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王姓人双城相聚联谊溯源考谱

     来源:生活报 |2015-03-01 09:44:18 
                             家谱谱出600年家族故事
    查看大图
    2月8日,本报刊登了《哈市双城区王国振:寻根问祖20年联通8万辽宁龙江人》一文,王国振向记者讲述了其家谱中记载的600多年间家族故事,同时,他也道出了希望在今年大年初十召开家族大会,重新修订家谱的新年心愿。文章刊发后,千余名王氏族人致电本报记者热线及王国振等王氏族人寻根问祖,希望进入王氏家谱。2月28日是大年初十,经本报搭桥牵线,王国振的新年愿望得以实现,来自黑吉辽三省的王氏族人在双城大团圆。据统计,“王”姓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当天,已有万余名王姓族人通过本报“寻根”成功,龙江王氏族人家谱人数将由两万人增加到三万人。同时,此次家族会议的最大突破是,打破600多年陈规,女性族人首次入家谱。
查看大图
                                 缘起
    王国振求助本报寻族人
    开家族大会修订家谱
    2月2日,从一名王氏族人王国振老人的深情讲述开始,本报记者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对王氏一脉寻根问祖情怀的探访之旅,接触到王氏族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听他们讲述了有关家谱、寻根问祖的故事,并写成了“家谱传奇”第一篇报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开启了寻根之旅。王国振老人连续二十多年,投身本家族家谱文化事迹的追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令记者为之动容、钦佩。
    一周后,即2月8日,本报《哈市双城区王国振:寻根问祖20年联通8万辽宁龙江人》一文刊发,并在文中提到王国振老人的新年愿望:邀请省内同族人,在大年初十,参加家族大会,商讨修订家谱的事宜。文章最后,留下记者热线电话和王国振老人的联系方式,希望有缘人能来电咨询。
查看大图
喜果
                             千名王氏族人致电寻根问祖
    记者热线几被打爆
    文章见报当天,反响强烈,向记者打来热线电话询问王家人“前世今生”和来认亲的人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在20天的时间里,本报留下的两部热线,就接到省内外800多个电话,并一一向王国振转达相关信息。大年初一当天,记者接到了佳木斯王国辉的电话,希望通过本报,能找到自己的根。
    其间,双城王国振老人先后接到了300余个认亲电话。最开始,火热的程度难以想象,王国振的电话,经常是每隔两三个小时,就需要充一次电。有人打完电话,确认和王国振同宗同源后,就直接去家中找他,还有的去单位找他……
“龙江王姓人虽多,但我们居然可以找到祖先,找到支脉,非常高兴。好多同族人尽管素未谋面,但在电话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热情。”让王国振尤其感动的是,有位80岁的同族人找到王国振后,激动地说,愿意和王国振一起,参与家谱的修订工作,共同为子孙后代留下史料出一份力。
                                   系情
    本报架起王忠龙江后代血脉联通之桥
    万余族人将入谱
    王国振告诉记者,每接一个电话,他都会认真做笔记,记下对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即使有些王姓人并没有“入围”,他们也都表示,“初十的家族大会,我们一定参加。”最终,在千余名认亲的王姓人中,经过王国振仔细核查、筛选,约有300余人成功认亲。“其实,每个认亲成功的人,后面都代表着一个大家庭。有的大家庭甚至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将近三四十口人。”
本报的报道不仅让王家人找到了自己的血缘脉络,还为王国振修订家谱的工作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收获。王国振说,数年前,他曾找到双城的一位专家,用人口统计学的方法测算,当地王忠的后代约有两万人。本报的报道,让王国振及其家族收到了今年最好的礼物,经过估算,龙江王氏将由原来的两万余人,增加到三万余人。
“感谢生活报牵线搭桥,我们王家一万多口人,终于找到了家,能入家谱啦。”62岁的王立荣说。
查看大图
突破
16册家谱将变18册打破600多年陈规女性族人首入家谱
2月28日,双城新兴宾馆二楼,王氏家族大会如期召开,参加家族大会的近百名代表一一进行了自我介绍。
整个家族聚会期间,最中心最关键的问题是修订龙江王氏家谱。因为龙江王忠后代的家谱,已有八十多年的“空档期”,王国振等人因为缺少经验,不知如何下手开展这项工作。而来自大连的78岁王国振老人,从2006年开始就曾多次出版主持编写了当地的王氏家谱,“实战经验”较为丰富。会上,他主动提出帮助龙江的同族人起笔修订,赢得场上同族人的阵阵掌声。
“目前,王氏家族的家谱现存16册,如果把龙江3万名王姓人入册,我们的家谱将达到18册。”大连王国振老人激动地表示。
 此外,当天的家族会议,最大的突破是:打破了600多年陈规,女性族人首次入家谱。当天,关于王家女性后代是否能入家谱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唇枪舌战,最后以投票方式决定,打破600多年陈规,将龙江王氏家族女性后代,录入家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2月28日,来自黑吉辽三省的王姓族人欢聚一堂,共叙亲情,其间认亲故事不断,感人至深:按辈分不按年龄称呼,76岁老人管28岁小伙叫“叔叔”;海外游子抑制不住思念之情,已为美籍华人的王氏族人打来越洋电话道贺;重新启用暗号,验证族人身份……龙江王氏认亲还真“不拘一格”。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认亲故事一
