗案”所累,被逮捕入狱一百三十天,十二月二十九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王巩等人也因此罚铜二十斤(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四)。据《明一统志》卷二十六载《开封宫室》:三槐堂在府城仁和门外,由王氏子孙建。《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载:三槐堂在府城东门外。仁和门就是现在开封的曹门了。
 

(三)黄河水灾对三槐堂的危害。
 

为什么开封三槐堂没有留下来呢?主要原因是水灾与兵燹。开封地处中原大地,北临黄河大堤。汹涌澎湃的黄河大水,无数次地冲破黄河大堤,无情地淹没了开封及许多大小城镇乡村。当时宋代的城市建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数房屋建筑都是树木结构。整个城市的房屋建筑如果都是树木结构的,在发生大规模的水灾、火灾和战争灾害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开封虽然是首都,而每次黄河泛滥,开封都是首当其冲。尽管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当局,都以治理黄河为要务之一。但是,在北宋时期,国家一直处于北方辽国的战争威胁之中。宋朝时常与辽国和后来的金国发生战争,还要组织人力物力修理黄河大坝。在北宋的168年间,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及其支流共泛溢154次,平均每年约0.92次,差不多每年一次。 仅黄河主干长时间大范围泛滥甚至改道就有近80次,范围波及到淮河和御河流域的许多地区,对北宋的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黄河多次泛滥,开封多次遭到水淹。北宋时期黄河水患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受灾面积广,水灾爆发次数频繁。几乎涵盖了现在黄河中下游河南、山东,北至河北中部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江苏、安徽的许多地区。几乎黄河的历史上所有泛溢过的地方,北宋时期均有河决的记载。
 

其次,灾情严重,造成黄河多次改道和分流。造成改道的决溢在北宋一共有7次,分别出现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天禧三年(1019年)、天禧四年(1020年)、景祐元年(1034年)、庆历八年(1048年)、熙宁十年(1077年)以及元丰四年(1081年)。黄河如此频繁地大规模地改道,在整个黄河灾害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其中熙宁十年爆发的是这一时期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了三十八万户流离失所,三十万顷良田被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受灾,“濮、齐、郓、徐尤甚”(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三十二页)。
 

第三,受灾地点集中,河北地区受灾最严重。河北位于黄河下游,北宋时期,黄河的大部分决溢都波及到这一地区,是这一地区成为当时主要的黄泛区。河北路与辽国接壤,北宋初期的对辽策略,多数与这里有关。仁宗时,宋廷的战略重点转移到西北,黄河下游逐渐成为北宋政府对辽采取消极防守的心里屏障。随着女真族在北方的崛起和西夏、辽国国力的不断削弱,宋廷的战略再次偏向黄河下游的河北地区。可以说,黄河的安流与泛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北宋的总体军事部署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水灾甚于旱灾者,是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漂荡人口、财务、庐舍、田苗等等,加上蠲免和赈救费用,损失当比旱灾成倍增长。以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澶州决口南流为例,《九朝编年备要》载:此次水灾“坏郡县四十五,官亭、民舍数三十八万家,田三十万顷。”依照材料所示,受灾的四十五个州县, 按照当事人的统计方法,“以中户计之,户为十人,壮者六人,……幼者四人” (宋·曾巩《元丰类稿》卷九,十八页)。以此可算出当时受灾人数当是3 800 000人左右。而在七月爆发水灾,田苗积储全部被毁的情况下,从恢复生产到有所收益至少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从宋太祖赵匡胤的乾德五年(967年)正月开始,他就以黄河屡次溃决,伤及民众为由,动用民力修治黄河堤岸。从这一年起“以为常事”。每年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并命令黄河沿岸的开封等府州县长官,兼任本地的“河堤使”之职(《宋史纪事本末》卷九《治河》)。
 

