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及其家族,文史,考析

[南昌]王雄文2013.6.26撰

绪  论
王诜,字晋卿。并州太原(今山西)人。系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六世孙,抗夏名将王凯之孙。为利州防御使。尚宋英宗女——蜀国公主。迁左卫大将军、驸马都尉。王诜作为将门之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裕,在其显贵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王诜自幼天资敏颖,练武习文,尤熟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为了珍藏古今杰书名画,他家筑“宝绘堂”,并请苏轼作①《宝绘堂记》、苏辙作,②《王诜都尉宝绘堂词》。
王诜除讨教郑獬翰林外,还极爱结交朋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王巩等,都与其交往过密。就连名冠当时、不游权贵之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常为“宝绘堂”的座上客。李公麟还亲手绘制了,包括十六位文化巨豪,在西园一起吟诗作画、切磋交游的③《西图雅集图》。米芾亦撰④《西园雅集记》,以记述空前绝后的盛况。
王诜的前半生,由于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且人缘好,可谓风调雨顺艳阳天。但是,因其与苏轼过往密切,涉嫌⑤“乌台诗案”,尤其,正遇其妻、蜀国公主忧郁而死。宋神宗愤怒之下,把他贬谪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直到神宗驾崩,年幼哲宗登基,高太后听政,才重归政坛。
王诜是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和敏锐的鉴赏家。他毕生酷爱绘画艺术,独创水墨和金碧二合一的青绿山水画,以复古为更新,创造出一种新的山水画风貌,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发展中国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蝶恋花》自书词等等。被珍藏在上海、辽宁等省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美国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他是国家确立的“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位米芾前、名列第三。公元1961年3月20日,国家相关部门,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作品展”的同时,还为他举办了“王诜诞辰九百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其绘画美术成就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
王诜生平事迹段落分明,其家庭世系脉络较清晰。其书画艺术造诣之高获得一致好评。但是,其功过是非、人品作风、生卒、家人名讳等,在诸文献中存在说法各异、互相甚至自相矛盾,显得紊乱。对于王诜及其家庭的文史记载,多收录在⑥《续资治通鉴长编》、⑦《宋史》、⑧《钦定四库全书》的(东都事略)中。对照起来看,似乎有些拢统又朦胧。抄来传去的笔误,次次递增、附会牵强、主观臆断,甚至以讹传讹。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造成今袭古史错误长存,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矣。对同一人一事,有史称其“朋淫纵欲”,而有史却称其“摆去膏梁,屏远声色”。相互矛盾,令人迷惘。余愿尽微薄之力,与诸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文史、谱牒爱好者们一起厘清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特撰此文,抛砖以引玉,招迎天下凤凰。
一、王诜家族世系图
1—1世次一线谱
推演生年 908—976  928   950   986  1012  1036  1070
世次       1        2     3     4     5     6     7
名字      全斌——审钧 — 永昌—凯 — 缄 — 诜 — 彦弼
名字              审锐                彭 — 谠
推演生年          930                1014   1034
1—2简略行传
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今山西)人。出身世代将门,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先后从唐、从晋、从汉、从周。尤其入宋屡建战功,是五代——北宋的杰出将领。
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被擢为忠武军节度使。此时,宋太祖委以重任,命他为西川(成都下辖12州)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五万宋军,其中,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一万,由凤州(今陕西凤县东)路征讨后蜀。仅用六十六天,灭亡了建国三十一年、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
但是,赫赫战功未受封赏,反以“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等罪名,贬崇义军(治隋州)节度观察留后。开宝九年(1976)宋太祖车驾洛阳郊祀,特召王全斌侍祠。复授其武宁军节度使。亦赐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同年六月,任上逝世,卒年六十九岁,皇上废朝三日致哀,追赠中书令。
王审钧,全斌长子。官至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钤辖,因击贼而死。
王审锐,全斌次子。历任供奉官,阁门祗候。暂未发现其后裔。
王永昌,(分析)字惟志。约生于天福元年(947),全斌孙,审钧子。乾德四年(966),他在宋军镇压后蜀兵变的战斗中,遭叛将、果州指挥使宋德威砍杀。(一说天禧二年,以祖荫补为三班奉职)。
王凯,字胜之,全斌曾孙,审钧孙。被寇准奏为三班奉职。累迁麟州都监,数败赵元昊,以功迁泾州观察使。召拜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卒年六十六,谥庄恪。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与敌遇未尝挫衄。
王缄。妻卢氏。全斌玄孙,王凯长子,王诜之父。暂未查找到他的其它生平事迹史料。
