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王氏赴福建江西赴考察调研记之二 ——江西临川考察实录

                                                        王继松
     11月5日我们从老隆乘坐26次列车上考江西临川,午夜一点半钟左右到达了江西鹰潭。食了夜餐,夜宿鹰潭。第二天早饭后,我们乘坐着开往东乡的班车,到东乡时约上午11时,住在荆公酒楼。荆公安石也!住这个酒楼我感到心情很好,也许是祖先有灵的使然。
     6日下午2时半,天下着小雨,我和兰机请摩托车直奔县政府。我们先到档案局,东乡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局没有族谱等民间资料,民间的族谱都不愿拿来馆藏。于是我们没有迟疑,就马上到文化局。文化局的书记陈平国先生等接见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他直接把我们介绍给“王安石故里”上池村的主任王院明宗亲。不过多时,王院明主任就开摩托车到县政府来接我们。然后,院明主任又带我们到文化馆宿舍去找文化馆退休干部、中华名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会员,七十五岁的王明占老先生。
     明占老先生对王氏及东乡县历史文化很有研究,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诗作皆佳。他说上池的王氏谱是他主持修编的,谱的史料来源真实、古老,谱的上源没有改动,是明崇祯年间的(即1640年),同时还进行了认真考证,可信度强,有时我写一篇文章是要一年多,考证好了才可以写。荆国公王安石有七兄弟,荆公排行第三,安礼排第六,他们是老七,安尚(上)的后裔,王安石故里是上池村,我们是上池村人,是王安石、安礼世系的就不是三槐的。司马光宰相曾为王氏族谱作序,批评王安石变法等借三槐之势以助其功之不当,上池王氏族谱有司马光原文作序之载,上池今考看上源仍少了几世,相信你们的谱会修的更好些。
      当晚(即6日晚),以表谢意,我们在荆公酒楼宴请了上池王明占、院明等一行九人。
      晚餐后,我们继续看谱,讨论交换意见。晚十时左右,他们离开荆公酒楼,同时把上池王氏族谱带走,并约定明天继续看谱、复印谱。
     七日我们和明占老先生一起吃过早餐后,看谱并到徐钰复印店复印谱和有关资料,近十一时许应上池村主任院明之邀,请车去上池学习考查。因下小雨又修路,路不好走,行程约20公里时,因时过至午途中吃中午饭,到了上池村约下午3时左右。
     进村西口有门楼,门楼上竖中国首任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词“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故里上池村”。《王氏宗祠》在村的西北口,传说始为王安石侄子王旗所建,后经四次重建和修整。1985年由省地县三级拨款,将中、下两堂重修;2010年又由省地县拨专款维修上厅和厨房。王氏祠堂东则立有“全省重点风景名胜点,保护单位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江西省人民政府1995年12月3日公布,东乡县文化馆1986年秋立”的碑文。大门东侧《木本》立有“江西省文物单位《王氏宗祠》江西省人民政府2000年7月公布,江西省文物局立的碑匾。宗祠的左前,池塘边一巨石横立是湖北省政策研究办主任王书利捐款并撰写的“王安石故里上池屯”的横标和简介(石刻)。
      据王明占老先生介绍王书利是王安石三十世裔孙,他于2011年寻根后,捐10万元,修祠堂和立此横标,王院明村主任说建这个巨石横标吊装耗资8000元。祠堂左边的古井麻石铺面扣边,水质清透。传说喝这井水的人会格外聪明。祠堂有古味,三厅两井,门坪,祠内和天井都麻石铺面,整个祠宇客容百席不满,祠内诗书画满目。最使我不能忘的是中厅上天井边的一副对联:“夜战瑶池惊动满天星斗,晨破书海重振万里河山”,这对联虽不够对丈,但其偶意,写意和气魄令人惊叹。这对联是生性聪明挑皮的王安石十二三岁时,某一天没有上学,晚上仍在上池蓝塘玩水,第二天老师把王安石叫去,便对安石说,我今出一上联你若是对上了,今天就不罚你,当然安石干错什么事他自知。于是老师就出了以上的上联,老师上联出毕片刻,安石对上了下联。老师惊喜,并不罚安石,且与人说,此弟子将必成大器。其后果,真成了先生之言,王安石成了宋朝宰相,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宁称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参看了《王氏宗祠》,我们到王安石旧居察看,约走了十分钟左右,只见王安石旧居,外立两米高的麻石碑,上书王安石故居旧址,此处无墙无屋,旧址前的蓝塘也杂草丛生。但听着王明点先生的讲解,耳边响着荆公(王安石)当年的兰塘隐钓:“宅近兰塘水竹西,钓杆日日占苔矶。每疑弱缕牵云动,不用扁舟载月归,赤鲤有神宁出穴,白鸥无事已忘饥。桐江莫笑羊裘老,曾拜天书下紫微,”又仿佛听见半山书院的书声,看到灵谷峰上的彩云。
