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广东龙川惠州走访调研记

      为了加强广东王氏支派和广东王氏文化研究情况的了解,以及对有关支派上源的调研考证,酝酿筹建我会在广东的工作站。我会理事长王听兰与夫人王自姐,福建工作站班子成员王登远、王文雄一行,从4月9日起对广东龙川、惠州进行走访调研。
                                      一、 龙川调研和上源总结
      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集聚着一支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胞弟王安礼的一支庞大的后裔族群,人口有约数十万以上。该支旺族的上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太原临川王氏下挂属在三槐王氏下,这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上源世系混乱现象。总谱局编辑部已经于2010年2月进行过考证,并已发布了考证总结报告。最近广东龙川王氏修谱办也组织了副理事长王继松、王兰机沿着王安礼后裔的迁徙路线赴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实地进行调研考察,作出了调研报告,收获很大。编辑部认为,以龙川王氏为例,再次确认王安石、王安礼支系的上源和王安礼后裔历尽艰险播迁到东南五省广大地区的主要经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为此,编辑部以龙川王氏为主线,再次深入考证,确认王安礼支系不是三槐王氏,是太原临川王支脉。
但是在两次考证报告公布后,还有部分族人认为“老谱上写的,老祖宗定的结论不能改变”为理由,不愿改变老谱的上源。因此影响着本支族谱编修和入编大成总谱的工作。应龙川王氏族谱编修委员会的邀请,我们的广东之行就从龙川开始。
      4月9日我们一行四人分别从浙江湖州和福建宁化出发。我们是经杭州坐火车于10日凌晨3时许到达龙川火车站;王登远、王文雄从建宁、宁化出发经一天的汽车旅程,于当日下午7时到达龙川汽车站。龙川王氏族谱修谱委的王继松、王观今、王流红分别到汽车站和火车站迎接。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三人不顾凌晨寒冷提前到火车站迎接。并安排我们在火车站的中南商务宾馆入住休息。
     龙川王氏五一公和五二公均为临川王氏王安礼后裔,五一公、号一万、名观。于明洪武年间(1380—1381)由福建泰宁迁居广东龙川山池村。永乐年间中举人,曾任明州判官等。五二公于1368年7月13日由福建建宁县徙居龙川十一都青龙约。五一、五二公同为龙川王氏始祖,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贵州等地。
     10日上午,主人领我们与福建代表会合后,安排我们在老龙镇的一家餐馆用早茶,龙川县原政协主席王海先生也特地赶来陪同,交流了龙川王氏的分布和作为千年古镇的龙川县的悠久历史文化,随即安排我们去参观老县城——佗城镇。佗城原称龙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四大古邑中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26年历史,是“百粤首邑”,南赿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称。至今仍保存着秦时的赿王井,南赿王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赿王庙、循州治所,明代的城隍庙,清代的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设施,学宫与考棚至今并存的景像在全国极为罕见。我们重点参观、浏览了学宫与考棚的科举设施,拍摄了大量反映科举设施的资料照片。
     当日下午,赶到离老龙镇约70公理的麻布岗镇,受到了龙川王氏修谱委和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并安排入住广场大酒店。当天傍晚,就瞻仰了位于镇中心的五二公孙、朝英公子的元辅公墓。
