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与《世界王氏大总谱》 谱名与编纂问题的探讨

    “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引自范曾《炎黄赋》)中华的历史文化,虽然历经各朝各代的更替,有兴盛,有衰亡,但是中华悠久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承载文化的载体——文字,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连续的一代一代的传承。家谱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总结、研究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盛世修志,望族续谱。自2002年中华王氏研究中心筹建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三个平台”(即《中华王氏研究通讯》、中华王氏网和家谱与世系图陈列室)为宣传交流的媒介,组建了以“三套班子”(即常务理事会、编辑团队和各地区工作站)为编纂的阵容团队,拥有了国内外的2600多名会员基础,编成了五个世系总图,考证出了中华王氏世系源流的诸多问题,最终将实现以纸质、光盘、网络三种信息载体的王氏大总谱,并将在广度上、深度上、载体的媒介上超越历史上以往任何一部海内外关于王氏的综合性大型总谱。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编纂是我们全世界范围内中华王氏宗亲密切关注的内容。目前《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已经形成了全书内容的框架,并且即将要陆续出版,为此,我们倍受鼓舞。在 2014年7月4日《订购《中华王氏大成总谱》须知》中有:“《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是一部结构有序,组合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大型总谱。各部总谱,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包含支派世系资料最丰富、技术最先进、用途最广泛的超大型总谱,是一部用现代化先进技术编撰的包含传统文化、姓氏文化、家族文化等内容丰富的教科书,也是一部方便查阅从古到今的家族成员的工具书。”但反复多次地思考这个框架结构后,觉得尚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现将个人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以作参考,还请总谱局的各位编委、宗亲以及专家指教与探讨。

                        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命名定位准确,符合王姓人口特点;结构有序,能够总括各大总谱。当然,贵中心在编纂之前早已探讨,并形成共识。
要讨论这个关于王氏总谱的谱名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华”与“中国”的区别。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追溯起来,它是约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查《辞海》解释为: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梓材》中,其中记载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此时“中国”的含义仅仅是周朝人对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称谓,他们认为自己位于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则分别被他们称为蛮、夷、戎、狄。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自称“中国”,其中“国”就是各诸侯的封地。汉朝时则将其统治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国”,如《史记•武帝本纪》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汉朝以来,“中国”一词逐渐演变称为正统的朝代的标志,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和宋朝,对峙双方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是“中国”。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并不把“中国”作为国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独特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
如此,“中国”两字限定了国籍,但随着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历史的发展,人类并非聚居在同一个地点,而是出现了不断迁徙,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文献可见于:《中国移民史》、《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与《近代中国移民史要》。“中华”包括了起源于华夏民族的一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王姓后裔,显然海外王姓华人也包括在内。
