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寻祖迹--王大珩,与桐梓荣辱与共的岁月

    前段时间,家乡的亲人传来消息,太原王氏桐梓新站小八房在五修《三槐王氏宗谱》。让我太感动,作为外迁他乡的人,族谱是寻根的重要依据。为了查证自己的祖系和上源,我看了好多关于王氏的网谱,查证了文献《贵州通志.人物志》,《遵义府志》,《桐梓县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我家祖上的足迹。
  我第5辈夭祖,入黔17世祖:王大珩,(字楚玉)号西亭 具《桐梓县志.人物志》记载::王大衡,字楚玉号西亭,性豪勇有作为。咸同间桐城迭陷,大衡办团练新站会,带团练恢复县城,以功保奘蓝翎并知府衔。捍卫地方富有大业。后以三子家容,官四川知县膺诰命而卒。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以贵州桐梓县城被贼窜陷。旋即克复。革署知县徐行、署典史黄道安职。仍留营。赏团总县丞王大衡等蓝翎。余升叙有差。 
    让我来说说我的五辈祖(夭祖王大珩)的那段鲜为人知历史。
    大珩祖是入黔始祖元开公十七代孙,我们首先要时空穿越到咸同之乱......
    贵州咸同之乱, 指的是清咸丰同治(1851—1874年)年间贵州苗、侗、布依、水、汉、彝、瑶、回、仡佬等族居住的地区先后发生的爆乱战争。1854年9月, 汉族斋教(白莲邪教支派)领袖杨凤(隆喜)和参加过杨元保起义的舒裁缝,领导群众在桐梓县九坝起义,一举攻占桐梓县城,创建“江汉”政权,改九坝为赛波府。杨凤被推为都督大元帅,舒裁缝为皇帝。 不久,他们攻占仁怀,人数发展至二万以上,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为中心,包括桐梓、仁怀和遵义城郊的根据地。后又分兵进攻绥阳、正安、黔西,席卷黔北,威逼贵阳。至此,桐梓迭陷130天,改为兴州。
    八月初六,义军改桐梓县为兴州后,至十二月十六日,我祖王大珩带团练新站团等配合清军克城,才复名桐梓县。
  五年三月初七,杨龙喜率部与清廷大军血战于石阡府葛彰司,杨战死于阵前。四月十八日舒光富战死于遵义县境。
  咸丰五年,仁怀知县江炳琳奉檄“过界会剿”杨龙喜部。数年间,江率官与附官团练,配合遵义、遵义几县“会剿”义军邹神保、梁三同等部。九年十月,江炳琳于解省诛杀义军首领返途,被义军伏杀于遵义团溪。
    团练系地方官绅自募、自给组织的武装,无定制。系勇营发展之雏形,勇丁称团
    咸丰2年(1852年)云贵总督吴文镕命全省办团练,以补绿营不足,防太平军入黔。
    团练系地方团绅私人武装,部分团首拥团自重,割据自封,藐视长官、善理诉讼,聚众抗粮,甚至公开反对官府,据城戕官。有的则翻云覆雨,和匪军沟通如: 王正儒、王正伸、王正垣、张开梓等等。
     咸丰四年十一月(1854年) 遵义、桐梓苗民陈寿(小霸王)、李时荣起事暴乱,称青号。
    道光末广西太平天国起事,翼王石达开率10万部众西来,同时贵州号、苗、仲、彝起事。贵州之绿营兵不可用,扫荡以尽。时曾国藩、左宗棠等编练“湘军”、“楚勇”抵御之。
   咸丰11年(1861年)贵州提督田兴恕亦奉清廷令命乌江下游州县编练团练,镇压起义军。石达开率太平军10万部众西来由桂入黔,后入遵义、绥阳、正安、桐梓等黔北大地。十一月,黄号军趁遵义县东南(应为东北)防御空虚,进占渡上关(今虾子镇兰生村)、五里坎(今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村境内)、大板角关(今永乐镇永乐村大关村民组),扫荡虾子场、新舟。沙滩(今新舟镇沙滩村)团练黎兆祺率练兵御敌于高洞子(今永乐镇境内)不胜。黄号军出新舟,去郑场,逼绥阳县城。遵义县训导张思敬率2000人驻防虾子场,吴元彪率官兵1200人驻防杨坞场(新舟羊舞场);团练头目熊培元率1000人出绿塘河(今新舟镇绿塘村),邬庆元率300人扼守宋家坝(今虾子镇保合村),知县于钟嶽率所部驻防禹门寺(今新舟镇沙滩村),官军副将向宗汉、参将邝光斌、游击左近光助防虾子场。黄号军趁张思敬在虾子场的营寨未定,攻打虾子场。张思敬、向宗汉败退;黄号军进攻宋家坝。参将邝光斌出击三合山、守备邹开贵出击八节滩黄号军,皆未能取胜。绥阳县团练头目彭蔚周、桐梓团练王大珩出散水、郑场合击火烧舟黄号军,不胜,彭蔚周反遭黄号军包围。白号军朱明月进占七星坡(今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河村境内)、杨河风占据骊龙坝(今永乐镇骊龙村)、冉八闫王占据杨柳田(今三渡镇柳田村)、龙大胜占据拦牛坎(今新舟镇境内)。我祖王大珩带新站总团阻击于松坎,与众团转战绥阳、遵义,苦战多年,终于击退翼贼。至同治12年黔乱始平。
