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历史文化名人王季友的生平事迹

                                                                              王洪顺 
        今年是江西省有科举史来的首位状元,丰城市王氏始祖王季友诞辰1300周年纪念日。为了传承家风家教的优良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搜集和探讨历史名人生平事迹及其家风家教,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将我们宗谱记载王季友公的行传摘录于后,徵公,字季友,景肃公幼子。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午时生,与兄仲友公同由豫章东湖徙居于丰城云岭里,公少有大志,颖悟绝伦,家贫卖履,博览群书。杜甫称为通经论道。李勉目为道德真儒,且好友著闻。登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进士首第,授洪州司议为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李勉,于邵作送行序,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忤帝旨,遂休于家。日与生徒讲道于龙泽坑智度寺,有龙泽遗稿千余篇。著四书要说,六经通义,士大夫咸称慕之。会讲圭峰,帝寻复用之。累升至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与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张九龄唱酬来往,赋诗不一。又有赠辜子春、沈千运、李季友、崔高士、于舍人等诗。唐贞元十年(公公元794年)甲戍十二月十八日殁,享年八十有一,赠豫章伯。宋代塑像于儒学,立达尊祠祀之。又立像于龙泽书院祀之。其时黄次山称曰:足继尧舜仲尼之道。葬株山南龙泽坑智度寺后。侄仲舒撰墓志,陆贽撰祭文。今崇祀理学名宦祠。妣田氏夫人,继妣柳氏,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15日生,诰封夫人。复妣龙氏夫人,开元癸亥(公元723年)八月十三日生,诰封夫人,俱葬公墓右。生子一:承显。
       王季友是生活在盛唐后期和中唐前期的一位诗人。亦是当时很 有名望的一位高士。唐殷播《河岳英灵集》载:“季友诗,爱奇务险, 远出常情之外。然而白首短褐,良可悲夫.”这是有关王季友的最早 资料。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载:“季友,肃、代间诗人 也。……曾游江西之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载:“季友,河 南人。暗诵书万卷,论必引经。家贫卖屐,好事者多携酒就之。其 妻柳氏,疾季友穷丑,遣去。来客丰城,洪州刺史李公,一见倾敬, 即引佐幕府。工诗,性磊落不羁。爱奇务险,远出常情之外。白首 短褐,崎岖士林,伤哉贫也!……”其实《唐才子传》除引了《河 岳英灵集》中的几句评论外,其余均出自杜甫的《可叹》一诗,诗中[浮云苍狗]一词,后来被收入成语词典, 其中故事就是写王季友的妻子柳氏不堪家境贫寒,抛弃了丈夫而去,外界不明真相,纷纷指责王季友。杜甫为王季友鸣不平,特作《可叹》诗一首“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感叹世事变化莫测。杜 甫的诗对王季友的情况可以说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是后世研究王季友生平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王季友.亦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高士。天宝十三年[公元754]以前,王季友仍在云岭一带隐居,。 仍未人仕。 乃为一布衣。天宝十四年[755],,为华阴尉,后授虢州录事参军, 广德元年(763)夏秋以后,王季友在京城为司议邮。 《全唐文》卷四二七有于邵《送王司议季友赴洪州序》,可知王季友曾为司议郎。而王季友去洪州已是永泰元年春,(详见后)而广德元年春王季友尚在华阴,故他为司议郎当为广德元年夏秋之后了。是时李勉为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王季友进京为司议郎是否为李勉所援,现只能推测而.已.。王季友尝为洪州刺史李勉幕府判官,据潘淳《诗话》载《唐江西新幢子记题名》有兼监察御史王季友,而于邵《送王司议季友赴洪州序》,题称职衔;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送王七录事赴虢州》《送王录事欲归华阴》,原注:"王录事自华阴尉授虢州录事参军,旬日郤复旧官。"其经历大抵如此。此与殷墦《河岳英灵集》所谓"白首短褐"不侔。仇注认为"止是虚衔,未尝官于朝也",《唐诗纪事》(下简称纪事)二六:"季友,肃、代间诗人也。"与同时代诗人多有往还,当时在朝任宰相是张九龄,深得其尝识,结为姻家,郎士元亦有赠酬之作。《河岳英灵集》、《箧中集》均收有王季友诗,《全唐诗》得其诗十一首。
          王季友不但是出色的诗人,还是一位卓有远见的政治家,开元廿四年[公元736]进士首第,授洪州司议为御史中丞兼太子宾客。当时在朝宰相是张九龄,非常钦佩其才华,并结为姻家。公元737年张九龄受到奸臣李林甫之流迫害,调离降职到荆州任长史。此时唐玄宗提拔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宰相。王季友针对时弊,呈救时之策十条,君国重务九章。忤帝旨。因而厌倦时政,无意与李林甫之辈为伍,遂休于家。回到丰城老家不远的地方,株山龙泽坑智度寺旁,开办了龙泽书院。从此设帐授徒,著有[龙泽遗稿]千篇,[四书要说],[六经通义]等作,名气响喝当时。杜甫,钱起,郎士元等人有唱和之作。天宝十四年[755]由时任左辅治书御史岑参,左拾遗工部臣杜甫,礼部尚书崔灏等人荐状,帝寻复用之,累升之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三月,季友公逝世后,皇帝诏旨[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台御史大夫,兼太子宾客王季友,忠勤王事孚洽民心,先政后刑,中外咸乎清化。尊贤乐义,措置不越旧章。激躅扬清,赐予褒崇之重,铭彝食鼎。故封谥豫章伯。