王彭,字大年。全斌玄孙,王凯次子。好文喜佛书。早年跟随父亲王凯讨贼。中途曾任凤翔(今陕西凤翔市)都监。后历任知婺州(今浙江金华),知济州(今山东济宁市及巨野),知抚州(今江西抚州市)等。
王谠,字正甫。王凯孙,王彭子,王诜从兄,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显赫,仕途不爽,能书善画。元佑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至少府监丞。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王诜,字晋卿。全斌六世孙,王凯之孙。太原人,徒居开封。利州(今四川广元市)防御使,左卫大将军。尚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乌台诗案受牵连。尤加上公主薨的家庭变故,被谪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卒时,谥荣安。王诜能诗善书画,又工奕棋。家筑“宝绘堂”,藏古今书画。凤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除生有彦弼一子夭折外,是否还生有其它子女暂不详。
王彦弼。王诜子,母(蜀国公主)赵浅予。熙宁三年(1070)生,三岁卒。
1—3世系图编制依据
本世系图,主要依据⑦《宋史》、⑧《钦定四库全书》、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王义林撰⑨《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等,进行综合性编制而成。其重要原文摘录如下: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8919页载述:“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8924页述:“子审钧,崇仪使,富州刺使,广州兵马钤辖;审锐,供奉官,阁门祗候。曾孙凯。”8925页述:“凯字胜之。祖审钧……元昊反,徒麟州都监”。8926页述:“子缄。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公主,官至留后”。
《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卷二十之八,382——146页述:“王全斌太原人也,父为岢岚军使……卒年六十九”。卷二十之十一,382——148页述:“全斌贬黜凡十年,怡然自得。子审钧,至崇仪使,以击贼而死。审钧子惟志,惟志子凯……赵元昊反,徒监麟州兵。以功迁至武胜军留后,马军副指挥使。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曰壮恪。子缄,缄子诜……”。
对照以上(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与(东都事略)卷二十发现,本世次一线谱的第三世中,同时出现了“永昌”与“惟志”两个人名。笔者以为,此为同一人,即名永昌,字惟志也。
二、王全斌案是宋朝最大的冤假错案。
乾德二年(964)冬。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被宋太祖命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五万宋军远征后蜀。由于指挥绝妙,巧夺硬攻,仅用六十六天,灭亡了建国三十一年、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后蜀。然而,非但立下头等大功不得赏,反以“罪该大辟”而锒铛入狱。所谓网开一面、才贬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得以免遭一死。
王全斌率军进入成都,后蜀宣告灭亡,一时社会秩序混乱,其被俘部分蜀军发生兵变。其原因,被定为王全斌克扣蜀军装钱所激起。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其第8923页述:“诏曰: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被坚执锐,出征全蜀,彼畏威而纳款,寻驰诏以申恩……应孟昶宗族、官吏、将卒、士民悉令安存,无或惊扰;而乃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由此,巧妙地拼凑所谓“王全斌团伙犯罪案”,交文武百官议罪。
这里再从中摘录几段原文,就不难看出破绽;悟出其中奥妙。其8921页述:“昶馈遣廷让等及犒师,并同全斌之至。及诏书颁赏,诸军亦无差降。由是两路兵相嫉,蜀人亦构,主帅遂不协。全斌等先受诏,每制置必须诸将佥议,至是,虽小事不能即决”。
其8923页述:“初,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第8924页述:“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使。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
从以上《宋史》的原文,可以看出宋太祖的高明之处。王全斌率军拿下后蜀这大片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富庶要地之后,宋太祖耽心有变,故急于收回王全斌的军政大权。派出吕余庆知府事,割去其政权。还派出钦差大臣丁德裕,绕过王全斌,违规宣诏另道行事,开始架空王全斌。虽说只让王全斌管军队,皇帝却带头并放任原蜀君孟昶,以等同犒师,在主、副帅之间制造不和,进一步,诏令:必须全体将帅都同意,才能作出行动决定。此时王全斌完全被架空。
宋太宜通过不断地分权,最终达到了完全收回王全斌权力的目的,他有意无意地、把宋军前线总指挥部,搞得四分五裂。在此情况下,投降的蜀军不渗砂子、不改编,在一定程度上,酿成、助长了部分蜀兵变以致十七州作乱。如此这般的前敌总指挥部,面对全师雄率领数万叛军的猖狂进攻,当年所向披靡的宋军,这时变得不堪一击,被步步压缩,最后被围困在成都城里。这时,又把激起兵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王全斌克扣蜀军装钱及杀俘所致。
洋洋五万宋军,在与数倍于已的、蜀军争天夺地的、大规模的殊死战争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不奇怪。但是,有人另有险恶的目的,竟把基层兵士、校官所犯乱纪违法的行为,一盆屎全部扣到前线将帅身上。又把涉嫌擅开丰德库、攫取金银财宝,纳蜀将李廷珪家伎的王仁赡。违背主帅招安指令,滥杀师雄全家,纳其女为妾的米先绪。有直接纵容部下干错事、坏事嫌疑的崔彦进。还有宋太祖旧时爱将王彦升、呼延赞性情急躁,凶狠残忍的事,甚至是过去的往事。即是确有此事,本该各负其责,但智囊达人却把这些事,统统捆绑到一起。最终,模湖地全部加到王全斌一人头上。于是,一个以王全斌为首的、将帅犯罪团伙便宣告问世。宋太祖在洛阳召王全斌侍祠。所表白的、那席耐人寻味的话语,加上复官武宁军节度使,再大赐金银。除说明皇上与心有愧不便道明外,多少像个隐性道歉或称作非正式纠错。然,还算不上平反,但,事已昭然若揭。话说回来,一位封建时代的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来之不易了!
