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六百年“兄弟相认”“夫妻团圆”

      近日,在广平县南韩村中学会议室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似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尽的事。难怪,六个甲子又八年的轮回,历经四个朝代的寻亲路,该有多少故事和传说,多少遗憾和期待,子孙二十余代积闷在心的话该有多少?这是广平县南韩村王氏和山东省郓城县南王庄王氏,在经过六百零八年慢慢寻亲岁月之后的全家大团圆。
      明初,朝廷为医治战争的创伤,实现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了分期分批的移民政策。王文育在朝供职,为散官文林郎,次六品。父亲王克忠(致仕养老的元末五品官,提举司提举)和妻子、三个儿子。王家乃宋代名门望族三槐王之后,世代居住在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按当时的政策,官员家属需带头移民,三个儿子只能留一个在原籍,老人可以自选随孩子居住。全家商议,决定老二王昇留下在老家,由爷爷王克忠陪伴。王文育和妻子则要随老大王显和老三王冕移民外地。永乐二年秋季,王家一分为三,王文育与妻子携老大王显和老三王冕,奉命踏上了移民山东、河北之路。
      为了让两个儿子定居的近一点,王文育全家到达指定的位置山东临沂,经官方登记后,又辗转郓城盘沟(县城),被移民官署指令,其在盘沟西南四十里的地方定居,免赋税一年。经搭棚建灶,稍事休息,恢复连日来的疲劳后,王文育东转西看,南观北望,远视近探,决定让小儿子王冕换个地方定居。王文育知书达礼,熟读易经,懂点风水学,详细观察后认为,此地存财聚宝,但后代仕途渺茫。王老先生冀希子孙读书做官,耀祖光宗。擅长棋琴书画、辞赋圣经的妻子因一路坎坷颠簸,疲惫不堪,受尽煎熬,不愿再来回折腾,同时也不同意丈夫望子成龙的意见,认为举家团圆,丰衣足食为安,便说:“富贵瓦上霜,仕途如梦乡”,便坚持就地安家,着手创业。于是,大儿子王显陪老母留下定居。王文育带着三儿子王冕踏上了另外的移民路。从此,夫妻天各,骨肉分离,思念惟有祈祷,相会只有梦乡。
       王文育带着小儿子王冕,在再渡黄河,一路向西,到广平县南韩村便停下来。望此地风水甚佳:东依泰岳,西邻太行;燕赵之地,漳水之滨;中原厚重,圣贤辈出。于是,王老先生与三子王冕一家就定居于广平,后又把老父王克忠从山西接来奉养。你还别说,之后不久,三儿子王冕得中岁贡,从八品官做起,累五品、官至工部主事(明嘉靖年《广平府志》有记载)。孙子王祯中统六年中举,初授训导、教谕,后任南直全椒知县(七品)。曾孙王珂,高中成化辛丑科进士。十六世孙王心广屡建战功,授五品武略将军。文武举人、秀才达四十六人。还有个轰动整个广平府的事,王文育的十三世孙王林生、王南杰弟兄二人,分别考中甲寅科、庚子科文举和武举,引得广平知府、知县齐到王家道喜,至今王氏家族还如数家珍,将弟兄二人获得文武双魁引以为豪。现在,王文育的三子王冕的后代,在广平已有三千余口,也算广平县王氏中的望族。
       长期以来,晋冀鲁三地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加之旱涝频仍,生活困苦,艰难度日,显、冕后代来往逐步减少,以至王氏家族弟兄三人的后代不来往,不联系,信息渐失。到明中后期已不知道对方在何省何县。但其后代还不时地思念,并期盼骨肉至亲相认相见。他们在一辈接一辈的寻,一辈接一辈的找,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在不停的查询。包括在文革期间,他们一个个十几岁的娃娃,怀着浓浓的亲情,承载着长辈的嘱托,利用大串连的难得机遇,分别默默地查,暗暗地找。据广平王氏讲,在明末、清代、民国、及建国初,祖辈各代都是由王氏各户捐资,筹集资金,派遣身强力壮,有献身家族事业精神的后人,肩背家谱,怀揣干粮,露宿街头,栖息道旁,去山西、山东无数次寻亲,遗憾的是均无果而终。而郓城方王显的后代,也和广平王冕的后代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思念,一样的代代朝朝觅亲,毕竟是血浓于水呀。然而,他们认为老祖宗王文育与其三子王冕从郓城出发,北渡黄河,应是经德州向西进入河北,估计是离山东不会太远的景县一带。因此,他们世世代代在景县周围各村的王氏中查询,核对家谱,终因谱记不一而次次败归。
       广平王氏和郓城王氏世世代代相寻的迫切心情,除同胞兄弟相认,家谱相合,共叙友情外,还有个六百多年的共同的心事:王文育老先生与妻子分葬两地,为祖宗解决孤葬的问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家子孙均认为,遵从中国的汉族习俗,让其祖上夫妻合葬,乃子孙孝道之责;让其“死同穴”,灵魂相互间像在阳世一样有所依,夫妻双双和谐生活;祈求祖上像在阳间一样,庇佑自己的子孙后代美满生活。几百年来,代代老人们的心愿,世世长辈的遗憾,由于科技的不发达,寻亲手段的落后,经济条件的限制,实现王氏祖上两位先祖合葬的愿望,成了其家族众多子孙挥之不去的一丝阴影。时代的变迁,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登场,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便利,为王氏家族的寻亲带来了各种有利的可能,六百零八年的祖辈之愿有望一举实现。