家族暗号重启用
“罗山坡的故事”
验证王氏族人身份
王国振说,“罗山坡的故事”在山东老家广为流传,王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靠这个方式对暗号。不过,几年前,由于有人对这个故事存在争议,曾暂停使用。现场,经商议后决定,重新启用“罗山坡的故事”暗号。
王国振给本报记者讲了“罗山坡的故事”:“我们烟台老家有个叫罗山坡的地方。几百年前,有个给地主放羊的人叫王小。因为感念王小对其家族的贡献,王小长大后,地主把罗山坡赠给他。由于怕地主反悔,王小到镇上打了一大海碗酒,又回家捉了一只自己养的大白鹅,并夹带着自己找人写好的字据‘一海酒,一河鹅,换得一块落山坡’去找地主立字据。当时地主并没有仔细看字据的内容,就按王小的意思办了。地主去世后,他的子孙不争气,家境越来越差。地主后人没办法,就请了个风水先生,想找块风水好的地方改改祖坟。风水先生最后看中了罗山坡这块地。地主后人就去找王小,要王小将地还给自己,但王小不肯答应。两家闹来闹去就去见官了。庭上,县官对王小说‘这地是东家舍给的,你应该还给人家’。王小却说‘老爷,这块地是我拿东西跟东家换的’,说着就将以前立的字据拿了出来。县官看到字据就对两家说‘这也好办,东家将东西还给王小,王小将地还给东家’。可地主后人接过字据一看傻眼了,原来王小当初在字据上留了心眼,故意将‘一海碗酒’写成了‘一海酒’,将‘一活鹅’写成了‘一河鹅’。地主后人只好自认倒霉了。”
后来,王小编了一句暗号:“一海酒,一河鹅,换来一个罗山坡。”“以后,我们老王家人不管走到哪里,把这个暗号对上,人就错不了。”王国振高兴地说。
认亲故事二
按辈分称呼76岁老人管28岁小伙叫“叔叔”
28岁的王立伟来自吉林白城,是一名国家公务员。从网上得知龙江王氏家族,要于正月初十在双城举办家族大会,他立即通过记者,与王国振取得了联系。
王国振一问,王立伟能清晰地背出王家人前二十个字辈(连、士、安、廷、治;明、世、立、国、政;克、守、承、天、昭;其、中、复、元、兴)。当他问起“罗山坡的故事”,王立伟也能对答如流。嘿,真的是一家。王国振经过仔细核查,确认王立伟是王氏六兄弟中老四王仲的后代。
参加聚会的人中,从“立”字辈到“克”字辈都有,一个桌坐着的人,跨了四代,有曾孙,有太爷。“别看立伟才28岁,但论辈分,他是我叔叔。”76岁的王国正老人笑哈哈地拍着王立伟的肩膀说,“在家族大会上,我们不按年龄称呼,按辈分称呼。”此外,因为相差两辈,67岁的王正坤还要管王立伟叫“爷爷”。
认亲故事三
美籍华人王立新打越洋电话道贺原是民国“双城贤达”王冠吾后代
在王家600多年的历史中,有名望的人不在少数。大连王国振老人介绍,清朝时,王家人出过7个翰林,27个进士(其中25个文进士,2个武进士),出过“清朝李清照”王照圆。这些人让王家人引以为荣。
聚会进行了半个小时,台下52岁的王立志接到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打来电话的是民国“双城贤达”王冠吾的后代王立新:“今天咱们黑龙江的王姓人欢聚一堂,共修家谱,非常高兴,祝贺大家,我因工作繁忙不能到来,给大家带好。”
王立新告诉记者,王冠吾(原名王明礼)是自己的亲爷爷,也是王氏六兄弟之一王举的后代。王冠吾1894年生于双城,1918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与于右任为挚友。
据《双城地方志》记载,王冠吾是民国时期的“双城贤达”,文学造诣极高,著述颇丰。晚年著有《白马青山集》、《畅游六记》、《吾庐诗存》、《听春雨楼集》、《秋水长天集》、《东丰县志》等传世。
查看大图
认亲故事四
王氏不乏女性杰出代表六旬姐妹花终圆“入谱梦”
历史上王氏一家,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女性杰出代表。清朝的女诗人、《列女传补注》的作者王照圆,就是在族人中常被提起的先人楷模。“王照圆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姑姑,相传当年王懿荣奋发读书就是受到王照圆的影响。”王国振告诉记者,参加“星光大道”而走红的“玖月奇迹”中的大连女孩王小玮,也是家族中杰出的女性代表。
“欧洲人的家谱中,女性从未缺席,而中国的传统是,女性一般不进自家家谱,有的会出现在所嫁男人家的家谱中。”会上,不少王家人认为,现代社会,女性也是半边天,最后,王氏家族各界人士商议决定,将打破600多年的族规,首次将龙江王家后代的女性写入家谱中。
王国玉今年已经59岁了,是哈市一中学的退休老师。得到这个消息后,电话的那头,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我们老王家,女性入家谱,得到尊重了,值得点赞。有了家谱,我们的亲情不因时空距离而冷淡,家族文化不再因物欲横流而被遗忘。”王国玉感叹道。
 “古人说,谱牒身之本也。在我们这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根。人活一世,如果死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如果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50岁的王政明说,自己之前忙于生意,对认祖归宗的事认识不深,但通过当天的家族聚会,由衷感觉到家族的强大,和认祖归宗的意义。
67岁的王晶敏和她61岁的妹妹王晶纯是一对姐妹花。“我家姊妹五个,全都是女孩。小时候,总听家里老人说,你们都是姑娘,入不了咱们老王家的家谱。”王晶敏说,年少时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她总是感觉不公平。“啥时候我也能入谱啊?”数年来,能入家谱是王晶敏和四个妹妹的共同梦想。
数十年来,王晶敏一直没有放弃对祖先的追寻。退休后,她曾两度到大连金州附近寻根。2月8日,本报王氏家族家谱传奇的文章,给她带来无限欢喜,“原来在龙江,竟然有这么多亲人呢。”
当家族大会宣布打破600余年陈规,将龙江女性首次录入家谱后。王晶敏感慨道:“家族让自己感觉到了平等。”
来现场的王氏族人比原计划多一倍
 