开封在阳武县即现在的原阳县,设有防治黄河水患的政府机构,每次水患来临,都是通过民力、军队来治理水患。每次洪水退过之后,开封大面积的木结构房屋建筑大多数被冲毁,没有冲毁的房屋就被黄河淤泥所覆盖。这样一年年的水淹、覆盖,致使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早已不是当年的开封了。而宋代的开封城,已被深埋在地底下8到10米深了。而唐代的开封城,则更有15米深了。开封现在的城墙,就是一个典型的“城摞城”,现存的明清城墙上,至今还留有非常清晰的水渍痕迹。既然经常遭到水淹,政府应该根治黄河水患,然而治理黄河,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想了许多办法,在治理黄河水患中,也出现了许多的治河英雄,但是,都没有办法根治黄河水患。只是到了解放后,社会进步了,黄河才逐渐变得驯服。现在,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坝,还是比开封城区要高50余米。在开封这一段的黄河,还是一条悬在开封头上的“天河”。
 

(四)战争对三槐堂的危害。
 

战争对北宋的发展影响极大。从总体上看北宋的对外战略部署,随着对外战争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60年立国之初到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外患是地处北宋北部的辽国。建国伊始,宋太祖和太宗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从建隆元年(960年)平定李筠叛乱开始,北宋就与契丹人建立的这个国家不断发生冲突。第二阶段,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起,至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这一时期北宋主要是与地处西北的西夏作战。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与西夏相邻的陕西路和与辽国、西夏都相毗连的河东路的兵力开始增多。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仁宗仍在河北地区增加了兵力。(元•脱脱《宋史》卷一八七,四五七四页)然而,此时在河北地区对辽国的防御,更多地是依赖黄河作为天然的屏障来阻挡可能会出现的辽国的入侵。其实,自澶渊之盟以后,就出现了依靠黄河作为屏障的建议。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著作佐郎李垂的《导河形胜书》中就提到了这一点。景德元年(1004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是黄河决口的高发期,九年间有五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并导致了澶(chán)州徙州治于信阳。第三阶段,徽钦时期。西夏的臣服与联金灭辽,使北宋的战略重点再次回到河北、河东一带。由于上一阶段这些地区军队久不经战事,朝廷重臣过分倚重黄河的对北境外国的限制,北宋政府并没有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对北方边境的兵力部署作出及时调整,致使日渐强大的金国军队,得以长驱直入,从而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开封在北宋末期,虽然市面非常繁华,街道也有一定规模,然而金兵南侵开封,不可避免地遭到战争的洗劫。王旦家族的宰相府,虽然有三棵巨大的槐树庇佑,但也不可避免地被战争摧毁了。开封宋朝都城的辉煌,也被战争无情地摧毁了。当时王家大批的子孙既有在战争中死亡的,也有随着逃难的人群,远迁到江南大地的。据清代王庸敬编纂的《三槐王氏通谱》中记载,许多重要分支的子孙,都在江南各地生根繁衍,发展到了近现代,这些子孙还有的远迁到海外繁衍,已成为了中华王氏非常庞大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都是北宋遭到金国入侵所造成的后果。
 

北宋时期,统治者深知“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近臣赵普说过,即使有100个儒臣贪污为害,也不及一个武将作乱的后果严重。所以在北宋时期,奉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对武将夺权收兵,对文臣采取高官厚禄,他十分重视文人的作用。王旦家族,历代都是文人,所以他们就成了朝廷中的名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到1127年四月初北撤时,将京城劫掠一空,连朝廷和私人的藏书都被他们掠回了北方。王氏家族的府第和藏书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三槐堂也同样被历史的烟尘永久地湮没了。
 

二、恢复开封王氏三槐堂的现状及优势条件
 

随着历史地理的变迁,北宋时期开封的王氏宰相府和府中的三槐堂,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三槐堂的模样也在我们的记忆中越来载模糊了,但他永远也离不开我们的记忆。历代王氏子孙不管走到哪里,都在记忆深处记得自己是三槐堂的子孙。家谱中、书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可惜,三槐堂却永远也找不到了,开封这块土地上也找不到多少属于三槐王氏的子孙了。
 

