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豪宅王氏会龙庄

      小序:在重庆市江津南部山区的王氏庄园,背依高山,眼前空旷,数十里外,环境极富特色。1996年,专家教授李长杰等专程考察后,对其设计、雕刻、巧夺天工的绝妙之处赞叹不已。会龙庄是前清大财主王才美家族经先后数代人营造的著名庄园。整体三重堂复合式,院落仿宫廷花园而建,正厅为王氏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神龛,年关佳节,举行祭奠,香火旺盛。
      主人先祖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进入江津十二都边陲双凤场的王才美已传数代,传说拥有四万石(一石500斤),其一子孙据民间道王才美时已传数代,人丁兴旺,已繁衍100余人,并拥有2万余亩土地。据传早年清廷的捐班老爷又有一孙子为盐业押运官,从其墓联“自古英雄皆若是,从来俊杰殆如斯”来看,非一般的“土老肥”可比,是颇有胆识的。不过,仅观其庄园之宏大、布局之缜密,以及采光、排水、防御之科学,亦可见一斑。
     会龙庄系典型的地主庄园,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好。被定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巴蜀大地至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所清代古建筑,非自贡盐都会馆和大邑县刘文彩庄园可比。
                                (一)不可多得成范本
     位于重庆市江津南部山区的双凤场,因场北有两座山成凤形而得名。
双凤场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部入山门户,景区面积4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造物主在孕育四面山的奇物景观时,也哺育出双凤场这片灵秀之地。
双凤场老街古朴,于苍凉中透出纯正浓厚的民风,镶嵌境内的汉代墓群、宋代长城、清代庄园等人文景观处处洋溢着古意,不仅在国内颇具影响,亦对研究古文化和古建筑提供不可多得的范本。
     双凤场景区内山山叠奇妙,有水皆飘瀑,碧树葱茏生姿色,峭岩怪石展奇观,溶洞幽深见神秘,溪水淙淙淌流韵。由此线路进入四面山十里平岗、古楠引凤、九峰聚会、琴台留音,会龙庄回归古远,黄莲湖返朴自然,古意、雅意、快意无不尽收眼底、浮现心头。观光、揽胜、寻古之人间幸事,尽可在胜似闲庭信步的惬意中得到愉悦的享受和无尽的回味。
                                   (二)巴渝豪宅会龙庄
      到双凤场旅游,不可不看会龙庄。
      会龙庄坐落在双凤场东边,一个天然形成的藏风聚气的燕窝型。即是南方民间罕见的仿宫廷花园式建筑群落,其形颇似四川自贡盐都会馆,历史的悠久和规模的宏大均超过大邑县刘文彩庄园,是巴蜀大地至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所清代古建筑。
会龙庄始建于清朝中期,由双凤场的大财主王才美置地修建。但由于工程浩大,历三代人建成。又在民国期间王开云添建丝文坛直到30年之后的1939年才全部竣工。由于历经多年的营建,最终形成了林木幽幽、房舍栉比、总面积达65亩的庞大庄园。全庄巍巍三重堂,由中轴线贯穿,十字形穿堂16个大小院落,17个大小天井错落有致镶嵌其中,那202间大小房屋、308扇形状各异的大小房门,无不体现出会龙庄“高”、“大”、“幽”、“深”的特点。
     会龙庄建筑风格独特,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挺拔,却强调群体的和谐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却追求曲径通幽在时空上的展开。外有围墙朝门,内有干墙过门,大至4亩多的房院,小至仅可容数人的天井,都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我一格的传统美感和深厚意蕴。中国风景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德国慕尼黑建筑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李长杰教授,于1996年10月来此考察后,对会龙庄的设计、雕刻、巧夺天工的绝妙之处赞叹不已。
在会龙庄右上角,雄踞着一高大建筑——碉楼。这个碉楼始建于1937年,竣工于1939年。那时王氏家庭鼎盛时期已过,又进入了中盛,树大招风,为抵御悍匪,王氏家庭便修起了这座防御性的建筑。碉楼外形颇似西安大雁塔,分7层,高30余米,楼底砌石成墙,牢不可破,门额刻有“绿堃亭”三个大字,虽经人为破坏,字迹仍依稀可辨。每层楼面的一定方位均开设有射击孔,能上下左右封锁周围路径,以此拱卫全庄。据知悉修造过该楼的何永福老人回忆,碉楼地基挖掘10余米深,墙体用石灰、黏土合筑而成,先后用五套宽度不同的版筑,这种收分法的运用,突出防御性建筑的坚固性,预梁上写着:经修人王泽生、王开云,土匠王二河,石匠朱海山,木工高利祯。居巴蜀同类建筑之冠,被列为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莅临会龙庄,不可不看庄内各式各样的建筑,朝南过3所院落至鱼池,因天井为池,池上架桥,桥上建亭,于小巧玲珑中见出自然之趣。鱼池长16米,宽8米,深2米有余,下部由青石砌成,上部镂空白石砖镌菱形图案,排列有序中体现出和谐的整体美。池右方一侧,凿一溜圆大如拳头的石洞,股股清泉注入池中,左方一侧,雕古制钱形出水口,比泉眼稍高,池水徐徐溢出。横卧鱼池正中的是一座石拱桥,拱桥两端各配2.2米长的4级石阶,拾级而上,为2.2米长的正方平坝,台下有两鱼仓,鱼翔浅底,。如此建筑风格似江南水乡的石拱桥。伫立桥上,可凭栏观赏桥上各种浮雕图案,亦可俯视游鱼在清澈如境的鱼池中游玩戏水,若逢阳光下,鱼影银鳞斑斓一池,几疑水族仙幻,定会让您大饱眼福。