对于炮制“王全斌团伙犯罪案”一事,古今多有反对意见!南宋著名 学者洪迈先生博览群书,被誉为经世致用四十余年的智慧结晶,据说可以洞砌天下之理的⑩《容斋随笔》的著作中,有一篇名为《取蜀将帅不利》的文章。他是这样阐述的:“自巴蜀通中国之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而从东方举兵临之者虽多以得俊,将帅辄不利,至于死贬。汉代公孙述、大将岑彭来歙,遭刺客之祸。吴汉几不免。魏伐刘禅,太将邓艾、钟会毕至族诛。唐庄宗伐王衍,招讨使魏王继岌、大将郭崇韬、康延孝皆死。国朝伐孟昶,大将王全斌、崔彦进皆不赏,而受黜十年乃复故官”。
现代○11张珉、○12王继祖诸先生,都十分佩服洪迈先辈敏锐的洞察能力,并作了一针见血的揭示,深感历代征蜀将帅下场都很惨!这是为什么?后蜀是块特大的肥肉,凡君王都担心自己派出去的征战大将坐地称王!对其加官晋爵仍拥有重兵,怕对皇位造成威胁。立功不给赏,又恐难以负众。故把狗屎扣到你的头上,说你犯了滔天大罪!以此收回兵权,则名正言顺。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将帅有好下场!为此,伸张正义者济济,无不为王全斌蒙冤愤打抱不平!
王全斌乃宋太祖之爱将,又可谓亲密战友。宋太祖对王全斌的开国功勋也铭记在心。而为什么灭亡后蜀立了大功,非但不给赏反遭劫难?!若给赏,能让王全斌坐镇后蜀这块地盘吗?不能!能让王全斌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的武将、升任枢密使吗?更不能!非但不能给赏、不能加官晋爵,还得把你手中的兵权收回来!这就只有给你安个“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罪该大辟”的理由,把你踢掉。来个死罪改贬,皇上英明,而永享人世间香火。
宋太祖,是个权力欲望登峰造极之人,他一言道破天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城府很深、亦非常有心机,身旁又有尔虞我诈、善于算计人的宰相赵普,尤其还有手腕更为高明的、晋王赵光义辅政,可谓强强组合机关算尽。一个如同“点检作天子”、“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那样的天才杰作“征蜀主将用完就撂”便横空出世。征蜀将帅受到无情的打压,这是靠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害怕武将像他往日那样起事,所制定“抑武”国策所决定的。
即是你对宋太祖再忠心耿耿,只要他感到你手上的兵权,大到具有夺权实力,可能危及皇位这条底线时,他就要对你进行防范、监控、打击甚至迫害。其目的就是限制直至收回你的兵权。王全斌等将帅,就因为上了“危及皇位攸关者”这条红杠杠,必然被加害。因此,所谓“王全斌团伙犯罪案”,是涉及五万宋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灭亡后蜀地方割踞政权,力图统一中国大业之大是大非的气节名份大事!是宋朝最大的冤假错案。必须彻底平反!呼吁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文史爱好者们,以史实为依据,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三、王全斌落户江西吉水说
首先原文摘录○13湖南沅江《赤山王氏族谱》卷一之《族谱源流序》载述:“……于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会天大雨雪……公之结主亦如此,果六十日而蜀平。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王氏之始祖。……暂即斌公以下世系而追述之,公生四子:王铨、王锡、王钱、王钧皆登显士。铨与锡同举孝廉,当时有玉友金昆之羡”。
3—1王全斌隐居吉水鸟窝村
⑦《宋史》卷二百五十五,第8924页载述:“全斌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其中,黜居山郡十余年,说的是:王全斌受诏挂师灭亡后蜀,未受赏,反遭贬黜。隐居山郡十多年。至于去了那个山郡,未见国史、地方志对此有过交待。欣喜《赤山王氏族谱》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其大意曰:“王全斌被解除兵权之后,青衣小帽来到了、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一处群山环绕的鸟窝村隐居。”
3—2  王全斌在吉水再生四子之谜
《赤山王氏族谱》之《族谱源流序》载述大意:“王全斌在鸟窝村,娶刘氏女,再生王铨、王锡、王钱、王钧四子,皆登显士。有玉友金昆之羡”。对此,笔者查阅过诸多文献,其中,王钱、王钧,未见史料。王铨、王锡,只从宋史以外的史书中找到。其○14《南史》卷二十三,第640—643页记载大意:“王琳字孝璋,位司徒左长史。尚梁武帝之妹——义兴长公主,生有:铨、锡、佥、通、励、质等九子。次子锡,字公嘏,以戚属,封永安侯。长子铨,字公衡,尚武帝之女——永嘉公主,拜驸马都尉。时人以铨锡兄弟俩,可谓玉昆金友。”但他俩都是远早于北宋458年南朝的梁国,牛马不相及。所谓玉友金昆之羡,只能是牵强附会。至于刘氏所生:铨、锡、钱、钧四子,是在乡务农无人知晓?还是官小登不上史册?尚待追索。或许是等待破解的一个谜?
四、王永昌高龄被授官之疑
4—1  王永昌被砍杀
据⑦《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大意述:“(推算)乾德四年(966)。蜀军至锦州叛,众至十余万。自号‘兴国军’,推全师雄为贼首。成都十县起兵应。宋军失利后,退入成都。师雄分兵绵、汉之间,扬言攻成都。自是邛、蜀、眉、雅等十七州随师雄为乱。王全斌率师奋力镇压,刘廷让、曹彬破师雄于新繁,俘万人。师雄退保郫县,全斌、仁赡又攻破之。战棹都监刘汉卿,与师雄党刘泽合众至五万,逐杀宋军官将。‘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全斌之孙王永昌,就是在这次平叛战斗中,与刘涣、郑光弼一起,被贼将宋德威砍杀的。”时年十七岁左右的王永昌,通常应理解被杀死了。由于说法相佐,死未死是个谜?
