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王氏概况(二)分居在平、荔、恭三县的廷朝公王家人

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荔浦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一支王氏大家族。其始祖王廷朝字友德,出生于明宣德6年(公元1431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是原思恩县人氏。思恩县原属庆远府,现是环江瑶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隶属于广西河池市。始祖年青时投身行伍,于明朝中期累立战功,荣封副将。曾率兵镇守粤西庆远府。成化8年(1476年)广西平乐府境内强徒蛮寇戮官劫富,始祖奉命率9子统领兵丁1500余人去平乐府剿寇。经多年苦战,得胜后始祖回原籍思恩县终老,9子则落籍广西平乐府成了本家族的始迁祖。根据平乐府的指派,9子分居9处,其后便分成为现在的9房。经过500多年的繁衍,9房分居在平乐府辖的平乐、荔浦、恭城三县的40个自然村。现有人口6000多人。9房分居地址如下:
长房公惹:居荔浦县马岭镇葛洞、新冲,共有人口700余人。
二房公均:居平乐县平乐镇斋婆嵅、小嵅口、马蹄井、江口、小林。
三房公卿:居平乐桥亭显堆、丰余洞、车洞、老桥、大扒蚂蝗塘。
四房公愿:居平乐镇湖塘、横汀、珠子洲、旺家坪、板山、金山、旱冲、桥头冲、大塘、大扒社背、牛利坪、古帽、沙子紫乐坪、平乐镇。
五房公当:居平乐长滩甘村、大扒小洞、水井背、老塘冲、小王家。
六房公后:始祖之义子,姓潘,未改姓,住平乐二塘里渡。
七房公孟:居平乐马蹄井、金山、人仔山。
八房公游:居恭城莲花镇湖山村委野鸭塘、桃竹山、平乐县张家石人嵅。
满房公满:居平乐大扒苍板、杉木冲、二塘新华。
对始祖的上源在2002年修谱时认定是湖南衡阳王氏王夫之家族,并认定王夫之之兄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又是思恩县本家族的始迁祖。但经考证,王介之出生时间比廷朝公晚180年左右。因此,不能认定王介之是廷朝公之父,也不能认定王介之是思恩县王氏即廷朝公家族的始祖。对廷朝公家族的上源是否为衡阳王夫之家族因证据不充分还有待寻根溯源。
本家族于2002年修了谱牒。据谱载,新老班辈如下:
(一):旧日字辈从第6代到15代
      建其应正文       肇广大光明
(二) 民国7年以大字起语20代
   大光明秉学     继述启贤能
  麟凤开祥景      荣华万代兴
(三) 公元2002年续定五言四句连接兴字辈
        承先立壮志      怀祖振国威
        书礼传家本      良才满宇飞
     现最低辈已到“贤”字辈。以上字辈无1—5代;第13—15代与16—18代相同都是“大光明”。
   本家族的文物古迹有古祠堂一座,座落在四房湖塘村(现属平乐镇)。始建于明万历8年(1581年)。清乾隆35年(1770年)和光绪5年(1879年)两次进行了重修。祠堂内神龛供奉着骑着骏马,拿着大刀,背着利剑的始祖及二世祖9房太公的神像牌位,其中六房虽姓潘,血缘不同俨似同胞。神龛上还有始祖及传说的梁善、吴广二位候王的雕像。过去每年农历正月17日在此祠堂内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始祖廷朝公诞辰。近年来改为以房为单位轮流举行。每次活动都要隆重接送先祖的雕像和牌位。充分体现了宗亲们团结与和谐的精神面貌。
本家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历史上先后出了三位进士,即恭城东寨湖里的钦士、平乐马蹄井的德元、荔浦新冲的明经。但对他们的官职不了解。在当代,有党政机关工作的一批官员,其中王学星担任过平乐县副县长。还有一些担任过副处级的领导干部,也有在各行各业工作的高级教师、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高级医务人员等一大批高级技术科研人员。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家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宗亲们的共同努力,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有很大改善,除了平乐镇的马蹄井村各家都建了新房,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外,许多王姓农民都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还涌现了一比带头致富的先进人物。
            王喜修根据家谱整理并经族人秉书等审核
                