     11日上午,首先驱车冒雨去山池村瞻仰了龙川王氏祖墓——五一公墓葬和五二公墓。五一公、号一万、名观,配李氏,夫妇合葬于山池村半岭岗。墓建于明永乐年间,于1995年5月复修。五二公,配曾氏,夫妇于明嘉靖年间(1554)合葬于山池村罗婆山茶子园,墓于1854年重修,1994年再次复修。二墓的墓地均墓体雄伟,朝向宽广,峰峦秀丽,远近皆知为望族王氏之墓。
    当日上午十时许,在广场大酒店会议室召开了龙川王氏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从各地赶来的代表27人,会议由王继松主持,他介绍了对龙川王氏上源考证的经过,重修族谱的准备情况和计划部署。尤其指出,本支族上源问题,老谱是记载是三槐王氏,根据总谱局考证和本族修谱委组织的调研考证,也是属于太原临川王氏,不是三槐王氏,希望通过座谈统一认识。
     接着王听兰理事长作主题发言。他首先向大家汇报与介绍了全国中华王氏文化研究的形势和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文化工程的进展情况。重点回答了王安礼支系的上源问题,他以五点理由确切说明了王安礼支系是太原临川支,不是三槐王氏。其理由如下。
     ① 龙川王氏记载安礼支系挂属三槐王氏的世系传承关系是:
祜—旦—素—用之—益—安礼
     但是,从史料和绝大多数三槐王氏宗谱记载,王旦之子王素有三位夫人:李氏、滕氏、张氏。生九个儿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确无“用之”之名。因此王素无“用之—益—安礼”的后代。
     ②王素与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根本谈不上王安石是王素的四代孙。王素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而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王素与王安石的生年只相差14年,卒年只相差13年,是同时代的人,说他们相隔四代,这是不可能的。
     ③在编辑部的《关于广东龙川王氏等隶属太原临川王氏的补充考证》中,列出在江西、广东、广西、浙江的安礼支系的9个举例中,唯独在安石、安礼的祖居地——临川(东乡上池)王氏族谱上,记载安石、安礼的上源就不是三槐王氏,而是太原王氏,其上源关系为:简—廷辑—明(克明)—用之—益—安石、安礼。因为祖居地最了解本支族的上源,他们的族谱记载才最有权威性。
     ④为什么除了王安石祖居地以外的支派,大多都记载安石、安礼的上源是三槐王氏呢?原来仔细研究《上池王氏族谱》,可以发现真还与王安石的行为有关。王安石为了推行改革新政,由于他与王素年龄相近,便想借力是王素之父王旦的亲属关系,以巩固其基础,后裔即挂属在三槐支派下了。此举从《上池王氏族谱》的诗卷第7页,有王安石之弟王安国首次修谱而请司马光所作序中,就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借助三槐之威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他说安石公本来就学问渊博,有才能,能为皇上理财,勤于国事,“何必借资前代即王旦诸公……”。所以那么多安礼支派要挂在三槐王氏支下是确有其历史原因的。这确实是王安石的不妥行为所至,他也糊涂了,他实际上与王素是同时代的人,近乎兄弟关系,确在谱中是相隔四代。而王安石的祖居地的《上池王氏族谱》却能坚持历史原貌,确实可贵,也体现了最为权威的结论。
     ⑤我国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在他的《中国姓氏通书●王》中,客观地记述了王安石的上源为太原王氏,但也认为该支是如何从太原迁徙到临川的尚待考证。
会议进入讨论发言时,先后有王培昌、王仁丰、王均发、王登远、王文雄等相继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应以历史事实为准,老谱上记载错误之处,就应该纠正修改。龙川王氏(安礼公后裔)不是三槐王氏,是源在太原,根在临川。要本着正本清源,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新谱编修中予以纠正。大家围绕着如何修好新的族谱而献计献策。会议在亲情团结、热情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并且有5名宗亲主动要求加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
我们在龙川的调研活动就在11日下午结束,次日就要赴惠州走访调研了。
