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主体王姓始祖暨太子晋遗存考察记

                                      中华王氏宗亲网  2014年1月10日 
     2014年1月8日,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汉英、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哲及中华王氏宗亲网总编丁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张玉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石小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文学院副院长王永宽,一行共7人,前往河南省偃师市考察“升仙太子碑”及王姓始祖王子晋的相关情况。偃师市委宣传部、偃师市文物局及旅游局等有关领导同志给予热情接待,并于当日下午召集偃师有关专家在一起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会的有偃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建立,偃师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奕斌,偃师市原财政局局长 姓氏专家王西明,偃师市博物馆馆长鲍虎欣,偃师市原农委主任 姓氏研究专家康为民等,以及偃师市新闻媒体的有关人员。通过一天的考察活动,收获很大。
 

                              一、升仙太子碑的历史与现状
     升仙太子碑位于偃师市老城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附近缑氏山上。升仙太子即春秋时周灵王的太子晋,其字子乔,后世或称之为王子乔。东汉永和至延熹年间在这里始建缑山道观,并为太子晋建祠立碑,东汉末蔡邕撰作《王子乔碑》碑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唐武周时期在这里重建“升仙太子庙”,今存石碑即此时所立。碑身正面镌刻武则天所撰碑文,竖排34行,武则天亲笔书写,共2129字;上下款为薛稷书写,共33字;总计为2162字。碑阴刻有题记云“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李旦奉制刊碑刻石”,据此可知此碑刻于神龙二年(706年),此年是武则天逝世之后的第二年,中宗李显在位,李显之弟睿宗李旦此时的身份还是相王。碑文记述周灵王太子晋的主要事迹以及立碑的缘由等。碑阴的文字还有:薛曜所书武则天《游仙篇》等杂言诗,薛稷所书立碑时随行诸臣的官名,钟绍京所书诸王的衔名(唐代已被凿去,难以辨识),还有后人题诗等(其中有些文字在元代被凿去,留下斑痕)。
升仙太子碑是关于太子晋的重要文物,碑文是关于太子晋的重要文献资料,历代对于此碑都非常重视。在升仙太子碑旁边,还有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竖立的石碑,碑文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记述当时维护此碑的情况,可惜大都已经漫漶残缺,难以全识。
当代对于升仙太子碑也非常注意保护。1962年马达任偃师市委书记时,曾筹集专款,派人用砖砌墙把此碑固定。20世纪90年代,偃师市政府又指令文物部门在碑的正面与背面装修铁栅栏门并加锁,设专人管理,对于拓印碑文严加控制。2006年,升仙太子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2年,偃师市文物部门又在铁栅栏门之外加装木板,把石碑全部遮盖于其内,增强了保护效果。
据升仙太子碑附近的村干部介绍,在升仙太子碑不远的地方,原有太子晋之墓。因历年长久,此墓已经不存,但墓的具体位置仍然可以指认出来。关于太子晋的一些传说故事,在本地民众中也有流行。村里民众对于保护和维修升仙太子碑非常支持,做了不少具体工作,而且对于进一步修建王子晋祠堂也做出了计划,并绘出了图纸。村里有不少姓王的乡民,他们对于保护升仙太子碑及进一步的扩建计划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态度积极。村干部还介绍说,府店还有缑山泉、灵泉,可以开发为优质纯净水投入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开发为洗浴项目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还有缑山茶,可以开发为名牌茶叶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些,可以为升仙太子碑景区增加文化内涵和旅游引力。
 
       二、偃师市关于“升仙太子碑”意义的认定及王姓研究的意向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偃师市有关同志对于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偃师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与遗迹非常丰富。除升仙太子碑之外,主要的还有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伯夷叔齐墓、秦朝宰相吕不韦墓、齐田横墓、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古轘辕关、钟繇墓、水泉石窟、唐恭陵(太子李弘冢)、唐玄奘故里、杜甫墓、颜真卿墓、宋宰相吕蒙正故里等。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并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偃师境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升仙太子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果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可以使升仙太子碑和附近的其他著名文化遗存一起,形成旅游系列性景点,发展的潜力非常大。
 
     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的升仙太子碑
     2、太子晋是王姓的始祖,这在偃师市已成共识。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并有“天下王姓宗太原”的说法,但是太原的王氏始祖是太子晋之子宗敬。而宗敬的父亲太子晋本来生活于周朝王室所在地洛阳,又在偃师的缑山升仙并葬在此处,并有唐碑留存。因此,偃师应是王姓的祖根地。而且,当代偃师王姓是人口最多的姓,有民众8.5万人,这些当代王姓者一般都认定其祖先是太子晋。
    3、偃师市对于升仙太子碑的保护与维修,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对于太子晋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在做,如曹麟笔、张渠两位先生对于升仙太子碑的碑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这一成果已经得到国内有关专家的好评,而曹麟笔先生已经逝世。偃师市编印刊行的其他宣传材料中,也都有升仙太子碑的记述与介绍。但是,在对于升仙太子碑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研究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地方政府对于升仙太子碑景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社会各方面的热心人的赞助与投资届还不多。把偃师确定为王姓的祖根地,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并多举办一些研讨会等相关的活动,由此使全国更多的专家的进一步认可,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4、现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以及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打算在偃师市召开首届王姓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筹备在偃师市召开世界王姓寻根问祖恳亲大会,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偃师市一定给予支持与配合,把这两次大会开好。并且要以此为契机,促使本市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尤其是在太子晋及王姓研究方面,更进一步做好工作,争取拿出更多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的当代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三、考察之后的几点认识
     通过这次考察以及与偃师市方面的交流,在关于太子晋及王姓起源问题上取得了不少重要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因升仙太子碑的存在而把偃师缑山确定为王姓起源地或祖根地,是完全成立的,对于这一点的认只更加明确。太子晋的后代最初是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才迁至太原而成为太原王氏。《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二”记载说:“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这些是王姓的基本材料。如今我们看到偃师缑山既是太子晋被废之后活动的地区,也是他的逝世之地和葬地,又是传说中的升仙之地,现存的太子升仙碑是最有说服力的文物与文献的实证,不容质疑。
     2、把偃师缑山作为王姓祖根地,对于进行王姓文化研究以及开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王姓寻根问祖活动,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理由有三点:其一是从祖根的意义上说,太子晋比太原说认定的王姓始祖宗敬更早;其二,从古迹遗存的实证来看,缑山有升仙太子碑及太子晋的墓葬遗址,而太原只有后世建造的“子乔祠”;其三,缑山的升仙太子碑附近村庄有不少王姓居民,把缑山确定为王姓祖根地有利于升仙太子碑的扩建与保护;其四,偃师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还有本市的不少专家及文化工作者,对于升仙太子碑的修复、保护及王姓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
     3、通过这次考察,从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的角度来说,对于今后的工作任务也更加明确,并树立了信心。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已经正在开展着正常的工作,今后要充分利用偃师缑山有升仙太子碑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下,会做好王姓起源地或祖根地的认定、宣传、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要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及当地政府,共同开展好王姓文化研究及寻根问祖等活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河南省有关方面及海内外各有关方面、王氏宗亲于王姓起源地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更加重视并大力支持偃师市对于升仙太子碑的保护与扩建。
    4、通过这次考察,可以说,在偃师市召开首次河南王姓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会将与有关方面进一步会商, 做出具体计划,在2014年上半年,在偃师市召开一次中华王姓始祖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领导及部分宗亲代表参加。一旦方案确定,将在近期发出会议的预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