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开封:三教堂 三槐堂王氏发源地

    天下闻名的三槐堂王氏发源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也有其后裔,成为王氏子孙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亲人口超过3000万,占到整个王姓人口的近1/3。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
                                    三槐堂由来
  三教堂东街向南走约50米,有三棵槐树,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北边的一棵比南边的两棵树龄稍长,树冠已经干枯。三棵槐树临墙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门。仅存3间大殿的三教堂已经被民宅包围,看上去与一般民居没什么两样。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派的创始人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开。释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视前方;西边的老子(太上老君)、东边的孔子,身体、头颅乃至目光都朝内向释迦牟尼看去。如果不是西南屋檐下立着一通三教堂碑,谁会信这里竟是三槐堂旧址呢。
  “三教堂的前身是三槐堂,三槐堂是我国宋朝真宗宰相王旦的府邸。”6月30日,说起三教堂的来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总顾问李玉洁告诉记者,三槐堂毁于金代兵燹。清代,三槐堂旧址上建立起三教堂,今三教堂就是三槐堂旧址。
  “三槐堂是我国宋朝名相王旦的府邸。”据李玉洁介绍,王旦的父亲王祜是宋朝初年的名臣,曾为宋初开封府尹、兵部侍郎。宋太祖赵匡胤猜忌武将,河北大名府守将符彦卿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到将领。赵匡胤以符彦卿有“谋反”嫌疑为名,派王祜前去调查,并承诺如果调查清楚,许以宰相之位。王祜调查之后,认为符彦卿没有谋反,并以全家百口人之性命为之担保。结果宋太祖赵匡胤虽不高兴,但是没有杀符彦卿,也没有提拔王祜为宰相,只是把王祜改派到襄州。
  赴襄州任前,王祜在自己的庭前种了三棵槐树,说:“我家后代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三公就是宰相。三棵槐木,在《周礼》中指的是三公之位,果然王祜的二子王旦为宋真宗的宰相。王旦辅佐宋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被人们称为‘太平良相’。”李玉洁笑了笑说,“宋朝人认为,这是王家不趋炎附势,不落井下石,积了阴德,天之报答,故王旦才能有宰相之位。苏东坡曾为之作《三槐堂铭》:‘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眞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王祜因于庭前植三棵槐树,而将其家的庭堂称为“三槐堂”,王祜、王旦的后代子孙均自称为三槐堂王氏。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堂王氏。王祜也理所当然地被尊为三槐堂王氏的始祖。
                               清风誉满天下
  “三槐堂被宋人称为‘惟德之符’,具有光辉的道德内涵。”李玉洁说。
  王祜,在不少史籍中又作王祐,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成为宋太祖的重要谋臣之一。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宝珠撰文指出,符彦卿镇大名,早已引起宋太祖的猜忌和不满,王祜敢于直言相告,并以自己家百口作保障,说明符彦卿无“谋叛”之罪,做到了一个正直官僚应该做的事。除了证明符彦卿无罪之外,王祜更向宋太祖当面直言,要其吸取五代暴君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这可能丢官甚至还有失去性命的危险,但王祜仍然直言劝进,表现出他非凡的勇气。“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做,的确是很了不起,值得后人称道。”周宝珠说。
  王旦任宰相时,清廉寡欲,公正廉明。《宋史•王旦列传》记载:王旦“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家人欲以缯锦饰毡席不许。有货玉带者,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弟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故所服止于赐带家人”。王旦死时,曾留下遗言,坚决不为子孙求官,“遗表且言,忝为宰辅,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止叙生平遭遇,愿日亲庶政进用贤士,少减焦劳之意。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徳,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王旦多年居官,10余年的宰相,可谓官高禄厚。但他从不居官自傲,佐真宗,致太平,荐贤才,举寇准,是位忠厚长者,其度量之大,寇准表示佩服。临终前,不为宗亲求官,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枢中。”在家中,他“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不置田宅……”这些都可谓当时为官者的楷模,也是现在为官者应该学习的榜样。
  两宋之世,三槐堂王氏为宋朝的名门望族,在朝为官者不计其数,政绩与家风很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不仅对王氏子孙,也包括其他族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当金兵灭亡北宋时,三槐堂王氏中的王伦,其家虽贫,却勇于挺身而出,以赴国难。王伦在南宋之初,以极大的勇气,数次使金,威武不屈,被金人杀害于河间,后人称他为“一代之奇桀”。