     接着我们去参观安上39世后裔王来起主建的清代建筑群,屋有上下厅,七座屋相连,内还有自新宅,马栏,水井、外有围墙,背靠青山,内有通山生路。不论厅内、屋外,天井都是麻石铺地。村中行人道中间一线也是麻石铺垫。整个建筑群尽显其气派和古朴。这个建筑群也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要赶回县城住宿,晚餐约五时半开席,王院明主任家好酒好菜招待。回东乡县城的路上,我又听到了王安石研究专家姚先生的诗:“一代风流百代师,熙宁新法费深思。月塘景色依稀在,重睹遗容到上池”。
     八日下着雨,早上我们又把王明占老先生请来食早餐,饭后我们一起复印谱料。下午2时左右,我们打着雨伞,明占老先生又领我们去见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先生:王师老局长。王老是离休国家干部,曾任过水利局长,税务局长,法院院长等职,是东乡县杨桥殿乡邹坊村人,是王安礼的后裔。我们找到他家的时候,王老还睡着午觉。我们得到王老热情接待,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更加高兴,连说:“好啊,好”!他拿出邹坊三公王氏族谱给我们查阅,听到我们也是王安礼的后裔时,他更是喜欢,并拿出数码相机叫他的老伴给我们拍下工作照。而后,我们打着雨伞又到街边的公园,王安石碉像前拍下纪念照。王老带着他的邹坊三公王氏族谱去复印谱料,未复印好已天黑了。我们说请他们吃晚餐,王老他真情地说:不,那有客人请主人的道理。晚上他和他的侄子中学校长请我们吃饭。王老身体好,酒量也可以,他喜欢喝“四特酒,”他说:四特酒好,喝多了也不上脑,四特酒的名是周总理起的。。。。。。这一顿晚餐我们都吃的很开心,相互祝愿和问候。
      九日天仍下着小雨,早餐后我们和明占老先生到徐钰复印店继续复印三公王氏族谱。下午我们把邹坊王氏族谱还后王师老局长,并定当晚请他们吃晚餐。以表对东乡县王氏宗亲的谢意。
      晚宴上,王老他们提出你们是否再去一下礼坊村,礼坊村的王氏也是王安礼的后裔,那里还立有纪念王安礼先祖的碑,连着的礼坊、文七位、邹坊姓王的都是王安礼的后裔,于是十日我们决定到礼坊。
      礼坊是东乡县的北部。十日早我们统一吃了早餐,请车去礼坊。这天天仍下小雨,到达礼坊村约上午十时,我们冒着小雨拍下了碑记,碑高约1.7米,碑文是:“宋名臣王安礼”,背后碑文看不清。拍下碑记后王师老局长领我们到就近王家座谈。听王老作介绍这是个原老党支部书记。老支书拿花生招待我们,交谈中得知他是年78岁,身体好,人憨厚老实,儿子在福建福州务工。这块碑记,文化革命也没有人破坏,这个村都是姓王的,是王安礼后裔。此时我即兴而说:“礼坊溯源雨纷飞,伴有古稀八旬翁,碑记拍下记先祖,励我裔孙旺千秋。
      我们在礼坊村大约停留了一个半钟,紧接着我们就去文七位村,文七位村与礼坊村连着,约走了十分钟就到了。文七位村委办公楼是新建的,楼顶上挂着“文七位村“字牌十分醒目。我们到了文七位村时,村委召开村民组长会议,忙中村支书王河良等热情地接见了我们。文七位村四面环山,山不高,田庄平坦,土地肥沃,南面幸福水库水面可见。。。。。。。中午我们在河良书记家吃饭,即见河良书记早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等着我们,这是因为王老已先电话告诉了他们,明天广东龙川老华前来拜访。席间我们杯盏交错,欢声笑语,当谈及文七位村全村都姓王,600多人口出了三十多位大学生时,我即兴而言:“文七是个好地方,书盛人杰五谷香,村民和谐共致富,屯上一家都姓王,”语毕引来了掌声和笑声。在席的几位村干部要我马上用纸写给他们,王明占老先生夸我是王家后起之秀,我说:“显丑了,不敢当。”
      下午我们离开文七位村去邹访时,文七位村全体村干部,还有六、七个村民和我们告别,握手、道好,挥手致意。约下午三时到了邹坊王师老局长的老家,王师老局长是个大家族,族中厅级干部两个,处级干部3个,科级干部还有好几个,大儿子是浙江某大学的教授,任党委书记。我们到了他侄子的家,家中建设很好,档次象宾馆。约下午五时,我们返回了东乡县城,坐下不久就接到原文七位村支部书记今杨桥殿副乡长王小平的电话,说在县城请我们吃晚饭,我们高兴应邀。王小平得知广东来了老华,是从乡下赶来宴请我们的。晚餐约6时半开席,酒菜丰盛,笑语欢声、互相敬酒祝愿,王师老局长的酒量也可以,不亚青年。王小平副乡长给我的印象很好,人干练,性格开朗,工作责任心强,且有朝气和活力,好客敬祖睦族。吃了晚饭,王小平副乡长提议我们在酒楼前合影留念。
      11日我和兰机副会长从东乡县乘车到抚州——赣州,因修路,路不畅,下午六时左右才到达赣州市。12日我们从赣州乘列车返回了龙川县城。
这次到江西临川(东乡)考源行程共8天,风雨兼程感受良苦。特别是副会长兰机,70多岁,身体有病,又啦又吐仍坚持工作,做到日不休息,夜又加班,实在难能可贵,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我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