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传统谱牒文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以中华传统谱牒文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桐梓县《太原·三槐·王氏族谱》编辑总结表彰

暨出版发行会议上的发言稿

2012年12月22日

各位宗亲:

    大家好!在今天这个良辰吉日里,桐梓县王氏小(中)八房第三房族人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年新编桐梓县《太原·三槐·王氏族谱》总结表彰暨出版发行会议,值此,我代表“黔北王氏谱牒文化研讨联谊协会”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我国,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之有谱。族谱是记录宗族血缘关系的文献。

我国编修族谱的历史悠久,他萌生于商代,成熟于西周,盛行于春秋、南北朝、唐、宋、元,普及于明清,并成为专门学科——谱牒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修族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编修族谱主要是顺应统治者选拔官员服务,在婚姻上讲究门弟,所以在《新唐书》《通志》《氏族序》中说:“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民众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社会后,在《建国方略》中说:“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才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

而今所修谱牒,重点宣传尊敬长辈、勤学尊师、劳动致富、尊重科学、讲究诚信、友好相处、俭朴持家等伦理道德,对爱国、爱乡,和睦邻里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讲究文明习俗、注重良好风尚、革除恶习陋俗有诫勉作用;对寻根问祖、亲缘友善、凝聚团结、奋发有为,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开展谱牒文化的研讨与族谱编修,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家之有谱,犹国之存史也”。家谱是各宗族支系的档案,是特有的历史文献,历来与正史(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二是可以极大地丰富与发扬中华民族慎重追远的优良传统,营造敬祖睦族的文化氛围,从而发扬中华文明。三是可以促进宗族之间的团结,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四是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各宗族矛盾与隔阂,增强宗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宗族团结,进而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大团结。所以,开展谱牒文化研讨和族谱的编修,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族精神基础。

现代人续修族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族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血缘集团成员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技能)、业绩、婚姻、照片、住地等记载下来,并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记载内容有所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编谱牒除付梓印刷外,还将数字、光碟、网络化,可以不断地加以更新。

黔北川南王氏族人有编纂族谱的传统:先贤们曾在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八年(1858年)、民国九年开展多次编谱。桐梓县王氏族人也一样,曾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时任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出面,胞弟组织合族编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祠合族修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也多次开展修谱。特别是1982年10月~1983年间,族中热爱谱牒文化的人氏冲破“左”的路线,积极组织恢复和实践谱牒文化。1984年10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下发后,族中相当部分曾服务于区(镇)、乡、或教育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教师,分别组织编纂各宗支族谱,可谓进入修谱高潮。但由于资料、资金、交通、信息、观念等原因,所编资料出现一些讹舛,有的随意添加,有的缺乏推敲,如原谱中的词牌《鹧鸪天》中,“论祖德,洵足夸”句,多册谱牒出现去掉其中标点,添上一字,结果,反而违背了词牌格律。

“家之有谱,其体源于史氏。”史学家章学诚在《家谱杂议》中说:“修谱本为家史,体例自有一定,岂得出入任情,茫无成法欤!”“家谱系表,旁行斜上,乃是周谱旧式,后史所本者也。”这次所修族谱,重点是理清上源世系,义例是“隐恶扬善”、“为亲者讳”,“谱以正宗派,笃恩义,故独以书善也”。同时,这次家谱的编纂,顺应了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继承前人体例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了与时俱进。在认真考证、整理补充的基础上,按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1月21日修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改竖排为横排,增加了一目了然的“串线图”和相关照片,作到了图文并茂。印刷和装禛上有重大改观和进步。

族谱的编修,是谱牒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创新的过程,既然是研究、发展、创新,兼之文化、阅历、经验的不尽一致,必然以中华传统谱牒文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桐梓县《太原•三槐•王氏族谱》编辑总结表彰

暨出版发行会议上的发言稿

(2012年12月22日)

各位宗亲:

    大家好!在今天这个良辰吉日里,桐梓县王氏小(中)八房第三房族人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年新编桐梓县《太原•三槐•王氏族谱》总结表彰暨出版发行会议,值此,我代表“黔北王氏谱牒文化研讨联谊协会”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我国,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之有谱。族谱是记录宗族血缘关系的文献。

我国编修族谱的历史悠久,他萌生于商代,成熟于西周,盛行于春秋、南北朝、唐、宋、元,普及于明清,并成为专门学科——谱牒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修族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编修族谱主要是顺应统治者选拔官员服务,在婚姻上讲究门弟,所以在《新唐书》《通志》《氏族序》中说:“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民众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社会后,在《建国方略》中说:“由于宗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才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

