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天下第一姓●三横王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研究员
  
      八年前的一天,我披上晨曦,自驾兰鸟飞奔三十里,一溜烟工夫,来到了抚河故道畔、芳溪湖边的故乡——南昌县武阳镇三槐村王家。和尚等兄弟们,帮我找来了民国年间修的全套六册《三槐王氏宗谱》。我翻阅着一本又一本泛黄的、晚报大小版面的传统宣纸谱。一开始,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后来,干脆用一个编织袋全拉回了城里的家中。反复思索的印象,是一本糊涂账。兄弟、叔伯等全村族人听后很是着急!一致要求我尽力搞清楚。从此,我踏上了寻根问祖的漫漫探索之路。
       开始,根据宗谱中的记述,跑南昌、江西、莆田、福建、首都等图书馆查阅相关国史、方志、谱牒资料,尤其不放过凡涉及自家宗谱之族谱。接着,拜师访友求赐教。后来,加入了“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有了这两个研究谱牒(姓氏)文化的平台,通过专家、学者、姓氏文化爱好者和广大王氏宗亲的指导、互动和交流,视野逐步开阔起来。可以谈体会讲见解。不怕见笑!刚开始,只晓得跟着父亲姓王,其它什么都不知道。通过学习,写过《武阳三槐王村由来之初探》、《江西王氏来龙去脉之浅谈》、等心得文章,后来重温旧作,曾经初误过,己为三槐王,错判过琅玡王。认识是那样的肤浅,有的还出现了错误,甚至还有方向性错误。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不敢言不负“三槐村”众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是得到了一些收获。辟如:现在我可以下结论,“三槐村”不是“三槐王”,更不是“琅琊王”。它是名附其实的“太原王”晋阳支。其世系(摘要)一线图为:霸—咸—泽—昶—浑—澄—雅—全斌—审钧—凯—诜—琼—彦德(村始祖)。
以下略列关键人物生平事迹: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其父王昶,字文舒,初为太子文学侍从。曹丕称帝后,由散骑侍郎转任兖州刺使,魏明帝继位后,出任扬烈将军,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因功升司空。有《治论》、《兵书》等论著数十篇。王浑承袭父亲的京陵侯爵位。他原属魏大将曹爽部下,嘉平元年,他随曹爽被杀而免职。后被启用为怀县(今河北泌阳)县令,参司马昭安东将军军事,再任散骑常侍。泰始元年(266)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于司马炎,西晋建,王浑加任扬烈将军,迁徐州刺使。转任东中郎将、监北诸军事,并镇守许昌。后再改监(兵临东吴前沿的)豫州诸军事。王浑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做过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与王浚一道兵伐金陵,一举灭吴的作战方面功绩显著。他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君主,官职累累升迁,至司徒、侍中、录尚书事,封爵京陵公。其代表作品:《王浑集》。王浑他有一弟深字道冲,一说他还有一弟沦。他的原配夫人是魏国太傅、中国楷体书法鼻祖钟繇的、曾孙女钟琰,生子四:尚、济、澄、汶。生女二:令淑和嫁裴楷的佚名女儿,其中王安石属王尚支,王全斌属王澄支。
       王雅,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起)进士,万年县令、汝洲刺使。系王全斌的高祖父。从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得此载述后,我通过百度搜索,顺滕摸瓜从新旧唐书上对照,谱云:王雅,就是字光谦的史载王正雅。还从中得知他是翃之子,琛之孙。以此,可能填补了前两代空白。同时还获悉:王处廉之子、王维,字摩诘、唐开元进士(713-741),尚书右丞,著名诗人画家。其弟王缙,唐德宗年间宰相、封爵齐国公。谱载:维、缙兄弟与王雅属从兄弟。考虑到两进士入举时间相距最少65年,或许存在从叔伯关系的可能。
        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今山西)人,出身世代将门,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后唐庄宗李存勗疑其部下、时任岢岚军使的、全斌的家父有异图,召其来京面瓯,父惧不敢行。才十二岁的王全斌,显现了他超凡的聪明才智,举己为父做人质入洛,投入到庄宗帐下,深得信赖。从此,从唐,从晋,从周。尤其入宋屡立战功,是五代—北宋的杰出将领。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被擢为忠武军节度使。此时,宋太祖委以重任,命他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五万宋军,仅用六十六天,灭亡了建国三十一年,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他创造了以少胜多亦速战速决的罕见战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军事家,后来在武宁军节度使任上逝世,皇上废朝三日致哀,追赠中书令。
       王诜(1036—1104或更晚)字晋卿。文人画家,词作家。王全斌六世孙,王凯之孙。利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尚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枢密都承旨。能诗善画。家筑“宝绘堂”,藏古今书画。风流蕴藉,颇具王谢之风。他与挚友苏轼及苏门六学士等众多文人雅士墨客,在其驸马府造就了被称为空前绝后的“西园雅集”,一个伟大的西园文峰会。(详览本人陋作:《北宋武宁军节度使全斌公后裔——彦德公迁江西南昌县武阳镇三槐王村世系图》、《北宋名帅王全斌本末考》和《王诜及其家族异疑文史考析》)
        我已年过七十好几,为“三槐村”虽说找到了源头寻到了根,叩见到了辉煌的远祖!但是,愧留下诸多存疑!如:村始祖、村二世、村三世等公的生平事迹还很迷盲,其迁出地金陵的人和事暂无着落,村始祖以前漏了好几代没法填上等等存疑。力图少留下终生遗憾,而继续去探索!
