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家族盛衰记(中)

    下面再说王衍的弟弟王澄。  
  王澄小时候也很聪明,属于“生而警悟”。王家能辉煌这么多年,优秀的遗传基因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王澄小时候与王衍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衍有重名于世,时 人许以人伦之鉴。尤重澄及王敦、庾敳,尝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 处仲第三。”澄尝谓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衍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 也。”澄由是显名。有经澄所题目者,衍不复有言,辄云“已经平子矣”。 
  王衍所评论过的人物都可以“跳龙门”,更别说他亲弟弟王澄了。不过王澄之放诞远胜他哥哥,他聚集起一群放荡公子,仿效竹林名士,纵酒畅谈,一喝就是连续好几天,偶尔还脱光衣服耍酒疯。此外,这位公子居然还练了一身武功。虽则如此,他仍然是个不理政事的废物,每天就知道喝酒胡闹,裸衣爬树。 
这位公子的死有些悲惨,但更多的是戏剧性。他是琅琊王氏家族第一个死于本家人之手的。王衍死后,王澄被司马睿——未来的东晋元帝征召为部属,被调往建业。途 中,他去拜访了正在豫章(今南昌)的本家兄弟王敦。王澄的脾气从来都那么桀骜不驯,加上出道比王敦早,所以在人家地盘还像以前那样随意侮慢人家。
可是王敦也不是 善茬,也是自尊心极强,他当时就要杀掉王澄。好在王澄本身武功不弱,有玉枕可以自 卫;自己还有死士二十,王敦急切不得下手。最后,王敦用酒把卫士灌醉,并借过王澄 的玉枕说要“欣赏欣赏”,得手之后立刻诬陷王澄勾结叛匪。王澄这才发现上当,立刻 飞身擒拿王敦,结果只撕坏了他的衣服带。据说王澄飞身一跃上了房梁,对族弟破口大 骂。不过他到底寡不敌众,死于力士之手。 
  当初王澄潇洒太过,刘琨就曾警告过他:“卿形虽散朗,而内实动侠,以此处世, 难得其死。”当时王澄默然不语。没想到,这位枕戈待旦的刘琨居然一语成谶。
    据说西晋时候一位大臣去拜访太尉王衍,正巧当时王敦、王导、王戎兄弟们都在家,这位大臣出来后不禁感叹道:“在王家,我看到的只是满堂琳琅珠玉啊!” 
  王敦小时候确实长相不凡,但也未必招所有人喜欢。王戎据说就不太喜欢他,洗马潘滔则说他“处仲(王敦的字)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长相如此奸诈,以至于将来一定要吃人,同时也会被别人吃掉。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品评人物重视长相的习惯,另一方面也确实揭露了王敦性格中一些特点。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常能通过长相表现出来。在魏晋那个精神世界自由的时代,可能更是如此吧? 
