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允 故 里 话 王 允

                               王 继 红
     我爱书,酷爱。从小省吃俭用,唯购书,奢华,求繁求精求美。平生积藏四万余册,弄得生存空间很小。
     偶翻书,得一手抄[王氏族谱]及[名佚谱,墓志铭,传略]局部,如获至宝。这是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文革抄家时,从一家叫王镳的地主家中抄出的,当时属'毒草'之列,我看到时不过偷偷抄了片言只语。那时无他想,只因我也姓王。
     王允先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洛阳,避居于太原,从而开创了太原王氏宗族。王氏九世祖王错,仕魏大夫,上将军,子王坟,王愦。王坟,仕魏中大夫。
     十八世祖王翦,子王贲,孙王离皆秦大将军,王贲封典武侯,王离封武陵侯。秦二世胡亥拜王离大将军后,王离率军与项羽决战于巨鹿,王离兵败自殉,长子王元为避乱逃往山东琅琊,成为王氏琅琊始祖。其后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即出此支。王离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为扬州刺史。
     二十九世王霸重返太原。王霸生于王莽篡位,霸屡聘不仕,隐居守志茅屋蓬户。霸生二子,长王殷,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俗称祁县分支。王殷娶妻沈氏,子一王亥。王霸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即晋阳分支。王亥,字子渊,抱经不仕,征召不就,躬耕居于祁县,著书立说,教授乡里,深为当世所推敬。娶妻令孤氏,子王岱。王岱,字宗岳,后汉永和初(136年)征为功曹椽属,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生一子,王卓。王卓,字仲远。东汉阳嘉三年(134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三月卒。王卓子二,长门十二世孙王儒贤,十三世王知节,十四世王胄,十五世王处廉,十六世即王维,王缙,王纟单,王絃,王紞五弟兄了;王卓次子王述,生子三。长王隗,次王懋,三王允。王允字子师,汉献帝时官至司徒,生于永和元年(136年),卒于初平三年(192年),享年五十六岁。
初平元年,王允代杨彪为司徒。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操纵朝政,为所欲为,引起朝臣和各地诸侯的不满。
     同年,渤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伸,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及曹操等组成讨伐董卓联军,发兵攻打洛阳。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并把洛阳宫殿,官府和二百里内的房屋焚劫一空,强迫数百万人西迁。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还长安,大封亲信,残杀异已。第二年四月,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骑都尉李肃,中郎将吕布合谋定计乘献帝生病刚好,大会群臣于未央宫。派亲信兵士十余人扮成卫士,守住宫门,等董卓入门之后,一而上。董卓被刺伤,坠落车下。他大叫:'吕布何在,快来救我'!吕布应声大喝:'有诏令讨贼臣董卓'!举矛将董卓刺死,又杀死董卓几个亲信。
     董卓死后,王允掌权。董卓部将李催,郭汜趁机煽动部属反叛,领兵十余万攻打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百姓气愤,然莫敢收允尸,暴尸三日,唯故吏平陵县令赵戬弃官营葬于后花园。
     王允遇难时,两子长王盖,官至侍中。次子王景定及宗族十余人均被杀,唯兄王懋长子王晨,次子王凌(后麓台爷),三子王宏及王景定子王黑幸免于难。王晨,王凌回归故里。献帝迁都许昌后,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以本官受,送还本郡'。 王允孙,王景定儿子王黑携祖父生前遗物,佩剑,印信,袍带,灵位回归故里祁县修善村西九龙口修筑王允墓(衣冠冢)。并建造王允祠堂,碑厅引道,花圃祭坛,围墙前程顶楼等地面设施。后来,又封王允的孙子,王景定的儿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300户。可惜王允墓设施毁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昌源河刘家堡决口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昌源河大韩,刘家堡再次决口。(口碑传闻)王允遇难时,其兄王懋子王凌,字彦云,曹丕称帝时,拜散骑侍,出为兖州剌史,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后改扬,豫州剌史。
