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诗作 缅怀抗日英雄

    王礼锡,原名王庶三(1900-1939),江西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人。早年就读于江西心远大学,1929年在上海组织神州国光社,1930年去日本,开始编印《读书杂志》,1931年回沪,神州国光社倡导展开中国社会史的讨论,轰动一时,1933年去伦敦、巴黎等地考察学习,抗战爆发后,在英参加组织全英援华会,任副会长。1938年回国,次年重庆“文协”派出作家战地访问团,周恩来力荐其任团长。1939年8月26日因黄疸病延误了治疗,病逝。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就这样为抗战献身于前沿阵地。
    再会,英国的朋友们  ——王礼锡
   我要归去了,
   归去在斗争中的中华。
  当我来时,
  中国是一间破屋,
  给风吹雨打,
  洞开着门户,
  眼看着外来的盗贼抢杀。
  
    我要归去了,
    回到我的国土——他在新生。
    现在的血海中, 
    正崛起一座新的长城,
    它不仅是国家的屏障,
    还要屏障正义与和平,
    一块砖,一滴血, 
    一个石头,一颗心。
   
   我要归去了,
   归去赶上中国的春。
   愁意布满了密云,
   满散乱的珍宝,
   象破碎的政治、经济、文化,
   两千年的古长城,
   不再能屏障中华,
   黄河长江带着呜咽,
   万里挟泥沙俱下!
   
    我去了, 
    我去加一滴热血,
    加一颗火热的心,
   不是长城缺不了我,
    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 
   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
   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
   浓雾又要包围伦敦,
  都在为我担忧,
  我如何撇得下这里的友人? 
  这些年来,
  友意的温馨,
  正义的呼声!
   
    我要归去了,
   带回这友意的福音,
   当你听到那边最后的胜利,
   要知道其中有你们的份。
   在浓雾密云中,
   我们从远东望见这里的光明!
   我们要离别了,
   是离别,不是隔离。
   山海不能隔离我们,
   人们的障碍是语言。
   距离是语言的内容,
   是新鲜的空气,
   流布在窒息的世界,
   不仅温暖了我个人的心。
   语言的形式距离不远,
   友谊的语言是温馨,
   正义的语言是勇敢,
   和平的语言是抵抗。 
   语言的拼成,
   是笑,是颦,是行动,
   不单是字的声音,
   我们不懂的是侵略者的言语,
   没有什么可以隔离开我与你,
  道路、语言都隔不开我们的精神,
  再见,朋友们!

    后记: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琪先生说:“这样感人的告别诗,可说是撼山岳,动河川,为古今中外所闻。”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将他比作“东方的雪莱”。
   《辞海》主编徐元浩先生说;“庐陵继欧阳修之后,王礼锡是最有才华的一位。”
 王礼锡逝世后,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艺界都发了唁电,蒋介石和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也发来唁电,周恩来在百忙之中偕邓颖超专程前往重庆青年会陆晶清住所慰问,《新华日报》于1939年10月8日还发出了纪念特刋。
                                              王义林摘自江西《安福县报》                                                         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