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交挚友 书苑传佳作

                    ----记我的十六世叔祖雅宜山人王宠
                                王大经撰


    一、写在前面的话
    我的十六世祖王守和十六世叔祖王宠,兄弟二人是明代苏州的两个名人,时称“姑苏二王”。他们和同时代的文徵明、唐寅、汤珍等同为苏州上方山五贤寺中之“五贤”。兄王守,嘉靖五年进士,授宁波府推官,累擢吏部都给事,迁太常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后官至郧阳巡抚、南京副都御史等高位,但名气却不如弟王宠。王宠虽是贡生,但他的诗文在苏州颇负盛誉,他的书法更是全国有名。在近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家系列丛书和《书艺珍品赏析》丛书中,他都名列其中,成为我国古代五十家名书家之一(王姓书法家名列其中的共有四人,他们是王羲之、王献之及全家、王宠、王绎)。
    我们家的家谱上载有王宠的像赞,恭录如下:公姓王讳宠,字履仁,更字履吉,吴县人。少学于蔡羽,居洞庭三年。既而读书石湖之上,作彩芝堂,与文徵明、唐寅善。为诸生,八试锁院不利,以年资贡入太学,仅四十而卒。资性颖异,于书无所不窥,而尤详于经学,手写经书,皆一再过。文学迁固,诗好建安三谢,行书疎秀,得晋人法。风仪玉立,举止轩昂,猥俗之言,未尝出口,温醇恬旷,与物无竞,人疑之黄叔度云。墓在尧峰山旁。赞曰:诗曹而谢,书钟而柳,叔度其人,胸无尘垢!
    今年农历11月8日,是王宠诞辰520周年的纪念日,故作文怀念之。


    二、王宠与文徵明、唐伯虎等人的交谊

    王宠出生在明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十一月八日。父亲姓王名贞,字清夫,居苏州金阊之南濠,以开酒店为生。他颇喜欢收藏古玩和书画,于是结识了一批文人学士。王贞的这一爱好,也熏陶了两个儿子。有一次,苏州大书法家文徵明拜访王贞,见到了王守、王宠兄弟,发现他们非常聪颕好学,当场表扬了几句。等到明正德初年,王守、王宠一起以里俊补校官弟子员后,王贞便托文徵明的朋友、王守兄弟的老师沈明之,请文徵明为王守、王宠撰字辞。文徵明对二王兄弟印象颇好,便应邀字守为“履约”,字宠曰“履仁”(后王宠又更字为“履吉”)。由此结缘,从此文徵明便与二王兄弟关系日密。据传,文徵明长王宠24岁,却非常高兴“折辈以交”,而且还“引以游处”。于是,王守、王宠兄弟名声一时大噪。
    到正德四年,曾任大明宰辅的苏州东山王鏊乞休家居,常与苏城名士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相叙,并率之同游吴中名胜。王守、王宠或因与王鏊沾些亲戚(有说是同属苏南三沙王氏),或因文徵明引游等其他原因,也得以跻足其间,因之得以认识当时苏州文坛领袖王鏊,并与苏州众多名贤广泛相交,友谊日深。王季烈修的《莫厘王氏家谱》卷十三记有此事,云:“公(指王鏊)性恬退,既归田,不复预闻世务,日惟耽玩书史,操弄文翰,朝夕坐起,不离卷轶,暇则与乡里诸名士登临山水,遨游园林寺观。在山则有隐士东冈施凤、林屋蔡羽、五湖张本、弟秉之等,入城则有门下诸生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陆粲、黄省曾、王守、王宠、陈怡、杜璠等,相与谈说古今。”
 到了求仕之年,王守官运亨通,一下便考中进士,进京做官去了,而王宠却官运乖舛,连考八次皆不中,直到后来,就是他教的弟子也一一高中,而他却依然落第而归。这连当年当过监考大人的一位官员也很奇怪,心中久久纳闷,对人云道:“这么好的才学,怎么会八不中呢?”
