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家族史考

                     1、宗支源头
     我们家姓王,称太原王氏,出自姬姓。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也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据说他幼有成德,聪明博达,15岁辅佐其父治国。灵王22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灵王派人堵塞,太子晋直谏此举危及农耕,不当,应以民生为重,因而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先为司徒,后隐居太原,时人称他们一家为“王家”,意为王室之家。秦汉时,姓氏合一,自然成了王姓。
此后18代时,秦朝大将王离有二子王元王威。元公于秦末避乱迁于山东琅琊,遂为琅琊始祖。威公留太原,又九世出王霸,封侯,时有“太原王氏”说法。又四世,王昶为建晋勋臣,太原王氏名扬天下,后成为北魏,大唐时天下望族。
本支王姓据说来自四川成都华阳王氏。华阳王氏是著名的文学世家。代表人物是王珪,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宰相,谥曰文公。其父准,祖贽,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其子仲修元丰登第,有诗曰:“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注云:自太平兴国以来四世凡十榜登科。后人称“六世词科只一家。”
                    2、宋史传略
     王罕------潜阳王氏始迁祖。
     王罕,字师言,宋相国王珪之叔父,本成都华阳人,后携子琪,侄珪于天圣年间(1023---1032)来舒州(后元至正年间改为潜山县)为官。爱慕此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遂定居凤凰山麓,仰山湖畔。据郑克《折狱龟鉴》卷六《王罕按图》记载,王罕担任知常州宜兴县,泖湖周边的居民每年都有水灾诉讼,即使没有受灾,也想侥幸减免赋税。王罕在农闲时节召集县内的父老们,让他们画出田地的高下、位置,并以此为基础作成地图。次年,有遭受水灾的诉讼,王罕便亲临现场,根据耆老所绘地图,决定各农户是否免税。从而表明,父老准确掌握所在地区各种田土的高下、位置、所有关系等情况,只有依据这些父老的知识,才能拒绝当地人的不正当要求,使他们心悦诚服。第二年,呈文一到,按水位,依地图,圈定可免与否,民众皆服。范仲淹曾奏请各地遵行此法。
     西方用兵,年年征收箭矢,富户多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王罕禀告上司,动员该县百姓,多方筹款,按每年数量,加倍购足,抵制了富家盘剥。其他州郡,相继仿此做法。
  王罕理政有功,后被召入京城任户部判官,又调任广东转运使以及潭州知州。
  王罕为政,顺适民情,不滥施威罚。知潭州,有一精神失常妇女告状,语无伦次,拒之则大骂。前任知州曾多次将她赶走。王罕谅必有缘故,趁她清醒时独自委婉询问,得知她不曾生育,夫死后,被妾与其子所逐,愤极致狂。于是,王罕判治此妾与子,还她份内应得财产,病即痊好。州民传为神明。再后,知明州,以光禄卿卒,享年八十。
    王琪
  《梦溪笔谈》中有个“四相簪花宴”的故事。时扬州禅智寺的芍药圃中,忽有一株芍药开了四朵大花,花瓣深红,腰有金线,这叫金带围,从未有过,极为珍贵。扬州太守韩琦想约三位名士去观赏,一下子想到了王安石,王琪,后碰巧来了陈升之,花前大宴,各戴一花。后三十年间,这四人都坐到了宰相之位。
王琪,字君玉,宋相国王珪从兄,王罕之子,庆历进士。 
  王琪任江都主薄时,上时务十二事,得仁宗嘉许,调入京城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仁宗设宴太清楼,命所有馆阁臣作《山水石歌》,琪作独得褒奖。任舒州通判时,岁值饥荒,州官奏请开国仓济赈,迟迟不见朝廷批复,想先用公租作垫,却无人担当责任,王琪挺身而出,使州民得救于水火。
  其后,王琪调任复州知州、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又改修起居注,知制诰等。因受命出使,中途感疾折回,谪为信州团练副使。很久,才以龙图阁侍制知润州,调江宁府。江宁府原多火灾,谣传鬼神作祟,人不敢救。王琪觉得其中有诈,便召集厢逻人员,拟订捕奸奖赏办法,作案者被擒,火患遂息。随复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调任邓州、扬州知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复为扬州、润州知州。仕终礼部侍郎。
  因生前政绩昭著,卒时,宋王朝命真、扬地二州安排军卒守墓。卒年七十二,墓葬真州(今江苏仪征县附近)。
  著有《王琪诗》20卷,录载于《宋史艺文志》。王荣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