4—2  质疑授高龄永昌官职
宋德威杀未杀死王永昌,不得而知。既然后来还授了官,就暂且理解没杀死。但是,不理解的是:同传中的8924页原文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
王永昌遭砍杀的乾德四年(966)时,推算为十七岁。而到了授官三班奉职的天禧二年(1018),已是69岁高龄了,一般不可能授此官职。如果王永昌被宋德威杀死了,更是牛头不对马嘴,显得越加荒谬了。
五、王诜生卒探索
关于王诜生卒年,古今文献说法不一,且不详细,史学界没有形成定论。据○15河南大学王欣论文述:“○16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推算出王诜生于1036年。○17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8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19王树林《王诜》、○20沈迈士《王诜》等持此说。○21台湾学者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考证王诜生于1048年。○22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23王朝闻《中国美术史》、○2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等著作,多采用此观点。关于王诜的卒年,通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诜卒于1089年,是由○20沈迈士首先提出;二是认为王诜卒于1104年前后或更晚,这种说法由○21翁同文而来。”
5—1 笔者对王诜生年的几点看法
对于王诜的生年,吾不认可翁同文先生所说的1048年,赞同郭味蕖先生推算的1036年。其理由有三:
1、王诜与苏轼一向称兄道弟。据○16郭君著作所载,他们同为1036年生。还有记苏轼1037年出生的。总之,他俩系上下年龄的同辈人。而苏轼的四个学子,都比其老师年龄小(黄庭坚1045年生,秦观1049年生,晁补之1053年生,张来1054年生。)王诜不可能比苏门四学子的年龄小,就按推算,说王诜比黄庭坚小三岁,堂堂的驸马都尉,难道只大三岁的黄庭坚,就可以妄称其为后生吗?聪明的黄庭坚,怎会道出如此大不敬的失礼话来,也不符合人之常理,更不符合文豪用词。
2、尤其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民间男比女大好多岁,普通存在老夫少妻现象。在士大夫阶层,年龄差更大。王诜与蜀国公主1051年出生相比,其年龄相差15岁,当时,还没有现今男20、女18岁的新概念。十多岁的年龄差,在民间说来也属正常。至于皇室的金枝玉叶,是否会接受历代传下来的民俗习惯,则不得而知。
3、造成对王诜生年看法各异,最大争论焦点在于○25黄庭坚的以下这篇跋文:“王晋卿画水石云林,缥缈风埃之外,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其所作乐府长短句,踸踔而清丽幽远,在江南诸贤季孟之间,近所见《戒坛院佛阁碑》,文句与笔划皆顿进,所谓后生可谓者乎。”
其次,○26《清河书画舫》中也这样描述王诜的画:“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残可笑也。”这就更加深了以大小将军戏称王诜之推测。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简单介绍一下○27《大李和小李将军》大意述:李思训字建眼(651—716),出身贵族家庭,生活在盛唐时期,唐中宗官至右武威大将军。一家五人都善画画,尤其儿子李昭道,被赞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们成名之后,便尊称李思训为“大李将军”,李昭道为“小李将军”。初唐山水画处于低潮,盛唐有了发展,李思训,他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画法。李昭道,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展子虔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时人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王诜效法二李金碧山水画、炉火纯青,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正如黄在跋文中所赞:“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又似《清河书画舫》所誉:“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殊可笑也”。显然,李小将军,是对王诜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誉的昵称。但是,王诜的技艺再高,在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先辈面前,他只能是个“后生”,一个“后生可谓者乎”的后生。李对王才能称后生,黄对王称后生,只能是由衷的钦佩,而假借古人之口的一句戏言。这是与大、小李将军相比较而言。就算黄比王大三岁,也不足以称驸马都尉的王诜为后生。他们之间的三岁之差,后生之说无法成立!故不能以“后生可谓”为理由,武断界定王诜生于1048年,那样是站不住脚的!
5—2  笔者对王诜卒年的几点看法
吾对王诜的卒年,不认可沈迈士先生的1089年,赞同翁同文先先生的1104年或更晚。其理由有三:
1、宋徽宗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登基的,对于这个准确的时年,都会一致的认可,那么,王诜进入了宋徽宗一朝,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王诜曾为黄龙心禅师请号“宝觉大师”。王诜还在宋徽宗一朝,出使辽国,受封开国公,因而1089年卒,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赞同翁同文先生根据○28米芾的跋文“御史检法李公麟制图,皆驸马都尉晋卿家藏,所谓三绝。崇宁三年六月十五日襄阳米芾书”。推断崇宁三年(1104),王诜仍然在世。又根据成书于宣和四年(1122)的《宣和画谱》中,王诜被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的载述,断定王诜最迟卒于1122年。从而认为卒年当在1104—1122年之间。
3、查实王诜的以下几位诗朋画友的著作中,均未见提及王诜去世的信息。吾赞成○29张荣国先生的推测,他们先于王诜离世。(其逝世年份分别是:秦观1100年、苏轼1103年、黄庭坚1105年、李公麟1106年、米芾1108年、晁补之1110年、苏辙1112年、张来1114年)。因此,笔者认为王诜应晚于1114年离世。
六、王诜贬均州实属打击报复
“乌合诗案”,苏轼锒铛入狱。王诜与其交往密切,诗文唱和,爱牵连被贬均州。但是,事由远非如此简单。虽然王诜帮助刊印了“钱塘集”诗本,又给苏轼通风报信,性质严重。但对堂堂的驸马都尉来说,这点份量奈何他不得。可为什么?宋神宗盛怒之下,把妹夫所有官爵扒了个精光,欲置死地而后快。
请看○30《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一B原文:七月十六日,责驸马都尉王诜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受诏:“王诜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由是长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皇太后圣衷哀念,累月罕御玉食。摭诜之罪,义不得赦。”这一席诏语道破天机,原来是:乘“乌台诗案”之机,行皇权以公报私仇!
