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王氏溯源》,源在何方?

                                                                                  ——王喜修
      《中华王氏文化通讯》总第62期刊登的《平乐王氏溯源》(以下简称《溯源》),笔者读后并经初步考证,认为文中所溯之源有的源不对流,现提出一些疑问与原文作者(未署名)商榷,并供该家族宗亲们参考。
    一、廷朝公家族徙居平乐、荔浦、恭城的概况
    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荔浦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一支王氏大家族。据该家族2002年修编的《平乐太原王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记载:吾族始祖廷朝公字友德,出生于(明)宣德6年(公元1431年)正月十七日(农历),粤西庆远府思恩县人氏……吾祖生时,投身行武,于明朝中期累立战功,时值以其军功显耀,鹰以副将荣封,率劲旅麾旄,奉命镇守粤西庆远府。成化8年(公元1473年)平乐府境内之瑶堡强徒蛮寇……戮官劫富……明成化11年(公元1476年)吾祖率子公惹、公均等9人,奉粤西抚宪明文,统领兵丁1500余人,各备军枪战马、甲刀火药等物前往平乐府剿寇(有册可稽),汗马功劳无数。弘治8年(1496年),廷朝公的9个儿子奉命落籍,其本人告老还乡回思恩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内典二队),9子依排行分成9房,按照平乐府的分派,长房公惹分居荔浦县境内,第8房公游分居恭城境内,第6房是义子,原籍云南文山州珠玑巷,本人及其后裔保留原姓潘,与其余各房都分居平乐县有关村屯。经过500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的廷朝公大家族除义子潘姓外,居住地已扩展到40个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是桂林市人口最多的大家族之一。真可谓是枝繁叶茂,人财两旺。人逢盛世,现在宗亲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二、《溯源》对此家族的溯源情况
      《溯源》把湖南衡阳王氏溯源为廷朝公家族的上源,把衡阳王氏介之公溯源为廷朝公之父。那衡阳王氏的情况如何呢?《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以下简称《王姓史》,王大良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和《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简称《王姓书》,达良著,海南出版社出版),对衡阳王氏家族作了具体介绍。《王姓书》的“名扬天下的衡阳王夫之家族”一节除介绍王夫之家族各世代人物的情况外,还编制了“衡阳王夫之家族世系表”。其中前12世的世系表如下:
一世  王仲一(居江苏高邮)               八世  雍      亨
                                                     (略)
二世    成  (迁衡阳始祖)                  九世  惟  惟  次
                                                炳  敬  峰
三世    全                                     (略) (略)
                                         十世   家  廷  朝
四世    能                                      聘  聘  聘
                                                  (略)
五世  纲  统                            十一世  夫   参   介
        (略)                                  之   之   之
六世  震                                  
                                        十二世 敔 攽 致 敉 敝
七世  宁  翰