       随着对“三槐村”的一路追索,延伸到了“大原王”。沿途寻亲问道,一次次请教“琅琊王”、“三槐王”、“开闵王”……。还有一批批加入到中华王氏这个大家庭的、错称“虏姓王”和“杂姓王”。我在寻亲路上,虽说学得了一些知识,但越学越感到难懂,难怪有人把“谱牒学”称作一本难念的经。
       现在,我把八年来的学习心得体会,摘要地分以下五个方面,向专家、学者、姓氏文化爱好者以及广大海内外王氏宗亲汇报,遇有舛错、谬误请斧正。憾留的存疑求助破解,劳驾帮下最终结论。
       一、天下第一王姓释义
王姓,八卦之乾卦, 周易五行分类属于土,“土”为五行之根本。土上加一横,谓之横空出世。道教教义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横,就是天地人三材。中立一竖,即一柱擎天。具体细说: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一横为人,中间一竖,就是顶天立地、一以贯之的帝王之裔,天胄也。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是我国的第一大姓。
       二、王氏的由来及主流大迁徙
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自然从人文共主黄帝说起,黄帝、少典之子,原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其时,诸侯相互侵伐,神农氏善而衰弱,蚩尤暴虐,被诛于涿鹿,众诸侯尊黄帝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盟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开创了中华大一统。
      历史走过尧、舜、禹禅让贤政时期,时至商纣王暴政朝,致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商王子比干冒死谏阻,被剖腹挖心处死。周文王姬昌,在称作周原的西岐,蓄势起事。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潼关)。周灵王姬泄心,在东周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贬谏言以疏治水的当朝太子姬晋为庶民,他的儿子宗敬作司徒官时,时人称他为王家,从此,他的后人便以王为姓。
      姬晋又称王子乔,被尊称姬姓太原王氏的鼻祖,传至秦朝的大将军王翦时,其孙王离兵败项羽后,就再未返回秦末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老家,长子王元,举家迁往琅琊臬虞(今山东即墨东北)避乱,被尊琅琊王祖。次子王威,随父居留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被尊为太原王祖。纵观以上王氏主流先辈所走过的足迹,清晰的看到王氏族群,早年从西到东、在北方的发展,两晋开始南迁,随着后来北人南迁的浪潮,一批批王氏族人,源源不断的迁往江南、岭南乃至东南亚等。我将他概括为:“西东北南大迁徙”。
        三、加强研究,界定派系,规范称谓
       族谱或称家乘,由于它是记载祖宗等宗族的事,要显现辉煌!初来乍到迁入地,为了不被当地人欺负。难免会有祖宗没当官,就入大支、投豪门,就说当了官。当了小官,就说当了大官。又由于无须审批,就会存在随意性和倾向性。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专业人材,交流又少。大支吃小支的恶意吞并。其中又有文史知识有限的农村个体谱师,或者为了兜生意,有意无意地、造成牵强附会,人为拼接,互相抄袭,张冠李戴种种,搞得派系世系混乱,甚至乱麻一团!时间一久远,假的就变成了真的,谁也难说清。
        我以为,相对于国史、方志、族谱的错误最为严重 !这就要一改过去光说不研究或只研不究,甚至照搬照抄只添丁的、图轻快的修谱旧习。我们要加强研究,理清支派,纠正错误,还原族史。不要再请农村谱师继续搞那种木刻宣纸的劣质纸谱,因为个人阅历再丰富,知识面毕竟有限。建议选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又说又笑又蹦又跳的、现代书+光盘+网络的三维数码族谱(详见本人陋作:《谫谈谱牒文化改革》和《受年青人喜爱的谱牒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贬称“虏姓王”年代久远,世俗习惯根深蒂固。去年和今年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内部学术刊物上,我发现有的文章,仍然有宗亲称呼那些加入中华王氏大家庭已数千年的广大少数民族为“虏姓王”。他们壮大了王氏这个大家庭,本不该称俘虏。人家老子、儿子、孙子被当做俘虏,难道要让他们子孙万代将这个贬义词背下去吗?这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