       王季友公出身名宦世家,父亲王仪,字景肃,曾任丹阳太守,是豫章王氏始祖。祖父王韬,字元暕,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丙戍]五月一日生。韩愈集唐北部员外郎,仕高宗任彭城太守转中丞官至尚书左仆射,谥文懿。曾祖父王勔公,字公允,鸿儒隐居不仕。优于文学,与弟勮、勃称王氏三珠树焉。高祖父福畴(畤)公、字文良,通公之子。唐高宗朝,官拜左迁高趾刺史,绍太原之宗缵,河汾之绪。生子三:勔、勮、勃。季友公五代祖王通公,字仲淹,隆公之子。网上查证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隋汤帝十三年[公元617年]。博学鸿儒,于龙门献策,被奸所阻未允,后屡征不就,河汾教授弟子三千零,隋初因奏太平十二策闻名,时号文中子。娶安氏,生子二:福畴(畤)、福郊。
        王季友公由于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熏染,在他辞职休于家的期间,就着手编撰家谱。并于唐开元己卯年[公元739]春桐月,由其姻家张九龄写了一篇谱序。其谱序写道[昔我高祖龙飞晋阳,良辅弼以成厥熏,皆王公仲淹先生之门弟,今圣天子恢隆骏业,忠良委任不外王君季友之道义,相传季友为仲淹先生之后,博极群书根深源邃,又况孝经准的动见事为,四书六经之著述传诵学者,虽董仲舒,杨雄,郑康成辈莫能及之,孟氏之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张九龄对季友公评价之高。
       王季友的儿子承显公,字元隆[容],号安甫。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甲戍十二月初九日生,居丰城县正信乡云岭里。与从兄仲舒同应良方正,举授江陵太守。于长庆甲辰[824]年八月廿六日殁,葬株山龙泽坑智度寺后。生子,缉辉,缉荣。
王季友的孙子缉荣公,字宗贵。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壬子正月廿日卯时生,八岁能诗文,举孝廉,授监察御史。生子三,琦,琼[居吉州],[王奉]居常州。
王季友的曾孙琦公,字国重。唐贞元丁丑年(公元797年)三月十一日生。优于文学,结书屋于所居云峰山,号东山。晚年尤好观易。咸通辛己年(公元861年),殁葬智度寺后。娶郭氏于贞元戊寅(公元798年)正月十九日生。葬九贞山。生子五:桧、柏、槐、椿、桂。
        王季友的四代孙椿公,字子邳,于太和丁未年二月三日辰时生(公元827年),弱冠时有经律之才略,器量深沉,与时书卷恒以论孟为修身养性之术,且好观左传、汉书、三国志,尤遂于诗易,动遵礼法,言笑不妄发,士大夫莫不重之。登南唐进士,仕至御史中丞,银青光禄大夫。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甲戍应诏,领南康军事,十二月领宿卫兵监,江西诸路总管军事,累立奇功,朝廷厚加宠赐,授予豫章郡守营校军,抚养士卒,得士卒欢心。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辛己,官备福州,上命进兵讨之,遂远遁,上优赐服饰。咸通八年丁亥(公元867年)兼右宿卫军事,与兄子邦,弟子邙都军兵马史统领社民,以御乡井。唐禧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乙未黄巢复入境,诏为御史中丞。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壬寅,特授御史武中丞。八月与黄巢战于徐茫湖之左,因救兵不至,遂殁于阵,首虽殊,尤跨马走五里许,乃扑于九贞山集灵观之东,时有烈风骤雨,大雷劈地而葬焉。享年五十有六, 敕封辅国大将军。娶韩氏,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癸卯九月十二日生,善事舅姑,治家严而有法,诏封懿德夫人,于乾宁乙卯(公元895年)八月九日殁,葬株山。生子十:任、俦、保、伦、仪、俊、仲、伻、信、 侃。
王季友逝世后,太子宾客陆贽祭王季友先生文[真元十一年;公元795’三月十五日太子宾客陆贽,谨以牲帛奉祭于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御史中丞豫章伯王季友神前言曰;众人皆污下藏,先生独振举纲常。众人皆委靡肝肠,先生独持论刚方,噫!孔孟亡吾道荒,先生起吾道复光…以此知道季友公当时地位非比寻常。
           王季友公在世81年的生涯中,忠君爱国,正直清廉。诗礼传家,才华横溢。一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从上述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优良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家风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家族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正在开展的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这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今天探讨王季友公的生平事迹,就是要把历史上好的家风家教传承下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