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容县石寨的一颗明珠

                                      王华文    2014年2月14日(甲午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坐落在广西容县石寨垌尾狗山顶上的这座坟冢,是容县石寨白花王氏家族第十七世维新公的墓穴。从石寨垌顶高处向北远望,墓穴正在一匹身向右侧卧头又高高耸起的狗耳旁。原来紧靠墓冢的右侧有一道东西底宽约五米,高约五米,南北长约十米的石墙,恰似一只竖起的狗耳朵。(这堵石墙大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石寨下烟桥时凿炸运去用了。)
        这座狗山的整个山势是从石寨都峤山的望街狗山前下边的大坪延伸而来,至石寨垌尾杨林山处跳跃而起形成的。
       坟冢约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9)后五、六年内,坐辛(西北)向乙(东南)兼酉卯,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松林之中,堂局开阔,正前方是一览无余的石寨垌,该垌两千多亩的水稻田,夏末金秋,早晚两季稻谷成熟的时候,站在坟前,望着满垌金灿灿的稻子,你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富足感。
山不远处,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从石寨垌东北方向的寨北石山脚下流出,蜿蜒经由上寨、鸭塘和木薯冲流向石寨垌尾西北角的山脚下,直通杨梅河,被销在龙头石和黄公埌之间。
      石寨垌就像一块盆地。东边是广西的旅游景点、融会儒道佛三家文化的都峤名山。这高耸的都峤山,把狂暴的北风挡住;西边自南至北,是一道绵延五、六里的高高的山梁,把肆虐的西风拦着;东北方向则有石寨垌顶的群山围拢着。
      西边山梁中的六毫岭和岐山岗前有一个小山村——水冲村,正是维新公的出生地,水冲村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青水秀。维新公的《菉猗园初草》就有好些诗作描绘他家的后竹园和这个村子的自然美景。这个村子名副其实,常年有清泉从山中流出,在我(本文的撰稿人)的记忆里,无论怎样干旱的年头,村子里的水稻田都有清泉灌溉,村民都喝着清澈可口的泉水,维新公的聪明才智大概也得益于这里的清甜泉水的哺育吧。水冲村和石寨垌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奔腾不息的杨梅河。河水到达不远处的外梳岭、卓塘和大荣村的深冲之间,便盘旋而成深不可测的罗位湾,碧波荡漾,好一个风景去处。杨梅河到达三角嘴和北流河汇合,便是秀江了。
      水冲村旁的杨梅河段与石寨垌之间,还有一道小山坡,从石寨垌顶的山塘岭向西北延伸,经水冲渡头岭、岭脊坡、官顶岭、龙头石,直到平垌渡头,这道小山坡从西边把石寨垌围拢起来。
      可见,维新公墓穴狗山顶有多道沙首合拢着。难怪,此墓穴为无数风水先生所首肯。
玉梧公路从狗山脚右侧的七塘口向南笔直穿过石寨垌,而后又被“收”于石寨垌顶的群山之中。站在墓前,看着公路上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一种生机盎然感便会油然而生。
该墓冢因年久失修,想拍个照作个报道都不理想。2011年维新公后裔决定自筹资金重建,并得到同族各房宗亲的大力支持,从2012年10月26日10点18分起动工,参与修建工程的兄弟叔侄,不辞劳苦,精心施工,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四个多月,到2013年3月底建成。
      新建墓冢,水泥沙砖结构,占地约250平方米,上三圈、下三圈,坟珠高68公分,墓碑高108公分,大68公分,厚4公分,拜堂直径6米,拜堂前左右两侧各种一株柏树。面向墓碑,坟冢的右后侧竖立着重修维新公墓的公德碑。
      建成后的头一个清明节,维新公后裔近300人赶来,聚集在坟前,向祖公行三跪九叩之礼,决心弘杨祖公的治学精神,这可以上告慰祖先,下可以勉励后人。
这个时候,从石寨垌顶双旺后面的八足岗(又名周圆石)上向这里遥望,掩映在青翠松林中的维新公坟冢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安卧在坟冢下的维新公,字景文,号竹一,别号都峤山人,清代嘉庆庚午年(1810)举人,生于清代乾隆乙巳年(1785)农历四月初七日酉时,终于道光戊申年(1848)五月二十日,享年64岁。容县石寨白花王的始祖王念九,元代至元年间举明经(与进土同),至正四年(1344)任容州(府治在今容县)同知。维新是念九公的十七代孙。石寨白花王氏家族,从元末至清代中后期先后培育出两名进士、九名举人。第三代王惟道,明代洪武十七年甲子科举人,洪武十八年进士,累官至江西省参政;王惟舆,明代建文己卯年(1399)举人,先任刑部主事,后升为刑部员外郎;第四代王希渊,明代永乐六年戊子科举人,王希仲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第十一代王贵德,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戊午科举人,累官至兵部监军佥事,著有诗作《青箱集》(现容县文史馆仅存四卷,据说武汉大学图书馆有存本)。维新公的祖父永抡公,父亲杰观公均为蒙馆塾师。
由上述可见,王维新出身于一个世代颇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对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至今已延续二十六代,约五千多人。
     王维新曾任广西武宣县教谕,后升平乐府教授,咨调泗城府(府治在今广西凌云县)教授,兼理凌云县学事。他从小随父读书,成童入府学,读书于都峤山中,青少年时代就以才名著称,是“峤山三子”之一(都峤三子:王维新、封豫、覃武保)。他的著作涉及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诗词曲就不下五千多首,他是清代中后期岭南、广西的著名诗人和作家。他的著作有《天学钩铃》八卷(天文学论著可惜现在还找不到其收藏处),《乐律辨正》二卷,《都峤洞天志》六卷,《古近体赋》二卷,《菉猗园初草》二卷,《峤音》二卷,《丛溪集》八卷,《十省游草》八卷,《宦草》八卷,《红豆曲》二卷,《海棠桥词》六卷。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北流县籍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国学大师陈柱出版《红豆曲》时所作的序言也可以证实维新公生前确有上述著作。
      维新祖公的后裔繁衍至今已有十代四百多人,可以说是一个生气蓬勃、丁财两旺的家族。

      注:容县石寨王氏家族一至十世居住在容城西街一带,十一世贵德公于明代末年避乱于容县都峤山,定居在都峤山旁的白花村,十一世至十三世不分家,至十四世长大后,开始迁居至石寨水冲……故原叫石寨白花王。本文的撰稿人系维新公的第六代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