查看大图
从六龄童到八旬翁
聚会现场六世同堂 
“你是啥字辈的啊?”两个本来陌生人见面后,这句话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寒暄语。然而,这不是一句普通的寒暄,2月28日,双城新兴宾馆二楼,王氏家族大会召开。600多年的时间里,龙江王氏族人首次聚会,在这里,没有人问“你贵姓”,因为他们都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祖先——王忠。在王氏家族大会现场,不断上演着温馨感人的场面。
查看大图
镜头一:
本地王氏族人
亲自到车站迎接
外地来的同姓人
要召开家族大会,王国军兴奋得好几夜都睡不着觉。尽管身为哈市一家私企的老板,公司有两三个司机,但2月28日13时许,他还是亲自驾车来到哈西站,迎接来自大连的同族人王国振和王世家。见到两位来自省外的同姓族人,王国军紧紧地握住了他们的手。
查看大图
镜头二:
从“世”字辈到“守”字辈
聚会现场六世同堂
家族第四代人出现后,王氏祖先曾商定以20个字作为延续:连、士、安、廷、治;明、世、立、国、政;克、守、承、天、昭;其、中、复、元、兴。当天参加家族大会的,辈分最大的是“世”字辈,辈分最小的是“守”字辈,可谓六世同堂。据王国振介绍,目前已知的王氏族人中,辈分最大的是“明”字辈,辈分最小的是“承”字辈。


 
镜头三:
王氏族人热情
来人比原计划多一倍
为安全起见,王氏家族本次大聚会,原本挑选了50位代表参加。可活动当天,实际到场的王氏族人共有百余名。
因为只预订了5桌酒席,而现场参会人员比原计划多了一倍,所以王国振临时又增加了5桌酒席。
当天参会人员的座位,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完全按照在家族中的辈分来划分。


 
镜头四:
80岁老人王世芳
圆50年家族团聚梦
现场,年纪最大的老人名为王世芳,今年80岁。五十多年前,王世芳老人就梦想着,有一天,龙江王氏族人能欢聚一堂,共叙亲情,2月28日,他终于梦想成真了。


 
镜头五:
认亲现场上演
同名同姓“双振会”
57岁的双城王国振和78岁的大连王国振第一次见面。除了名字相同外,两个王国振还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是王氏六兄弟之一王芳的后代;第二,两人都热衷王氏祖宗文化,为王氏家族修订家谱,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连王国振退休前是当地少年宫干部,从2006年开始研究本族家谱文化。


 
镜头六:
祖孙三代来寻根
照片中这个长相白净的小男孩,名叫王凯博,今年刚6岁。按辈分,他是“守”字辈。当天,他与爷爷王正坤、爸爸王克敬一同来到聚会现场。王凯博手捧着比自己年纪大的王氏家谱,感觉非常神秘。王国振说,聚会上,王凯博的到来,让在场的老人看到了血脉的延续和生命的希望。


 
镜头七:
69岁老人手捧爷爷80多年前亲手编纂的家谱
69岁的王晓林来自双城东官镇东富村,看到生活报刊登的“家谱传奇”报道,他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王国振。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晓林的爷爷王立善,编纂出闯关东的王氏六兄弟之一王芳,这一支脉的第一部较为详细的族谱。时隔80余年,王晓林手捧着爷爷亲手誊写的王氏家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