       对于贬称“虏姓王”几千年的严重错误,我于2009年5月11日再次正式著文:《关于规范王氏源流称谓的建议》。其文中特别提出了纠错建议:“由于战功赐姓王和种种原因改姓王,是属于历史上造成的。其中大多数来自兄弟的少数民族,加入到王姓的大家庭里来,大家应该热情地欢迎他们。至今仍称她为“虏姓王”,显然是个严重的错误!还有歧视甚至侮辱的含意。建议改称“融姓王”,更妥贴、更亲切。”同时,该文还提出了界定派系的以下八项建议,其“姬姓王”中,子乔一离,称“前太原王”。威一霸,称“太原王”。元一吉,称“琅琊王”。此再往下的琅琊不管王,称“后琅琊王”。等等。
      我提出的上述建议文,呈交给了江西省谱牒研究会暨王炯尧会长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暨王听兰理事长,得到了两单位及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尤其王听兰宗兄,对于我提出的废除对满、蒙、壮、维、朝鲜等少数民族贬称的“虏姓王”,改称“融姓王”的建议,给了大力的推动力,以组织形式认可了该建议。责成中心2011年5月编著的《太原王氏考证文集》中,作为考证的原则和方法之B“关于中华王氏源流中有关名词定义的界定”之一,被固定了下来。为世界王氏办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可喜可贺。若依此彻底改变观念,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术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赞同废“虏姓王”,立“融姓王”。我仍建议中心出面,申请“融姓王”专利。以此邀请谱牒(姓氏)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莅临专题“学术研讨会”集体认同,并报请权威学术机构批复并颂布执行。只有这样,才有推翻“虏姓王”的足够力度。
        四、我说中华王氏主流派系
     王氏源头纭纭,人口众多,派系繁杂。总根是人文始祖—黄帝,相传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姬、酉、祁、己、腾、箴、任、荀、僖、佶、儇、依十二个姓。其中一子名玄嚣,承袭姬姓。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帝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至十二世孙古公父,由豳迁于岐山下的周原,建宫室城邑,称为周族。古公父传至周文王、周武王,终于灭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京。在姬姓几支中,周灵王太子姬晋(王子乔)为其主体。
        中华王氏主流派系,黄帝尊坐顶级,往下二级并排的四纵为四个大系—妫
姓王;子姓王;姬姓王;融姓王。
       (一)妫姓王:传说始祖为舜,活动于妫河一带(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齐国改姓田,齐称“田氏代齐”。齐灭后,遂以王为姓。
      (二)子姓王:始祖是商末王子比干,源于卫辉(今河南卫辉市辉县)。因他是王室之后,便以王为姓。其包括天水、东平、新蔡、山阳、章武、东莱等支。
      (三)姬姓王:1、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还有战国魏昭王彤生公子、信陵君无忌;包括京兆、河间、高平、山阳、凤阁、北海等支。2、周平王孙姬赤、河东猗氏;3、周考王揭、王城王氏;4、王子成父;5、周灵王太子姬晋。据传,姬姓王的先祖是后稷。
      (四)融姓王:包括乌丸、东胡、拓跋氏、高丽、钳耳、羌族、鲜卑、回纥、匈奴、契丹、女真、回、蒙、满、维等古今少数民族的谬称“虏姓王”和汉族中的赐姓、改性、换姓、寻源等错称“杂姓王”。还有“和派”、“别派”、“另派”王氏等均应归于此。
为避免混淆,便于研究正确对接,建议按以下统一界定姬姓王主体各阶段的称谓:1、子乔—离,为前太原王。2、威—霸,为太原王。3、元—吉,为琅琊王。4、吉再往下的琅玡不管王,为后琅琊王。5、其太原王以下分三支:咸始,为晋阳王;殷始,为祁县王;言始,为三槐王。6、其琅琊王以下分四支:导始,为金陵王;审知三兄弟始,为开闽王;还有新安王;后琅琊王。(详见本人陋文:《浅谈中华王氏派系变迁》)
        五、出类拔萃的四大金刚王
       王姓—帝王后裔共有的姓,大抵子孙为王者之后,主要出自周朝,称姬姓王,并称姬周。其衍生的“太原王”“琅琊王”“开闽王”“三槐王”,为四大金刚王。
