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三槐王氏的由来

     在盛庄老堂屋里,每年春节,堂屋门上总好贴着“派衍江西自古三槐称鼎第,支分河南现有数代著名家”、“千里渊源来吉水,万年庇荫仰桐山”、“家本江西千里渊源来吉水,支衍河南子孝孙贤世泽长”这样的对联。家里用的斗、升、秤上也刻有“三槐堂记”的标志,还见过老太王进功用过的“千家诗文”书皮上也写有“三槐堂记”几个字,后来轶失的家谱上也有“三槐堂记”四个字。当时,对这个不甚明了,长大后也曾问过。老人们都说我们是清朝从白庙小栅子分家来的,还说,我们的老家是江西吉水的,“三槐堂”是我们这一支王姓的堂号。
      1997年,在族人的鼓动下,决定用三年时间修编《三槐堂王淮源宗支族谱》,因此有机会翻阅史料,走访江西吉水,进行寻根溯源。因为经过了文革的洗劫,后来经过多方调查才找到一本幸存的家谱。据家谱记载,我们祖籍为“江西吉水同水乡泥田地方”。经过几年的考证,目前已基本弄清三槐王姓的世系渊源,历时三年修编的《三槐堂王淮源宗支族谱》也于1999年问世。现将一些情况介绍如下,以便后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传。
      在汉字的演进史上,“王”始为象形字,所谓“火盛为王”。后来变为会意字,汉代大儒董仲舒解释为:“三画连中为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连中者,道也。”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姓。三槐王氏源于周代的始祖后稷。至东周灵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没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久之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秦末,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至琅邪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至临沂,成为琅邪王氏一世祖。西汉末,王元之弟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一世祖。 
     今天,王姓已成为天下第一大姓,拥有超过一亿的人口。 三槐王氏作为太原王氏的一支衍派,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到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王氏起源于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城关套庙王村。《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徙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这段历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王练八世孙王佑《宋史》有传,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至尚书兵部侍郎。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并以相位相许,真实用心在于除掉符彦卿。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仕途难以施展。
      王祜赴襄州任前,亲手在其宅院内植下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其将远大志向寄托于后人身上。据传,周代时宫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后人遂以“三槐”代指三公。王佑的三个儿子果然踏入仕途,不久便脱颖而出。老三王旦更是脱颖超出,官至宰相。辅佐宋真宗赵恒18年之久,有10年是出任宰相,又有5年独掌相权,人称“太平良相”。北宋元六年(公元1091年)王巩、王震在开封县城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因有王佑手植三槐之事,故宗祠内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王巩好友苏轼特撰《三槐堂铭》以记之。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之名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我们在江西省吉水县调查走访、查阅族谱得知,太子晋传至第四十八代为王该。据欧阳修撰《连岭王氏族谱序》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2~885),有长者,公讳该,字元仁,由太原避乱之蜀,再由蜀至庐陵,居水之东岸,迁城西何山金地,是为庐陵始祖。置田15000余亩。王该与黄氏生二子,长子余,字善庆;次子月厷,字翼民。因其乐善好施,因而在金地一带名声很好,被誉为“长者”。
      “何山金地”地处今吉安县固江镇银湾桥水库西岸,距吉安市33公里。银湾桥水库北岸是“何山”,西岸是“金地”。这里是王该自太原来庐陵之后的置业开基之地,也是其父母和其夫妇卒后的归葬之所。
      王该传至二十代至继文公一代,始从桥头迁往泥田,是为泥田始祖。元末明初之时,当时在泥田一带住着与继文公同支的八个兄弟。那时北方历经元末战乱,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桐柏境内只有八千人。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洪武),第二年便动员南方人大批北迁。当时除老大继文和老二留住泥田外,同支的其他六个兄弟全部北迁。其中老三、老四迁唐河、泌阳一带;老五促杰老六仲远迁湖北黄安、麻城一带;老七、老八迁桐柏。来桐柏后先定居固县沙子岗,经过600多年发展,逐渐繁衍分居至豫鄂结合部淮河两岸,目前有十八个重要分支,人口有8000之众。
      三槐堂王淮源宗支开基始祖王公八老,经多方考证,没有其他名号。妻张氏,生子二:长子才兴、次子才富。老七来后不久在沙子岗附近银洞坡被老虎咬死,没有后代。明万历甲寅年间十二世祖振极始分居白庙。
     王公八老来桐柏后,一世至十七世未立字派。至清代始有总谱,统一谱系,已定字派从十八世起分别为:明道立(进)德  修守先业  正大远传  永兴家国。后来在修谱中又续增:祖泽呈祥  树志秉刚    浩圣富华  万世荣昌。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澄明世系,我想在给以后的孩子取名字时,还是要尽量带上字派,这样也便于族人的联谊,增强宗族团结。
      我们盛庄这一支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从白庙西头小栅子门分来的。祖先是王曰桥,据《桐柏县志》载,其父王维章曾在白庙西头修过三善桥,那时家中已发展到28犋牛(一犋牛相当于30亩地),在子女分家时,其父王维章决定将盛庄从陈姓人手里买过来的约60亩土地和一些钱财分给王曰桥。
                                         摘自王先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