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东、南地区王氏世系调研考察记(二)2007-4-1

王福华  王祖锡

四、浙江苍南县调查

 

    苍南县是1981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建制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最南端,毗邻福建省福鼎市,称为浙江南大门。县域是平阳县的矾山镇和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1983年10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龙港。我们此赶赴龙港头调查有关王氏世系。

    1月20日,我们冒雨乘车经丽水转车到达苍南龙港,这里是一个交通发达、客运车辆除西藏外,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港口,是一个印刷业和贸易往来极盛的集镇。下午到达龙港就中餐,餐毕即打听去上北村的路线。由于行政区划和併村,几公里范围内都叫象北,又分成南、中、北几个村。步行二个多小时后才找到上北177号的王忠芳,但人不在家,邻居告知已经搬到福建老家去了,不知详细地址,无法调查下去。得知附近都姓王,就向老协会打听,告知宗谱在象中(上中)村,找到曾参与修谱的王高友,在王氏祠堂里调出全谱,已经是晚上了,祠内因停电无照明,雨下个不停,且未就晚餐,又无旅社,我们又冒雨搭车到龙港投宿。第二天复到上中村,热心的王高友先生已在旧宗祠堂等候。高友、高苍两位积极为我们查谱提供线索。

    该村宗谱名称:太原郡三槐祠堂王氏宗谱。始祖少一公(928—1009),从福建省霞浦赤岸迁入,系赤岸王氏务琨公十四世孙,仕蜀都督军副使。宋乾德三年(965)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克后蜀,少一公被忠武军节接使王全斌所执,与蜀帝孟昶以及被俘将土一万余人解往宋都汴京,后释放回乡,定居欧南象岗(时年38岁),后裔已蕃衍40世。       

在该村王氏谱中没有王忠芳的世系,但有王忠芳手抄新编的《太原郡王氏全族宗谱》,王忠芳系46世务琨次子奉一公75世益公之后。与上中村是赤岸同一宗系。然王忠芳编著的世系世代有误。太原郡全族王氏世系图(中),益公为75世,而王忠芳在为他自己编写的寰公第三子温江房益公派世系列中,将益公编为第51世,两益公相差24世(详见世系图)。初看该太原王氏全族世系谱,并非是原有老谱照抄的,他用去9年时间几上太原、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调查摘抄后汇编成册(1994年),难免衔接有错。我们认为此手抄本称《太原郡王氏全族》有过之(上.中.下三本),他不可能收尽太原郡王氏的。

    关于王忠芳是豫章王氏景肃公下后裔之说,在王忠芳自编的世谱中已无根据,但留有景肃公下恭定、尧治、继新三代,继新迁居福宁下浒镇三洲村,今属霞蒲县,分一甲、四甲、八甲、外浒、雷江。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沧南县已于去年二月编成苍南王氏,分布苍南34个乡镇的195个村,计有21个宗祠(宗祠全部整修、重建和新建),232宗支,王氏人口457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2%位列姓氏人口第7位。

    苍南王氏源于太原郡,主要来自开闽王氏、山阴(绍兴)王氏、三槐王氏、合肥王氏、括苍(丽水地区)王氏和晋阳王氏支系。大部分迁自福建的漳、泉二州,和霞浦赤岸、可永嘉(今温州)英桥、山东莱阳、安徽合肥、瑞安马屿和东阳画溪等地。

    自2006年7月3日至2007年1月24日,共调查35次,整理出世系图26份,虽有一定收获,但与编撰全国王氏世系总图的要求还差甚远,仅王大良先生《王姓》一书中所列的浙江有112种王氏谱,浙江家谱总目编列的有408支王氏谱,还不包括散在民间未统计上报省图书馆的王氏谱则有更多。仅我们金华地区的8个县(市),还有金华、兹溪、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六个县(市)来调查,可见全国的调查工作量之大而艰巨也。

五、调查中的质疑之处

 