      “太原王”居21个王氏郡望之首。子乔的火炬传翦、传威、传霸、传咸……永放光芒。其王翦、秦国军事家,与白起等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战绩,破燕歼赵灭楚国,同时取得了南征百越的胜利!司马迁著史称颂,秦始皇尊其为师。其子孙贲、离同为名将,功勋卓著。唐太宗曰:“天下王氏出太原”。当朝还把太原王氏封为“海内第一高门”。
“琅琊王”,造就了两汉、魏、晋、隋唐至明清以来,1500年的灿烂辉煌。其江左王氏(金陵王)家族中,有92人出任宰相,创造出世界史上的伟大奇迹,其东晋奠基人之一的王导,早年与晋元帝友善,力主南渡建邺(今南京),辅佐元、明、成三帝,历任骠骑大将军、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大格局。其后裔还有书圣王羲之等等。
       提到“开闽王”,得先从王晔任光州固始县令说起,晔生四子,其一子友生卞、卞生恁。恁娶徐氏受封固郡夫人,生三子:潮、审邦,审知。史称“开闵三王”。公元886年三兄弟于固始率农民起义军入闽,建立闽国。897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位,唐朝庭任他武威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后梁太祖朱温,再升他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兄弟的后裔,遍布闽、台、江、浙、粤等省,自明清扩展到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
       “三槐王”以唐朝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王言为始祖,生两子:彻、永。彻举后唐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五代末年,大名府萃县(今山东)人王祐(彻之子),历事太祖、太宗,官至兵部侍郎。为护徐彦卿未升相位,被贬华洲知府。他在开封城东自家庭院中亲植三棵槐树,并坦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其次子旦,果居相位。旦的侄子王巩,请好友苏轼做《三槐堂铭》曰:“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从此“三槐王”这个堂号便名扬天下,因此,凡王氏无不以此为荣。“三槐王”来自“太原王”,还是来自“琅琊王”,由于同属“前太原王”变得复杂,认识暂未统一,大体说,北方认可“太原王”,南方认可“琅琊王”。我注意到:有的“太原王”,说他们是“三槐王”。有的“琅琊王”,也说他们是“三槐王”。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三槐王”!我的老家—南昌县武阳镇三槐村王家,别看他的《三槐王氏宗谱》谱名为三槐,祭祖文有三槐衍庆,谱序有村始祖彦德公船泊抚河(向塘镇梁家渡)赤城村夜梦三槐的传说,连村名都叫三槐村。通过研究核实,他压根就不是’“三槐王”,而是名副其实的“太原王”晋阳支。(详见本人陋文《探索三槐王》)
      我的以上学习心得体会,概括结论是:“妫姓王”、“子姓王”、“姬姓王”、“融姓王”四柱及其“太原王”、“琅琊王”、“开闽王”、“三槐王”四梁,顶天立地托起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擎天大厦。这个中华王氏的大家庭,历经肇始姬水;发迹西岐;呈祥河南;夯基太原;辉煌金陵;名扬海外六个里程碑,发展到拥有上亿人口的强大族群,必将再度辉煌,为全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最大的贡献!
       六、敬献王氏歌词求谱曲
   前面说北道南、东拉西扯中华王氏的西成东就北辉南煌。最后,献上本人陋作《中华王氏歌》,恭请名家谱上雄健、豪放的旋律,让全体王氏宗亲子孙万代唱响天下!
                            中华王氏歌
黄帝号令千军万马
 王师驰骋圹埌天下杨
     西、东、北、南纵横万里
     挥戈跃马、中华好儿郎。
 这群骁勇叱咤风云,
 亘古及今人强马壮。
      她是近亿人口的帝王后裔,
     天、地、人三横一竖王。
       姬、子、妫、融灿烂篇章,
         太原、琅琊、开闽、三槐创。
文韬武略她造就,
             数千将军、几百宰相、十几帝王。
先圣的旷世雄风,
     激励不尽裔孙再展辉煌!
       四柱、四梁领衔欢聚一堂,
       枝繁叶茂干粗根深万年长。
(歌词注释略)
       后语:笔者写该篇学习心得体会之陋文,是向谱牒(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业余爱好者和广大海内外王氏宗亲汇报,其目的是拜师访友寻宗亲,以乞赐教、释疑、互动、求助。一句话,抛砖引玉盼凤凰到来!
      笔者联系方式:
     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