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移民史料摘录

本文之研究范围为成渝地区,以内江和隆昌两县为其地理中心。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外省移民迁入。这一地区人烟灭绝者,凡三:两晋间、宋元间、明清间。第一次,两晋间战乱导致这一地区人口绝灭,及他省之民迁入民实,无可考。第二次,宋末元初,四川经历长达十余年战乱,“宋元争蜀,资(州)内(江)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这时,“内江已无唐宋古姓,只有前明侨户,且多籍楚城,邻邑并同”“迨元一统,则地荒民散,无可没官。一时资州、内江、隆昌……州县并省,终元九十年末复”。第三次,元末明初,明兵分别由湖北、陕西攻入四川,洪武四年(1371)方平。之后,大规模组织以湖北籍为主之移民入川,是谓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明朝末年,张献忠据蜀,吴三桂之乱,皆历激烈的战乱,这一地区人口濒于绝灭。康熙二十五年(1685)始,清政府又大规模组织移民入川,是谓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对四川腹地氏族明初、清初之两次迁徒,史书及方志皆有记述然而语焉不详。笔者意外地发现,所有现存族谱于乃祖之入川大多记载颇详,体现出谱牒研究的诸多意义。
少数民族之迁徒及民族融合 明洪武年间,傅友德、汤和平定西蜀后,曾招募番、汉人口迁蜀。其后,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定居。有的保持其民族传统至今,大多则互相融合。回族为内江、隆昌两县之主要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清朝统治者歧视回族,故旧县志不录。
迁徒因由及籍属
① 为辟乱入蜀,主要为元末(至正年年间)自湖广入川之民。时陈友谅、朱元璋及各自部将徐寿辉、常遇春等在鄂东、赣北,特别是麻城、黄州(今黄冈)一带激战,百姓为逃兵灾西迁入蜀。
② 随军入蜀,陈友谅部将明玉珍于至正十一年(1351)袭重庆,二十二年称帝,同年夏置府、州、县官。为免将士思乡土,明玉珍及其辖下官兵遂在四川定居。
③ 奉诏入蜀,明初、清初两次。史有所载,语焉不详,诸族谱远较史载为详。其奉诏乃分自愿与不自愿。自愿者若内江县杨家场《周氏族谱·修谱自序》云:“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插入川。我明器祖、雷氏、戴氏,遂偕至戚雷华振、周氏由麻城孝感偶行入川,落业内江东乡百世镇。”不自愿者,由专差强行逐遣,甚至一路绳索捆绑以防脱逃,双手只能在大小便时才得解开。至今隆昌、内江一带人称大小便为“解手”,缘于此也。故迁川之民不绝,七八十年间迁入隆昌凡50姓,迁入内江凡21姓,这批移民入川至今已有二十余代或十余代不等,但仍自称为“广东人”、“湖广人”、“永州人“。
明末甲申,天下大乱,这一地区人口丧失殆尽。居民死亡甚多;举家逃离,数年乃至一二十年。笔者发现,族谱中记载这一地区的居民避难处均为贵州遵义地区。
清初战乱,这一地区逃离他乡者,数年乃至数十年后又陆续归籍复业,内江县归籍者二十余姓。有的只身回籍,“吾族千丁,老幼丧亡,仅遗一线”(内江《王氏族谱》)。
总之,这一地区之族谱为数不少,价值亦高。此次研究族谱,方悟出缘于其对史料矿藏发掘不深,特别是未能顾及“金矿”—诸多族谱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