  王敦性格的坚忍狠辣,很早就从他行为中体现了出来。据说王敦上王恺家做客,王恺让美女请酒,客人不饮的话就杀掉美人。结果王敦说不喝就不喝,美人悲惧失色,而敦傲然不视。还是王导厚道一些,本不能喝酒,但是不忍心美人被杀,还是努力喝了下去。在《世说新语》中这个故事发生在石崇家,而且为了王敦石崇连杀三个美人。现在考察这个不是我们的主要内容,但是王敦的性格之刚忍,应该与此差不多。 
  王敦的父亲王基是王览的二儿子,做官也就作到了治书御史。不过王敦却很显贵,年轻时候就娶了晋武帝的公主,加上王衍的提携,西晋末年,便成了一方封疆大吏。当时南方颇有些“乱匪”,势力很大。王敦以及他手下的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同叛匪苦战数载,后来因功被封为震东大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成为了东晋初年最强大的将领。这时候王敦和王导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刚一柔,权倾东南,被当时人称作 “王与马,共天下”。 
  不过王敦并不是非常安分,他身边也颇有几个奸佞小人。此间为人方正的陶侃被排 挤到广州,他的堂弟王廙来到荆州,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而王敦也因为自己权势扩 大,越发骄横专擅。当时他的兄弟们因为敦、导的提携,也有些骄纵自肆的家伙,比如 王含等等。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说说王导。 
  王导的父亲是王裁,王览长子。但是王裁也没做成什么名僚,也就是个镇军司马。 王导和其他四王一样,很小就“有风鉴,识量清远。”他还没成年,就有人看出来他是 “将相之器”。我看这一方面看长相,另一方面也是看他四位老哥的权势而说的吧。 
  不过王导将来果然作了宰相,却也并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因为家族力量。 
  王导早年是司马越手下官员,而未来的晋元帝司马睿则是司马越的心腹。“天下已 乱”,王导便转而辅佐司马睿。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导跟着司马睿来到建邺,组 织起一股新势力。因为迁居江南是王家事先论证好的战略部署,所以很多王氏子弟都陆 续来到江南,包括王廙、王含、王舒、王彬等等。他们的下一代,如王羲之、王胡之、 王彪之等等也都陆续迁了过来。此后,王家便在江南扎下了根,并且日渐繁盛。当时他 们大多住在乌衣巷中,与他们作邻居的,便是后来与王家齐名的陈郡谢家。 
  据说永嘉元年王导初次来到建邺的时候,曾经请郭璞为王家占卜吉凶,得出的结果 是:“吉,无不利。淮水绝,王氏灭。”好好的一条河怎么会绝呢?果然,此后几百年 间,琅琊王氏在江左生息繁衍,尤其是王导的后代,更成为了南朝第一大族。直到陈末 隋军南下前夕,金陵城中秦淮河水突然壅塞不通,陈遂灭,王家的辉煌也从此黯淡了下来。 
  司马睿本身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炎的堂侄,不算是皇室嫡支。因此,他刚刚渡江来到建邺的时候,根本没多少人理睬他。在这时,王导、王敦等王氏家族的命运实际上 已经和司马睿联系了起来,因此,只有司马睿在这里真正立住脚跟,王家才能在这里真 正发达起来。因此,王导和王敦导演了一出义深远的大戏: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三月上巳节那天,建邺本地的官属人民都到江边修禊乞福。 就在这时,琅琊王司马睿乘肩舆,具威仪,大张旗鼓地列队出来观禊。而王敦、王导等 等南渡的中原衣冠名士都满怀敬仰地跟在后面。这架势立刻吸引了万千江南士民,许多 当地名族如纪家、顾家看到了之后都惊讶得不得了,继而是非常畏惧,都纷纷拜伏在道 左。司马睿的威仪就这么确立起来了。 
  当然,光有威仪还不够。在王导的主持下,中原士族纷纷与江南大族搞起了联谊活 动,投刺拜谒,共话桑麻,大家开始互相接近。永嘉五年,洛阳城破,晋室凋零,大批 北方士女南渡而来。又是在王导的主持下,司马睿从其中征辟了大批贤士为掾属,其中  包括后来在东晋政坛异常活跃的刁协、庾亮、卞壶、周顗等人。在王导的辅佐下,荆州 扬州等地非常安定,户口殷实,一派承平繁荣景象。江左士民都很感激王导,都尊称他 为“仲父”。而司马睿更是感激这位良臣,当众称赞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渡江名士们甫一离开自己过惯了的京洛之地来到江南,还真有些不适应,很多人都 发出了哀叹。这些人因为同病相怜,因此一有闲暇便在江边新亭集宴。在一次宴会上, 周顗在座中谈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有些人听了不禁留下泪来。这时 候,王导愀然变色,严肃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众人既感到惭愧又受到了振奋,此后他们的情绪便稳定了下来。“楚囚对泣”的成语, 大概就是从这来的吧? 