    虽然朝代在不断更替,但我们王氏后裔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子民,是炎黄的子孙。冠以“中华”,向前能照顾到历史,向后能流传千古,体现出了源远流长的特点,所以更为恰当,更为合理,更为科学。如果冠以“中国”,则只是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一种国籍特征,一种政治特征,显然体现不出家谱的世系传承特点。这一点与以前廖氏后人在讨论编著的《**廖氏通史》等著作一样,都涉及这个问题,部分主张使用“中国”,部分主张使用“中华”。但国内亦是有使用“中国”的谱牒,如《中国许氏大宗谱》、《中国夏氏通谱》。
    至于“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用在该谱牒中表示尽可能地集合中华王氏全部的支系,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研究中心在2011-12-27 《太原三槐二总谱公开征求意见并集体办公会议纪要 》中也作了说明:即“对《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中的“成”字,进行认真的复议,一致认为仍应保留其中的“成”字。虽然不仅是我们现在这个总谱局,就是今后任何一个计划从事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总谱局,都不可能将全部中华王氏支派绝对完整、绝对准确地入编,但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用力所能及地尽量完善、尽量准确的精神境界来从事这项神圣的事业。因此仍应坚持使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之名。”
    “总谱”二字不同于“通谱”或“支谱”,通谱的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引自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此外还有通族谱、谱录合编、合修宗谱、合谱、世谱汇编、大成宗谱、大成谱(引自钱杭《论通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引自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支谱即是某一支派系所编的族谱,编纂到个人。针对王姓而言,总谱并非编纂到个人,而是各个支派的始迁祖或者太子晋以下85世,正如中心早已提出的“对于我们研究与清理世系成果的最终表达形式,我们曾提出用“世系总图”形式,现在看来还应用“总谱”的形式来配套。当然 “总谱”不同于“支谱”或“通谱”,另有特种形式。”(引自《王听兰在第四届(2007)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上的工作报告》)
    另外,现实世界,因一些华人、华裔政治观点不同,对“中国人”认同感不同,但对自已是华人、华裔、唐人、中华民族认同感却是无可争辩地一致。因此采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谱名,对这部分后裔来说易于接受,易于凝聚宗情,也可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由以下七大部分构成,即《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总卷首》《太原王氏总谱》、《瑯琊王氏总谱》、《三槐王氏总谱》、《开闽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寻源王氏总谱》。可以看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能够总括各大总谱,包括中华王姓的所有源流;包括上源清晰的,不清楚的,以及上源待定或进一步考证的;也能够包括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但对于后者我们了解得还甚少,详细阐述,见后文。

                           二、《世界王氏大总谱》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由始迁祖迁移到迁入地后,不断地繁衍与发展,形成了以当地地名而命名的郡望支派,有“二十一望”说,“三十八望”说等,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河内王氏、华阴王氏、乌丸王氏与元城王氏。这些关于王氏郡望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境内移民亦有关,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载:“在历史上有两类移民,一是统治者运用官方的权力和财力加以引导、组织或者强制推行的,以及在社会的(注:如后蜀灭亡后,国君、官员或者能工巧匠、商人等迁到河南开封,后蜀华阳王氏即是在这种背景下迁移的)或者自然地外力压迫下大规模爆发的;一是下层居民为了逃避天灾人祸、维持生存、追求温饱而自发进行的。”正在编纂出版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各个郡望、支派就说明了中华王氏后裔在这些历史背景下移民、迁徙而繁衍、融合或赐姓、改姓而发展、形成的。正如“千年移民史,开枝散成叶;枝叶何其盛,共赏秋江月”所说一样。王听兰在《弘扬三槐文化 推进中华王氏文化工程建设》中也提到“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与我国历史的社会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和变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移民不仅表现在境内移民,还有海外移民,当然包括王氏的这    一部分移民,如朱国宏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一直以后没有中断。”“而目前的华人移民群体或华侨社会基本上大多数是由十九世纪,至多是十五、六世纪以来的移民后裔构成的。”这也就是《世界王氏大总谱》提出和编纂的历史大背景与原因所在。