王诜真的道德败坏到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不可救药了吗?非也!请再看同是○30C《续资治通鉴长编》之苏轼(宝绘堂记)、《东坡集》卷三十二原文:“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梁,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这又是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啊!前后两篇原文,越看越令人迷惘。
好在笔者借助○31百度网上搜索,寻找到“宝安公主”一段重要原文: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诏:“驸马都尉等,自今不得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返。如有公事,即赴中书、枢密院启白,仍令御史台常切觉察。如有违犯,周举以闻。”这就帮我们拨开了迷雾,得知当时驸马的处境。
宋朝严防外戚过度涉政,对外戚的政治生涯,有严格的限制和严厉的打压。与亲朋好友来往,也要受到监视。私人生活都得不到自由保证,甚至要经常报告。如果金枝玉叶好胜争强,你得忍耐点。她若跑到皇上、皇后那里去诉苦,准没有你好果子吃。能当上驸马,对普通百姓、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上落馅饼,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对于像开国功臣王全斌这一级的名门之后,生活骄纵洒脱惯了的公子哥们,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或管制,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
宝安(蜀国)公主赵浅予,贵为金枝玉叶。世代将门之后的王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是门当户对的天赐良缘。就因为这是一起没有感情基础的政治联姻,又由于宋庭严厉防范外戚涉政的家法,王诜纵然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抱负,从娶公主进门那天起,王诜的政治梦想就破灭了。他不能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那样去施展才华、报效朝庭,干一番大事业!只能作为花瓶,供奉在驸马府中。
从史料来看,蜀国公主贤慧、温顺,生性懦弱,爱情专注,她在弥留之际,还求皇哥为丈夫复官,确是一位品质高尚的女性。她虽爱文好诗,但还够不上进入艺术家的圈子。王诜受到外戚的限制,自暴自弃,痴迷书画,纵情丝竹,把感情寄托在艺术和女人身上。驸马府高朋满座,对酒当歌。与歌伎往来久了难免生情,一些歌伎成了小妾。而对一直爱着自己的妻子,却淡淡缺情。纵然有一千个苦楚,也免不了被谴责!他俩都成了政治联烟及严控外戚涉政的牺牲品。对驸马和公主双方及其家族来说都是一场悲剧。在这场悲剧面前,悲愤至极的宋神宗,扒掉王诜的所有官爵,虽说是以公报私仇,综观看来,也不过份。是应该互相给予理解的。
七、○32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初考
7—1  原文摘录
○33一六一至一六二页,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柳林阡者,太原王氏世墓也……见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于蚕石。生二子,长处士均圯。次,仕元……老无子,以兄子伯聚为后。”
○34附高华撰《汾东古韵》之<村庄撷趣>之(102页)刘家堡村载述:“刘家堡村曾是柳林庄村的一个居民点,据志书记载,五代后汉高祖,远在后晋任太原节度使……曾在此筑堡屯兵。太原王氏后裔王伯聚,元末明初从河西蚕石村迁居汾东柳林,即现在的刘家堡村。明代户、兵、吏部尚书王琼、于明•天顺三年(1459)出生于刘家堡村。”
7—2  刘家堡王村世系图(依据本族谱编制)
1、世次一线谱
设生年 908—976  928    950    986   914—986   
世次      1       2       3      4      5     6    7
名字    全斌 —  审钧 — 永昌 — 凯 —  贵 — □ — 渥—
设生年             1280         1320
世次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名字   □ — □ — 子实 — 均圯        寅    永寿    瑶
                           良 —伯聚— 安 — 永亨 — 琼
设生年                     1300                      玠
                                                 珟
15世王琼生卒年1459-1532
2、简略行传
王贵(914-986)太平兴国(977)为淄州刺使,从潘美北征,颇立战功。雍熙三年(986)从杨业北征,为辽兵所围,亲射杀数百人,矢尽遂遇害。
王子实,元末人,设元至元十七年(1280)生。宋太宗毁晋阳,其先人从西山迁蚕石村。子实被立为该村支系始祖。
王良。设元大德四年(1300)生,仕元,潞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劝农防御事。有惠政,老无子,以兄子伯聚为后。
王伯聚。设1320年生。元末避至正之乱(1341年以后),他自山蓁别墅,亦襁负子女奔波在外,卜居柳林。明永乐年间(1403—1424),赏出粟贷贫饿,救活数百人。景泰年中(1054),赠资政大夫,工部尚书。
王永亨,字延庆,号静学。以书经擢明•天顺(1460)已卯乡贡进士。初任昌黎县尹,后迁隆庆州知州。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成化(1484)年间进士。曾任户、兵、吏部尚书,后迁陕西三边军务。
3、说  明
以上族谱有两附注:A、自宋毁晋阳,其先人避居西山蚕石村。B、此世系表,据晋祠郭怨舟编《一代名臣王琼》宗族世系表。其后,罗列了以子实为支系祖,多为二十三世的全谱。
高华先生撰《汾东古韵》之<村庄撷趣>中,更为详尽地介绍了刘家堡的古今趣事。
7—3 考文
综上所述,刘家堡村与东、西柳林村一起,古称柳林庄。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亦深厚的古老村庄。五代后晋时,河东节度使在此筑堡屯兵。石敬塘在契丹庇护下,又在此筑坛祭天称帝。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率兵灭亡北汉,下令火焚水淹晋阳城。王子实的先祖,从此,迁往河西蚕石村。王伯聚再移徒汾东柳林。就是晋祠附近、汾潇二河交汇的、这块风水宝地——现在的刘家堡村王家。其迁徒路线清晰,王子实及其后世次详尽。但是,此前世次等存在问题,需要商榷。故依谱编制世系图及简略行传,以一目了然地进行探讨。现初考如下:
