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仁化志受支族谱编者的话

      晋公祖德祯祥,志受世代贤良。盛世立谱昌盛,三槐万载荣光。
     为更好地将明代至今六百余年志受祖后裔的播迁名列清楚,有利教育后代发扬祖宗良好家风,为新社会的建设多作贡献,在世福等倡导下,特决定编纂志受祖四大房族谱。在人力、财力足够的前提下,进一步弄清志受祖前祖宗来历,本是编谱的一大目的,可至今仍是谜。经过反复的思想发动,艰苦的动员,使绝大多数房系有了较统一的认识。特别多次举行祭祖、商讨等活动,加深了相互的了解,使三年多的编谱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本谱编写中有如下特点:
     一、枧然围、王龙围原抄写的谱略筒单,适当加以补充,增加了多代原缺的内容。
     二、黎市下园原有些旧谱,内容不全,因二○○八年水灾,原有谱及仁化所赠一本也被水冲掉,只好凭各家记忆起本身的上几辈的一些资料,故能编入的内容较有限。
     三、仁化对一九九八年五修谱印发了六十余套的原谱,补充了十六年来新的人口资料,并进行某些纠正,使该房系内容较详细。
     四、安口谱原一九八八年二修谱原誊印直排版内容,改为横排,部分世系图保持直线图形式,原有文言句式适当标点以利后人阅览,补充了二十六年来新的人口资料。对原有个别错漏的给予更正。
     五、多数房系近几十年来,实行计生国策后,生女孩的也一视同仁入谱,改变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是新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有些对女性记载有详有略,如出嫁何处何氏等。也有些房系未对女儿登谱,尊重地方习惯,也不强求。所有人口生殁时间近代多用公历,过去的多用年号或农历,全谱也难予作统一要求,考虑人们的习惯性。
全谱纂写了一些新的内容,如为一些房添加了祭祖线路,人口统计及员生清况等。补充了许多有关祖宗跟踪参考内容,以利今后能有后代进一步查清志受祖宗的来历。增加了一些常用的干支次序、地支、生肖、时辰、卦卜、古代官职及详细的各代帝王年号等内容,目的是增加可读性,资料可查性。
     对编纂本谱有如下体会:
     一、统一思想认识难,但锲而不舍,目标明确,任务分工清楚,还是使编纂工作得以展开。几百年来各房系联系少,甚至无有多少来往,出于对祖宗的认同及尊重,尽管有些人对立谱意义不理解,或有些房收集资料进展慢,但强烈的认祖归宗意识促使大家能逐步克服思想障碍,还极捐资,共六万余元,其中仁化房共四万余元。给广泛发动,订购族谱近三百本,近六万元,使印刷成本有所下降。
     二、对志受祖明初在江西吉安泰和前的祖宗跟踪,本来是十分期望能弄个清清楚楚,却因桂头原谱无准确的记载,去多县查阅旧谱、新谱也无确凿的记载,仁化原谱写给福建上杭迁出也难以论证准确,故此事如大海捞针,实难向祖上交代,历史原因,迁徙线路复杂,难究其脉落,使后人或许永是个谜。盼后辈有识之士能寻祖追源,在今后某一天可能会水落石出。
     三、为使本谱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收资料均有准确的出处。各房人口资料较为准确,极少数未联系到的人口所缺是有些年代较久远,个别人的资料较筒单,有些是凭记忆及访问老一辈所能记载的极少内容,均是过不少人不太重视家谱的缘故,因此,各房系及各家庭应不断积累资料,乃是一代代必须充分的注意。
     四、编谱中得到各房有识之士大力支持,充分反映了对祖宗的尊重及对他们的功德的高度肯定。编谱有不完善的地方,是我们作为晚辈仍未尽到最大责任的表现。通览全谱,总有不理想之处,但限于水平,及拖久疲倦,感觉不足总是有余,万请各后裔能精读全谱,牢记祖宗的艰辛,为永续三槐篇章而努力不懈。
       前辈颠配流离,安家难,来到桂头再分居各处,枝繁叶茂,四千后裔,我们今可荣耀地告慰先祖,首修志受祖族谱是几百载圆一梦,祖上功德无量,永泽三槐世代,我们必须做好本职,勤俭立家,让传世之宝万代随家族发展而永不变质。
今后要求:
    为今后各家庭及各房系能将新补充的人口等资料得到保存,特在本谱编后有三十面作为重大事项专用记录,如不够使用另加本并存,待若干年代后(一般六十年)再修谱时补充到新谱中。
     记载内容:一般是生殁时间,葬处及朝向。生平筒要记载:指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层次)、职称、职务、工作单位、政治面目、重大奖项或贡献等。
“晋太育子布北南,槐堂厚道传亿载。受祖衍繁贯通久,代有高才博广达。”把此诗作为39代后字辈诗,即对吾祖后代的衷心祝愿及远大胸怀的志向的鞭策。望志受祖后裔能百尺竿头,不断进取,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宏伟事业中做出应有贡献,为家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尽力尽责,使祖宗的良好家风传颂万代。让本谱能成传世之作,以祖宗家训作为座佑铭,不断激励后代朝着远大目标永远奋进!

                                                              编者
                                                     二○一四年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