王听兰先生在金门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以下问题,即在“齐心协力启动编撰《世界王氏大总谱》工程”中提到:“ 三、启动编撰《世界王氏大总谱》工程。虽然以汇集大陆(内地)王氏支派为主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如何总结、研究和理清全世界范围内的王氏宗脉、支系,还相距很远。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个良好的组织条件——在有关王氏宗亲组织的努力下,在香港成功注册了《世界王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和《世界王氏宗亲总会》,我们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其中之一,决定利用这个平台开始筹备启动《世界王氏大总谱》的文化工程。”但基于以下三点情况,《世界王氏大总谱》的命名还有待进一步磋商与探讨。
    一是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命名的合理性前已述及,虽目前研究中心属于世界王氏宗亲总会下辖之下,但编纂后期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王姓资料(包括文化、世系等),不一定要冠以“世界”二字而命名为《世界王氏大总谱》;
    二是虽然王姓的来源很多也很复杂,这一点可以参考中华王氏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听兰先生《金门会议论文选登:中华王氏源流概述》、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王永宽先生《关于王姓的起源与流变考略》与徐铁生先生《王姓源流、分布及其他(修订稿)》;另外王姓的后裔大部分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还有不少迁徙、定居、乔居在国外,但不论他们居住在何处,生活在何时,他们的根、他们的源、他们的祖都是在“中华民族”这块大地上的,而不是在海外当地起源发展而来的,所以不必要再称《世界王氏大总谱》了。正如廖氏后人在讨论编著《* *廖氏通史》时有人提出的“既然是廖氏家族的《通志》或者《通史》没有必要前面加以“中国”或者“世界”。为什么不要冠以“中国”:因为廖氏遍布世界;为什么不要冠以“世界”:因为世界廖氏起源于中国。”但是作为“王氏大成总谱”,还是可以并且应当冠以“中华”二字的,体现出起源的特点;
    三是作为总谱,即使是海外王氏后裔,他们仍然成称为“华人”“华侨”,冠以“世界”,起不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体现不出王氏起源的特点,体现不出“寻根问祖”的“根”与“祖”之所在,体现不出家谱编纂的作用与价值。
目前国内有编纂大型谱牒冠以“中华”二字的,如正在编纂或已经完成的有:《中华谢氏总谱》、《中华陈氏联宗族谱》、《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华罗氏通谱》、《中华傅氏通谱》、《中华唐氏通谱》、《中华杨姓通谱》、《中华胡姓通谱》、《中华邱氏大宗谱》以及《中华邹氏族谱》。
    冠以“世界”二字的谱牒有:台湾地区在1992年由王玺瑜主编的《世界王氏立姓开宗系谱》,但翻阅该谱,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列出各大支派世系资料,只能看做是王氏文化研究。其他如《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世界胡氏通谱》、《世界潘氏宗谱》、《世界许氏大宗谱》与《世界叶氏总谱》。
    “ 世界” 一词,“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这正符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世界为佛教名词,来源于佛经,《楞严经》第四卷中,佛对阿难说:“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言,与王氏有关的网站有“世界王氏网”。与“世界”类似的一个词为“全球”, 全球狭义地是指整个地球,包括地球的各个层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如与王氏相关的网站有“全球王氏网”。
    由此,冠以“世界”二字似乎亦无不可,但作为中华王氏研究中心,在编纂覆盖全世界范围内的王氏总谱,又有一些特殊情况。因为王姓后裔人口众多,要使海内外王氏分支全部按中根源软件入编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依据目前编纂的方向与安排,最终应将会形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纸质版、网络版及光盘版)与《世界王氏通谱》(网络版及光盘版)。在2008-11-25发布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凡例》中亦有与此相类似的叙述:“因此,《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将由:优质价廉的纸质谱、逐步实现“千枝一统”的光盘谱、最终实现“万姓归宗”的网络谱等三种版本组成。”
如果不再称为《世界王氏大总谱》,又应该怎样看待与处理这一问题?采用或不采用各有怎样的利弊?海外王氏后裔如何入编总谱?笔者冒昧的提出不妨采用“海外”一词。海外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地理上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港澳台在实际行政管辖权属于海外或者境外,后者指中国海关关境以外,包括港澳台及中国领土之外的世界。“海外”可以照顾到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境外没有“海外”一词妥帖。因此,最后可以编一部《海外王氏总谱》,后者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总体结构中一部分。即不再称为《世界王氏大总谱》。如前所述,正因起源的问题,如果不是由于出版时间及目前资料收集的难度限制,完全可以不需要一部《海外王氏总谱》,实际上这一总谱资料基本可以归到以下几大总谱之中,即《太原王氏总谱》、《瑯琊王氏总谱》、《三槐王氏总谱》、《开闽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寻源王氏总谱》。