1、鉴于王贵生于乾化二年(914),而推演王凯却生于雍熙三年(986)。因而,王贵决不可能(如世次一线谱所列)是王凯的儿子。况且,王凯出生时,年暮的王贵,已在二次伐辽时,以身殉国。
2、王贵与王全斌,都是北宋名将,均有专门传记。王全斌生于开平二年(908),两者仅相差六岁,王全斌决不可能是王贵的五世祖。王全斌若有兄弟,王贵可能是王全斌的胞弟。如果没有,那只能是堂弟或房弟,或者是侄儿。由于他们二人同朝为官,在宋史中未见二人有过交往,也未见王贵与王全斌的儿孙有过交往。故二人关系需进一步探索。
3、以宋代王贵、生于乾化二年(914)为起点,至元末王子实,设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为终点计算,时间跨度366年÷代龄25年=应该有14代人。(世次中只隔有四代),因此,可以认为漏录了十代人左右。
4、从以上三点来看,刘家堡村《太原王氏族谱》中,王子实以前的世次,是存在漏代等混乱现象的。如若子实与王贵间十代人找不出来,王贵与王全斌属兄弟、属叔侄关系确认不了的话,那就要对王子实前的世次,进行重新审视。包含子实与王贵的接轨,王贵与全斌的接轨,有无错位、拼接等错误。这就需要举全族、全学界之力,以刘家堡村珍藏的明•天顺年间、那套族谱及其它相关史料去追索蛛丝马迹,以理清世序、还原族情本来面目。
八、对相关文献纠错勘误之动议
由于历史久远,又鉴于当时条件之局限,其⑥《续资治通鉴长编》、⑦《宋史》、⑧《钦定四库全书》等文献,通过一级级、多人不断的传抄,笔误在所难免。加上,相对于地方志、族谱、家传的国史,显得严谨、精确而具权威,以致望而却步、不敢冒犯!也就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如果再加上主观臆断、张冠李戴、牵强附会,那就面目全非了!诚然,其中也有引用文献,原文中存在的错误。现就自身研究课目探索中,偶然发现,自以为存在的错误;这里仅举几例涉及名字、世次、籍贯等存在的错误,冒昧地提出纠错商榷。若有妄论谬误之处,敬请赐教见谅。
6—1  ○35《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的笔误嫌疑
1、一八一页原文摘:“王彭字大年,全彬曾孙,凯子”。其全彬曾孙有误,应更正为全斌玄孙(即五世孙)。
2、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钧,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官至崇仪使,富州刺史……”。其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长子。富州刺史应更正为富州刺使。
3、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锐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次子。
4、见二O六页原文:“追官勒停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铣,可庆州刺史制”王魏公集3/10后,对照《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一原文:“诏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王诜追两官勒停”。前后疑同为一人,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
5、还有笔误为潘美同僚王侁者,应更正为王诜。
6—2  其它国史的笔误嫌疑
1、○31《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O原文载述:“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因有晋朝人王恺,故恺字有误,应更正为凯。
2、○36东坡撰《和王晋卿并叙》原文摘:“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其中全彬有误,应更正为全斌。
3、从百度网上搜索发现,大量王诜文史及其《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等,作者都被错注王铣,应更正为王诜。
4、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第8921页载述:“全斌遣都监米光绪往招抚之,”而有些史书,写成朱光绪,与此类似笔误不少见,此必贻误后人!米光绪乎?朱光绪乎?一人不可两称!
6—3  现代书论引用原文的笔误嫌疑
1、○37《宋史研究集》第五辑篇目中“王铣生平考略”。其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本辑《王诜生平考略》第一三七页,引用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其王恺是晋朝人,故有误,应更正为王凯。
2、○38《王诜生平事迹考略》041页首段文:“……宋史卷二百二十五《王全彬》及附(王凯传)(王诜祖父)等所知,其为宋开国功臣王全彬(一为斌)之后。”其中,凡王全彬均有误,应以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更正人名及卷数。
其042页第9段文:“正月二十一寒食节,王诜与张敦礼去永安县朝拜诸陵”。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经万年历查实,处在二月底至三月中旬,不会在正月,此有误,应更正为二月。
3、○39《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370页载:“王谠,北宋京北长安(陕西西安人)”,鉴于王谠的六世祖王全斌及其父王彭籍贯都是并州太原人,其祖父王凯、虽曾迁居长安,但其自身未变更籍贯。故京兆长安人有误,应更正为山西太原人。
九、遗憾存疑求助破解
笔者不敢言研究宋史。但是,在七年的追索王氏先祖、尤其探讨王诜及其家族生平事迹方面,无疑会涉及到国史、地方志、谱牒、家传等。吾的这份陋作,对王诜家世的研究,迄今,虽说较为全面,也有正史、野史互补交融的特色。但是,由于人们的倾向性和随意性,以及传抄笔误,造成了说法各异。尤其,一部份史实不断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诸多存疑,期待专家、学者和广大宋史研究、谱牒(姓氏)文化研究爱好者们,去探索、去挖崛、去破解,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吾才疏学浅,怪谈谬论在所难免,祈求赐教。下列存疑,万望鼎力相助!