而今所修谱牒,重点宣传尊敬长辈、勤学尊师、劳动致富、尊重科学、讲究诚信、友好相处、俭朴持家等伦理道德,对爱国、爱乡,和睦邻里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讲究文明习俗、注重良好风尚、革除恶习陋俗有诫勉作用;对寻根问祖、亲缘友善、凝聚团结、奋发有为,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开展谱牒文化的研讨与族谱编修,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家之有谱,犹国之存史也”。家谱是各宗族支系的档案,是特有的历史文献,历来与正史(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二是可以极大地丰富与发扬中华民族慎重追远的优良传统,营造敬祖睦族的文化氛围,从而发扬中华文明。三是可以促进宗族之间的团结,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四是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各宗族矛盾与隔阂,增强宗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宗族团结,进而推动民族大团结和国家大团结。所以,开展谱牒文化研讨和族谱的编修,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民族精神基础。

现代人续修族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族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血缘集团成员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技能)、业绩、婚姻、照片、住地等记载下来,并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记载内容有所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编谱牒除付梓印刷外,还将数字、光碟、网络化,可以不断地加以更新。

黔北川南王氏族人有编纂族谱的传统:先贤们曾在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八年(1858年)、民国九年开展多次编谱。桐梓县王氏族人也一样,曾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时任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出面,胞弟组织合族编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祠合族修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也多次开展修谱。特别是1982年10月~1983年间,族中热爱谱牒文化的人氏冲破“左”的路线,积极组织恢复和实践谱牒文化。1984年10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下发后,族中相当部分曾服务于区(镇)、乡、或教育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教师,分别组织编纂各宗支族谱,可谓进入修谱高潮。但由于资料、资金、交通、信息、观念等原因,所编资料出现一些讹舛,有的随意添加,有的缺乏推敲,如原谱中的词牌《鹧鸪天》中,“论祖德,洵足夸”句,多册谱牒出现去掉其中标点,添上一字,结果,反而违背了词牌格律。

“家之有谱,其体源于史氏。”史学家章学诚在《家谱杂议》中说:“修谱本为家史,体例自有一定,岂得出入任情,茫无成法欤!”“家谱系表,旁行斜上,乃是周谱旧式,后史所本者也。”这次所修族谱,重点是理清上源世系,义例是“隐恶扬善”、“为亲者讳”,“谱以正宗派,笃恩义,故独以书善也”。同时,这次家谱的编纂,顺应了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继承前人体例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了与时俱进。在认真考证、整理补充的基础上,按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1月21日修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改竖排为横排,增加了一目了然的“串线图”和相关照片,作到了图文并茂。印刷和装禛上有重大改观和进步。

族谱的编修,是谱牒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创新的过程,既然是研究、发展、创新,兼之文化、阅历、经验的不尽一致,必然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应当说是属正常现像。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讨论,才能力求达到统一。

盛世修志,民富修谱。修谱,提昌与编修地方志一样,在15~20年一增补,30年一大修。重修出版后,每10年汇集一次资料,不致血缘关系混乱。希望后来贤达主持续修,力求将尚未考证准确的上沿人物考证完善。

希望我们各位宗亲在认真学习中共党的“十八大”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元旦、春节及休闲时间,对新编族谱认真加以解读,真正作到尊敬长辈、勤学尊师、劳动致富、尊重科学、讲究诚信、友好相处、俭朴持家,爱国爱乡、和睦邻里,讲究文明习俗、注重良好风尚,亲缘友善、凝聚团结、家庭和气、奋发有为。

编纂一部好的族谱很不容易,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经济史、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等,个(少数)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採编辑人员在编辑当中,既费神又费钱,敖更受夜,还要作出很大的奉献,在未脱稿时,始终是一个忧心,出版发行后,心还未落下。遇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作为编纂者来说,应当广纳各方意见并加以梳理总结,以便下次增修时加以改进,或者为下次编纂人提供借鉴,以中华传统谱牒文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谢谢!

                          王字培

会出现认识上的差异,应当说是属正常现像。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讨论,才能力求达到统一。

盛世修志,民富修谱。修谱,提昌与编修地方志一样,在15~20年一增补,30年一大修。重修出版后,每10年汇集一次资料,不致血缘关系混乱。希望后来贤达主持续修,力求将尚未考证准确的上沿人物考证完善。

希望我们各位宗亲在认真学习中共党的“十八大”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元旦、春节及休闲时间,对新编族谱认真加以解读,真正作到尊敬长辈、勤学尊师、劳动致富、尊重科学、讲究诚信、友好相处、俭朴持家,爱国爱乡、和睦邻里,讲究文明习俗、注重良好风尚,亲缘友善、凝聚团结、家庭和气、奋发有为。

编纂一部好的族谱很不容易,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经济史、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料等,个(少数)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採编辑人员在编辑当中,既费神又费钱,敖更受夜,还要作出很大的奉献,在未脱稿时,始终是一个忧心,出版发行后,心还未落下。遇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作为编纂者来说,应当广纳各方意见并加以梳理总结,以便下次增修时加以改进,或者为下次编纂人提供借鉴,以中华传统谱牒文化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谢谢!

                          王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