实际上,“克复神州”,谈何容易!以现在的情况,能守住这一隅之地就已经很不  容易了。更何况,现在东南小朝廷内部还未能团结奋进,一改旧习,更别说其他了。于是,王导主持东晋名士们开始对以前的思想意识进行了反思。当时,一些头脑清醒的学 者也意识到了中朝乃至江左名士们一味地尚玄对国家的危害,纷纷提出“笃道崇儒,以劝风化”。
王导本人实际上名士派头十足,他自己就非常喜欢手持麈尾清谈玄理。可是 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有眼光的政治家。因此,王导带头提倡儒学,兴办太学。虽 说东晋一朝的玄风很有些积重难返,但这到底对中朝的虚无进行了抑制,东晋政治家们也远比西晋政治家们现实。作为酷爱谈玄并且自己还对“三理”颇有研究的王导能够如 此开通,可见他的可贵了! 
王导不但本人酷爱谈玄,他身上还有一种非凡的政治家风度。他做事情严谨而清 醒,对待同志们又亲切和善。与之交谈的人,常常会受到王导的强烈感染。陈郡谢家最 有名的谢安小时候曾有幸见过王导,结果一辈子都留有对王导的美好回忆。据说有一次 在宴会上,王导在官府里接待了百余位客人,酒席上他谈笑风生,气氛和恰。这时候,他突然发现独有一位临海来的客人和几个外国僧人有点冷落。他发觉后先是走到那位临海人身边说:“足下来到京师,临海人才一空了。”
这位客人顿时高兴起来。接着他又对那儿位僧人打了个响榧,大声招呼道:“兰奢,兰奢:”“兰奢”据说即“兰若”,是梵语“寂静处”的译音。王导的言外之意大约是说,你们诸位高僧正在这里禅定修省,我怎敢冒然打扰呀!几位僧人会意地大笑起来,客厅里充满和谐气氛。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玄诞之风,也要看是何等人物在倡导。像王导这样一代名相的潇洒旷逸,怎能不被人仰慕效法?
王马共天下 
  东晋建武元年,司马睿进号晋王。这时候王导和琅琊王南渡已经十年了。此前民间曾有歌谣:“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据说永嘉时有五位司马家的成员渡江南下,而今司马睿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真龙天子。他能有今天,有几个方面他需要感谢:一是感谢祖宗,那个“狼顾”的司马懿,就是因为他,司马家才有了今天的金光大 道。二是感谢司马越,正是这位族兄的提拔和信任,自己才能独当一方最后独尊一朝。三要感谢那些“胡人”,没有他们的祸乱,大概还轮不上这位皇族的远亲继承皇位。四要感谢的就是琅琊王氏。没有他们的辅佐和支持,恐怕司马睿也不一定能有今天。 
  不过王家和司马家的关系也不都是“单边”的,而是一种双边互惠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共生关系。没有王家,也没有司马锐的今天;但是没有司马睿的倚重,王家 也不会如此权倾江南。 
  不过,在历史上,绝对没有永世长存的政治联盟。“共享天下”更是想都别想。东 晋初年王家虽然帮助司马家巩固下了这半壁江山,但是他们也因为功劳太大也受到了司 马睿的猜忌。而且王家的势力实在太大。在东晋初年,除了王导成为权倾东南的一朝名 相,王敦掌控六郡军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军事将领,还有王家族兄弟王廙在京担任辅国 将军、王廙的弟弟王彬因军功而擢升军咨祭酒。此外,族中王含、王舒也担任了要职。 在司马睿刚刚称帝的时候,他还曾拉王导同登御床,平起平坐。更为可怕的是,王氏家 族中还有大量的新秀正在崛起,他们人数之大,才能之高,实力之强,有时也会让“孤 家寡人”司马睿寝食不安。 
  司马睿很早就开始对王家有戒心了。为了削弱王家的作用,他起用了一些王家的政敌进行牵制,其中刁协、刘隗更是他的心腹。这两个人也很“尽心”,一直在找各种机会抑制士族,尤其王家。王敦的哥哥王含就因为过于骄纵而受到了两人的弹劾,并牵连 到王家很多人。虽然事情被司马睿压下去了,但是嫌隙却是越来越大了。 
