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谱》终端为何最多只能截止到太子晋85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自2007年开始启动编撰以来,对《大成总谱》的结构和组成是反复推敲,多次说明,早就在编辑实践中达成共识,并列入《编辑规范》,成为编委们的编辑规则。但是近期有部分宗亲、会员还是不理解总谱的结构特点,有的还要求总谱能编辑到本人,好像不编到现代人的谱就没什么意思,这完全是对总谱的曲解,为此特写此文予以重申。
     一、 大成总谱的结构
     无论那个姓氏,他们的大成总谱必然是包括《总谱》与《分谱(或称支谱)》。即《大成总谱》是《总谱》与《分谱》的总和。
     所谓《总谱》是某大系支族的肇基始祖到所属分谱(或支谱)的始迁祖为止的综合族谱。所属分谱中的绐迁祖,也就是该总谱的终端迁祖。而分谱(支谱),即通常所说的《**宗谱》或《**族谱》,就是该支族的始迁祖以下至现代所有后裔的族谱。
因此,《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分成六个大系总谱,即太原、瑯琊、三槐、开闽、和派、寻源等总谱。各个总谱都由该大系的肇基祖为总谱的始祖,而终端就只能到所属各支谱的始迁祖。总谱只负责该大系总谱肁基祖到各支终端迁祖(即各支的始迁祖)为止的世系传承谱牒。分谱则从该支的始迁祖到现代后裔的全部人员的世系传承谱牒。两者综合才算真正的《大成总谱》或称《全谱》。
     二、 总谱终端的界定
     关于总谱终端的界定,我们编辑部也反复讨论多次,予以全面陈述。
    ▲在2010年4月20日总谱局颁布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系编排的若干规定》的终端始迁祖的确定;世系图中终端始迁祖,应以已经繁衍成一支较大的支族,分布在一村或数村,人数至少在一百人以上的始迁祖。
    ▲在《通讯》总第52期公布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福安座谈会纪要》)中陈述为:
终端迁祖——大陆以明清时期的某支迁祖,至今已繁衍成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定为终端迁祖。此终端迁祖即为该支族人的始迁祖,应编修本支族谱。此终端迁祖即为大总谱和支族谱的连接点,简称“节点”。
    ▲在2013年8月28日公布的《三槐王氏总谱》编撰的格式规范中陈述为:
总谱的终端一律截止到各支谱的始迁祖(一般在明清时期,最晚到清朝中期)。或者某迁祖至今已繁衍现在后裔有500人以上的先祖为终端(参照《中华傅氏通谱》)。
《三槐王氏总谱》最晚截止到二十九世(即太子晋84世)。
    ▲此外,全国只有700万人口的傅氏正在编撰《中华傅氏通谱》,他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规定为“具有500人以上的支族始祖为通谱的终端”。
因此,我们中华王氏的前二次规定是太宽了,2013年8月28日公布的规定已经参照《中华傅氏通谱》的规定,是比较合适的。
           三、 过份放宽“终端”规定的危害性。
     部分宗亲要求放宽到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甚至有的想放宽到本人,甚至想以《总谱》取代自己的《分谱》,要求将终端迁祖放得很宽。我们总谱局也曾经迁就过部分宗亲的要求,将终端迁祖放宽到清末时期,实际上是可以编到现代人的父亲或祖父,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在父亲的世表中出现了。这样做具有以下危害性。
     1、 破坏了《总谱》的结构,使《总谱》变成“四不像”。
由于部分支派放得过宽,使其终端以下已经不能形成一个支族或不能独立编撰一支族谱。破坏了大成总谱=总谱+支谱的关系。
也可以打个比方,本来是一棵大树=树干+带叶的树枝。变成了一棵大树变成了树干上即有光秃的树干,又有带叶的树枝。
     2、 干扰了《大成总谱》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程序。
因为规范的《总谱》是可以将总谱终端与各个分谱的始迁祖相对接,形成枝繁叶茂的大成总谱。
     不规范的总谱,相当于是树干、树枝、树叶杂生,当支谱的始迁祖要与不规范的总谱(连枝带叶的树干)相对接时就要在树干上剪掉多余的树枝和树叶,届时连接会非常困难。
     四、 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5世是最佳方案。
     首先从修谱的历史来看,虽然我国修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但宋代以前都属官修,只有到宋代才允许民间修谱,而且民间修谱还是在明清时期形成普遍的热潮。
    其次,从人口迁徙历史来看,真正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一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大批南迁;二是明清时期多次由朝廷政府有组织地迁徙,如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广东珍珠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活动。每次迁徙时每个家族都会在新的定居地点形成新的始迁祖,必然形成一个新的家族支派,此后将自然形成一个新的支派的分谱(支谱),在新定居点的带头人必然成为该支族的始迁祖。
