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二十年的寻祖故事(续篇之二)——07年新春南下寻祖记2007-3-26

   WangRG WangRG
    
WangRG    一、07年新春南下福建南安、安溪寻祖记行
    2007年农历的正月初二早上四时,我们一行三人从浙江苍南出发驱车前往福建南安寻祖。6个多钟头的行程10点钟就到达南安大宇,受到大宇宗人的热情接待。时间相隔四百多年后的两地乡音似乎相差较大,但坐下叙谈一回后更有种亲切感,因为我依稀记得我的爷辈们的口语跟他们接近些。大宇的宗人告诉我们:目前他们只知道先祖是在明代从安溪迁来的,旧谱被外出的先辈带到南洋去了,为了有个“谱”,他们“插枝”在南安的贵峰派上,成为贵峰的衍派子孙,——他们也失了上源!  
   午饭后我们即在两位同宗的陪同下向安溪出发,开始寻找先人迁移的陈迹。很快就从南安大宇进入安溪地界,眼前经过的是古时称为光德里尾桥的地方,这里已变成新的开发区了,下车向人们打听,称早已没有王氏人家和旧迹;再往前接着打听龙门松柏林这个明朝就有的古地名,竟然一找便着,而在之前,我在好几个地图网站上就是找不到安溪龙门松柏林这个地名;据一位年过八旬身体健朗的行医老人说,他在这带行医四十多年,从未听说龙门松柏林有姓王居住的,这使我们很为失望。但是我们还是进到村里去,经过一番打听,村里上了点年纪的老乡告诉我们说,以前这里是有一座古宅是王姓人家,到了解放后还有一个女的王姓后人居住,后来出嫁了房子也就卖了。他们还带我们看了这座古厝,并介绍说这座房子原来有12间以上,可住好多户人家;现在的新主人已经对古宅进行了改建,改变了朝向,只是房子的基础还有老的基础石,唯一留下的好像是以前大门上的瓦背还依稀可见。大家感叹这里风水真的不错,却为何容不下王姓人家,唏嘘之余怅然离开。
    当晚我们下榻于安溪的宾馆。大宇的王德发老人回忆起早些年有一位安溪鹏雛的宗人到南安大宇打工,拿了一本族谱给他说,“你们的祖在鹏雛”。因此大家决定明天去一趟鹏雛探寻个究竟。次日早,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到安溪东北面高山之上的鹏雛,在当地宗人的带引下去看谱,翻阅新谱均无收获,正在失望。然而王老意外发现在板壁上挂着的一个食品塑料袋中装着两本破损虫蛀严重的老族谱,蓝布封面,年代久远,而明清年代的谱系记载甚为详细,一行字映入人们的
眼帘:“朝进公迁居南安乡廿四都大宇乡土名赖厝......”;而目前的大宇王氏自古就叫“赖厝王氏”,看来朝进公大概就是赖厝王氏的迁始祖了。
    下午我们又赶往安溪北面的高山之巅——长坑,想见一见一直关注、协助我们的一个王氏网友,也顺便看一下长卿派的谱牒。据从县志办退休的王培贤老人查证,旧时的“安溪縣还集里林口鄉”就是现在的安溪长坑南丹(也称林口),因此,在路上打听时,南丹路人称知道“後坪”这个地名,但没有姓王的了。前行数公里就是长坑,这就是长卿派王氏的发祥地。到了王氏网友家里,只可惜因保存族谱的老人不在家无法看谱了。因时间不早,我们只少停片刻就折返并连
    夜赶往招坑。夜深了,浓雾笼罩着上山的村级公路,能见度不到5米,在招坑的同宗的车子引导下得以进入招坑——这是另一支重要的王氏源派——招卿派。本打算要去拜谒他们的祖祠的,但时间已晚,雾又大,想明天还要往回赶,婉谢了族人的留宿盛情,又告辞赶往安溪西坪的一位对王氏谱牒颇有研究的王姓同宗家。从深夜“座谈”到天亮,看了一会谱,拍了一些照片,7时多便匆匆告辞返浙,结束了这次闪电式的寻祖之行。
     二、这次寻祖的重大收获——发现了大宇赖厝族人的迁始祖
     据这次我们在鹏雛看到的少卿派鹏雛支派旧谱记载:朝进公的继子孟长生有两子:玄育玄贞。朝进公生于嘉靖丙申年即公元1536年。他的上朔衍派清楚,支派记载也较详细。我们的爱梅公于1586年来浙江,大约生于1566年,刚好在这100年的时间段上。
     在大宇,因为早年的族谱被外出南洋的族人带走,已经无法查到迁始祖及以后的五代祖先情况,朝进公是否就是他们的迁始祖,以及我们的爱梅公与大宇的这支王氏族人有无关联还需进一步考证。
    又查,南安大宇赖厝这支王氏族人(分两房)目前在贵峰的族谱中有记载的尔耆公,生于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与朝进公生于嘉靖丙申年(即公元1536年)时间相隔101年,也就是说,朝进公和尔耆公按时间推算大约相隔六代,朝进公的五代孙汀英公大约生于1616年(约万历四十二年),比尔耆公约大20岁,因此,尔耆公有可能为汀英公的子辈。
   自朝进公迁居赖厝到汀英公共五代,在鹏雛的谱中只记载到汀英公而无续源;而赖厝王氏的尔耆公以上又刚好有五代无考,这些在时间点上与目前的大宇赖厝的王氏基本吻合。应该说朝进公就是目前的南安大宇赖厝这支王氏的迁始祖。
   我凭主观推断,在明清年代被先辈带到南洋去的旧谱很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意外发现的这本——因为自此以后再没有修过谱。我想,假如有可能将这本族谱翻印,假如海外的族人能看到,联宗的可能是有的。
   由于大量的族人外出,目前只有二三百人丁的大宇村,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没有续谱,又没有旧谱留下,五百年后,后人已无法知道自己祖宗的源脉了;后代仅只知道先祖是在明代从安溪迁来的,至于是从安溪什么地方迁来,迁始祖是谁,已无从知晓了,现在虽然有了重大的发现,但目前还无法衔接;而从南安大宇迁来浙江的我们浙江苍南岚松垟的这支王氏后人,也只知道迁始祖来自南安大宇,这就是我们两地两支王氏族人的共同遗憾。但愿随着进一步的考证和发现,南安大宇的上源的衔接,我们寻找先祖的宿愿也能实现。
    三、半年来寻祖的心得
    今天,人们笃信:安溪王氏主要分三派:招卿派、长卿派和少卿派。这三派是历史真实的源流世系吗?我看未必!例如招卿派的谱序中就记载是由二十八乡汇集而成的。也就是说,历史上除了名门望族,小支派总是被“归并”、“插支”或湮没;不是吗,在浙闽的各姓中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南安大宇毗邻安溪,大宇赖厝距安溪鹏雛也只不过二十几公里,时隔四百多年后,后人也就失去了近在咫尺的祖地而“归并”到南安的贵峰派下。
    包公是宋朝人,年代距今不是很远,但他祖地的后人把他的谱牒也搞错了。好在包拯的墓志铭出土;好在远在宁波的包拯后裔分支保存了更为可靠的谱牒;好在有一个当地的文史馆的研究者的多方考证,才将其理直。
    通过半年来的寻祖,我自认为对姓氏有了更深的看法:那就是历史在不断的演化,中华姓氏也在不断的演化,我们的王氏衍派也在不断的演化。
    对我们这些尚在追宗寻源的也不必沮丧,而对于已经寻着源联上宗的同宗我们当然要恭贺;但是,我只想提醒大家,历史往往会给我们开一些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