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连寻根问祖记

尊祖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凡是兴旺发达的家族,一般都有祭祖的香堂。每逢春节,清明,冬至等重大节日,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家祭拜的香堂是“三槐堂”。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跟随先父祭拜“三槐堂”。先父没有和我说起过“三槐堂”的渊源。

2010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古文观止”这本书中(清代吴楚才,吴调侯编选),看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作的“三槐堂铭”,从此我逐步了解了“三槐堂”深厚的历史底蕴。我的先祖无比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为有这样伟大的先祖而感到自豪!

据史料记载,“三槐堂”的创始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代的兵部侍郎王祜。王祜政绩显赫,但因以直忤上,未进宰相。退休后,亲手在自己的庭院中种了三颗槐树,深刻寓意。将自己的祭祖祠堂命名为“三槐堂”。并说:“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然登上相位,辅助仁宗真宗十八年,名满朝野。尔后几十年,王氏家族多人都是皇帝身边的高官重臣,家族人才辈出,人丁兴旺。王旦逝世后,大文豪欧阳修为王旦撰写墓志铭。一个朝代二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为一个家族歌功颂德,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开始了我的寻根问祖之旅。

据史料记载,王祜是山东莘县人,王旦的墓地也在莘县。为此,2011年3月5日,我乘火车前往山东莘县考察。3月6日,我到达莘县县城。我的祖先王祜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宋朝官场的仕途。据莘县王氏“三槐堂”会长王洪林先生介绍,解放初期,“三槐堂”祠堂犹存,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被拆除了。现限于财力,无法重建“三槐堂”祠堂,在莘县王化村,我在王氏后裔家中看到了原先悬挂在“三槐堂”祠堂正门的“三槐堂”横匾。横匾表面已斑驳脱落,但“三槐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不知出自哪位书法大家之手。在王洪林会长的带领下,我祭拜了王旦墓。王旦墓坐落在县城的北郊,墓前树立着重新撰写的墓志铭。我在墓前进行了祭祀活动,鸣放了鞭炮,完成了我的祭祖夙愿。

据家谱记载,我的近代先祖是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从河南光山县举家迁往浙江长兴的。为此,开始了我的另一段寻根问祖之旅。

2013年11月,我随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王听兰夫妇一行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寻根问祖之旅。踏上光山县的土地时,我心情激动:这是我先祖的故土啊!多么熟悉的乡音!光山县王氏文化研究所名誉会长王九江,会长王至爱,常务副会长王全森,副会长王至良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陪同我们驱车前往离县城十多公里正在兴建的王氏“三槐堂”祠堂参观。这是一个民间王氏后裔自筹资金1500万元,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的王氏祭祖祠堂。祠堂坐落在小山坡上,前低后高,十分壮观。祠堂建三进大殿,后面的主殿已竣工,第二进正在施工。由于行前所带资料不全,且行程安排紧迫,没有实地确认祖辈的迁出地。

我们一行到了开封市。开封是宋朝的京城,王祜的三颗槐树就种在开封。我们在开封召开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工作站成立大会。会上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听兰作主旨发言。会议由我主持,顺利的通过了各项议程。期间,我们参观了据传是王祜亲手栽种三颗槐树的地方。据介绍,此地原来有个祠堂,叫“三教堂”,“三槐堂”放在其中。现在“三教堂”也没有了,只剩下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庙,有零星香火。门前的槐树只剩下一棵。看得出,这一棵也是后来人栽上去的。现在,开封市的王氏后裔,正在筹划修复这个祠堂。开封会议的第二天,我登上了回家的火车。

为了彻底搞清我的先祖迁出地和有关细节,2014年3月10日,我只身第二次踏上了去河南光山考察的旅途。这次安排的时间比较充裕。在光山,我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和考察。查看有关文字记载。经过四天努力,我基本搞清了以下二个问题:

一、我的先祖在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的迁出地系现今河南省光山县罗陈乡(具体位置无法考证)。考察是在罗陈乡青山村唐湾组王全高家和王至爱,王至良等人一起查看了光山县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编的王氏家谱和祖坟地图后共同确认的。

二、光山老谱记载(1922年),光山县王氏先祖从江西迁往湖北,再从湖北迁往河南。迁到河南时,有金山公,银山公,宝山公,碧山公,玉山公亲兄弟五人作为第一代。经查证,这第一代的后裔,银山公支系中的五代人的辈分,即:家,立,廷,崇(至),道(全),与王崇槐先生所修的浙江长兴“三槐堂”王氏家谱吻合。由于年代久远,记忆误差,“家”字以上各辈,无法衔接。经过光山县王氏文化研究会考证,确认浙江长兴王氏“三槐堂”,属于银山公支系。本人确认同意。这一观点也征得我的侄儿王德传,王德庆,女儿王莉莉的同意。

 

 

                     撰写人:王道良(学连)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