  北宋灭亡后,三槐堂王氏子孙因避战乱而奔走四方。迁居各地的三槐堂王氏子孙念念不忘他们先祖的“清德”、“清风”、“家风”,仍保持着其先祖的优良传统。随着三槐堂王氏子孙后裔的迁移,这种好的传统也传遍世界各地,故有“三槐堂王氏清风誉满天下”之说。
                                 宗亲超过3000万
  中华河南王氏研究会提供资料显示,据统计,王姓人口在全国有9500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我省王姓人口有970多万,占我省人口总数的9.7%。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金超告诉记者,据统计,到今天,三槐堂王氏的宗亲超过3000万。在所有的王姓大系中,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堂王氏的迁播,与历史上很多大族的迁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王金超说,史料反映,在北宋时期,只有少量的三槐堂王氏子弟因为做官而落籍某地,没有形成迁徙的规模。在宋室南渡的时候,一大批王氏子孙迁到了南方,以定居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为最多,不少人成为客家人。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族的后代,已遍及全国各地,从中原地区辐射到南京、苏州、昆山、绍兴、余姚、太仓、漳州、泉州、南靖、晋江以及广东的揭阳等地,大西南、两湖地区也有分散支派。三槐堂王氏的海外迁播发生在明清时期,这跟明清时期南方沿海省份大量民众“下南洋”的历史紧密相连,尤其是清中叶以后此风更甚。在这个过程中,三槐堂王氏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有的还经此远徙欧美。有人评论:“王氏苗裔在海外,可谓无地无有”。而三槐堂王氏后裔确实是重要的一支。
  “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三槐堂王氏发展成了王姓中最大的一个支系,到今天,宗族人口在3000万以上,将近占到整个王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王金超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三槐堂王氏还有分支分散在国外。”王金超说,据“太原王氏研究会”所作的实地调查:在泰国有一支王氏叫河内王氏,这一支王氏在泰国经过30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有12000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堂王氏的分支。河内王氏迁徙的过程是这样的:三槐堂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苏太仓后,形成太仓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间(1341—1368年),太仓王氏中的一支开始入闽,先是居住在龙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叶,这支王氏迁至南靖县靖城乡,依然沿袭龙溪珩坑村的村名,称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称谓也未改变;到明末崇祯年间,珩坑王氏再度迁移,迁到广东的揭阳,定居揭西县河内乡,被称为“河内王氏”。河内王氏发展到清朝中后期,出了一个叫王弘毅的人,他通过海路到了泰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这样,在近千年间,这支王氏分别从其上一级的母体中经历了6次分离,最后在泰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内王氏”的称谓依然不改。
  据介绍,“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王淦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曾是美国第五大富豪,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奖章并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王安;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等,均为三槐堂王氏后裔。
  王安是祖籍开封的客家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王安想要到开封寻根谒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提起美籍华人王安博士的名字,在世界各国企业界、IT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好比现在的比尔•盖茨,就连比尔•盖茨都曾说过,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那位“眼光远大的工程师”没有贻误战机的话,今天可能就没有什么微软公司了。“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位数学家,或一位律师,而我少年时代在计算机方面的迷恋只会成为我个人的某种遥远的回忆。”比尔•盖茨说。
  王安生于江苏昆山,1945年赴美留学。1951年,离开哈佛大学后,王安仅以600美元创办了全美国第一家由华人经营的高技术公司——王安实验室。经过30多年发展,1986年,王安的公司达到了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列出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第146位。而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稳居全球华人首富之位。同年7月4日,在纽约自由女神100周年纪念仪式中,王安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由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亲自颁发“自由奖章”,而获此荣誉的华人只有王安和建筑大师贝聿铭。1988年,王安再获殊荣,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美国发明家名人堂自1901年创建以来,只有爱迪生等68人入选。
