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堂华在金门会议上的发言:族谱文化及其数字化传承的价值初探

                              ——在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感谢大会的邀请,来到金门,参加天下第一大姓——王氏的文化盛会,深感荣幸!首先,我谨代表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主任刘承宝将军以及与我同来的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王炯尧教授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我们是来向大会并通过大会向天下王氏报喜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数字化工程即将竣工,太原、琅琊、三槐、开闽四大支派总源流世系,几易其搞,五百余万字符的信息数据,已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数据标准,细粒度格式化存储于数据库中。 既可随时下载印刷成各种体例的纸质谱,亦可随时上传到互联网、以近乎零成本、零距离、零时差的状态与天下网民特别是天下王氏儿女见面。
     我们是来向大会并通过大会向天下王氏祝贺的——祝贺你们在中华族谱文化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时期,与时俱进,率中华各姓氏之先实现总源流、总世系的数字化。在姓氏文化数字化的历史大潮中,天下第一大姓走在了最前头,拿到了这块族谱文化领域划时代意义的金牌,这比一千多年前,率先用纸质谱取代竹简谱的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我们是来向大会并通过大会向王氏文化工作者们致敬的,十几年来在王氏文化活动中有着许多可颂扬的故事和许多可敬佩的人物,比如以王听兰先生为首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编委们,他们平均年龄72岁,为了王氏精神家园的建设,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是用生命的最后一搏来表达他们对家族以至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担当,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当厚达上万页面二十余册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能不由衷的敬佩!不久的将来,当世人面对中华王氏族谱总库数据数以亿计的接点以及数十亿字段数据时,人们对开拓者们的崇高敬意定会油然而生。
     我们是来向大会并通过大会向中华谱牒文化工作者们学习和探讨的。我们需要学习和探讨的课题很多,比如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究竟有哪些,它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又比如为什么要将族谱文化推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化?这些重大课题需要有这样的机会与各位共同探讨,以求与谱牒文化同仁们一道,将族谱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改造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大众的科学文化。
我发言的题目是:《族谱文化及其数字化传承的价值初探》
     中华族谱文化为什么要传承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将它推向数字化网络化新时代?理由说千道万,归根结蒂是寻找出它的价值根据。
     1、族谱文化的社会价值
     族谱文化是民族基因文化: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个姓氏家族组成的,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族就无所谓中华民族,同理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族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中华民族文化。族谱既是姓氏家族的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她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各位同仁,当我们深思静想的时候就能明白,中华儿女既有理由为祖先的四大发明而自豪,更有理由为祖先的姓氏谱牒文化的伟大创造而骄傲!
     族谱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族谱是家族的史书,其最大特点是以记载血缘传承的世系为主要内容,其实是一座古今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人众为书写对象,是举世无双的“以人为本”的大众文化。
     族谱是“和”文化:以“收族、睦族”为主旨的族谱文化,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家族的和睦、团结。它兴于“治”毁于“乱”,成于团结败于分裂。
     否定族谱文化之社会价值的主要观点是“族谱文化是封建文化”,对此观点有必要批评几句:族谱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说到底不过是前人的创造加后人的传承。事实上它既不起始于封建时代,亦没有(也不会!)终结于封建时代,如同汉字、汉语一样,充其量也只能说它经历了封建时代,怎能凭此就给它戴上一顶“封建”的桂冠呢?封建是个政治概念,把政治概念无端强加到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西方老师们所犯的这类逻辑概念错误,被东方的一些学生继承了近百年,今天总该放弃了吧。
     2、族谱文化的价值源泉
     族谱文化的价值源泉是什么呢?
