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谱知识简介(一)

                             编者:王福华
     为便于购谱者了解如何查阅宗谱,怎样理解宗谱中的先祖称谓、襟系称号、等级称谓、科举科考称谓、宗人交往尊称、亲属称谓、主要职官权限、皇族称谓、年龄称谓等基本知识,特整编《阅谱知识简介》如下,以供购、阅宗谱者阅读参考。
                          一、查谱方法
    1、当你把宗谱拿在手上,欲要查找你支宗谱记载在何卷何册,你的名号位于何处时,提议你先阅览宗谱卷首或卷一的目录,世系总述和支派简介,以利你打开宗谱后了解支派的源流概况,比如太原郡、琅琊郡、三槐堂、开闽王氏等。
    2、查谱,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大系,如太原或三槐的哪一个分支。不属于你所在的分支,就暂时放弃不查。接着是从目录中找出你所在的支派排列第几页。
    3、当你查到你本支的世系目录后,即到目录指定的页码,世系图上查出你属于第几世,世表位在第几页,即能找到你的谱名。你的名字上方,有你生父所在的名字和页码,在你名下记载你儿子的页码,顺着页码方能找出你父、子的名谓所在位置,并按此方法向上查找,最终查到你支的始迁祖。
    4、若你要查找你本支同一村的宗亲迁出外地,已发族成一个几百人的小分支,你可    在宗谱目录中查得迁去何方,所在何页码,即能找到这个分支。
5、你如买有全套王氏大成总谱,用同样方法去查,你还能查到中国王姓的鼻祖(宗祖)太子晋,再向上还能查到黄帝和开天辟地的人类祖先盘古。

                           二、宗谱保管
    宗谱用纸是一种专用竹木等植物材料,经化学发酵腐化处理,提炼其纤维浆液而制成,其中含有某种成份适合蛀虫嚼食,所以要防蛀。现代科技在制作纸张的浆液中添加了防蛀材料,但这种纸价格昂贵。通常保管宗谱不让虫蛀,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宗谱要用防潮箱子置放于干燥处,箱内填放干燥材料,使其不受潮。
    2、古传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遇雨可选高温天晴日),将宗谱打开,置阳光下照射一次(因太阳光有紫外线),然后收起,放凉后装箱。在每卷谱中填(夹)放适量的白果叶,此叶为蛀虫的克星。若无此叶,可选用樟脑丸代替,也有防虫蛀效果。
    3、宗谱要置放于免遭鼠害的地方,切忌将宗谱搁置于畜栏或卫生间,以避对先祖和在生人的不尊敬。
    4、翻阅宗谱时切忌粗手粗脚乱掀,或手沾唾液掀翻,因唾液会使纸张发黄、发霉。

                        三、宗谱称谓
    祖上:一个支派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或一个单一姓氏的村最早迁居者称为始迁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唐高祖李渊,其皇祖讳虎,宋太祖赵匡胤高祖朓是为僖。后世的人在修宗谱或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这就是“始祖”称谓的由来。
太祖:每个皇朝的第一个创立者为太祖。如唐朝以李渊为太祖;宋朝以赵匡胤为太祖;明朝以朱元璋为太祖;清朝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年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汉代开始,凡是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宗,如唐称李世民为太宗;宋称赵炅(赵广义)为太宗等。
子嗣: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把正妻所生的长子称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俸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嗣子是指没有生育能力或丧子后,以他人之子继为儿子,即为嗣子。嗣子一经宗法、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1)必须是同姓;
(2)必须是同宗的儿子;
(3)辈份必须相同。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亡的父母,即忘父忘母。
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八种不同身份的母亲,即: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是齐衰三年;养母,过继儿子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为庶母服缌麻;乳母,父亲之中曾乳育己者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辞海》引“《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旧时立宗法,定丧服,皆以此为准。也有包括异姓亲属而言的。如孔颖达疏引夏候、欧阳氏说,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姐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即:岳父、父母。

                         四、亲属称谓
古代中国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大父:《辞海》(1)祖父。《翰非子•王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孙:子之子。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
叔母(婶):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姐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父、叔父。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妻。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姐妹之子。
私:《辞海》古时女子姐妹之夫称私。
女婿(子婿、婿):女儿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姐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母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姐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姐妹(姑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母之兄弟姐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妻之姐妹。
妻侄:妻之兄弟姐妹。
舅(嫜、公):丈夫之父。
姑(婆):丈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丈夫的兄弟。
大姑、小姑:丈夫的妹妹。
姑母(姑妈):丈夫的姐姐。
娣妇:丈夫的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代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西乔:两婿互称。