    但这“八不中”也有好处啊!王宠因此一生就没有离开过苏城,他和文、唐等人的友谊日磨夜砺,更趋深厚,同时又一心将自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醉心于诗文和书艺创作,因此诗书技艺大进,且毫无官僚、市侩之不良习气,从而成为诗、书中的上品。
     在众多的文友之中,王宠与文徵明的友谊当属最深,他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文徵明为王守、王宠撰字辞,引王宠兄弟无比感激和尊敬,将其奉为师长。而文徴明也由衷地喜爱、夸奖他们,经常指导、教诲他们。有一次他写了一首长诗送给王宠,其中有句云:“二君真是后来秀,风仪濯濯情依依,文章弈煜焕星斗,意度坦荡和天倪。”又云:“百年文运端有属,万里修程方发蹄”,“还闻问学贵忠信,非德有爱终无稽”。这些话,既有鼓励赞扬,又有告诫提示。 
    王守、王宠后来通过莆田提学黄如金介绍,到太湖洞庭西山林屋向蔡羽学书法三年。蔡羽字九逵,吴县人,自称林屋山人,为江南名士。文徵明也与他相好,并十分推许他的学问和字,甚至谦虚地感叹说自已不如他。文徵明曾有《怀九逵》诗,诗中有句云:“眼中人物如公少,乡里声名愧我齐”。王宠从学于蔡羽后,蔡羽也很提携。当时,同学于蔡羽的还有王宠的好友汤珍,以及文徵明的长子文彭等。他们几个人同窗情谊深重,后来一起在苏州城郊石湖治平寺中读书写字,长达20年之久,互相激砺,相互唱和。
    在明正德年间,文徵明和王宠的唱和是非常之多的,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王宠从蔡羽学字后,远居太湖西山,有时无暇及时作答,文徵明特向蔡羽打听,问王宠的诗做得怎么样了?蔡羽回答说已经有两句了。文徵明对此事有记,曰:“王履约、履吉,屡负余诗,叩之九逵,云已得两句矣。忆东坡督欧阳叔弼兄弟倡和,有‘昨夜条侯壁已惊’之句,与此颇类。”后来又过好几天,文徵明还不见他们作答,便专门再叠前韵赠诗王宠兄弟,那诗的题目便叫《履约兄弟得诗竟不见答,因再叠前韵》,诗中有句云:“二子坚城似长卿,从教百战扰罢兵”,表示自已督促他们学习的决心。有一次,蔡羽带王宠兄弟进城过访文徵明,因当时城中宵禁稍严,坐不久便要匆匆告辞出城,文徵明当即赋诗一首,说明自已与大家的聚谈还未能尽兴。诗云:“高贤次第款柴关,旋爇清香设菜盘。浮世自知闲有味,贫家聊以谈为欢。行窗竹影离离日,过雨茅檐漠漠寒。天际轻阴会当散,未须愁暮促归鞍。”隔了四天,他从城外回家,又专程拐去城门口的王宠家宿夜,邀王宠兄弟彻夜尽兴畅谈,也作诗记云:“永济桥南水阁斜,夜深投宿静无哗。淹留短榻行边约,只尺孤城梦里家。碧树报风吟细叶,青灯闪雨落寒花。玄言寂寞都无寐,消得清腴一味茶。”隔一年,文徵明又作诗一首忆及此事,题为《冬夜有怀王履约、履吉,追念畴昔,阻宿溪楼,倏忽一年矣,作诗寄情》,诗曰:“溪楼曾忆夜深登,尊酒相欢不自胜。照眼春风双玉树,对床寒雨一青灯。依稀旧梦存诗卷,珍重高情愧友朋。岁月迁移谈笑在,重城回首白烟生。”另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徵明和蔡羽等人还经常到苏州城外石湖治平寺雅聚,赋诗作书。而那段时间就是王宠在那里读书练字20年的那段时光。
    当然,这些年里,王宠等人也经常进城去看望文徵明。辟如有一年冬天文徵明生病,王宠等携酒探望,喜得文徵明立赋新诗,云:“小袚残荷聊对酒,久逃空谷喜逢人”,“还有图书消燕坐,柴门相过不妨频”,欢迎王宠多多前来。
    在不绝如缕的酬作中,文徵明还称王宠为他的“平生友”,他时时盼望王宠的到来。文徵明有诗云:“独坐闻车音,开轩竟何有?”“相望不可及,长吟一搔首!”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诗书不停寄,相思两绵绵……
    总之,文徵明对王宠这个后辈学生真是喜爱得很,牵挂得极。他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一见到王宠就十分高兴。有一次他去汤珍那里,适遇王宠也在,高兴得他马上赋诗云:“荒庭无聊野烟合,暮云欲压寒檐低。平生故人忽在眼,升阶一笑欣相擕。”另,他有诗《病中辱履仁过访二首》,从中也可略见一斑。其诗第一首云:“西风零雨歇,幽径故人来。落叶已满地,草堂寒未开。清心香续篆,引笔砚封埃。无计留君得,依然日暮回。”其诗第二首云:“秋声绕茅屋,落日井梧寒。疾病淹然在,风烟逼岁残。闭门车辙断,围腹带痕宽。劳谢黄玄度,时来觅故欢。”他在诗中习惯地昵称王宠为“故人”!王宠娶妻徐氏时,文徵明还特制《兰房曲》以贺;文徵明有一本唐人摹晋王羲之的古帖《地黄汤帖》,是文徵明祖上传给他的,帖中书法双钩廓填,笔法精妙,是米南宫所谓下一等者,文徵明见王宠爱之,每次来他那里就要翻阅此帖,便忍痛割爱相赠。文徵明将王宠看作是吴中书坛的接班人,处处细心关爱,真心培养……