     首先,它为全族同胞青史留名——家谱就是家族的史书,只要是同一祖先的裔孙,不论官民、贫富都在族谱世系图(表)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满足了广大族人认祖归宗的寻根欲望,客观地解开了族人们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类的心结。同时也满足了宗亲们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草根族人来到人世间一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即使一辈子别的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能在族谱上记上几笔,让后世子孙留个念想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其次,为家族精英扬名——人的多层次需求之上有一种最高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承认,而最希望获得的是故乡亲人的承认,获得宗亲赞誉的愿望。古代刘邦称帝后回到沛县豪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喜形于色,达官贵人也以‘衣锦荣归’为最大乐事。在当代不少事业、学业有成的人士,也乐意在宗谱里载上自己的业绩,并不因在书报上有名,国际上有誉而淡漠宗谱。至于更多的人,难以扬名于海内外、留名国史,但能在族谱上占点篇幅,使自己成为后世子孙传扬的祖宗,景仰的榜样,也是争取的目标。”
     再次,满足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崇拜”需求——中华民族的信仰特征是“敬天法祖”,崇拜和效法祖先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本姓氏家谱中记载的有着血缘关系的先贤更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
总之一句话,族谱文化的价值源泉在于它能满足中华儿女的心理需求,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数字化使族谱文化的价值得以根本性的提升
     什么是族谱数字化?我们的理解是: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数据标准对族谱信息进行细粒度的格式化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于数据库,并实现纸质、光牒、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是族谱信息数据库存储、互联网传播;本质是族谱信息载体的变革——纸质载体的主导地位让位于电子载体。
     数字化是怎样使族谱文化的价值得以根本性提升的呢,这里可从相互关联的费用价值和效用价值,即从谱牒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比较来分析。
一部在生人口千人的族谱,仅世系图(表)的编排就需要至少一人一年的编辑时间,以   王氏为例,假定五千万在生人口(约占王氏人口的一半)续修宗谱,则需五万人花一年的时间,而如果运用世系图自动编排软件,五名世系图表生成软件操作人员工作一年足矣,两相比较,费用价值(即投入成本)相差万倍!
     编撰一部在生人口千人的谱书,约需用纸张500个A4页面,若装订为一册,每册造价按50元计算,中华王氏近亿在生人口,若一半人参加修谱,大成总谱当不下五万册,每全套印刷成本不下250万元,如果王氏儿女有十分之一即一千万人需要拥有这套谱书的信息,印刷总成本则为250万元×1000万套即25亿元,而如果这些信息一旦数据库存储,互联网传播,别说一千万人就是全体王氏宗亲都是拥有者,成本也近乎于零!不仅拥有它的成本为零,而且查阅它的距离为零,时差还是零!
     谱书是家族的历史文献,它主要不是用来阅读而是用以查询的,在堆积如山的纸质谱书中要想找出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那是十分艰难的;而数据库存储的那怕是浩如烟海的家谱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你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信息瞬间即可获得,今天的网络族谱,已实现一键寻祖,家人一键团圆,一键获得所需的统计资料……资料查询时间的节约是纸质载体不可比拟的。
     更有甚者,在于纸质载体不可能具备的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存史和社交功能,唯有通过数字化改造才可具备。一是历史描述对象,纸质谱只限于记载以家族为基本单元的历史,而数据库存储可存以家庭个人为基本单元的历史,二是描述的内客,纸质谱上个人信息一般不过十几二十个词和词组,而数字族谱中家庭以至家庭每个成员的信息客量则可无限大,不仅可存储谱书上所有的图文信息,而且还可存储纸质载体不能存储的、信息量更大的动态、音像信息。三是不久的将来,表现谱牒信息数据库存储互联网传播的网上“家庭空间”,不仅可存储传播海量的家庭成员信息,而且是每个家庭成员以血缘和姻亲关系为纽带开展社交的最佳平台。谱牒的存史、教化和社交的功能将被“数字化”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毋容置疑,几千年来人类历经了“刻划”历史到“书写”史历的时代,如今正进入“点击”历史的时代,相应地中华谱牒文化工作者历经了手不释卷(竹简)到手不离书的(谱书)的时代,而今正迈向手不离键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愿我们携起手来,将族谱这一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尽快推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明天!
    顺祝中华王氏兴旺发达,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  彭堂华
                                               2013年 11月 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