提出《海外王氏总谱》之名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另立成册,区分出海内外,便于查找;贵中心的中华王氏网首页亦设有“海外世系”一词,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编纂与查找。
    二是与《和派王氏总谱》及《寻源王氏总谱》一样,世系代数上与当前规定不适合,也需要另立成册。最近2015-2-6在中华王氏网站公布的《写在<寻源王氏总谱>之前的简语便言——代源流序》即是例证。在《弘扬三槐文化 推进中华王氏文化工程建设》讲话中提出:“和派王氏以确立为王姓的始祖为起端。大系总谱的终端均以他们所属的地区总谱或支谱始祖为其终端。” 后又在《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第十一届会议上的讲话》规定:“关于总谱中的终端迁祖,由于过去规定比较模糊,造成各总谱表述不一。现明确规定,统一最多截止到太子晋85世。”在2013月11日“齐心协力启动编撰《世界王氏大总谱》工程”中提到:“世界王氏大总谱其终端只编到各国、各地区的始迁祖,始迁祖以下由各国、各地区的宗亲组织自己进行编撰,并采用统一的数字化软件编撰出各地数字化族谱,最终形成《世界王氏网络总谱》。”海外王氏后裔这一部分非一时或同时迁出,而是各时代陆续迁出,前面也提到“而目前的华人移民群体或华侨社会基本上大多数是由十九世纪,至多是十五、六世纪以来的移民后裔构成的。”也就是明清以来,这就是特殊之处,特殊问题要特殊对待,所以大多按太子晋以下85世也不合适,且如果 “只编到各国、各地区的始迁祖”,那么海外这一部分王氏后裔就没有编纂的世系图可言,只是一种迁出记录介绍。事实上是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及篇幅灵活掌握的;就如《开闽王氏总谱》中“终端迁祖——大陆以明清时期的某支迁祖,至今已繁衍成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定为终端迁祖。”(引自《全面启动编撰《开闽王氏总谱》文化工程》) 以及编辑部2014-04-22发布的《<大成总谱>世系终端最多截止在太子晋85世》:“鉴于中华王氏世系源流的特点,各大系总谱的终端迁祖一律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5世。而且能短则短,凡是形成的支族有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者,均可作为总谱的终端迁祖。作为始迁祖所在时间参考,最晚是在清朝中期以前。”
    三是海外王氏后裔由于迁徙,有各自的文化,各自的特点,各自的原因,需要独立成册,以便编纂;
    四是符合分步出版计划。《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目前多数没有收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王氏支派资料,实则这些仍是中华王氏不可忽视而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开闽王氏总谱》就可能涉及这个问题,显然收集编纂的难度较大,但仍不及后期收集全世界范围内的王姓资料。早在《第四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上的工作报告》就已提出“启动程序:按三槐——太原——琅琊——开闽——别派——零派——总卷首的程序,分步实施。”,然而也一直基本是按照这样的计划进行的,另外贵中心在“努力攻坚  加快实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文化工程”中指出:“虽然我们始终坚持中华王氏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在国内(大陆),但是由于王氏宗亲遍布海内外,遍布全世界。因此王氏文化的研究和大成总谱的编撰必然要联系到全世界。”“加强收集海外王氏的世系资料和具体的编辑工作。”
    五是符合王姓后裔的分布密度。“今天海外华人估计约三千万左右”(引自李德滨等著《近代中国移民史要》,亦有人提出是五千万人,但大多数认可前者),如果再以2007年4月24日新华社公布的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全国户籍人口统计结果,即王姓至少9288.1万人,占7.25%,假设以此比例计算海外王氏后裔(华人和华侨),那么海外王氏后裔大约在218万左右,相对于全国的王姓人口占2.3%,当然这是一个大概的估算,因此,限于目前资料的收集难度以及国际交流研讨的相对不足等因素,不必为此而耽误时间,可以最后收集、编纂与整合。
    六是如果称为《世界王氏大总谱》,前已提到“实际上收编海外王氏后裔的这一总谱资料基本可以归到以下几大总谱之中”,岂不是又要将几大总谱重新编排,重新出版,因为海外的王氏大多是某个时代某个始迁祖迁出后不断繁衍、发展而来的。《海外王氏总谱》独立成册,可以按照国家类别,分别叙述支派资料,文化及世系,至于截止的代数可以视情况灵活掌握,因为这部分王氏由于历史及迁徙原因,对于上源可能更有较多的问题,无法按照太原王氏太子晋以来的代数进行规定。
    七是贵中心为民间形成的中华王氏研究团体,资料收集、整理、统一的难度,文件精神的实施难度,财力的获得难度显然而知,要在有限的财力,人力及资料的情况下,就必须精打细算,分步出版。
    有人可能会认为《海外王氏总谱》从总体结构上与当前六大系总谱不相符合,但纵观目前六大系总谱也并非按同一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及王氏干支的特点,分类上有的属于地望分类,如《太原王氏总谱》、《琅琊王氏总谱》;有的属于堂号分类,如《三槐王氏总谱》;有的属于上源情况分类,如《寻源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有的与历史功绩有关,如《开闽王氏总谱》,其中的“开闽”二字,个人以为即是指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开拓建立闽国”之举。照此,那么“海外”二字也就可以按地区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且根据目前现状,即分步出版,资金周转难,后续海外王氏资料收集难度大,目前难以将海外王氏支派及资料文化纳入目前的体系中,所以这也可看做是一种权宜之计。如果不设这一总谱,目前的六大总谱出版后,再次在纸质谱上更改,将变得很困难;如果一定要整合在一起,可以在网络总谱上实现,而且无论是工作量上还是资金上,都要少得多。