王宠与唐伯虎也有频繁交往。当时唐伯虎因科场舞弊案,被折腾得有些志气消沉,萎靡不振。王宠专门写了一首《九日过唐伯虎赠歌》送他,诗中畅叙了自已的观点,认为唐伯虎虽男儿落魄,却是人中之伟丈夫。诗云:“唐君磊落天下无,高才自与常人殊,腾骧万里真龙驹,黄金如山不敢沾。和风日落嘶长途,我亦垂眉下帝都,终军错弃咸阳濡,鲸鲵失水鳞甲枯。仰天击剑歌乌乌,男儿落魄日月徂。相与把臂挥金壸,满堂宾客明珊瑚。江东落落伟丈夫,千年嵇阮不可呼。后来豪饮非吾徒,气酣争博斗枭庐。回座飞觞倾五湖,人生长若今日娱。何用钱力衣朱紫,坐茵未煖行已晡。得不取乐穷须臾,君不见,少陵不保千金躯,醉后仔细看茱萸。”在另一首《赠唐伯虎》中,王宠云:“举世皆罗网,怜君独羽毛,百年浑醉舞,万象总风骚。长袖娇红烛,飞花洒白袍,英雄未可料,腰下吕虔刀!”
    王宠在他的诗中对唐伯虎的文才、人品大加褒扬,同时也有推心置腹的安慰和劝抚,这使唐伯虎非常感慨,回诗一首,云:“我观今日之才彦,交不以心惟以面,面前酙酒酒未寒,面未变时心已变。区区已作老村庄,英雄才彦不敢当。但恨今人不如古,高歌伐木矢沧浪。感君称我为奇士,又言天下无相似。庸庸碌碌我何奇,有酒与君对酌之!”
    患难之中见真情。处在落难时刻的唐伯虎深深感受到了王宠的真诚待人,于是他们成了以心换心的真朋友。唐伯虎还将自已唯一的一个女儿,也许配给了王宠的儿子-----太学生龙岗子阳。
    唐伯虎的晚年生活相当困苦,仅靠卖画度日。他有诗记载这一段时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但唐伯虎不善经营,弄得后来时常家无隔宿之粮,文徵明、祝枝山、王宠等人都设法接济过他,然此时的唐伯虎已身心疲惫,看透了世态炎凉,不再眷恋人世什么,甚至吟出“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的绝笔诗。他在五十四岁那年,便早早离开了人世。唐伯虎过世之后,祝枝山为其撰墓志铭,王宠书丹。如今该刻石犹陈列在苏州横塘唐伯虎墓园的展厅之中。


三、王宠的书法艺术简析

    王宠的书法艺术主要是效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与王宠少时同砚共居的同胞哥哥王守道:“家弟履吉,书宗大令,深得旨法,逸态翩翩,似欲飞动。”但客观来看,对王宠而言,王羲之、王献之两家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从目前还能见到的王宠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行书方折严谨的笔法和独体不连绵的章法,类似王羲之;而结构的空间安排和朴素的技巧则出自于王献之;到晚年,他行草作品中又出现一些怀素的笔意,故而一般书评家都认为王宠是趋向小王系统的。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在他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写道:“(宠)正书初法虞永兴、智永,行书法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成而雅,婉丽遒逸,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王世贞还将王宠列为吴门三书家之一,云:“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明文学家胡应鳞也说:“履吉书萧散纵横,天真烂漫,近代书家恍惚晋人风度,仅睹此君。”文徵明也十分欣赏王宠的书法,他的大儿子文彭在王宠的《真行草书册》跋中云:“趋庭时,家君每称述履吉先生翰墨精美,结构圆熟,楷法深得永兴遗意,尤为世所推重,予亦最爱之……”
    王宠究竟书属哪家?他自已未有明确表态,但他留下的一本本临帖册子告诉后人他曾向哪些前辈学习过。他临摹过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帖》、《昨疏帖,》王羲之的《临钟繇帖》、《辞世帖》、《黄庭经》、《乐毅论》、《画像赞》、《曹娥碑》、《官奴帖》、《霜寒帖》、《兰亭帖》,王献之的《洛神赋》、《乞假帖》、《静息帖》、《新妇帖》,诸遂良的《过秦论》,虞世南的《破邪论》,颜真卿的《圣主得贤臣颂》、《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清静经》等共7家21帖。王宠在自已的临帖册后有跋云:“书法自钟、王,以逮虞、禇、颜、柳,尽态极妍,各臻圣域。而究其源流,仍归一致,其所传楷书不过以上数帖。宠自幼学书即留心于此,然至今未能窥见其堂奥也。”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他说的是客套话,其实通过在临摹之中的反复凿摩和上下求索,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感受和收获,也可以说他已经有所领悟书法之规律与真谛,不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怎么能让人啧啧称赞呢?