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的王氏旺族资源县忠泽公王家人

资源县是桂林市的一个山区县,是全市人口最少的县。据网上公布的数据,全县共有户籍173004人,常住人口146821人。据桂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止,全县共有王姓人口7425人。全县最大的家族是王氏忠泽公家族,共有人口约8000人,其中分布在全州县的族人月500人。忠泽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是三槐王氏王旦之后,谱书记载的始迁祖之上源和祖籍地现无法考证。但可确认始迁祖昆季三人于明朝举家外迁。其中老大落叶兴安(无联系),小弟宦游西蜀。我始迁祖忠泽公排行第二,始迁全州,复迁西延即今资源县,肇基车田湾暖水塘,开辟白竹窝,遂得其所,繁衍子孙。人口分布主要聚居在中峰镇的大庄田、抱柴丘、井头、车田湾、梅溪乡的沙坪村、咸水洞村,延东乡的晓地村等。一个家族在一个山区县500多年能发展到七、八千人,其速度是较快的。本家族历经多次修谱,但因战乱特别是文革的破坏,老谱尽佚。有幸的是,民国20年修编的13卷谱尚保存完整。据谱所记,忠泽公有四子:原广、原庆、原智、原远。四子之后裔分成四大房。由于四房住地分散,过去交通不便,因而各房字辈不尽相同。分别为:

 原广公大房、原庆公二房主要居住在中峰、上西延。其字辈为:

忠原德景起,孟章友伯英,

必允广孔显,文才自仲仁,

德正元昌其,延嘉庆绍承,

登宗怀定玉,国太世时清。(共40代)

     原智公三房主要居住在梅溪乡沙坪村,其字辈为:

            忠良通智思,富子永德必,

            文才仲经仁,国正明安祚,

举延万泽伦。(共25代)

     原远公满房主要分布在梅溪的咸水洞,一部分移居全州。居咸水洞的后裔字辈为:

            忠原得胜福,子永文才必,

            仲仁国定安,民祚举延万杰伦。(共22代)

     以上字辈差别较大,民国20年修谱时统一编排了新字辈。统一字辈为:

            积善传芳远,贻谋裕后长,

            家声期共振,礼乐继书香。(共20代)

有了统一的字辈,但由于从哪一代起转用新字辈没有统一,结果出现了同辈不同代的状况。各房转用新字辈的情况是:大房二房原定字辈40代,他们25代前按老字辈排辈,剩下15代字辈不再使用,从26代起按新字辈排辈。三房原定字辈25代,用完后采用新字辈,与大房、二房世代相同。与上述三房时代不同的是满房原远公的后裔。本房居咸水洞的族人原共编排字辈22代,从23代起就采用新字辈了。本房居全州的族人原定字辈20代,他们从21代起就采用新字辈了。这样就形成了同辈不同代的状况。新字辈首字是“积”,大房、二房、三房“积”字辈是26世,满房居咸水洞的族人“积”字辈是23世,居全州的族人“积”字辈是21世。这种状况有待今后四房协调统一。

   本家族历史上没有重要名人,经济也欠发达。近年来很多地方大力种植葡萄、提子,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中峰镇的老王家村,原来村里的年青人靠外出打工维生,在家的以种水稻为主。全村160余人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03年县农业局在老王家村试种美国红提,当地的高山气候条件很适合红提生长,能种红提果色艳丽,口感甜脆,品质优良,每亩能赚六、七千元,是种水稻的好几倍。现全村种植红提面积达400余亩,品种10余种,每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老王家村的村民全是本家族的族人。他们靠特色富农产业实现了富民强村,家家户户建了楼房,有的还买了小车。他们是当地农民的榜样,也是我们各地王家人的榜样。

   忠泽公王家过去在西延是有声望的望族。如今这个大家族人口枝繁叶茂、经济盛旺,可谓是当地人财两旺的旺族。将来,这个旺族将会更加旺盛。

  忠泽公的后裔除居住资源县外还有两支居于相邻的全州县。住地多在交界的山区。一支是大房后裔从车田湾迁去全州绍水镇大惠行政村的大湾村。当时同去的是兄弟二人,名不详时间不清。后因两兄弟不合,其中一人迁居咸水镇的洛江行政村的堰头上村。现有人口堰头上村217人,大湾村约50人。此支族人采用大房二房的字辈,他们从26代起未转用新字辈。现已传到34代的“定”字辈,另一支是满房的仲贤公于明朝从梅溪咸水洞迁去全州,现居大西江镇沙子坪,人口201人,居杠口村28人,居石源江13人。另有王民泗从咸水洞迁沙子坪的芳岭头,现有人口80人。还有住在才湾镇的驿马、何家洞人口较少,未联系。迁居全州的族人字辈为:

         忠原福子永,文才必仲仁,

         国定安民祚,举延万仟伦。(共20代)

   居全州的族人由于原编字辈只有20代,比同一房的咸水洞族人少“德胜”二代。因此,从21代起就采用新字辈了。与大房、二房、三房同辈相差5代。与同房的咸水洞相差3代。

                                                           王喜修根据王延东、王登江、王春生、王仟甫等人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