                                 二、 惠州的两座著名的宗祠
     4月12日,惠州王氏委派王惠强、王纪坤驾车从300公里外的惠城区到龙川县麻布岗镇来迎接我们前往惠州。
     主人首先领我们来到江北的水北王氏宗祠,水北王氏宗亲早已在此等候,并以鞭炮齐鸣迎接我们。这座宗祠门口的一块碑刻——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因此,尚未进门就有二件事引起我们的惊喜,一是这座祠堂竟能座落在位于城区的北湖公园内;二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竟然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产生了无比的敬仰。
经过宗亲们的介绍,原来水北王氏是以龙德公为始祖,于北宋皇祐五年率子弟自金陵徙粤惠博邑陈堂,开基并发枝散权,子孙遍及惠、博、梅、莞及南洋等地。曾出元代三仕,又出明之贤良太守、副使、巡按及监御史贞烈度公等。从教为官者众,遂有惠阳乔木之称。元初十世祖一举公入籍归善,而后复迁博邑荔浦,简设宗祠开基。至十三世祖溥公,于明正统五年,择坚材良工,始构宗祠并定型制。得归善贤县令彭良臣赠祠联云:兰亭日暖,荔浦春浓。至清同治,祠再重修。尔来数百年焉。公元二零零四年,水北村迁,族人石奎、洪坤、谭粦、培基、志华、启生、石平、崇生、广华等,先后向政府请保宗祠;国光、万通、容进、容水、美古等,各以文史、资财、舆论诸方面予以合力。祠终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为后存荣机焉。四年后,因城市开发,族人海军、惠东、维珊、万通、金仔、永合、成兴、容钦等据理力争,提出“易地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祠由政府出资搬迁,易地用原材、按原貌重建。族人泽坤、万通、海军精选并定祠址,市园局承建。又族人海军、伯涛、惠东、维珊、瑞祥、信钊等,督监工建。至次年八月竣工启用,使之免遭摧毁而延后世,亦无愧于祖先矣。
     现祠布局合理,结构完美,保其清水墙、硬山顶等原有本色。西距原祠五百米外,座落北湖公园小丘之上,集人文观景于一体。观日月之升华,云蒸霞蔚;揽小桥流水,云影波光。楼宇亭榭,竹修树嘉,互映如画。是为得天地之独钟,布浩然之瑞气。既承先祖之荣耀兮,福泽吾氏之万世子孙。
     当天,水北村委(社区)副书记王海军,水北王氏宗词理事会王万通、王新超,企业家王容水等十多位宗亲安排我们在村委建设的四星级宾馆——江景商务宾馆入住,并在此设宴招待我们。席间畅叙了以水北王氏为主的惠州王氏渊源的博大精深,尤其介绍了水北王氏众贤良中,皎皎者当为十三世祖度公。其为明建文山东道监察御史,是靖难忠臣之一,皇谥号“贞烈”,赐惠郡西湖建孤忠祠及乡设三王庙以祀。当燕王朱棣起兵争夺皇位,度公曾联合诸臣力保建文皇帝,并出谋画策。有东昌、小河之捷。燕王陷都,度公力穷被执,面骂燕王弑君篡位。虽遭割舌锯体酷刑,身首离异,誓死不作贰臣,并且是“灭族沉家志不歧”。度公烈迹,明史、省、郡、邑志及野史诸书均有记载,进而加深了对中华王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宏伟、辉煌的深刻认知。
次日,惠州另一支王氏旺族——高布王氏宗亲会王应生会长又领我们去瞻仰著名的高布王氏宗祠。据水北王氏、塘虱湖王氏及高布王氏三地族谱记载显示:高布王氏、塘虱湖王氏源发于元明时期的惠州府名世家水北王氏。
     高布王氏是明初梅州剌史、江西道副史王智可的后裔,先从博罗水北(今属惠城区)迁居惠州府兴宁县泥陂、大龙田、城东等地,成为当地大族之一。后又分迁惠东白盆珠高布村。新中国后,因国家水库建设需要而整村族人又于一九八二年迁居惠城区高布村,设立宗祠为祭祖开基。
     现在的高布村王氏人口有五百多人,从事政治、文教、科技、工商、贸易、地产、建筑等职业。有十多人考读或大学毕业,其中不乏国家重点本科。
