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牛头寨考

      二〇一三年四月六日,我与王德良老辈一同上牛头寨考察。我们先乘3路公共汽车到了福德铺,然后沿上山公路步行上山,看起来近,可上山的路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
上山后先是看见好大一个水塘,水塘的东南面是悬崖,水塘的西面是一深沟与山梁。本以为我们已到寨上,听人介绍,悬崖之上才是真正的寨。
      我们沿杂草丛生的小路向东几经寻找终于发现了前寨门。它位于牛头寨东面,前面是饼子山,再前面是梁平新县城,前寨门是一个典型石拱门结构,拱门上没有任何文字,拱门下是石梯小路,门内还有当年安装大门的石洞,显然当年此门可控,随时开关,拱门正对是悬崖下挖出的一个约有四立方的方形石洞,想必当年这里是守卫的哨所。穿过前寨门才真正到了牛头寨上,上寨后沿石板路穿行在遮天蔽日的树林间,绕过小水塘,宁静、清新扑面而来,让我感觉到了古人当年的生活环境。走过一片竹林,穿过盛开的油菜花地,不知不觉已越过了新寨门的旧址,来到了后寨门。虽然后寨门已拆,隐约之间但还是能看见它当年的险要,后寨门控制着悬崖间的小路,这条小路直通王家坝,即张升桥水库及以南一大片。寨的南面山沟中有一条进山的小路,关子门就在这山沟的小路上,其结构、风格与前寨门相似,石拱门内有少许文字,好像是后人留下的,有的明显是小孩留下。北面下山路的半山腰有赶场门,其结构、风格与前寨门、关子门无异。其它几门虽然不复存在,但所有的门都建在上山路上险要位置,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可见牛头寨的防御功能之强。原来山上有许多刻有文字的石碑,可惜文革时期被破坏了。
      牛头寨规模较大,原来住有四个生产队,现在合并成两个生产组。原来牛头寨有前寨门、新寨门、后寨门、关子门、卡门、一场门、赶场门,还有一个当年未完工的半工程―――垮门,共九门。可大多数门已无存,只留下残存的遗迹,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前寨门、关子门、赶场门。寨子周围都是悬崖,悬崖所围区域如牛的形状,因此得名。许多悬崖上有明显的字样,由于年代久远与风化,早已不能辩认。寨上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土多田少,竹林、板栗树、柚子树、千樟树成片,许多地方是丛林。丛林中是久远时代留下的大石板路,走在石板路上,穿过丛林,让我想起许多电影中土匪生活的场面。现在上山有两条硬化了的水泥公路,北面一条来自福德铺,南面一条来自锯子口。山上许多人家不是直接通往这两条公路,但它们是牛头寨上生活的人们联系外界的通道。没有公路之前,他们交通何等困难,寨上许多老人因此没文化,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艰辛。
      站在牛头寨的东侧了望王家坝,一览无余,树木、房子、路、行人清晰可见,如果一个年青人从此地跑到王家坝,不会超过十五分钟。想当年,明末清初王浩然的队伍住扎此寨,对王家坝的安全起着绝对控制作用。
      相传,清朝白莲教横行时期,寨上还住有军队,军人持刀剑,凡大门都安有能打出铁沙子的土炮,寨上的人还用石头迎敌。白莲教攻入梁平,大量百姓入寨逃生,山上人满为患。为击敌,上山的每人都捡石头上山,或用箩筐抬,或用手搬,小孩也不例外。敌人攻山,山上人人抗敌,小孩也用石头击敌,敌人攻山无望,只好作丢,最终取重胜利。
      《读史方兴纪要》卷六十九上记载“牛头寨在县西二十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二年筑,周三百六十步,敌楼百四十三座,四隅有门,盖戍守之处。”
《四川通志》载:“县西十五里,赤牛山下、赤牛城设马。石刻,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上元落成。”
      据清朝《梁山志》记载:“牛头寨在县西二十里”。
      当地其它资料记载:牛头寨,官方名称为赤牛城,位于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金带镇        牛头村内,南宋后期修筑的抗元军事要塞,位于宋代夔州路之梁山军的梁山县境内。宋末抗元,梁山军治所、梁山县府、梁山县学都曾迁至寨上,率领梁山全体父老奋勇抗元,当年抗元遗迹,至今犹存。用城寨坚守抗元,在冷兵器时代,起了重要作用。 
      1257年和1275年,元军两次进攻梁山,云梯箭矢,清角吹寒,血雨腥风,但赤牛城岿然不动。赤牛城为抗元保卫梁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牛城,后来人们把它列为“梁山八景”之一,命名“赤牛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