而每个家族(或每本支谱)的始迁祖也就是我们所编的《总谱》的终端迁祖。一般南宋初年的某迁祖迁徙到某地形成大族的至今有约900年历史,如三沙王氏祖王皋经历30代左右;大量的明初年间迁徙到某地定居的在600年左右,经历20多代;清初年迁徙定居的也有350年左右,有经12—15代;清中期(乾隆中年)迁徙定居的有250年左右,则可传10代左右。以上均可形成500人以上大族。
     第三、我们《总谱》要求的终端迁祖。一般要经十代或以上的传承才能形成至少500人以上的一个大族(家族们才能为自己修成支谱)的。所以最晚要以清代中期(乾隆中期)的迁祖为终端。如果以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为终端,则往往是现代老年人的父辈或祖父辈,不可能形成500人以上的大族。
     第四、为什么要统一最晚截止到85世呢?编辑部开始规定“明清时期能够繁衍到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始迁祖”,中间曾放宽到“清末有100人的迁祖”,最后又参照《中华傅氏通谱》规定到“清中期500人以上的迁祖”。在编辑实践中,《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对执行上述规定感到很难操作,总结出最晚截止到三槐王氏祖王言二十九世(即太子晋84世),此时一般处于清朝中期,比较能反映上述要求。
     后来又调查其它各编辑组的实际情况:瑯琊王氏总谱是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1世(只有二例例外,也决定修正);开闽王氏编辑组是已掌握截止到闽王三十世(即太子晋84世);太原王氏编辑组原十多支超过85世,现也按规定截止到85世。
     为此,在今年三月下旬的“综合编辑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凡太子晋下的各大系总谱均统一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5世。并且特别说明,这是最晚截止代数,许多支派能短则短,有大量的支派可以截止到70多世或80世左右。
     五、 反映会员所属支派及个人信息的补救办法。
    许多宗亲和会员,开始认为大成总谱能编到自己,当了解到大成总谱的结构时,就会感到不足或遗憾。实际上编辑部早已考虑会员们的个人要求。
     1、早在《总谱局2012年综合编辑工作会议纪要》中就已明确陈述:凡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都能在相应的总谱中留名并作简要介绍。其留名的位置是在该会员所属支系的“终端迁祖”名后的括号(  )内,其内容应包括会员名字、入会批次、担任职务、重要事迹,从该支终端迁祖至本人的世次或一线图等。
     2、在2013年8月28日公布的《三槐王氏总谱》编撰的格式规范”中陈述:
会员个人信息表入谱规范
     ①会员个人信息一律填在该会员的终端迁祖的括号(  )内。
     ②会员个人信息要用简洁的文字表明该会员的名字、入会批次、终端迁祖到他的世次,从事主要职业、配偶与子女情况、本人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等等。
     ③全部文字控制在150个字以内。
     3、有的支派确实超过85世,或有的不到500人的小支派,均可以将这些支派的迁祖提到85世的先祖的世表中予以说明。例如三沙王氏有800多支,但真正按85世以内的当然不到100支,因此大量小支派就前移到其所属85世先祖的世表中标明,因此有的支派的85世先祖的世表内有3—5个甚至7—8个小支派的简介。
     4、凡有捐赠贡献的企业家和宗亲,则在〈总谱〉中有多处显示。
   (1)凡捐赠1000元以上者,在各大系总谱的〈卷一〉综合功德榜中显示;
   (2)凡捐赠3000元以上者,分以下三个档次显示文字或图像资料:
     3000元以上者在《总谱》的功德榜中加“个人大头照”;
     1万元以上者,有一张全家照,加个人世系一线图;
     5万元以上者,有全家福照一张和企业或单位照一张,加500—1000字的个人简历。
   (3)作为个人会员在其85世先祖的世表中有他的个人介绍。
   (4)最近增加一项措施,在我会会刊《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的封面或封底处,凡捐赠五万元以上者在封底处刊登其个人照片。
     六、《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是圆满实现“人人入谱”的最圆满的途经。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将在近年内完成数字化,即建立数据库中心,所有会员和个人只要使本支族的不仅编修好本支族的纸质族谱,还要用统一的数字化编修好数字化族谱,以便使《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数据库中心对接,则进入《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这样也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鼠标一点就可以查询、搜索、寻根等本支族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网上修谱。使用范围扩大包括所有年轻人在内所有人员。因此,全体会员、宗亲们要实现以上的理想、完美的境界,就必须做好二件事:一是将本支派编入大成总谱;二是促使自己的本支族谱用数字化方法编修好,并与《中华王氏大成网络总谱》对接。这样就可以在网络总谱任意查阅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甚至可以方便地编修和打印自己的支谱。宗亲们,大家努力吧!   (王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