       (略)
 八世 雍  亨
      《溯源》根据《王姓史》和《王姓书》提供的资料与廷朝公家族上挂下连,先追溯到衡阳王氏,再连到江苏高邮王氏,一直连到周灵王太子晋的太原王氏。上源与下流如何连接的呢?《溯源》在简述江苏高邮县王仲一的家族情况后说;“王仲一做骁骑都尉后,住山东青州府,娶妻冯氏,生子成。王成长大后,在明永乐年间随明成祖率兵南下,消灭建文帝势力有功,官升衡州指挥,落户于湖南衡阳。后人王介之辗转粤西,不思仕途,娶思恩(今环江)欧阳炳孙女为妻,生息繁衍,到明宣德6年,王氏家人喜得一胖小子,取名王友德。王友德少娴弓马,壮韫韬略,投身军营,于明朝中期的征剿乱匪中屡立战功,荣封副将,奉命率兵镇守粤西庆远府,辖今河池、南丹、环江、宜山等县市,娶貌美如仙的姚姑娘为妻,生有王公惹兄弟9人”。此段文字虽不长,但说明了三个问
题:一是廷朝公家族上源是衡阳王氏乃至江苏高邮的王仲一家族。二是衡阳王氏的后人王介之娶思恩(今环江)欧阳炳孙女为妻并生下王友德(即廷朝公)。三是廷朝公娶妻姚氏生下公惹兄弟九人,依此说来廷朝公家族源流非常清楚。
      三、《溯源》中的几点疑问   
     笔者认为《溯源》的溯源有几点疑问,为了防止误传,对以下问题与《溯源》作者商榷。
     1、思恩府是思恩(今环江)吗?《王姓史》和《王姓书》都写明王介之之妻是思恩府同知欧阳炳孙女,但《溯源》却改写为王介之娶恩恩(今环江)欧阳炳孙女为妻。思恩府与思恩(今环江)是同一个地方吗?后者虽未写明“思恩县”,但括号内写明“今环江”就是一个县。经查考有关资料,我国历史上既有一个思恩府也有一个思恩县。此府此县虽然都在广西,并且很长时间同时存在,但不在同一个地方,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思恩府设于明正统4年(公元1439年),府治在今武鸣县北。辖境屡有变动,清辖境今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原来宾县)、宾阳县以西,武鸣县以北,平果县以东,红水河以南地区。1912年改为武鸣府,次年废。而思恩县是在广西北部,唐置。1951年与宜北县合并改为环江县,1986年改设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原思恩县旧属庆远府,现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隶属于广西河池市,两地边界不相连。从当时思恩县县治到思恩府府治大约相距200公里。很明显,《溯源》把两个不同的思恩地区混为一谈了。    -
      2、欧阳炳是什么人?《王姓史》和《王姓书》都说王介之娶思恩府同知欧阳炳孙女为妻,这一句话既写明了欧阳炳的所在地是思恩府,不是思恩县,又写明了其身份(职务)是“同知”。但《溯源》把这句话改成了“娶思恩(今环江)欧阳炳孙女为妻”。此话把欧阳炳的地址改了,由府变成了县。“同知”的职务被取消了。“同知”是什么意思呢?“同知”是官名。明清时期的府、州都设“同知”一人,其职责是辅佐主官知府、知州的工作。所以,“同知”又称佐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副职。当时县级政权的主官是知县(正七品),属下的佐官不设“同知”,由县丞(正八品)辅佐主官工作。欧阳炳身为府“同知”(正五品),说明他是思恩府的官员而不是思恩县的一般人物,府同知品级比知县高4个品级。
     《溯源》为什么要改思恩府为思恩县呢?为什么要把思恩府的欧阳炳改为思恩县的人呢?因为廷朝公是思恩县(今环江)人氏,把欧阳炳写为思恩县的“女婿”,就可以认定王介之与王友德是父子关系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其原因一是不懂同名的府、县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以为思恩府就是思恩县。二是不知“同知”是怎么回事,便把“同知”二字取消了。
      3、为什么王友德在王夫之家族世系中无名?《溯源》和《家谱》都说王友德因屡立战功荣封副将,曾率兵镇守粤西庆远府,去平乐府剿寇时统领兵丁1500余人,这说明王友德是一个高级将领,朝廷对他很重用。对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为何在王夫之家族世系中埋没了他、排除了他呢?为什么《王姓史》、《王姓书》对他一字未提呢?这两本书只介绍王介之生子王敝一人,而没有王友德之名,这难道是王夫之家谱和王姓两本书的疏忽而漏掉了吗?当然不是,如此高官贵人是不会漏掉的。