                         五、古今亲属杂称
如何称呼自己一家子的亲属,在社会上或小说家的笔下,常会听到和见到诸如“家、舍、亡、先、犬、小”等等许多称谓,为便于有趣者欣赏,引述如下: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和年长的和在生的亲人,含有谦恭和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己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谦称比自己年岁低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只是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亲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古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家外常对人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的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辞海》中有几种说法:“(1)《新书•六术》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为六亲。(2)《汉书•贾谊传》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3)《老子》王弼注以父、母、兄、弟、夫、妇为六亲。(4)《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说父子、兄弟、姑姐、甥舅、昏媾、姻亚。(5)史记•管晏列传》张守节正义以外祖父母、父母、姐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为六亲。(6)《汉书•贾谊传》以奉六亲及王先谦等人补注及《左传》文说,夫妇不属六亲;又据《贾谊传》陈政事疏,父子在六亲之外,六亲是同时的亲属,不依祖、父、子、孙纵的关系而定,故确定为:诸父(父亲的兄弟)、诸舅、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昏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近现代通常的提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的宗谱和平时交流,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中国自古以来,对妻子的称呼较多,竟达几十种,现代称男子的配偶称妻子。
小君、细君:最早在殷商至秦汉时期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朝廷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现代也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妻:封建时代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也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用贱荆,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这是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有些杂书中也称内人、内助。对别人的妻子也称内人。
内掌柜的:过去对经商做生意人的妻子称“内掌柜”,也称“内当家”。
太太:旧社会时期一般称官吏的妻子。然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现代人也有从尊敬的角度称“你太太回来啦”。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人为表示亲爱,在书信交住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一般指年老夫妻的一方,如少年夫妻老来伴,也专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这种称呼有地区性区别,有称妻子为娘儿们、婆娘、婆姨的。
堂客:这种称呼以江南为多,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我国的河南乡间农村,普遍叫妻子为“媳妇儿”。
老婆:这种称呼出现在北方城乡,作为一种俗称,以口头语为主。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气,称爱人又拗口,所以取折衷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死后另娶。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这是用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男女互称。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一称呼。
妾:旧时妾的称呼有“侧室”、“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女人的丈夫也有多种称呼,如丈人、君、外子、官人、老爷、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他爹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老妣。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鸳鸯本位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喻夫妻,始于唐人卢照鄰(约636-695),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在我国古代,人在成年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结发”演变为“结婚”,为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辞海》古时称成年的男子。《榖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按《说文•夫部》‘夫’字下释丈夫……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娘子小考:《辞海》:(1)已嫁或未嫁女子的通称。《北齐书•祖珽传》:一妻耳顺,尚称娘子。(2)对主妇的尊称。(3)司马光《书仪》卷一:‘古人谓父阿耶,谓父为娘子。’”宋代以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如同现代的姑娘。现代通称已婚的女人为“娘子”。
丈人:通称指岳父。古代对丈人有几种说法:一是对老者和前辈人的尊称;二是指家长或主人;三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四是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此称呼原出古代帝王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升为五品。后玄宗追查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无言以对。此事被黄幡揭说:“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知张项徇私,就把郑镒降为原九品。后来,社会广传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并把妻母称为“岳母”。这就是“岳父、岳母”的称谓的由来。
△东床的由来:东床指女婿。《辞海》《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也!’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从此后,就称女婿为“东床”。

                          六、礼俗称谓
1、等级称谓类
君:我国周朝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辞海》“(1)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后指君主制国家的元首。(2)古时的一种称号,如战国时商鞅称商君,白起称武安君。齐国的田文,号孟尝君,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3)对人的敬称。如:王君、张君。(4)妻称夫。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古人相与语可自称臣,子对父也可称臣。《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士:《辞海》(1)男子能任事之称。士,通谓丈夫。(2)古指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子,兼指未婚与已婚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3)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时,士每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士食田”。又为军衔之一,在尉级官之下,分上士、中士、下士。
民:古代把奴隶称为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也统称庶民。臣与民在上古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君子:《辞海》(1)西周、春秋时期对男子贵族的通称。《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相比。春秋末年后,“君子”和“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后来妻对夫也敬称“君子”。
宜人:《辞海》:(1)封建时代命妇的封号。宋代政和间(公元1111年)始有此制。见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百姓:《辞海》(1)“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周朝仍有这种称号,战国后用为平民的通称。
黎民:平民也称黎明,即为“众民”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注:“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
黔首:黔首是战国秦时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故称“布衣”。
庶人:《辞海》:“古代指百姓,众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国王赐封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他们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皂隶之上。《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秦汉以后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2、对自己的谦称
鄙人:“鄙人”本意是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臣用在自己的称谓中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如为官者在皇帝面前“臣不敢”、“臣罪该万死”;女子在皇帝面前称“臣妾”等等。
僕:古代男子自称谦词。僕即奴僕,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僕,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古时晚辈对尊长自己的谦词。
小子:古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古时男子对前辈称自己的谦词。
不肖:古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不如父亲那样贤能,在其父母死后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不才即没有才能,古时男子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不忘意为没有才能,是男子的自谦词。
不敏:古人称自己愚钝,不聪明、不敏捷。
后学、晚侍: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词。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首上座,晚辈自称在下。
妾:古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很低,《辞海》中有“女奴隶”之说。《榖梁传•僖公九年》:“毋以妾为妻”。另也表示对对方敬重,故借以自称。
奴家:古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自由和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也为之表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孤家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
3、尊称类
父:《辞海》(一)(1)父亲。《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2)男性长辈的通称,如祖父;伯父;舅父;姨父;姑夫。
(二)对老年男姓的尊称,如:渔夫;田父。(2)男子之美称。
“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亲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在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辞海》(6)称丈夫之父,公公。如:公婆。古代亦以称祖父及父亲。(7)对尊长或长辈敬称。如:诸公。(10)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一等,直至清代仍沿用。亦为诸侯国君之通称。《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后来,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亦以“公”相称,表示郑重。
子:《辞海》(1)儿子。《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4)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6)古爵位名,为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后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相称“外子”和“内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古时和现代对一般人或国家元首的尊称,常出现在书信交往和语言表达中。如:某某阁下等。
足下:足下意为“您”。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均用“足下”相称。
麾下:麾下通常对带兵将令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先指站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报呼台下的侍者而告辞(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词。
殿下:“殿下”和“陛下”是同一个意思,原为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亦有称“令公”者。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太君”,以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古代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古代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古代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与“令郎”同。
令子:古代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古代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古代称对方嫡妻的敬词。亦为古代官名,掌管文告辞令。
令兄:古代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古代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古代称对方女婿的敬词,系取王羲之闻人觅婿,坦腹东床的典故。
仁兄:古时称对辈友人的敬称,常见于书信。
贤兄:古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年小者也常用,表示尊爱。
贤弟:贤弟意于“仁弟”同。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