(一)开封三槐堂变成了三教堂。
 

开封的历史传承到现在,留在开封这块三槐堂遗址上的是,在清代中期,由当地人复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三教堂。三教堂中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塑像,供附近的乡亲们的烧香朝拜。这座三教堂,在此地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复建了拆毁,拆毁了再复建,特别是逃过了“文革”中的破四旧,才侥幸地留存下来,到现在也只剩下三间大殿。附属的殿宇大部分都拆毁了。附近都建起了其他姓氏的居民住宅。三教堂现在也深藏于开封东门外的居民住宅深处了。而南迁到全国各地的三槐堂王氏子孙,他们先后在全国各地所建的三槐堂分堂,许多到现在还保存完好。
 

(二)各地有名的三槐堂分堂。
 

从清代的《浙江通志》卷四十七载:三槐堂在义乌县治内,元代建,《金华府志》有载。《山东通志》卷九载:三槐堂在山东莘县。有的地方在近年来还新建了一些三槐堂分堂,如名气大的有浙江尚儒三槐堂、东阳永泰三槐堂、湖北监利的荆楚三槐堂、蕲春王宣的三槐堂、向桥的三槐堂等,都是开封三槐堂传到现代的分堂。当然,还有许多三槐堂笔者不知道,故未一一列举。由于各地三槐王氏子孙都渴望早日恢复开封的三槐堂祖堂,因此,这就进一步促使我们要尽快恢复开封王氏三槐堂的祖堂了。当年三槐堂出名之后,先后有许多文人在撰写堂记时,都不忘以《三槐堂铭》为榜样,许多人在自己的记述中提到三槐堂。如元代的虞集在《德符堂记》一文中,就提出“考诸三槐堂铭名之曰德符堂。云夫善言德者,必本于父兄古之道也。”元代李存的《天定堂铭》载:“天定堂者,临川濠原王伯达之所作也。其一世文正公之先有三槐堂铭,眉山苏子铭之。其间有取申包胥天定胜人,人定胜天之言。”元代汪克宽在《槐庭记》中载:“乃摘东坡翁三槐堂铭,槐阴满庭之语,匾曰槐庭。”明唐文凤在《槐阴堂记》载:“尝闻苏子之铭三槐堂,有归视其家,槐阴满庭之句,子之名堂,殆祖述于此也。”明归有光在《双鹤轩记》中载:“如为王氏三槐堂铭,谓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年之后。”在历代文人的序文中、书信中、诗词中更是将三槐堂史迹入序、入文、入诗。如明代梁兰咏三槐堂诗:“中堂高迢迢,下有三青槐。于时夏气清,新柔亦何佳……。”
 