(一)、○30D(《宋会要辑稿》礼三九之九)原文载述:“正月二十一日,驸马都尉王诜言:‘寒食节乞诣永安县朝拜祖宗诸陵。’从之,仍令张敦礼同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设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市芝田镇)为“陵邑”,以护皇陵,并建行宫。每个陵区植篱为界,称“兆域”。内建上宫、下宫、后陵,有的还有附葬墓。上宫为帝陵,有宋太祖等七帝及太祖父亲赵弘殷的陵墓,还附葬了高怀德、赵普、寇准、曹彬、包拯、狄青等功臣的陵墓。其中,有无王诜的六世祖
——王全斌的陵墓,暂不知。
从以上原文及相关介绍摘录的、寒食节乞诣朝拜祖宗诸陵的文字分析,这个永安县的诸陵,应该是文武要员都得去朝拜的皇陵。至于谈到祖宗诸陵,一般来说,作为赵家女婿的王诜驸马,可以称它为祖宗诸陵。但从宗族角度严格来说,只有王全斌等祖宗的葬身之地,才能称作祖宗陵。王全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虽有资格、又有可能,像以上那些功臣一样,被赐葬皇陵内外这块风水宝地上。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王诜乞诣朝拜的、究竟是皇帝陵?还是祖宗陵?王全斌的陵墓,是陪葬在这里的皇陵?还是葬在太原老家?或许葬在江西吉水的那个鸟窝村呢?
(二)、历史名人的王贵。宋、明、清三朝主要有四人。撇掉明、清两朝的那两人暂且不讲,专议宋朝的这两人。南宋王贵(设1090——1153),相州汤阴人,是岳家军战将之一。显然不是○32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世系图中的、那个北宋王贵(914—986),他是明明白白写着:“从潘美和杨业的副将。”自然是太原人。该村始祖王子实,设生于1280年。他与其先祖914年出生的王贵,其时间跨度差366年,每代以25岁计,本应该15代人。矛盾明摆着,其间,谱上只有5代人。那么,漏录的10代人,该是哪些人呢?!
(三)、王诜的西晋远祖王浑(223—297),字玄冲,初袭父爵京陵侯,迁豫州刺使。后率晋军辟蹊径渡淮水,一鸣惊人!被擢为安东将军,官累司徒。他在金陵为官,传说,曾卜居秦淮河之乌衣巷。据○40《上池王氏族谱》原文载述:“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仆射,卒葬金峰源。”说的是:王浑卒葬虎形山西北(今江西东乡县甘坑林场)金峰麓南面的半山腰上。
王浑娶岳氏,生四子:尚、济、澄、汶。王全斌这一支,就属于王浑的三子——亭侯王澄,字道深。王安石的高祖父王克明,是上池村的始祖。再上溯,就是王浑的长子——王尚。王浑卒后葬在长子及其儿孙的、上池村附近的金峰源,顺理成章。但是,王浑在当地的故事,则暂不得知?
(四)、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家○13《赤山王氏族谱》。记述了王全斌被黜期间,落户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鸟窝村,并生有铨、锡、钱、钧四子。其王锡越十三代至王琳,因明朝景泰年间遭瘟疫,迁居沅江。这里所说四子中的铨、锡已考证,不是南朝梁国九子的中的铨、锡,更不是那个王琳。那么,这里说的铨、锡、钱、钧,是在官府当官?还是乡村务农?王琳前漏录约十一代人,会是哪些人?古称“鸟窝村”的那个村庄,到底在吉水县的哪个乡镇?哪个村呢?
(五)、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槐王村,其○41《宗谱》之<王氏重修族谱序>述:“全斌公为始祖盖,全斌公仕豫章刺使,至公子彦德公承袭父职参戎镇守丰城。”业经追索该村族谱多年,查实:北宋名帅王全斌,生于公元908年。而该村始祖王彦德,其生平事迹生卒葬等族谱资料,被日寇战火焚毁。依据村二世祖伯震、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推算,王彦德约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2),推演为1247年,前后,镇守江西丰城。约1288年解甲归田,卜居三家村。
其<王氏重修支谱叙>又述:“予读王氏家乘,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劂后。全斌俊公任豫章刺使。彦德公袭父参戎镇守丰城,始迁徒三槐。”王全斌与王彦德,一个在北宋,一个在南宋,时间相距约314年。他们之间不存在父子关系,王全斌不可能把王彦德带到南昌来!北宋时,南昌称作洪州,没有豫章建制,王全斌也没有担任过豫章刺使一职。他俩人之间,约漏录了六代人左右。其中,有哪些人呢?再以王彦德1222生年,推到2013年,时跨791年,该有31代,谱上只有25代,还有6代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三槐王氏宗谱》所述族事,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不少事暂未得到落实。现就主要几点罗列如下:
1、三槐王村前三世祖,彦德、伯震、承雷三代人,查遍包括《宋史》、《江西省志》、《南昌市志》、《南昌县志》、《丰城县志》、福建《兴化府志》、《莆田县志》、《江宁府志》等国史、方志,都暂未找到他们的生平事迹及任职档案。只在○42《南昌县地名志》之(武阳镇)和(向塘镇)篇中见到王彦德从丰城退休,船泊赤山村夜梦三槐的传说。再就是笔者亲临抚河梁家渡畔,那个“北击赤城”的赤城村寻古探访。对此,该从何处突破?又如何深入?