      2011年春节,广平王氏家族祭祖后,再次讨论了寻亲的事,二十世孙、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王保岭承担了此任。他翻遍了每一本家谱,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期冀留下线索。当认定山东郓城县后,便查阅郓城县从明朝以来的区域、范围的变化进行研究。为了划大范围,从正月始,在郓城吧、菏泽吧、兖州吧、曹州吧、巨野吧、济宁吧等,月月在网上发寻亲贴。发后,接了上百个电话,均被一一排除。直到九个月后的一天,王保岭突然接到江苏的一个电话,使千载寻亲梦出现转机。打电话的人叫王吉磊,是江苏沛县赵庙乡佀楼村人。自述他的先祖在乾隆年间,是从郓城迁居现住地的。他们和郓城王氏一直保持着联系,并有完整的家谱。于是,王保岭与王吉磊连续通了几十次电话,反复相互询问,进行探讨,并在电话上核对了双方的家谱。在电话中基本确定后,王吉磊邀请到郓城见面,三方当面核对家谱。2011年11月12日,王保岭与二十三世孙王景学带着家谱到郓城县王庄村,进一步核对家谱,察看了王显古碑文的记载。家谱记载、碑文记载、爷爷单埋、奶奶孤葬、祖辈名字、移民时间、家族传说个个一致。找到啦!这就是“兄长王显”,这就是“祖宗奶奶”。王保岭、王景学与郓城在场的那个高兴劲无法用语言形容。王氏的二十一世孙、郓城王显的后代、八十三岁的王家岐眼睛湿润,双手紧紧握住二十世孙、广平王冕的后代、六十二岁的王保岭的手大声地喊:“大叔!大叔!”,顿时热泪盈眶。“大叔啊,这六百多年,我们这支四千多人的显爷之后,受到了多大的羞辱啊”。这位老人擦拭了一下双颊上的泪痕,接着说,“老奶奶没有与老爷爷并骨合墓,按古制说视为寡坟。当地多舌妇议论我们老奶奶不守妇道,携儿移民此地,弄得我们后代几百年不敢人前谈论长辈、谈论移民。好啦,找到祖上老爷爷,蒙在心头几百年的阴影一扫而光,也解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再也没有人敢在背后说三道四了”。是啊,六百多年的想念,四个朝代的寻觅,二十七代子孙的苦苦等待,今日梦幻一般的得以实现,王氏的子孙后代怎能不激动,不欢呼,不庆幸。
       “兄弟相见”,双方王氏约定,就分离六百零八年的“夫妻团圆”、宗族合谱、共同祭祖等问题,统一研究,逐步解决。2012年农历正月初八,郓城王氏的长辈们三十多人乘坐几个面包车,早早到达广平县南韩村,只见他们带着挂谱,抬着五百多斤重的全猪、全羊、上百斤重的鱼及其它祭祀品,向始祖王克忠,二世祖王文育的坟墓前,园六百多年祖祖辈辈的祭祖之梦。他们中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坚持向老祖宗行三叩九拜七十二大礼。随着祭奠的礼乐,鞭炮的雷鸣声,尽管老人们行礼有些迟钝,但他们还是非常认真地一步步的跪拜,一次次地作揖,一回回地上香,一杯杯地敬酒,一直行礼四十分钟。祭词感天动地,铿锵有力;鞭炮雷鸣电闪,连续不断;纸钱冥币,堆积如山,火光冲天。整个村庄沸腾啦,全村那女老少倾巢而出,有陪伴的、有照应接待的、有奏热闹围观的,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正月十三,广平县南韩村王氏一行近四十人,以同样的方式,到山东省郓城县南王庄二世祖母坟前拜见。“哀哀泣,狠朱棣诏令如山,驱母子分离千年。弃幼儿不顾,裔孙不怨”,“老祖母逝不知何年,敛不知其穴,殁不能尽哀,初度谒茔祭拜,心中愧疚不已,罔称裔孙,恕不仁不孝之罪。仰天祭祀,敢陈词而哀恳,千般惨痛。祖兮有灵,尚祈歆飨,呜呼哀哉!••••••”。真挚感人的祭词,惊天动地的呼唤,令无数参加者泪流满面,心情激动不已。若地下有知,王氏的老祖宗王文育老先生和妻子看到如此场面,目睹后裔众子孙的虔诚仁慈,也该丢掉明朱棣(因是永乐二年移民所致)造成的遗憾,安心瞑目了,也会以自己的神魂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生活。上天有灵,王氏老祖文育先生和老太夫人六百零八年之后的团圆,定会高兴万分,对其子孙后代全家团聚定会兴奋不已;也会对今日高科技信息网络、移动通信、汽运坦途定会羡慕不已,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在活五百年”的感叹。
      另外,广平南韩村王氏还有个令人遗憾的事。王文育老先生共有三个儿子,目前是大儿子王显和三儿子王冕的后代相亲相认,而至今不知二儿子王昇一支的信息。但只知王昇有五个儿子,分别叫:王兴、王起、王荣、王华、王富。广平王氏期盼山西及散居在全国各地的王昇的后代与他们联系,他们希望 续写个完整的家谱,实现全家大团圆,共同缅怀祖先,携手未来。
                                            作者:王保岭(广平县政协原主席)
                                                       电话:0310-816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