(三)开封当时与三槐堂有关的厅堂。
 

开封三槐堂建成之时,这一带还先后建起了许多官员的住宅厅堂。其中有名的官员厅堂有宋明堂、拱奎堂、志古堂、梅花堂、资善堂、继圣堂、三圣堂(在大梁门外,奉观音大士、义勇武安王关羽、清源妙道真君)等。还有就是王旦为宰相之后,他在朝中的资胜院内建有大厦,名叫耆英堂,这是王旦受唐代白居易建“九老会”的启发,将朝中卿大夫年德高者,命人绘成绣像,藏于耆英堂中(《闻见录》)。随着王家子孙的增加,三槐堂的所在地王氏宰相府住不下王家众多子孙了。当王巩在朝为官后,他也离开三槐堂故居地,在开封的另一个地方在府城之东南角,建起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清虚堂,这里也是逐渐成为一处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清虚堂就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名叫《清虚堂记》,收入苏辙的《滦城集》卷二十四之中,为熙宁十年正月初八所记。这篇名记有人记为苏东坡所作,也有人记为苏辙所作。但载入《四库全书》中,是记为苏辙所作。也被载入了当时名人的著作之中。苏东坡当时有《王巩清虚堂》诗:“清虚堂里王居士,闭眼观心如止水”之句,他还有《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诗,其诗前小序云:“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定国出数诗皆佳,而五言尤奇。”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记载三槐堂的史迹85条,共92处记述。记载清虚堂的史迹72条,101处。记载王旦的史迹1125条,2468处。记载王祜的481条,903处。《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载:“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王彻考试,体物可嘉,属辞甚妙,考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名。”记载王素的903条,1068处。记载王巩的308条,479处。其他王姓人物史迹的记述,恕难以一一列举。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人们寻根问祖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海内外数千万的三槐王氏子孙,都有寻根问祖的迫切愿望。可是,当大家来到三槐堂这片古老而又著名的遗址上,见到的却是一座面积狭小、名不见经传的三教堂,这不能不给人一种比较寒酸的感觉、失落的感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也是我们恢复三槐堂辉煌的有利时机。当今时代,正处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开封也正在大踏步地、大手笔地恢复大宋都城的文化古迹。虽然开封府、天波府等建筑都是仿古建筑,但是大批的游客们并不是考古工作者,他们不需要对这些仿古建筑去品头论足,只要这些仿古建筑群能够赏心悦目就心满意足了。开封正因为有恢复大宋古都风貌的大好时机,我们三槐王氏子孙,有必要趁此机会,恢复北宋时期开封的王氏三槐堂。
 

开封市有关部门现在已借民间投资,复建了杨氏的天波府,复建了残毁的开封古城墙等大批的仿古建筑,还准备将开封市区内的“城中村”进行开发改造。在开封众多“城中村”改造的名单上,就有东门外曹门大街上的曹门村一组地面上的三教堂等古建筑,以及附近的居民住户。如果这里改造开始,就将拆毁三教堂,拆毁附近的居民住户,随之而起的就是要在这里建起一排排的新式大楼群。三槐堂也好,三教堂也好,都将在这块地方上永远地消失了。如果在城中村改造之前,我们不拿出复建王氏三槐堂的方案,那么在改造工程实施之后,就会永远没有希望复建王氏三槐堂了。
 

当我们远在海内外广大的三槐王氏子孙,焦虑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令人欣喜地是,河南当地的王姓子孙和开封的王姓子孙以及曹门村的干部们,包括干部胡松林、冯国新、王金超等先生,都在心中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实地考察、深思熟虑、精心绘制之后,已经拿出了一个复建开封三槐堂的成熟方案。这些有识之士的大义之举,令人感动、可歌可敬。感谢他们想在了我们的前面,也做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开了个好头,所做的工作,功不可没。复建三槐堂,离不开广大三槐王氏子孙的热情参与,希望海内外王家子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集思广益,共襄盛举。
 

三、换个思路恢复王氏三槐堂
 

复建王氏三槐堂,固然十分重要,也十分符合王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心情。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阻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也是应该看到和必须想到的。
 

(一)理清开封城市建设规划。
 

一是开封市的城建规划我们必须要了解清楚,三槐堂地处城区东门外繁华地带的曹门大街上,盲目地提出复建方案可能难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二是复建工作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将复建的三槐堂作为开封东门外一个旅游开发工作的亮点来对待。因为,开封的御街区和清明上河园区都在城区北面,而城区东面没有大的旅游景点可供旅客游览。三是要与开封挖掘大宋文化的主要精神联系起来,力争成为开封挖掘大宋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四是动员广大开封的王氏子孙,大家都想办法,出主意,撰写有关文章,扩大复建三槐堂的影响,让广大开封人民都知道这个信息。这一点,在开封出版的《大河报》上,2011年11 月1日,一个记者用他独特的眼光,已经撰写了一组“王祐与三槐堂”系列文章,以整版的篇幅在报纸上连载了四期,在开封广大市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五是开封有关史志部门和开封地方文史爱好者,要深入挖掘三槐王氏在开封的史迹和事迹,撰写出有份量的推介文章,让大家都知道开封三槐王氏子孙在历史上的贡献。
 