      现修建成启用的高布王氏宗祠占地面积有七百多平方米,主体面阔三间,二进深,并带回廊。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建构精妙,气势宏恢,具有溶广府、潮汕、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惠州建筑特色。大门门联是“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门柱联为“黄槐青箱千秋秀,紫气红鹅万年春”。祠内及回廊,柱、壁精集广饰王氏家族名人诗文、远祖先贤画像及古代经典二十四孝图;还有当今王氏族人、宗亲书写的庆联。如时在深圳市坪地第一小学读书年仅十岁的宗亲王苑书写的贺联是“未曾出土已有节,待到成竹尚虚心”;年仅十二岁的高布王氏裔孙王泽彬书写的庆联为“语为吉祥滋厚福,心缘谨慎历亨衢”。这些精美的对联,无论从意境或书法艺术等角度,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总之,整座宗祠布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对传颂先人功德、教育和勉励后人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宗亲水北王氏后人王国光敬撰的联句云:华堂载德善,彩翰传孝贤。
     更令人敬畏的是在重修高布王氏宗祠过程中,会长王应生自出巨资,团结广大族人,克服了许多困难、周折而建成的。在2012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十),惠城区冷水坑高布村的上空,十多个大红气球悬挂着一条条长长并写有喜庆字联的条幅。鞭炮声声,纸屑落红洒满长达五百多米的村道。村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醒狮劲舞。往来人涌如潮,欢声如歌。这是高布村王氏宗祠因响应政府修筑金山大道,易地修建落成的隆重庆典。来自惠城区水北、陈塘及博罗县塘虱湖、河源紫金、梅州兴宁、汕头、深圳、浙江、福建汀州等地的宗亲戚友代表近千人,也应邀前来,与高布村王氏族人一起共享这美好时光。
                                 三、 意味深长的座谈会和工作站的筹建
     13日上午,在水北王氏宗祠内举行了意味深长的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曾担任过45年之久水北村支部书记王泽坤,现水北村委(社区)副书记王海军,高布王氏宗亲会会长王应生,与王惠强、王纪坤、王少青等,水北宗祠理事会王万通、王新超、王国光、王石奎,以及来自河源的王位源,博罗的王东生,东江时报记者等待共计30多人。
     会议由王海军先生主持,王听兰先生作主题发言。王听兰介绍了此行来广东走访调研的目的有:一是学习和了解广东王氏支派的分布和王氏文化研究情况;二是着重宣传介绍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措施与进展情况;三是酝酿筹建广东有关的工作站,以更好地推进广东王氏文化的研究工作。他说在各地建立工作站,其主要任务是:一是收集整理本地区的王氏支派资料上报中华王氏大成总编辑部,入编《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二是宣传推广支谱修谱的数字化工作。另外还有收集整理文化资料,宗亲联谊等功能。会议代表踊跃发言。
     为了充分酝酿工作站的筹建工作,中餐后继续举行有关代表参加的协商会议。经充分酝酿,一致认为目前还是建立以惠州为中心的惠州片区工作分站,函盖原惠阳地区的王氏文化研究工作。首先商议建立了以王泽坤为名誉站长,王海军为站长的班子。会后又经商议,因梅州地区的王氏支派和惠州地区密切相联,并且梅州地区也已经拥有一批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因此又商议建立惠州梅州片区工作分站,(具体班子成员另见文件公布)。
     水北王氏宗亲联谊会在13日中午在江景商务酒店设宴招待全体会议代表,高布王氏宗亲会当晚在高布农庄(王惠强办)设宴招待全体参加座谈会人员。大家在欢乐的气氛中畅叙宗亲情谊,加强了宗亲的凝聚力,并为完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而献计献策、共同努力。
     此次广东之行得到了龙川王氏和惠州王氏宗亲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惠州的水北王氏和高布王氏还分工对全部行程作了周密的安排,高布王氏安排远程接送,水北王氏安排食宿,并以水北王氏宗祠理事会名义向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捐赠壹万元。我们于14日结束了此行的走访调研,取道深圳,顺利返回湖州。在此特对龙川王氏宗亲和惠州王氏宗亲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王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