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简介

                                                       作者:王汝珊

      三槐堂三沙王氏,是以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公为第一世祖,二世祖王彻,三世祖王祜(祐),四世祖王旦,五世祖王素,六世祖王巩,七世祖王皋为南渡始迁祖所繁衍的一支望族。三槐堂三沙王氏,传承有序,贤才辈出,昭昭于史乘,赫赫于谱牒;汉晋唐宋迄明,代有高官,彪炳青史。考其渊源,历历可据。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珮之联,不惟震惊一世,实足赫耀千古矣!
      王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秩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大名府莘县,是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之玄孙;北宋最杰出的宰相,魏国公、文正公王旦之曾孙;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四子也。
     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王皋公以太尉扈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始占籍长洲县(苏州吴县)的荻扁村。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皋公因两次护驾有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诏赠晋柱国太傅。后因与时政不合,金兵屡侵犯,康王(即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皋公一片忠心、满腔热血,“亟请上出师,夏中原、迎二帝”。但宋朝统治阶层的种种矛盾,终使高宗对金投降,放弃中原,苟安东南,迁都临安(杭州)。皋祖后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怫然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澄西之荻扁。据考“苏之荻扁”,即今苏州市相城区(吴县)太平桥镇王巷村。
      皋公生子三:易、铎、胤(允)。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允),惧累赠国夫人,封汝南郡君。长子王易,字吾置,襲父爵,袭授殿帅府太尉,镇守海虞、其子孙迁居昆山沙头(今太仓县沙溪镇),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太仓、常熟、上海郊县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次子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在苏州世守祖业,留居荻川,其后代子孙在苏州府内,散居于泰州、兰陵及宜兴、武进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为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三子王胤(允),字吾曾,为宋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副使、权判常州府府事提举(秩正三品)。胤公一生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徙无锡县开化乡(原无锡县南方泉塘前村),后分居无锡沙头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金鸡山、白龙山、凤凰山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西沙支始祖。王皋公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人称三槐堂 “三沙王氏苏州南渡始祖”,故而王皋公被尊称为三沙王氏始祖。三沙王氏历史上主要集居在长江三角洲的苏、浙、皖、沪地区,经过900年繁衍发展,现代就已经收集到近五百支系(派),后裔遍及神州大地和海内外、世界各地。
      三沙王氏始祖王皋公举家南渡时,牢记曾祖王旦公关于“凡我子孙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南宋文武官员无不叹服,世人称奇。他还亲派次子王铎(字吾护)携带着家谱去临安到同任过殿帅府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请岳飞为《王氏宗谱》作跋和题词。岳飞一方面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大功而感动,另一方面为王氏后裔有贤且有才,便细读王氏家谱,看到王氏谱“禀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欣然激情便挥笔为《王氏宗谱》写“跋”后,并按王铎带来其父王皋的嘱托,又亲书 “王氏世宝”的四字题词,作为《王氏宗谱》的卷首。岳飞的题词和《王氏宗谱跋后》收录在《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修的卷首中,并有许多三槐王氏宗谱,以及全国许多王氏家谱所辑录。
      三沙王氏,有着丰富的家谱资料,目前,已能查阅到的有:(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撰的《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撰的《三槐王氏通谱》;(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王慰祖总编、王汝舟协修的《三沙王氏宗谱》;及《尚儒王氏宗谱》、《永泰王氏宗谱序》、《太原王氏皋桥支谱》数十部有关三沙王氏家谱。其中光绪五年王锺等编修的《三沙王氏统谱》,数量之大,内涵丰富,全谱120册,一万六千多页,载录了三百五十多支(派)的世系资料,为研究三槐堂三沙王氏提供了可靠地关健性资料。
     对三槐王氏家族的重视,可以说从宋代就开始了。宋朝是一个崇奉文教的社会,重文轻武,三槐王氏家族的光耀,正是这种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铸造出来的。王氏代有闻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士大夫为之写碑志或墓志,文人笔记中,也有不少篇幅,记叙三槐王氏家族的遗闻轶事。几百年来,各朝代热心修编《宗谱》的宗亲,不忘尊祖敬宗,出于对先祖缅怀和祭奠,艰辛努力,不计报酬,甘于奉献,做出了极多无私的贡献。诸多《家谱》修著的论述、一些名家及宗亲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质疑,都是情理之中的。“裙带”关系的牵连,“襟系”上下的纳入,诸如此类的存疑,都想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合理的论述。见诸于各种《谱牒》多有舛误,或重名、重字名;或同人不同名;或张冠李戴时有出现;承望不足征信。因而如何从史料的来源、可信程度上加以分析辨别,去讹存真,就成为编撰和研究现代总谱的过程中需加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谨防以讹传讹,舛误非议。
     随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的广泛深入和展开,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问题已基本定局。《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世系版)编辑组,在续修和编著《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世系版)的过程中,按照“昭穆次序必排,生歿邱墓必詳,迁徙居址必录,婚姻仕宦必记”一图一表、以始迁祖为界的原则;按长幼辈次排列的规则和次序,首先编纂出世系总图,即男性单线吊线图,然后制作出世系支图、编撰出世系表。严格依据历代旧谱的记载,按各支系提供的繁衍世系,就如何适应现代要求,保留旧谱之精华,弘扬家族之文化。《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世系版)编辑组在修谱中,已搜集列入编纂的支系近515支,其中东沙支:昆山沙头王氏散居太仓、海虞、澄江、常熟;上海嘉定南翔、绮山蒲鞋桥、菱岸、古塘、万岁桥、界泾、富安、羌枢、社绛支王氏123支。中沙支:苏州荻川王氏留居荻溪老基支、湖州长兴尚儒支、散居常州礼嘉桥、宜兴、湾桥、泰州、兰陵王氏101支。西沙支:无锡沙头王氏散居江苏无锡沙头本基支、江阴峒岐、甘肃金城支、湾桥、江邑、荆溪、观庄、丁塔、塘头王氏291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宗谱年代久远失修、谱牒残缺字体不清、遗体字多出而无籍无考……,尽编者所能,裒辑编纂;在收集时发现有误的问题,编辑组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地查阅、分析、探研和考证,补漏释惑,循迹觅实,尽量做到少出差错。然编纂者学识浅薄,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谱中出现纰漏与舛误难免。恳请族人、宗亲,批评指正,予以谅解。
     修撰《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世系版)和家族史的研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一般把它归属于社会史的范畴。作为一种范式,在具体的编撰和研究中,还是离不开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如考证、推理、演绎、归纳等。在研究历史问题上,有些历史只能是个迷,今天无法解开。所以说,历史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今天的人来探讨和考证历史,有些力求真实也无法真实起来。当然,不是提倡有意去作假,也不应该作假,更不能抱有莫衷一是的态度。只有下功夫,去阅史书、寻谱牒、查资料,以《史记》来证明,力求真实,符合历史。在这个问题上,只有靠大家互相理解,在时间上、理念上,相互认同,相信而成;统一起来,作一个权威性的结论,就可以了,就是真实性了。《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世系版)编辑组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粗浅之见解,以就教于识者,公之于众,以飨同宗。文中不妥之处,观点若有异议,操作若失偏颇,供宗亲们参考,恳请专家学者、宗亲长者、同仁志士、诚望不吝指正。
是为序。

                             《三槐堂三沙王氏总谱》编辑组 王汝珊(子策) 谨撰
                                         公元二○一三年(癸巳年) 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