(二)复建开封王氏宰相府。
 

关于复建开封王氏三槐堂,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复建三槐堂,还不如提出复建开封王氏状元府或王氏宰相府。理由如下:一是王彻考取状元之后,一路为官到中央政府中的右拾遗之职。他的住宅就是王氏状元府,到王祜为开封知府时,这里又成了知府住宅,到王旦为宰相时,这里又成为王氏宰相府。因此,如果恢复王氏宰相府,比提出恢复三槐堂,理由要充分多了。三槐堂不过是当时王旦宰相在府中接待客人的厅堂之一。古人云:奉先有祠、起居有堂。三槐堂就是他们起居之处、读书阅文的一个厅堂。提出复建王氏宰相府,如果提出这个复建方案,估计比较容易为政府有关部门所接受。如开封杨氏天波府的建成,估计就是以这样的思路才建成的。因为天波府在开封地方史志上是没有多少记载的,而三槐堂却是有明确的记载。天波府的主人杨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杨令公,在《四库全书》中记载的有145条,203处,记载开封“天波府”的没有,记载他七个儿子时,只有杨延昭有69条,104处,记载杨文广的40条,50处。记载他们的史迹和记载三槐堂史迹相比较,杨业家族远少于王旦家族。提出复建王氏宰相府,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而专门提出复建三槐堂,市政府是不会允许的。
 

如果状元府或宰相府建成之后,在府第里面再恢复三槐堂和三教堂则是可行的。建成之后的王氏宰相府,里面就可以充分展现宋代王姓子孙的史迹和事迹。以及三槐王氏在北宋以来的发展情况,人物事迹等,特别是上面提到的王旦家族的许多事迹。在两宋时期,朝廷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320余年间,朝廷共举行了118榜科举考试(其中包括南宋在杭州的考试)。这还不算开封当地举行的乡试。118榜会试中,考出了118位状元和近10万名进士。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在有据可考的近5万名进士中,考中了2000余名王姓进士,其中有27名王姓状元。他们都有个人的传记可寻。宋代以后到清末,开封还考取了许多王姓进士和举人。如清末的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年(1902—1904年),在短短的20个月之中,开封这里就举行过六次科举考试。其中四次乡试(河南、顺天乡试,考举人),两次会试(1903年、1904年考进士)。这顺天乡试和两次会试是清朝中央政府借这里的贡院举行的。这些考试,走出了许多的王姓进士和举人。他们都有许多的故事可供展示。建成之后的王氏宰相府,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宋及各代王氏文化博物馆。将王姓状元、王姓进士以及其他王姓名人的事迹分别在其中展出,就是一个非常吸引游人的地方。而三槐堂也可以供王姓人祭拜,三教堂更可以提供为当地人信奉儒释道三教的地方。
 

(三)多管齐下,向地方政府机关提出复建方案。
 

复建王氏宰相府,我们要进一步动员地方上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请他们用手中的权力,不失时机地向开封地方党委、政府、政协部门,提出复建开封王氏宰相府的重要提案。列举出恢复古建的理由。他们的提案,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参阅之后,是采纳、是延期解决、是否决,都必定要对代表们作出书面回答的。另一方面,我们当地村里的领导,要向级级政府上报自己提出的复建方案,提出复建的理由,这一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是村组织上提出的方案,有关部门也是会作出书面答复的,他们也会向上级反映的。再就是舆论方面,请有关人员写出文章,在地方报纸上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复建工作。只有多管齐下,才会取得一定成果的。
 

综上所述,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天下王氏的一个支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之一,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词条评分功能上线!欢迎体验~开封王氏三槐堂,在三槐王氏子孙心中是圣地,是神往的地方。做好恢复工程,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是有希望的,我们殷切希望广大王氏子孙,大家都能出主意、想办法,力争开封王氏宰相府和府中的三槐堂,能早日成为海内外王氏子孙们视野中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