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除师法历代名家外,明当代书坛领袖对其书艺特色的形成也是不可小视。这主要有二。一是蔡羽和文徵明这两位恩师对王宠的书艺影响很大。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王宠书法特展图录》的说明中指出:“王宠书风亦直接承袭乃师蔡羽的影响。羽书大淡宕,寸体行书遒美有逸韵,履吉于此所得最多,结字笔法皆神似,且行笔更为畅快爽利。”文徵明对王宠的影响当然更大,他们两人经常相会,切磋书艺,王宠受其亲传二十来年,肯定得益匪浅。当然,有人还认为,文徵明对王宠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书艺方面,更多的是在人格和艺术气质方面,从而形造成了王宠高旷的人品,并折射到他的书法创作之中。据说,文徵明曾要王宠花五年时间临摹晋唐小楷,出一册子,从而力促王宠苦学晋唐,夯实基础,书艺更进。二是祝允明深愽的书学和精湛的书法作品对王宠的启发教育也很大。王宠也十分推崇大他34岁的前辈祝枝山。王宠说:“枝山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旭之雄壮、藏真之飞动。所谓屋露痕,拆钗股,担夫争道,长年荡桨等,佳意咸备。”他临过祝允明的《送扬侯人觐叙》。有一次,他从文徵明儿子文嘉处看到了祝枝山的《草书古诗十九首》,一时爱不释手,借还家中,放在自已案头达三个多月,并一再临摹,几乎舍不得还。他还认为:“祝京兆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祝枝山逝世之后,王宠为其撰行状,在说及他的书法时,王宠云:“(其)书法上轨钟王,下视近代。晚年益出入变化,莫可端倪。酒酣纵笔,神鬼怪幻。墨客填门,购之厚值!”对祝枝山的钦佩之情,跃然纸上。
    王宠到30岁左右,书法创作进入成熟期。他至今主要的传世作品有50多件,分别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和北京荣宝斋、香港虚白斋及美国佛利尔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日本《书道全集》等处。其中有不少作品是书坛不可多得的佳作,成为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份子。比如,被古今书坛公认为佳作的,有他的《自书诗赠顾懋涵》、《赠别家兄履约会试七首》、《草书诗》、《林翁蔡尊师衡山文丈偕计北佂轺车齐发敬呈》、《游包山集》、《五忆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送陈子龄会试三首》、《荷花荡诗》、《五言律诗》、《九歌》、《李白古风》、《千字文》等作品。另,他的《游包山诗卷》,极多大令和钟繇笔意,用笔含蓄敦实,结构方严,精力内蕴,三米多长卷无一懈笔,颇为人称道。他临终前一月,曾精临过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此作也属难得之精品,后被周天球收进了有祝允明、文徵明、蔡羽等人作品的《集明六家书卷》一书,成为明六家之一。据说喜欢书法艺术的大清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欢王宠的书作。他在看了王宠的《千字文》书卷后,当场题跋曰:“明王宠行楷全法右军。此卷尤极熟之候,晴窗载展,犹睹瓣香。予向爱临阁帖,愧未津逮也!”
    可惜,王宠40岁的时候,便因病早逝。不然,假以时日,我们可以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佳作来。据记载,王宠卒前一日,梦见两只蝴蝶飞入他的衣袖,醒来后不胜感叹,道:“吾将逝也!庄子梦蝶之说,说的便是我啊!”
王宠死后,他的长辈、同辈、晚辈纷纷致哀,顾璘、蔡羽、袁袠等作祭文,郑鹏、黄省曾、何良俊、陈鹤、马一龙等写哭诗、悼诗。袁袠的祭文云:“夫哀缘情感,戚以交兴。物无不毁,理有难明。膏煎金栎,彭寿渊倾。嗟乎履吉,竟夭厥生。昔在童年,英姿物表。川岳含灵,玑辰运巧。孝友人伦,仁贤国宝。德邻雍骞,玄指庄老。文维贝锦,赋则金声。胶黉浃誉,沙朔腾名。乡夸二陆,户拟八荀。奇踪电迈,逸翮云冥。丰才蹇会,修途局步。抑志丘阿,归神泉路。苍旻弗仁,胡测其故。自昔有死,溘如朝露。汉惟贾生,魏则文考。唐之勃、贺,咸以才夭。不朽维名,孰暮孰早。君能立言,亦复奚悼?” 马一龙《哭王雅宜》诗云:“王生吴地杰,逸气万夫雄。诗落空中相,书传囗囗工。弃屣红尘道,翻身白玉宫。古今名下士,清囗有谁同?”