先祖王浑,有过在金陵为官,官累司徒,卒赠尚书左仆射。本村族谱序述:“祖居金陵,世以相业劂后。”的与金陵交相辉映之说,可以吻合。但是祖居金陵,是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还是在南京郊外的哪个村庄呢?
(六)、从已得到的资料信息来看,王全斌的后裔遍布北南东西的太原、南京、湖南沅江、江西的南昌、吉安、东乡、宜春,以及贵州等地。东乡那个王安石祖籍上池村谱载述:王全斌之子为王鲤。宜春袁州湖田乡○43《伊村王氏宗谱》述:“十五世:寿,子三:全武、全赋、全斌。其全斌生子三:伺、师、辰。”贵州省有两位宗亲:遵义字培寄来王锡梅撰谱序述:“王全斌封为征西兵马都部署,才能迈众,文能经邦,武能定国,不可谓不盛矣。”据说,贵阳的成龙提及过,茅台附近的仁怀县,也有王全斌的后裔。以上说法多多,王全斌到底是独子一个?还是兄弟俩?还是三、五兄弟呢?其子是一个、两个、三个,还是六个呢?国史记载:王诜的儿子彦弼三岁卒,除太原子实通过王琼传下那一支系外,其它好几支又是通过谁?传遍大江南北的呢?悬案多多,漫漫迷途,有待众力共同去破解!

参考文献资料
①《苏轼文集》卷11<宝绘堂记>第357页。
②《苏辙集》卷7<王诜都尉宝绘堂词>第127页。
③李公麟绘《西图雅集图》故宫周刊252期西园雅集图记略,附印一宋人摹本。
④米芾撰《西园雅集记》
⑤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6、9页,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与王诜往来诗赋》。
⑥中华书局出版,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八,<王全斌记述语>。
⑦中华书局出版,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五第8919——8926页,<列传第十四王全斌>。
⑧商务印书馆出版,清•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东都事略》382/146-148页。
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王义林2011.5.9撰《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
⑩《钦定四库全书》卷十六,容斋四笔之十四第851-788页。
○11张珉先生著《太原道•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虎跃晋阳•王全斌>》。
○12李继祖先生著《太原道•太原名人<五代名将王全斌>》。
○13清•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琳公遗嘱等。
○14《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三王彧,第640-643页。
○15河南大学论文•王欣先生著《王诜山水画复古特色探析》。
○16人民美术出版社,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1982年版第16页。
○1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俞剑华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981年版,第116页。
○18文物出版社出版,陈高华著《宋辽金画家史料》1984年版第423页。
○19《文物》出版,王树村著《王诜》1961年第6期第16页。
○2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迈士著《王诜》1961年版第5、7页。
○21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翁同文著《艺林从考》之<王诜生平考略>1977年版第73页、第104页。
○22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谢稚柳著《中国书画鉴定》1998年版,第252页。
○23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2000年版,第187页。
○2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传席撰《中国山水画史》2001年版第133页。
○25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黄庭坚著《山谷集》别集卷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1987年版第660页。
○26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张丑著《清河书画舫》卷九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7册1987年版第343页。
○27综合采自艺术图书公司印行,何恭上编著《隋唐五代绘画》之《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992年版,第164页。
○2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倪涛著《六艺之一录》卷一四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33册1987年版,第288页。
○29张荣国著《王诜生平事迹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第2期。
○30中华书局出版,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三百四之<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十。卷二百八十二、A八之五一C《车坡集》卷三十二,D礼三九之九。
○31百度网上搜索•宝安公主。
○32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刘家堡村,公元一九九五年版《太原王氏族谱》。
○33《太原王氏族谱》一六一至一六二页之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
○34太原市小店区学院编纂出版,高华图文《汾东古韵》之<村庄撷趣>之(102页)刘家堡。
○35中华书局出版,昌彼得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
○36《东坡集》卷十七之<和王晋卿并叙>。
○37中华丛书《宋史研究集》第五辑之<王诜生平考略>篇目及一三七页。
○38上海大学张荣国撰《王诜生平事迹考略》第041页、第042页。
○39东方出版社出版,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之<王姓•人物>第370页。
○40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崇祯庚辰重修《上池王氏族谱》。
○41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槐王村,泾口瑶溪上房陶爱菊堂刊,敦本堂版,民国(三十八)戊子年(公元1948)孟冬重修《三槐王氏宗谱》。
○42江西省《南昌县地名志》之<武阳镇>篇和<向塘镇>篇。
○43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氏宗谱》卷首、序文等。


十、作者像及简介


王雄文,字文萃,号文庙居士,汉族,南昌人氏,生于一九四零年,大专文化,中华王氏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室主任、副研究员。亦为江西省诗词学会、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等会员。其主要作品有:《王雄文诗文选》、十八集《王雄文风情诗歌记实电视系列作品汇集》专辑光牒、《汴京文坛风云》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大宋战神》长篇历史小说和《北宋名帅王全斌本末考》、《关于统一中国文字之我见》等数十篇谱牒(姓氏)文化综合论文。
附作者联系方式
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