     正始初年(240年)任征东大将军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毕擢司空,进太尉,司马懿篡魏,饮药死,夷三族,生四子:王广,王飞,王枭,王金虎皆遇难。王飞生一子王武免难。王凌弟王宏,字长高,官至河东太守,王允被害曾起兵为叔父报仇。后王宏四世孙王寓,于西晋末永嘉年间避晋室乱迁往江南。七世孙王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曾作[时变论]六篇,玄则子王焕,为江州刺史。孙王虬,任并州刺史,返回山西,定居绛州龙门。王虬子王彦,同州刺史,孙王杰,济州刺史。王杰子王隆,字伯高,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侍诏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帝称善。后出武阳郡昌乐县(今河南南乐县)令,再迁忻州铜川县(今山西忻县西)令,秩满退归。王隆子七,王度,王某,王通,王凝,王绩,王某,王静。
     王通一生以明王道为已任,朝廷多次征召均不就。其众门徒中,有十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陈叔达,魏徵,薛收,李勣,温大雅,温大有,温彦博,王珪。而这十名中温氏胞兄弟,王珪均祁县人,占据近半。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三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享寿34岁。王通系太原祁人在其弟王绩(唐文学家)自撰墓志铬中可见'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王通有三子,长王福郊,子王佃,王俊,孙王刁。次子王福祚,生子王勉,孙王怡,四世孙王潜。三子王福畴,生七子,长王勔,次王勮 三王勃,四王助,五王劭,六王劼,七王劝。其第三子即写[滕王阁序]之唐初四杰的王勃,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卒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享年二十六岁。
     王允兄王懋六世孙王光,北魏并洲刺史。子王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广阳侯。囹二子,长王神念,次王神感。王神念仕魏,颖州太守,归梁封南城县侯,邑五百户。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北伐征为右卫将军,七十五卒。王神念六个儿子,长尊业,子王领,仕太仆夕即,次王僧辩,三王僧修,未仕,,四王僧略官居司马,五王僧智,吴郡太守,六僧惜,谯州刺史。
     王憎辩梁元初为江州刺史,征东将军,元帝即位授王憎辩镇卫大将军。敬帝即位,官至骠骑大将军,中书监。明帝嗣位,加大司马领太子太傅。王僧辩有八子一女,长王岂页,粱侍中,入齐任竟陵太守;次子王颁,仕周为汉中太守,隋时官居代州,齐州剌史。三子王頠,与父同在石头城被害;四子王顒,未仕;五子王颇,六子王頍,北周露门学士,入隋汉王谅府谘议参军;七子王显,一女适吴兴太守杜龛。前七位和女儿是原配夫人刘氏所生,八子王頲,乃侧室所生。王岂页生子二,长珌少亡,次王珪。王珌,字仲佩,妻柳氏,子王闵,次子王珪,娶妻杜氏,乃杜工部甫之曾祖姑。王珪生二子长王崇基,次王敬直。崇基袭父爵,官至主薄员处郎;敬直为驸马都尉。王珪四个孙子皆王崇基所生,长王体仁为散大夫;次王尚逸定州长史;三王齐望通州剌史;四王茂时未仕。王茂时生二子,长王光大迁江西,为江西乌丸王氏祖,次子王焘世居祁县修善村。二子均未仕。
     可惜这部王氏宗谱和名佚,墓志铭,传略之记到元至正八年(1349年)后断失。
现居修善王允故里的王氏,是否是王允嫡系后裔,现无据可考,但从清康熙二十二年孟夏[王氏家谱序]可见:'王谢有更变而百姓无改移也。余家乃祁邑之百姓耳,祁县古昭馀地,晋大夫祁奚之食邑地,县治之前隅距城十里许,有庄名日修 善村吾始祖起家之地也。祖姓王氏讳斌,字允公,号新庄,土著耶迁涉耶,不一可知。妻马氏生五子,长王能,次王伦,三王贤,四王官,五王梅,孟仲季分上中下支,应役修善村七甲里长。其官与梅,传往河南开封府西华县桃陵岗居住,后又言往逍遥独木城......'综上所述,加之发现王允古谱,居王氏即王允嫡系王黑或旁支王茂时次子王焘后裔。
     经查王斌是明洪武二年入住修善村并建堡,父字不详。据研究表明,祁县其它村姓氏亦出现此情况,如苗家堡始祖苗易,苗秀系甘肃陇西人,马堡(东观马堡和城南马堡)始祖马孟美,马仲美,马季美三兄弟系宁夏银川人,回族,里村王氏始祖系
     山东诸城县人,谷恋高氏始祖高仲远系山东渤海人~~。里村传姓罗,侯,吕,冀,宋,修善传姓王,白,权,杨,姚,今大都无姓无记,成了一片空白。但老辈人有这样一个祖辈传说故事,即元末明初'八月十五杀鞑子(指住在内蒙和外蒙东部的蒙古人)。
    相传元至正年间,鞑子对祁县人施行苛政,十家一把菜刀,还要由鞑子兵押送。这给祁县人生活吃饭带来诸多不便,祁县.人于元至正八年八月十五以送月饼为由,一盒儿来一盒儿走,互通情报,于八月十五杀鞑子。鞑子虽然杀了,但引来元朝统治者残酷血腥的镇压,一个村一个村屠杀。跑的跑杀的杀,祁县地面几乎成了荒村空户。直到明洪武二年,洪洞大槐树迁民,别地是从山西往外迁,唯祁县是从外地往里迁,所以至今只传十八,九,二十世。想当初修善村王斌回归故土,一不敢说是祖居,二是不敢提父字,怕引来祸患,因此给后世设了一个谜。
    由于手头资料所限,我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不过提供给研究历史人物,祁县王氏源流的专家学者一些线索,我相信对于祁县王氏考研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