  司马睿对在外带兵的王敦最不放心。为了牵制他,司马睿多次派遣非王敦心腹到王 敦所辖区域任要职。太兴四年,司马睿又任命刘隗戴渊等人坐镇淮阴、合肥等军事要 地,并强征扬州佃客、奴隶到军中,说是抵抗“胡人”,其实是用来防备王敦。老经世 故的王敦怎能连这点手段都看不出来?平心而论,王敦虽然为人骄横,却没什么觊觎帝 位的野心。平白受到猜忌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因此,王敦在酒后经常吟唱曹操的乐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唱还一边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 边被打出了一个个缺口。这正像后世一位诗人说的:“壮怀犹唱缺壶歌”。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终于难以忍受司马睿的猜忌,起兵武昌,率大军东 向,强烈要求“清君侧”。在起兵期间,他曾给司马睿上疏多次,其中历数了司马睿的 亲信刘隗、刁协的罪状:“刘隗前在门下,邪佞谄媚,谮毁忠良,疑惑圣听,遂居权宠,挠乱天机,威福自由,有识杜口。大起事役,劳扰士庶,外托举义,内自封植;奢 僭过制……” 
  司马睿阅后大怒,下诏讨贼,并宣布:“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 
  王马的反目,在东晋那种“主弱臣强”的情势下几乎是必然的结果。魏晋南朝本就 是豪族政治,当皇帝的家族也不过是一个大豪族而已,而且汉代那种正统儒学也不被人 重视,强大的家族更不会把皇帝看得多么神圣。东晋一朝尤其如此,在此后的一百年时 间里,东晋皇位不过是一抔珠宝而已,尊之则显贵无比;否之毁之,则任人拉杂催烧。  
  当时朝廷当中的大臣们似乎并不是非常反感王敦起兵,到底刁协刘隗的刁横霸道确 实让人讨厌。据说只有周顗拍案而起:“人主不是神仙,孰能无过?人臣怎可以举兵抗 上?”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史臣称颂不已,认为他说的“平正通达”,这是后话。 
  司马睿本以为自己一封诏书能让天下勤王之师云集响应,自己设置的牵制力量至少 也能替他抵挡抵挡。没想到这些人如何能和浴血疆场几十年的王敦抗衡?很快王敦就兵 临建康城下。这时候,曾被司马睿寄予厚望的刘隗居然带着司马睿给他的部队投靠了北 魏!刁协本来也逃跑了,可惜年老跑不动,死在江陵。 
  王敦在占领建康之后,并不去“朝见”皇帝。但是,他更没有篡夺皇位,也没有为 难其他大臣,只是逮捕了曾经骂过自己牵制过自己的周顗、戴渊。 
  周顗本人也是世家子弟,为人很有名士派头。因为饮酒成瘾,人称“三日仆射”, 意思是他大醉时候多,能清醒下来当他的仆射时候少。他和王导关系一向不错。有一次 王导喝多了,曾趴在他膝盖上指着他的肚子问:“此中有何物?” 周顗说:“这里什么 也没有,但是足以装下几百个你这样的人。”王导听了唯大笑而已,也不在意。 
  王敦起兵后,王导深为恐惧。加上刘隗刁协本就总敲打王导,所以他惊怖之下,竟 带着在京做官的20多位子侄每天早上跪在宫门口请罪。有一天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 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结果周顗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的晕乎乎的,王导和他 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结果现在周顗命悬王敦之手。当时王敦不知道王导和这俩人是敌是友,就来问王 导:“这俩人是当今人望,是不是给个官当当?”连问了几次,王导都沉默不语。王敦 有点明白了,这时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 于是,两人都被王敦杀害。 
  很久之后,王导有一次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才发现周顗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 奏章。而且那天王导跪在宫门,周顗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自己全家,只不过没有在王导 面前表示出来而已。可是王导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引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 涌上心头,他回家的时候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因我而死。幽明之 中,负此良友!” 