            全州贤山王家人    
   贤山,旧称元山,现属全州县石塘镇。全村1700余人全是王家人,是全州县王姓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然村。本宗族始迁祖洪源公是原吉安府庐陵县(现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人。南宋末任荆湖北路保康县(现属湖北省襄阳市)判部郎。后因元兵侵扰,为避战祸,洪源公携子文通、文达南迁来到全州,先在茅埠与从江西来的王国祥同居数载,后迁石塘佑家塘,数年后卜居元山(贤山)。至今已730余年。根据原族谱标记属太原郡、三槐堂,本家族未另立堂号。
洪源公定居贤山后初始数代人丁欠旺。二世祖文通失传,文达公生三世祖友麒、友麟、友舜。其中友麟、友舜失传;友麒公生四世祖得海。得海生五世祖仕纲、仕纪、仕华。仕纲生六世祖朝现,仕纪生朝洪、仕华生朝璠。五、六世都是三人,到了第七世人口才发展到12人(均为男性人口)。其后人口增长较快。现在聚居在本县的人口3238人,其中男1641,女1597人。居住地分布在石塘镇贤山村1705人,攀莲窝396人,马山村225人,本子拉595人,水埠头16人,下乐27人,燕竹山119人,水澄47人,象力山18人,咸水乡黄沙31人,安和乡堰头上65人。此外,在旧社会有族人迁往湖南湘潭、湖北汉阳、广西马山等地。据有人反映上述三地都有本宗族宗亲,但目前未联系。
本宗族在古代编修过族谱,但因年代远久,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旧谱已佚。民国四年本家族与茅埠王家、第七陂王家(含石田王家)联合修了族谱,并统一编排了辈行。民国四年前本家辈行用至22世止,从23世“滋”字辈起改用民国四年统一辈行。民国四年前本家族的辈行是:
        洪文友得仕朝才      仲仁本龙添国正
        奕嗣廷昌秉增光      裕(以下改用)
民国四年统一辈行:
             滋荣熙域镇       泂概燮堂铃
             淳朴管其钜       清模燕址钧
             润柯辉陛锦       泽树耀墀錞
     上述辈行中的“概”“耀”在茅埠字辈中是“楷”和“焕”这是前辈留下的不同家族的区别。此外 ,辈中的“荣”“朴”“营”、“燮”原|是繁体字,现改用简体字,如要查明水木火土金需换写繁体字,“辉”“耀”是异体字应改为“辉”“耀”原是火字旁,是异体字现改为规范字(光字旁)。
2012年四个王家修谱增加10辈:
           源松炫培钦       河林烨壁银
本家族现在最低辈是“域”字辈。
本家族古代有无名人都无记载。当代涌现了不少精英人才,可谓是人才荟萃。其中地方处级和部队校官级以上干部共16人,博士和留学生9人,企业家8人。如贤山村王湘栋在武汉开办“五千年广告公司”较有名气。
本家族的文物有家堂、祠堂各一座。家堂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至今已470余年,建筑面积160余平方米,内有神龛等设施,是宗亲们供俸祖宗之处。祠堂建于清康熙或雍正年间,至今已290余年,面积235平方米,分上下两座,中门对开有石拱门,是村内族人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每逢娶嫁要在这里按习俗举行迎送新娘仪式。村中过世老人也要在这里治丧送殡。所以这里成了宗亲们表达喜庆哀乐的地方。这两堂是本家族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为了与移居外地的宗亲们取得联系,现将贤山王家所在地的主要标志性地名“七头”“八拉”“三个岗”列后,以便外地宗亲寻根问祖。
七头地名:桥清头、大陂头、深陂头、岗纪头、墩子头、岭子头、窑头。
八拉(以前用“柆”字)地名:苦竹拉、宅布拉、八角拉、仁塘拉、堰塘拉、红窝拉、淡竹拉、白竹拉。
三岗地名:麦头岗、鸭日岗、祖图岗。
                            
                           王明发






          一支人口少住地分散的王家人
   在越城岭东西两侧的资源县梅溪乡和全州县大西镇居住着一支人口不多,女多男少的王氏家族。始迁祖于20世纪20—30年代从湖南新化县(现属湖南省娄底市)迁居资源县梅溪乡坪水底山区,因当时的人无文化,既无文字记录又无口传,所以连始迁祖的名字也未传下来,更不知道祖籍地上源情况。他们因家贫游居山区,以开山种地为生。在坪水底洪水屯住了二、三十年,第二世三兄弟为求生计各奔前程。其中老大、老三不知去向。老二相林于1949年或1950年由越城岭西侧的坪水底举家卜居越城岭东侧的全州县大西江镇炎井行政村牛路口组(当时大西江镇属全州县龙水区)。1970年相林在牛路口去世后,其三子一女(第三世)随母返回坪水底居住。子女成年后,女儿秀英(排行最大)结婚后仍住坪水底山区,生育2子7女。现祖孙三代25人(包括外甥子女)。相林长子玉清成年后再迁居全州炎井牛路口。生育2子3女(第四世)。玉清长子良云生育1子1女(第五世)。次子良桂生育1子。玉清3个女儿生育3子3女(第五世)。玉清支系共21人现住全州炎井山区。相林次子友清(第三世)生育1子小荣(第四世),小荣育2女(五世),友清四个女儿已婚三人,共生育2子3女(第五世)。友清支系共19人现住资源县洪水山区。相林三子友明在外工作,生育2女(四世),长女王艳已婚并育一女(五世),随母姓王。因归宗姓王,故友明的长女、孙女、皆统计在男系之中。友明支系因在外工作,现分居在桂林市区和龙胜县城。
     本家族从湖南迁来资源已80余年,传衍5代。现共有后裔70人。其中男系20人(男8,女12,包括王艳母女);女系人口(指出嫁的女子及其后裔)50人(其中男18,包括女儿的配偶及外甥子,女32)。
本家族因深居山区,上学条件差,文化水平较低。但近年已有较大改变。特别是第三世友明成年后参军入伍,在部队的教育下,经过本人的努力进步较快。具有大专文化,转业后曾在资源县公安局、组织部工作,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又先后担任过资源、龙胜、全州三县人民法院院长。最后调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任调研员(正处级)。
本家族由于人少,未曾修谱,也未排辈行。由于长期过着游耕生活,无文物古迹。
                
             (王喜修根据王友明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