       4、为什么祠堂碑文没有写明廷朝公的上源是王夫之家族?家谱通常都有光宗耀祖的内容,王夫之家族是个望族。如果王夫之家族确实是廷朝公之上源,其碑文、家谱是不会避开祖宗光辉的。莫说炫耀祖宗,起码要不失原貌。可是《家谱》120一123页转载的湖塘祠堂的碑文没有衡阳王氏的只言片语,这说明衡阳王氏是廷朝公的上源的可能性很少。
       5、廷朝公配偶有姚氏吗?[溯源]说:“王友德娶貌美如仙的姚姑娘为妻”。《家谱》第13页也说,“友德公及妣姚氏等有籍可稽”。
但同谱第17页又说“唯友德公及妣母谢氏等有籍可稽”。接着在写友德公墓葬时所列的三个太婆是谢氏太婆(金婆)、韦氏太婆(花婆)、廖氏小太婆,就是没有姚氏太婆。据说友德公及三个太婆的祖坟在环江现还保存。当地人和本家族的人都认可这些祖坟的归属,但当地已无同宗的王姓人了。据个别族人分析,有可能是《溯源》把“瑶族姑娘”写成了“姚姑娘”。因此,应确认第17页的记述是准确的。并以此否认“王友德娶姚姑娘为妻”之说,此事虽与认定王介之与王友德是否为父子关系无关,但也得要如实反映先祖的情况。
                    四、几点说明
     1、《溯源》的作者是谁?《通讯》62期刊登的《溯源》未署名。为了与《溯源》作者沟通,我们复印了一些《溯源》原文给宗亲们看,看的人(包括族长)都不知道此文是谁写的。后来通过朋友了解,发现 2002年8月5日《平乐新闻》刊登了一篇文章《枝繁叶茂的平乐王氏人家》(简称《王氏人家》),其作者三人分别姓韦、李、陶。此文与《溯源》内容一致,只对少量文字作了删改。是谁改为《溯源》向《通讯》投稿的不清楚。因此无法与作者沟通。
     2、《家谱》有少量内容与《溯源》相同,如第5页至第7页所述的王介之家族情况,王介之成为思恩太原王氏的始迁祖。第13页的“我祖廷朝公……乃祖公介之后裔”等。对这些内容我们本想与《家谱》编撰者交换意见,互相沟通,但经打听,《家谱》的三位主要编撰者已不在了。因此无法了解情况。
据个别朋友和个别参与当年修谱的宗亲介绍,《家谱》与《王氏人家》于2002年同年编写,《家谱》与《王氏人家》的作者都以《王姓史》和《王姓书》为依据,都认为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把两个不同的宗族连接起来了。但他们都没有仔细分析、考究两者的出生时间,导致时间颠倒,源流错位。
     3、据族人反映,他们原是汉族,后来改为壮族。他们说民族与宗族源流无关。
                 五、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对《溯源》以及《家谱》的部分内容有以下建议:
     1、《家谱》的主要内容是对的。如廷朝(友德)公出生于明宣德6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原住思恩县,明成化11年奉命率9子统领兵丁到平乐府剿寇,其后9子分成9房以及他们的世系和住地,廷朝公及其配偶谢氏、韦氏、廖氏去世后葬在原思恩县等。这些基本事实应该肯定,不要轻易更改。但对个别文字错漏、笔误发现后要及时勘误更正。  
     2、溯源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并认定他是思恩县王氏的始迁祖是不对的。王介之出生时间比廷朝公晚180年左右,假若王介之真的是廷朝公之父就不会有王廷朝率9子到平乐剿寇,就不会有9子分居平乐、荔浦、恭城。既便后来去平乐居住,时间也不可能长达500多年。也不可能在万历8年就修建湖塘祠堂,因修建祠堂时王介之还没有出生。因此,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的溯源应予否定。
      3、把衡阳王氏王夫之家族溯源为廷朝公家族的上源证据不充分。否定了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是不是王夫之家族还有其他人是廷朝公之父呢?有族人分析王仲一之子王成(衡阳王氏家族始迁祖)是廷朝公之父。据《王姓史》介绍,王成曾随明成祖南下消灭建文帝势力有功。这段历史史称“靖难之役”。时间是1399年至1402年,王成能在此一战争中立功,其年龄起码是30岁左右的人了。“靖难之役”结束之后30年廷朝公才出生,此时王成已是60岁左右的人了。王成只有一个配偶朱淑人,一对60岁左右的夫妻还能生子吗?况且,把王成说成是王友德之父没有其他任何证据。按照《王姓史》、《王姓书》的介绍,王成只有一子王全而无王友德。除此之外,再推测廷朝公为衡阳王氏其他人之子也无证据。
     4、廷朝公家族的上源究竟在何方,其源流、堂号如何。有待再溯源寻根。如要以衡阳王氏为上源也要进一步收集有关论据,重点要向衡阳王氏了解情况。
附:《平乐王氏溯源》原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