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大西街王家家世溯源琐记(一)

长兴大西街王家家世溯源琐记(一)

——光滑的卵石或美丽的贝壳

            王晓涛

 

就大多数国人来说,对自己的家世大多不甚了了,问起父亲,祖父的名字,还能回答上来,如果进一步要问曾祖,高祖的名讳,多半是要缴白卷的,我也如此。我出生后不久,祖父就亡故,那时我还不到二周岁,因此在我的记忆中,他的音容笑貌真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再不久,就碰上了日寇入侵,我家逃难到长兴西北部山区,颠沛流离,生活艰难,父亲很少给我们讲我家的旧事,给我讲得比较多的反倒是我的祖母,她告诉我,我家是长兴县西街王家的,祖上是明初大将耿炳文麾下的幕僚,跟着耿炳文来到长兴的;还告诉我王家的祖坟是在长兴城外西北郊的菱山,抗战前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祭祀的;还告诉我的高祖叫王书瑞,是个清官,在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案子里,有人把金元宝藏在花盆里送到家里他都不收,就这样我才慢慢了解了我的一些家世。

抗战胜利后,我家返回了县城,我先后在当时的雉城镇中心小学和长兴县中上学,我慢慢发现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有不少是和我同一个家族的,例如,教过我的王次荃老师和王雁秋老师都是与我同族的姑姑,而班上一些同学如王茂萱,王自强虽然年龄和我相近,然而在族内辈分上却要比我高一辈,是我的族叔,这样我才知道,县西街王家原来还是一个不小的家族。

抗战前,长兴县西街王家下属的各家各户都是有族谱或家谱,每年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还要祭祖。然而在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时,从金山卫登陆到攻占长兴,只化了三天时间,不少人家都是听到日军已到达湖州后才苍卒离家逃难的,自然就顾不得家谱族谱之类的东西了,以致数十年后,谱牒竟成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物。

我是在2005年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世的,其所以如此,一是当时已退休,有空闲的时间;二是我看到了王策来先生写的一本书:《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情披露》,书中高度高度评价了我高祖王书瑞在该案中的作为,使我萌生了探究自己家世的兴趣。然而不搞不知道,一搞就发现这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首先是资料的收集很困难,尽管我经常在网上搜索,也泡了一段时间图书馆,但所获不多,无奈之下,我只得向‘中华王氏网’的王听兰先生求教,王听兰先生问我:你看过(清)王庸敬编的《王氏通谱》没有?他接着说,《王氏通谱》中就有一个长兴王家的世系,但奇怪的是一直没有人来找。王听兰先生是个热心人,他不但告诉了我这个珍贵消息,还特地把《王氏通谱》中的这一段资料复印下来寄给我,因此我的电脑中就存有此复印件的照片,如下所示:



在这个世系图中,第一位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王彦诚,而第二位就是我在《长兴县志》中已经查到过的王瑄,查一下《长兴县志》就可找到:王瑄字廷壁,父彦诚,明初由滁州迁长兴,佐耿炳文守城有功,遂家焉。⋯⋯。而在《长兴县志》、《坟墓》(1162页)则可以查到:湖广按察使王瑄墓在县西北二里菱山。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世系图的最后二行吧!最后第二行的第一位是王书勋,第二位是王步曾。人们自然会想到王步曾是不是就是王书瑞呢?我们从(清)同治年间的《长兴县志》卷二十三(下)《人物》中可查到:王书瑞,字云史,名步曾,号又沂,⋯⋯。于是我们可以判定,资料中最后第二行中的步曾不是别人,就是王书瑞,而最后一行中的两个人显然就是王书瑞的孩子了。

就这样通过对照,我们发现《王氏通谱》中以王彦诚为始祖的《自安徽滁州迁长兴县大西街世系》就是我家的世系!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深藏《王氏通谱》中。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家世探索之旅就这样轻易地结束了,实际上在《王氏通谱》中找到这个世系才仅仅是开始,因为:

(1)这个资料一开始就声明它源自学曾齿录,即源于王书瑞的哥哥王书勋中进士时和他的同年们交换履历的齿录,因此只适用于当时,也即1845年左右,例如王书瑞(步曾)在此资料中还只是举人,因为他是在四,五年后的1850年才中进士的。

(2)《王氏通谱》中的长兴大西街世系是该书的编者根据学曾齿录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情况不明,难免会发生差错,例如,在《王氏通谱》的《自安徽滁州迁长兴县大西街世系》中,第七代的王继贤有无子嗣并未注明,而他的弟弟王继廉则有三个儿子,分别为王道行,王道明和王道隆,而我在查阅《长兴县志》中王道明的相关词条时,竟发现明确记载着:“王道明,字□□,继贤子。⋯⋯”,这二者显然是矛盾的,其中必有一错!应予以排除。

(3)按照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则,考生在填写履历时直系亲属至少要填写三代,王书勋是过继给王树枝为子嗣的,因此他的齿录中是以王树枝为主线的,这导致资料中王书勋的生父王德元这一支,也即王书瑞这一支的传承不详,有必要进一步探索。

    牛顿曾说过:“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我想,《王氏通谱》中的<自安徽滁州迁长兴县大西街世系>也是这样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