      会龙庄除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外,其所有构造的石雕、木刻之浩繁、富丽、精巧,更是堪称一绝。
      前院院坝全部用青石铺就,大约亩余,阶檐坎由长10米、宽1米的5块整石拼合而成,100根大大小小由整石凿成的石柱,擎起会龙庄的主骨架。石柱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圆的通体溜圆,方的棱角分明,有的镶嵌于墙中,有的凌空支撑栋梁,有的高数丈,有的仅数尺,有的二人才能合抱,有的径仅数寸,无不因房屋楼台水榭的比重位置盈缩或放大比例,倘若单看这些石柱,蔚然壮观恰似布局合理的柱林。
石柱以外,会龙庄现存大小形态各异的天井多达22个,亦全用石头砌成。这些天井,除了建筑美学上的刻意追求外,还具有至关重要的排水功能。夏季暴雨来临,任凭雨量多大,天井中水位始终持平,不溢不满,宛若块块翡翠镶嵌其中。该庄天井流水相连,暗道相通,使积水顺道从容排泄,以确保会龙庄不因暴雨成为洪湖泽国。奇怪的是,鱼池水位旱涝不退不涨。时至今日,尚未找到其中的调节奥秘。更奇怪的是,至今亦未找到全庄内水的出水口。
     会龙庄的雕刻亦颇具特色。大院的大门上方,拔地而起穿透楼面的4根黑漆石柱,擎起一座木质戏楼。戏楼的精华集中展现在前台的木质上下雕栏上,前台边缘围着高30公分、长10米的整块雕栏,是会龙庄的大木雕。正对台内一面,雕刻着小桥流水、深山古刹,人物小至盈寸,车马亭台纤小细微,青山隐隐,云雾漫漫,竹篱茅舍,道院僧房,宝塔尖有米粒般的舍利,托出一片如日中天的光芒。10米具幅中,人物山水宝塔佛寺亭台楼阁绝不雷同,只要您细看,便似在名山大川中揽胜寻幽,怡情天高地阔,恍若飘飘飞升。其精湛的木雕艺术,独具匠心的构图自会让您浮想联翩,获得美的享受。
巴渝豪宅会龙庄,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历史文化,更会让您流连忘返,发出不虚此行的感叹!
                                         (三)绝非一般“土老肥”
     会龙庄是重庆典型的民居之一,亦是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所地主庄园,为复合四合院布局,占地2万平方米,有戏楼、水榭、碉楼等建筑。近年,《四川古建筑》、《江津县志》、《巴渝文化》、《规划师》和重庆电视台的《渝疆万里行》先后对它作了介绍,使这隐藏的建筑群成为一个新景点。
     1950年10月减租退押时,会龙庄成为乡政府所在地,后来乡政府与双凤小学对调,会龙庄成了学校,靠学校,这所庄园至今得以基本保存完好。
      从其王姓墓联“自古英雄皆若是,从来俊杰殆如斯”来看,此人绝非一般的“土老肥”,仅观其庄园之宏大、布局之缜密,以及采光、排水、防御之科学,亦可见一斑。
会龙庄坐西向东,现存院落占地2000余平方米,巍巍三重堂由中轴线贯穿,有16个小型院落,17个大小天井,202间大小房屋、308扇形状各异的大小房门。从大门进,面积300平方米,上为戏楼,宽28.4米,由6根石柱支撑,看枋上原有雕刻的人物、花鸟等,可惜在“文革”中被损坏。台前为约400平方米的大坝,石块镶砌密实,连菜籽都掉不进。两侧为书楼,有一间是专供太太、小姐们看戏的,用时挂红绫遮住。中厅两面门上雕刻着虎皮似的花纹,厅上为王氏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神龛(香火)。中厅与上厅之间,原建有一亭,现已拆除,石磴尚存。从中堂左面进去,有两层客厅,旁边建有鱼池,上建石拱桥,桥顶平台设亭式小戏台,可作小型演唱。石拱桥两侧各有三个孔,水从石孔中自然往返流动,水位终年不增不减。中堂左面为王家主人起居处,有三层客厅,二、三层修有夹墙板,用来放置贵重物品,若有土匪时亦可藏身,两面连着大小碉楼。宅旁楠木树每株胸围数米,高数十米,青翠挺拔。
     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散兵游勇结为股匪,江津南部山区曾“沦为匪窟,夫以纵横数百里,可田可宅,游牧之土壤,遂无人居住”。王氏遂于民国七年动工修建六层高的大碉楼,碉楼上下宽度相等,厚度逐层缩小,减轻压力,筑墙特地做了几种墙板。
据《凤场乡志》载:民国十一年“双凤场上被土匪抢劫,乡民房屋被土匪焚毁”。 会龙庄近在咫尺,却免于难。1950年3月,人民政府存放粮食于该庄,土匪数百人涌来攻打,也仅在门上留下大刀砍过的痕迹。
      会龙庄的房屋和家具木雕工艺精湛,一扇窗户有6种、52朵雕花。土改时分给一农民的大牙床,前面有围台,五层雕刻的床帘装饰,绘彩贴金。一游客出价2万元购买而未卖。据说其价值当在10万元以上。现作文物保存在农民家。
                     王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