    文徵明呢,在王宠落葬时,为其撰墓志铭并书,将他和王宠的文艺情缘,从头一一道来。文徵明曰:“呜呼悲哉,王君巳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褎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三吴之士知君者,咸以为高科属之,其真知者谓能肆情词艺,非直经生而已。然皆非君之极致也。乃君之志,直欲轶古人而逾之,自非通古今周一世不足以充其所受也,是可以一时一郡论哉?君资性颕异,将以勤诚,于书无所不窥,而尤详于群经。手写经书,皆一再过。为文非迁、固不学,诗必盛唐,见诸论撰,咸有法程。余年视君二纪而长,君自草角即与余游,无时日不见,见辄有所著,日异而月不同,盖浩乎未见其止也,岂竟其遽疾而死也?呜呼惜哉!君正德初与其兄履约,并以儁造选隶学官,嫓声俪迹,翘然竞爽。既尔履约举应天乡试,寻举进士,而君每试辄斥。以年资贡礼部,卒业;太学又试,又辄斥。盖正德庚午至嘉靖辛卯,几八试,试辄斥,而名日益起,从游者日众,得其指授,往往去取高科,登显仕,而君竟不售以死,呜呼,岂不有命哉?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复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偎俗之言,未尝出口,风仪玉立,举止轩揭,然其心每抑下,虽声称振叠,而醖藉自将,对人未始言学,盖不欲以所能尚人,故人亦乐亲附之。性恶喧嚣,不乐居廛井。少学于蔡羽先生,居洞庭三年,既而读书石湖之上二十年。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遇佳山水,辄听然忘去。或时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含醺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迹其所为,岂碌碌寻常之士哉?是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上者,曾不得少见于世而仅仅以文传,而其所传又出于文场困踬之余,雅非其至者。呜呼,岂不重可惜哉?君孝友天至,居常能愉悦其亲,而顺之于道。与兄履约,少同笔砚,食息起居,未尝少离,既各授室,而联裀共食视室,处之时恒倍也。君卒时履约方官京师,及是以都御史出镇郧阳,便道过家,以葬君原,俾徵明为铭。君讳宠,字履仁,后更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父贞,以履约贵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母朱氏,继母顾氏,赠封皆恭人。君生弘治甲寅十一月八日,卒嘉靖癸巳四月三十日,享年四十,娶徐氏,子男一人,子阳,太学生,娶唐氏觧元伯虎女,孙男一。铭曰:维慧而明,亦艺亦贞,胡不溃于成而卒于困以衡?吁嗟乎其名!”
    文徵明此墓志铭写得情真意切,一气呼成。他痛惜王宠的早逝,使他失去了一位形影常伴、话甚投机的“故人”和“平生友”,使书坛失去了一位颇有才华、艺追晋唐的后起之秀和未来之星!墓志铭的开头一句:“王君巳矣,不可作矣!”这便是文徵明的心头最痛!许多年之后,文徵明还常常忆着王宠。他的《太史诗集》中收有他的《八日喜晴,有怀故友王履吉》一诗,诗云:“良辰乐事不相违,一笑褰帘喜上眉。浮弄新晴初日色,破除残腊早梅枝。山林烂漫青樽在,老病侵寻白发知。不见故人春满眼,临风空赋草堂诗!”
    王宠死后,还有许多后辈,诸如王穉登、徐渤、王世贞、梅鼎祚等人也都曾去寻访过王宠祠堂、故居和读书草堂等处,并作诗赋文章怀念之。故明末清初大诗人钱谦益曾曰:“死后数十年,履吉名满天下。”


     四、王宠的诗歌创作小忆

    王宠一生,还写了千余首诗文,有《雅宜山人集》诗八卷、文二卷传世。其中有许多诗记叙了苏州当时的名胜古迹,还有许多诗歌记录了苏州唐、祝、文、王等一批文人雅士创作兴会的历史,颇有历史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诗文是抒发他胸怀志向的,这对研究王宠的书艺生涯也很有研究价值。只是详细说来,篇幅较长,容日后另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