     1.始祖迁徙源头有误,郡望传记有别。

     ①东阳画溪(王坎头)王氏始祖王望。见诸于东阳南里(大王村)王氏的多支王氏宗谱,而画溪王氏谱中无记载,是为金华入居。

     ②东阳南里王氏分支的盘溪、侯庄、六石王村、石马、八字墙、厚里等多个村,历代传说和现保存的家具中都写着太原郡和三槐堂,然后宗谱世系都是琅琊王吉之后,我们不向他们指点,实在不知道口传与谱载会不一致,有的甚至居户门墙上、中堂中门门顶上也写着“太原郡”或“槐荫世家”。东阳大垅山王氏迁自于东阳盘溪王氏支,后自主宗谱,谱中明确记载是天台县下王村迁居到盘溪,与南里王氏分支盘溪支截然不同一始祖。东阳六石王村宗谱,本支嗣孙“裕衡”写的谱序,明确记载属于太原郡三槐后裔(见谱序全文),然宗谱世系图则为琅琊王吉之后。八字墙宗谱中记载晋阳之后,太原郡三槐之后。八字墙宗谱中记载晋阳之后,太原郡三槐之后的字句则更多,谱中世系也为琅琊。

     鉴于南里王氏的迁徙地与郡望不一致,曾二次赴实地调查。2006年12月5日,6日到青田县调查,从图书馆,县志办的县志中,青田县共3625个村,王姓人口名列全县第四,带有“界”字的村有“界头、界阜,界埠湾”三个村,均不姓王。有“坑”字的村362个,也无紫坑之村。我们按“界牌”的含意,找到与温州(原为永嘉与青田界)交界的山方“彭括村”调查,有两位到处收购耕牛的人说,此地翻山上有15里下15里就是紫坑,那里没有王姓人。如不相信的话你们可以爬山越岭去调查,或者到温州转东到欧海,紫坑是山区,可以从欧海打的到紫坑。我们初信没有王姓人就不再深入。今年1月23日从苍南回头,趁机再到温州欧海(原属永嘉县,通过欧海区的档案局、民政局打听到紫坑(今为支坑)、界牌的地图位置。民政局人告诉我们那里是山区,交通条件差。由于分镇拆并,名称更改,找村比较困难。到达泽雅镇后。打问老年人告知,可以叫小四轮,翻山10几公里到古双,古双再向上爬十几里就到紫坑、界牌在支坑村里面。泽雅到古双,在转乘小四轮到支坑。车上连驾驶员已坐着4人,我们上车显得很挤。在车上坐着的都是支坑附近的人。经向他们了解都说没有姓王的人。在支坑找到党支部书记郑洪锡家,家中有4位年过花甲之年的人,正在吃着热气腾腾的地瓜,经打问、回答支坑只有郑、林、朱三姓,没有姓王的人居住过,过一会儿支书妻回家来,我们又打听,回答是一致的:支坑从来没有听说住过王姓人。有位不耐烦我们多加盘问的老人发怒说:“已经向你们讲过了没有姓王的人,还多问什么,你们走吧。无奈,我们只得返回欧海,已经是傍晚了。

    经两次调查都不能证明南里王氏始祖“明”来自于紫坑,那么究竟来自于何地?在新昌长潭、嵊县长安、莱子湾等多家王氏宗谱中,都明确记载南宋后叶有叫“叔明”者迁徙到东阳玉峰南里大王村。分迁徙时间应在元兵火烧长潭的1279年。新昌长潭与东阳玉山是很近的毗邻,玉山是山区,长潭逃难到玉山的可能性是值得探讨的。如南里王氏分支盘溪王氏电公11世孙大仕公,自盘溪迁大垅山,其宗谱外纪世系明确写着1世音——融——览——裁——导——悦——辉之——国宝——韶之——超之——逊之——颉廷——衍山——裴述——清峰——异峰——扬之——韩之——剡之——厚之——···该普记载盘溪始祖电公是从天台下王迁来的,与盘溪十里头从南里大王村迁居相勃。