    如果一定要在后期称为《世界王氏大总谱》,那么现有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谱名就显得多余,因为我们的远期目标是编纂出囊括海内外所有王氏后裔的总谱,现在直接称为《世界王氏大总谱》即可。但冠以“中华”二字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前已述及。总谱对应的应该是分(支)谱,贵中心的目前计划是只编纂总谱,支谱由各个始迁祖自行编纂,并实行数字化,实现对接。若干年后,如果可能,出版纸质谱,直接称为《世界王氏通谱》(纸质版),包括总谱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支谱,如此“中华”二字自然过渡到“世界”二字。
    如此,冠以“中华”二字的包括《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总卷首》:包括世系卷和文化卷、《太原王氏总谱》、《瑯琊王氏总谱》、《三槐王氏总谱》、《开闽王氏总谱》、《和派王氏总谱》、《寻源王氏总谱》与《海外王氏总谱》七大总谱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纸质版、网络版及光盘版)和冠以“世界”二字的《世界王氏通谱》(光盘版和网络版),必将会给中华王姓后裔以及有着浓重“乡愁”的海外王姓华人华侨以最好的心灵慰藉。因为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如今的频繁的人口流动大潮,纵然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但总摆脱不了心头上那份“万里故山频入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之感。
    另外,即便如此,参考《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后期如发现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憾,可以后续再编一册,以补充说明前几部总谱相关问题,并必要时补充资料。《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完全六册后就拟定后续出版第七册,以补充相关资料的不足及错讹之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反复再三的修改审核,可能仍然存在诸多的不如意或不足,这也许能给我们编纂《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一些重要的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华王氏网交流平台上对于六大总谱的介绍表述没有统一,关键在一个“大”字,有时称为《* *大总谱》,有时则称为《* * 总谱》,故建议统一。
    最后,以“搜集资料,积十年功;创编总谱,精益求精;生命有限,族史永恒;功在当代,历史永存”为结尾,献给中华王氏研究中心全体编纂人员。

    后记

    我于二〇一三年七月半回岳西老家祭祖,祭祖归来,为了进一步确定、核实祖茔位置,翻阅了《太原王氏族谱(华正公派系)》。去年以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本族家谱进行了一些的探索性研究,后又在“太原王氏宗亲网”得知华正公派下后裔于2012年拟投入1200万筹建“王氏华正公宗祠”,规模宏大,现已基本完工,作为华正公后裔,感到由衷的自豪,越发对家谱文化、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寻根问祖是每个人必然会碰到的问题,而在人的一生中,生命、死亡和永恒又是我们需要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与家族生命史不无关联。
此后,得知在浙江湖州,也就是与《王氏通谱》纂修者王庸敬(浙江慈溪人)在同一省份,中华王氏研究中心成立,开创《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编纂工作,对其逐渐进行了了解。《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是继《王氏通谱》、《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世界王氏立姓开宗系谱》、《中华王氏统宗世系图》等王姓谱牒文化研究史上又一集大成之作。作为中华王氏后裔及中心会员,现谨以此文表达个人对贵中心的一点关切之意。

潜阳华正公第二十七世裔孙  中心会员 
王结才 于桐城 北萱堂
邮箱:wangjiecai2007@126.com
二零一五年二月
参考资料:
1.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2.朱国宏著《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
3.李德滨等著《近代中国移民史要》
4.王听兰《金门会议论文选登:中华王氏源流概述》
5.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王永宽《关于王姓的起源与流变考略》
6.徐铁生《王姓源流、分布及其他(修订稿)》
7.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编《中华罗氏通谱》
8. 王玺瑜《世界王氏立姓开宗系谱》
9. 钱杭《论通谱》
10.多贺秋五郎《中国宗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