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王崇溥谈自己修谱经历

     家里族谱弄丢了?重庆姓王的人有福了,寻找家谱,可以问问这位老人。沙坪坝年过八旬的老人王崇溥,自上世纪80年代起潜心修谱,在1999年编修出我国第一本王氏宗族的《王氏族谱》,详细记载了王姓始祖到现今第九十六代王姓后人的信息。如今,老人历时五年编修的110万字《中华王氏通书———西南宗支派别录》出版,涉及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一千多个王姓宗支信息。 
  

                          王姓人士不适合称王
    据王崇溥考证,他是王姓第94代,他的孙子是第96代,整个王姓氏族已到了第98代。王崇溥拿出的家谱上显示,书圣王羲之是王姓的第40代后人。
   “历史上,王姓出了5位帝王,35位皇后,151位宰相。”王崇溥称,自立姓开宗,王姓氏族历经两千多年,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王而不王,不王而王。”
“历史上称王的王莽、王建、王世充、王审知,下场都不怎么好。”王崇溥说,当王氏子孙不再觊觎皇位,转而潜心于经邦济世、宇宙人伦、文学艺术时,却能往往够获得至高的成就。王羲之醉心书法,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圣”;王安石倾力变法,虽功败垂成,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
    以前的家谱,很少将女性入谱,王崇溥修谱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将女性入谱。“这是对传统谱学的发展和突破,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很有创见的一种革新。”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评价王崇溥的王氏家谱时称。
姓氏文化有助预防遗传病
     昨天,重庆晚报记者从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了解到,全国王姓人口现有9500万,是全国第一大姓。在重庆的王姓约有200万余人,排在李、张、陈、刘姓之后,在重庆是第五大姓。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世界王氏宗亲联谊恳亲大会明年将在我市召开,届时,将有三千名海内外王姓人前来重庆祭祖、游览。在上一届大会上,重庆王氏文化中心和王氏商会代表团击败了缅甸、泉州、太原王氏代表团,取得了2015年世界王氏宗亲会的举办权。
    委员会秘书长岳精柱介绍,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对家谱的研究,不仅倡导伦理规范,长幼有序,还给子孙后代追根溯源提供了依据。“在医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岳精柱称,通过对家族的研究、梳理,在一些家族遗传病方面也有重要的预防、避免意义。
    “姓氏文化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延续下来,各个姓氏有它独特的文化。”岳精柱告诉记者,比如,徐姓出的医生多,另外某姓氏出的军事家多。之所以出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岳精柱解释,是由于在历史上,某个家族从事的职业具有继承性,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姓氏文化。
取个字辈名当备注名
    如今90后还有00后,取名追求个性化,按照辈分来取名字的已经不多了。王崇溥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家族观念日益淡薄,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谱文化严重流失。他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按家谱起名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去传承,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提出这种方式是在搞封建迷信,率先有一部分人抛弃了这种起名方式,更着重在孩子的名字里包含自己的期望和寓意。王崇溥认为,如果不按字辈取名,将来如果要寻根问祖,理清世系将十分困难。
    他建议,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最好根据族谱的字辈取名,如果族谱里的字眼不好或不愿意按字辈取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取名,此外再另取个字辈名当备注名,便于记录家谱。

                            为修谱四次用脑过度住院
    为何修谱,王崇溥说由很简单:热爱。他说,1989年,大哥从台湾回来想看族谱却没有,于是他便下决心要把家族族谱写出来。
    为了写稿更方便,对电脑一窍不通的王崇溥,跟着孙子学习电脑知识。“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学过拼音,键盘上的字母对我来说就是天文字母。”为了方便在电脑上操作文本,2007年,工商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外孙邹立给爷爷配备了一台电脑,还有手写板。
为了修谱,王崇溥查阅书籍上百本。“四次住院,医生都说是用脑过度。”他的妻子万婆婆说,如今老伴儿的心血算是完成了,她也放心了,不用再担心老伴儿过度用脑了。
                                                      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