                           三槐堂王氏根在开封
  随着历史地理的变迁,北宋时期开封的王氏宰相府和府中的三槐堂,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三槐堂的模样也在我们的记忆中越来载模糊了,但历代三槐堂王氏子孙不管走到哪里,都在记忆深处记得自己是三槐堂的子孙。家谱中、书籍里,都有明确的记载,他们的根在中原,根在开封。
  周宝珠说,三槐堂王氏的始祖王祜,自在开封建立府第,其子孙就逐渐落籍开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在开封,有的当官死在外地,也要千里迢迢把灵柩运到开封来安葬,因为这里有王祜、王旦等人建起的坟茔。其中有史可查的如下:王祜于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癸酉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从晋公(王祜封晋国公)兆也。”这个“兆”字,即指晋公墓地的意思。另外,据《王文正公遗事》云,朝廷曾遣使至王旦家,称“开封府奏,有盗称,曾至王某坟所,可煞动诸子。”而诸子不知其事,结果受到朝廷批评,此坟应指王祜墓。欧阳修曾应王素之请,撰写《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记载王旦于天禧三年(1019年)九月甍于家,十一月庚申葬于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38年后,仁宗以礼为王旦建造了墓园,墓在今日开封东郊边村之东。20世纪50年代,这儿尚有石人、石马、石羊、石方柱等裸露于地面之上,俗称“马石园”。石马、石羊等在1958年被移到开封铁塔公园。而今,它们还在为铁塔“站岗放哨”……其后的开封地方志,如《汴京遗迹志》、《宋东京考》、光绪《祥符县志》等均有记载。大边村在今开封城东,即宋东京外城新宋门外,为唐、宋著名村子。
  王旦长子王雍,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甲子卒于钱塘官舍,年五十八,是年九月,其子奉丧还都,十月甲子,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先茔。王旦第三个儿子王素,熙宁六年(1073)三月甲寅卒,其年五月庚申,葬于开封县新里大边村文正公原下。王旦弟王旭之子王质,庆历五年(1054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陕州任所,“家贫,柩不能还先茔,朋旧在要官者皆力之,遂得还京师”,“葬于某所先茔之次”。
  王质长子王毖,卒于夔州官舍,夫人李氏几经磨难,独护丈夫灵柩还京师。李氏卒于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二十四日,是年六月七日,与其夫合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王旭之孙王元,崇宁四年(1105)十月癸酉,“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夫人赵氏卒于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十八日,崇宁四年十月九日在安葬王元时,“以夫人衬”。
  周宝珠说:“以上是根据正史、地名志及有关墓志等列举的数人,其实从正史、墓志中所列出的三槐堂王氏系表,可以肯定地说,安葬在开封大边村的还有很多,只是限史料,一时无法全部查清。即此可知,大边村有一个宠大的三槐堂王氏墓群,这是他们落籍开封的又一重要证据。”
  2012年11月26日,河南其他地市以及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省的三槐堂王氏后裔代表在开封三槐堂旧址所在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
                                 复建三槐堂把根留住
  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三槐堂王氏家族举家南迁。三槐堂毁于金代兵火,王祜手植的三棵大槐树却一直顽强地存活了900多年。到清初三槐堂旧址上的三棵古槐,已然成为参天大树。于是,以三棵古槐暗指儒、佛、道三大教派,三槐堂被改建为三教堂,主堂供奉三教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不分主次共同享受“三教”信徒的香火。“三教合一”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创,当时三教堂香火鼎盛,成了开封最热闹的一大文化胜景。民国年间,三教堂部分殿宇遭到拆除,仅存3间大殿,占地不足一亩,被民宅团团包围。
  开封三槐堂是三槐堂王氏的祖庭,复建三槐堂一直是三槐堂王氏后裔的心愿。2011年11月26日,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任名誉会长,李玉洁教授被聘为总顾问。2012年3月10日,该研究会在河南大学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来自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王氏后裔等齐聚一堂,就如何保护、开发、复建三槐堂进行了深入交流。2012年3月12日,开封三教堂古三槐堂扩建修缮委员会成立。
  目前,酝酿多年的三槐堂复建工作已启动,筹建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据王金超介绍,根据复建方案,包括三槐堂和三教堂两部分,占地220亩。其中,三槐堂占地180亩,三教堂占地40亩,所有建筑均为宋代风格。复建的三槐堂为四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建有山门、祭祖广场、王旦塑像、《三槐堂铭》碑亭等;第二进院落建三槐堂主堂、侧堂;第三进院落建三槐堂二堂、侧堂;第四进院落建三教堂,有山门和三座堂宇,分别供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
  相信三槐堂复建后,必将吸引海内外数千万三槐堂王氏后裔前来开封寻根问祖,共叙乡情,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