  因为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指出王导表面上宽和雍容,实际上也摆脱不了文人政治家 的一个恶劣习气:外宽内忍。  
成功地“清君侧”的王敦没有得寸进尺,在京中做完了他最想做的事情之后就退回 了武昌。当年,感觉很丢面子的司马睿却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王敦似乎意识到局势对自己可能会不利,便暗示小皇帝让自己入朝。司马绍抵抗不了,只得答允。于是,王敦进驻姑孰(今安徽涂),并对朝廷中重要官职进行了重新安排,众多王氏子弟都被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
就在这时候,他却病倒了。他的亲信钱凤 等人问他后事。王敦说了三计,其中上计是解散军队,归顺朝廷;下计是攻破建康,控 制中央。可见王敦并不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乱臣贼子。可是当时势已如此,解散军队那下 场实在难卜,加上钱凤等人利令智昏,最后终于下决心把王敦的下策当作上上策! 
  王敦此时知道自己大限已近,便诛杀了很多政敌,甚至一些和他仇怨不深却为他所 忌惮的也被他杀掉了。他还派温峤到朝廷窥视晋明帝,没想到温峤一到朝廷就“具言敦 谋逆”。于是东晋朝廷决心灭掉王敦。 
  当时小皇帝做事情也很隐蔽,他一方面设法稳住王敦,另一方面亲自观察王敦的兵 力部署,回来之后广为调兵遣将,并宣布“王敦已死”,用来涣散军心。 
  此时王导的心情是复杂的。当时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王敦必然失败,决心与朝廷站 在一起,但是当王敦所依仗的王含带兵攻到建康的时候,王导写信劝王含束手,同时却 也暗示了朝廷的兵力部署。可见,王氏家族的“于时俱进”活用的非常纯熟,这大概也 是琅琊王氏多年活跃于政坛的重要原因吧? 
  王含作为王敦的兄弟,水平和人望却和这位友于不可同日而语,没打几仗就被王师 击溃。钱凤也败于京畿。王敦听说此信,夜梦白犬从天上下来咬啮他,很快就愤恨而 死,时年五十九。不久王敦的势力星散,心腹被杀,自己的头也被悬到了京师城墙上。 可叹一代名族之后,竟落到了这个下场! 
  王含和王应父子没有死于疆场,而是逃到了荆州刺史、本族人王舒那里。没成想王舒为了自保,竟至“大义灭亲”,把爷俩双双扔进长江。经过这次变动,王氏家族 居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族中也仅仅死去了几个老人而已,大部分势力,尤其王导一 支,却几乎是毫发未损。这到底是因为王导的德高望重?还是因为王家的“与时俱 进”?还是因为……我们不得而知。 
  王家第三代除了我们提到的“五王”以及王含、王舒、王廙之外,还有些人物也 颇值得一提,比如王彬。 
  王彬是王廙的弟弟,王览的孙子,是王敦王导的堂兄弟。他做官无甚殊勋,却很仗 义勇敢。当初王敦杀死周顗之后,人人胆寒。可是王彬却“先往哭伯仁”,哭得非常痛 切。随后当他面见王敦的时候悲痛的表情还没消散。王敦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王  彬回答:“向哭伯仁,情未能已。”然后激烈地批评王敦此行不义,竟至于声泪俱下! 王敦当然大怒,当时就威胁要杀掉王彬。王导连忙劝王彬跪下谢罪。王彬抗声说:“我 脚有病,在天子面前都不下跪,更别说你了!”王敦更是气的不得了,怒问:“脚疼和脖子疼你选一个!”王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王敦到底没有害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