       同治3年6月桐梓青号石洪明、汪草登、谭际虞复起事暴乱。
       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清廷集数省大军和新站总团官练,会剿夜郎里铧尖山寨。恃功坐大,藐视官府的太和团首王正伸,率团众拼死抵抗。经开两次开隧道炸裂无果。五年二月,内应破寨,双方死伤惨重。数以千计的官兵和百余官练。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县9034户,49815人。
       我祖王大珩,平乱有功,在桐梓当地修祠建庙。
        修城隍庙保护太白碑: 新站镇中心营盘山东北麓座落着的这座太白碑亭(古称怀白亭),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始建早于明末,即专为供奉李白此二诗碑而建,后毁圮。相传诗1碑为李白手迹,后亦倾圮。清初康熙二十八年任县令的张皇辅重建该亭,拓旧碑重摹立石,后又圮。康熙三十五年,赴播州主考举子的四川学道王奕清,途经此地,捐俸属县令金廷石修葺碑亭。并亲撰《重修太白亭记》刻碑立石。其后,乾隆四十九年任桐梓县令的萧若钦,又再次重修。鉴于亭独孑立,难以维护,屡修屡毁,光绪年间,新站团总王大珩募金于亭前修城隍庙将碑亭围入其中,以利洒扫庭除,并兼保护。加上近百年来,各界人士曲尽苦衷,百般迥护,使得太白碑亭历经兵燹水火,天灾人祸,终得勉力保存至今。
  昭忠祠:在西门内同治辛未年剿张开梓邵令偏,派上三里军馕,以作王大珩带乡团之费余资作昭忠祠。后任桐梓知县凌彝铭改建武庙偏派五里始行,完工正堂三间,两厢头门各三间,拨看司名漉扫。另一昭忠祠,在松坎马鞍山,同治五年果毅营剿夜郎铧尖山巨匪伤亡官练百余名葬于马夫台。者十九土人为之立祠于马鞍山。
       过往云烟,一百多年已去!那段不堪多灾多难的岁月也不复返。在当今的幸福生中,我们应倍加珍惜。了解过去,更好的去面对未来和现实的高节奏生活。江也东逝,从王氏入黔始祖元开公在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为平定荆州(今赤水土城)蛮夷之叛乱入黔,到我1996年离开故土远去江苏,我的祖祖辈辈在这川黔锁钥美丽的桐梓生活繁衍了550多年,经历了22代。  我太原王氏三槐新站总祠创修于嘉庆十四年(1508年),1971年8月政府办公人员不慎起火烧毁,后原址重新修建。新站王氏一族于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合族,嘉庆十四年(1809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983年三次修谱,2012年第五次修谱。
    我家属元开公艮斋祖系佑祖新站小八房第六房王灿祖、文宪祖后人,我的上辈祖6是正懿祖,入黔16世祖!
   第4辈高祖王家容,入黔18世祖: (字子卿),贵州举人,具《桐梓县志.人物志》记载: 清•王家容 字子卿,桐梓夜里爱治塘人。光绪丙子举于乡,纳职四川知县。历署崇化、抚边、车谷各屯,打箭炉及梓潼、射洪、大邑等知县。所至平易近人,亲民问俗,俱著政绩。梓潼卸事,邑人士曾著公道语以颂之。尤长于盐务。回籍读《礼》,提倡黉田。宣统二年,授峨边同知。鼎革,又留任。民国二年辞职,六年复入川代理威远县长,瓜代而归。总理团务,热心桑梓,不可多得。癸亥客于渝卒,年七十有五岁。(配赵、丁、杨氏,)。   
     如今,元开始祖的后裔已传入江苏丹阳,不完全统计在丹有60户左右元开嗣孙。2003年我的爱子王睿出生,对他来说已是土生土长的丹阳人了,连贵州话都不会说,让他认识籍贯地,作为家长感到任重道远。让他融入王氏文化,读懂桐梓这个美丽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们一直在做!
       清明将至,又逢寻宗问祖时!远在他乡的王嗣后,也不能像故乡的亲人一样,在先人墓前献上挚真的虔诚。不孝子孙只能在远方以谨郑 而沉重的心态说说那段动人的故事,和无法舍去的乡愁,真心祝你--桐梓,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让我们一起分享灿烂的明天。               
                                                                                                                             太原三槐王氏入黔始祖元开公二十二代孙生斌敬笔    
                    公元二0一四年岁次甲午三月二十三日于江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