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若干要事全国求证

                             江西省龙南县  王家才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三槐王氏(王旦支)人口超万人,现就若干要事向全国王氏(特别是三槐王氏)求证,并形成共识。
                      一、王祐的最高官衔是左丞相兼知枢密院使?
    王祐在北宋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但据清代版《龙南王氏族谱》历代敕命诰奉载,他的最高官衔是左丞相兼知枢密院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全文如下:
敕兵部侍郎升授左丞相兼知枢密院使祐
天承运
皇帝制曰:昊天明命,行政教於天下,必得臣以辅之。是以官守分职,共熙帝载。惟卿王祐,文谟武烈,克迈於众。册卿为兵部侍郎知左丞相兼枢密院使。其必忠顺国家,扶持社稷,俾宇宁谥,以副联命。可
制   诰
开宝二年九月十一日下
之   宝
族谱另有“敕工部尚书王旦兼知参知政事”等人的皇帝刺令二十五道(略)。
古代假传圣旨是要诛九族的,所以王祐最高官衔是左丞相的可信度很高。
                二、“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原型是王旦?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言,其原型必定是宰相,且是雄才大略,德行高尚,胸怀磊落,宽宏大量之名相。王旦任真宗皇帝的宰相达一十八年,深得真宗器重。一代名相王旦在历史上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这一名言的原型。据《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等史料载,现译文如下:
北宋王旦任宰相期间,多次极力向宋真宗褒举寇准,然而,寇准却经常在宋真宗面前指出王旦为政的缺失。一天,宋真宗对王旦说:“爱卿经常褒扬寇准,但他却不断地揭你的短。”王旦听了面无愠色,坦然地说:“理当如此。臣在位日长,久则多弊,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恰恰证明他忠直,这正是臣称道、举荐他的原因。”后来,王旦重病不起,宋真宗问他后事嘱托,王旦只建议应尽早诏寇准入朝为相。
王旦病逝数年后,外放地方的寇准调回京城升任宰相,成为一代名相。寇准罢相数年后,冯拯出任宰相。王旦生前一心为国,不搞派系,对朝中有异议的冯拯知人善用,不计得失,曾多次禀奉真宗皇帝,为其公正说话。冯拯在相位后,以王旦为榜样,不再搞派系,也成为一代名相。
纵观历朝历代的宰相们,唯有王旦对号入座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代言人”。
                       三、王旦雄才大略盖朝廷文武百官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王旦,其雄才大略盖朝廷文武百官。
北宋真宗年间,军马副都指挥史张敏奉旨训练骑兵。由于他急于求成,日夜操练,官兵们都难以承受,于是私底下谋划兵变。
朝廷得知这一情况后,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数武官主张逮捕策动兵变的人,多数文官则主张解除张敏的官职,以平兵变。只有宰相王旦不同意这二种处置方式。他认为,解除张敏的官职,意味着朝廷责怪其带兵无方,如此一来,那么今后别人还怎么严格带兵?如果马上逮捕策动兵变的人,就有可能引发比兵变更加糟糕的混乱局面。宋真宗问王旦怎么办,王旦说:“不如提拔张敏为枢密使,这样既解除了他的兵权,又能使兵变的官兵们安定下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宋真宗采纳了王旦的这一对策,一道提拔张敏的圣旨下达后,张敏和士兵各得其所,人人都皆大欢喜。这样,兵变危机及时化解,武官治军严格认真,但训练时注意张驰适度。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逝,真宗皇帝三天不理朝事,亲临相府为王旦治丧。并对王旦加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旦妻赵氏封荣国夫人。真宗皇帝为何如此厚封王旦?有道是,在真宗皇帝的眼里,王旦的雄才大略朝廷文武百官无人能及。
                        四、三槐王氏开基始祖应修正?
    《太子晋祖分四大干系王氏源流简图》中,三槐王氏为一大干系,一世祖言公(王祐的祖父)为三槐王氏开基始祖,二世祖彻公(王祐的父亲),三世祖祐公为三槐王氏始祖。这样三槐堂有三人为堂主,更加离谱的是三槐王氏源流简图中,言公身为三槐王氏开基始祖,但其另一子永公和其另一孙子祉公(二世祖的另一子)却又不是三槐堂后裔,显得不伦不类。
    历代修族谱堂主或房主均以郡地的开基始祖为自然当选人,但以典故为堂名的三槐堂例外。三槐堂择堂名是因王祐在庭院门前亲手栽槐树三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三槐堂铭》后,王祐裔孙而称为三槐王氏。所以王祐应为三槐王氏开基始祖(即一世祖),其父亲和祖父应修正为三槐堂的上源世系,属太原堂。自古至今,这一共识已正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中广泛流传,且是民众所知,民俗所归。
                      五、“三槐堂”堂名使用有讲究
    龙南王氏有八大房,分属太原堂和三槐堂,为增强龙南王氏宗亲的团结,所以“三槐堂”堂名使用有讲究。
据龙南三槐王氏前辈们口耳相传:一般来讲,三槐王氏上古先人在取得功名、店铺开业和婚嫁等喜事,会在厅祠高悬“三槐堂”匾额,以示名人之后,血脉高贵;除此之外,办其它的事,特别是八大房共同办祭祀大典、合修族谱、合办小学(民国期间)等则使用“太原堂”的堂名,以示孝敬祖宗,血缘认同;如同时高悬,则“太原堂”居上,“三槐堂”在下,且匾额略小,以示前大于后,前重于后的因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