    3.东阳木衢桥王氏谱中,王祐七世孙居仁、居礼,与王宅《永泰王氏》王祐九世孙居仁、居礼完全一致。居仁的12世孙“志永”的字号,上二世和下二世的”仁义礼智信”,与王宅永泰王氏居仁的8—12世的“仁义礼智信相同。更有趣的是王宅村“王百万不借棺材梳”的传说,与木衢桥的传说也相一致。木衢村是否系王宅村1416年洪水冲毁中宅时散居的后裔,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只是他们的世系已经挂到了王旦门下了。

    4、宗谱中科举人所取的进士年,与我国开始科举年不同期。

    我国的进士科举始于隋杨帝大业三年(607),武进士科举年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宗谱中,科取进士有早于隋炀帝始创建进士制的情况、举例如下:

    东阳玉峰南里大王村(今属盘安)王氏,东晋时有羲之公三世孙王淮,由进士至左丞相,早于隋炀帝开进士科200多年;六世孙熊之在南北朝齐时(479—498)为进士也早于隋朝。新昌图山谱的长潭始祖王超之,南朝梁时(502—557)为武举状元仕武毅将军,早于唐武则天开科武进士近200年。而且王淮的左丞相、超之的将军头衔都于史无考。这种超时不实的记载还被今人所引用。我们认为在调查、编撰全国王氏世系中,应认真考究这种情况,以免给史学家指点不当。

    5.南里大王村始祖王明以上的五世祖王昱、任丽水县令,父熊之建宅东阳城内南衔棋盘头、子王诚于隋开皇九年因东阳建制改革入诸暨而迁居玉峰大王村山区;王明祖父王恭,太学生授青田县令,以家回禄(即火灾)迁徙居青田柴坑这个时为原始森林的大山区,是不可思仪的,理由也不充分。

六、世系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1、我们初次进入世系调查,只注重于被调查对象一人的一线世系,而没有注意派、房、字、号、官职迁徙等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广展,发现同宗里面有同名者,如不作派、房、名、字、号考察,就有可能搞错宗系(此问题今年第一期通讯已提出)。

    2、认真考察科举进士年代,任职的历史根据。我国最有权威的二十五史,是几千年姓氏名人任职的文库。《辞海》、《汉语大字典》、《中国人名大字典》、《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武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浙江出版的《明代浙江进士研究》、《中国宰相全传》等书籍中,都有王姓名人史迹可查考。

    3、谱序与世系图核对和同宗字,名、号核对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王氏宗谱谱序中所列的郡望堂号,与行传、传略、寿序、祭文、诗歌中的郡望堂号不相符。这种情况有的为外请的“谱匠”所为 ,因古代修谱是“关门”进行的,非谱董不得入内、甚至于修县志也是如此,只要有钱,可以买通编纂人篡改历史,或伪造、或削除等。有的“攀龙附凤”乱挂名人。有的同宗分支,为体现自己始祖先于他支,擅自将始祖提前几百年,通过同一谱匠,将提前几百年中的“娶氏”,“嫁女”塞入他姓宗谱中。如此种种,都应该认真考察。

结   束  语

 

    王氏世系第一次调查工作,因近年关暂告一段落。我们所调查的收获,应感谢所到之村宗谱收藏人的热情接待,及时提供谱源,介绍情况。特别应该感谢嵊州王大文先生为我们事先探查村坊地址,乘车线路。感谢宁波市图书馆,鄞州区档案馆,余姚市图书馆徐国新老师为我们提供所调查的资料;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童银舫同志热情为我们查找王庸敬故居民所在地;慈城镇梅安全先生,慈城镇保护者协会负责人魏金水先生,分别陪同我们实地察访王庸敬故居遗址,寻找王庸敬同宗族人所付出的份外劳动时间,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