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考证报告中找到新安王氏第48世和57世的关系

     从我会2010年编辑出刊的《通讯》48期上刊登的《关于琅琊江左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总结》一文中,可以找到48世和57世的关系。根据你的提醒,我也认真再看了一篇,立即写出本文,供参考。
            第一段      太子晋——王元世系
1、新安茂功谱:
1晋—2宗敬—3森—4彬—5昇—6宥—7硕—8错—9贡—10渝—11息—12恢—13永—14颐—15翦—16贲—17离—18元,(共18世)。
2、王庸敬通谱:
1晋—2宗敬—3凤—4覃—5渠—6丰—7芝—8亿—9错—10愤—11渝—12息—13恢—14亢—15颐—16翦—17贲—18离—19元(共19世)。
3、本编辑部结论:
1世太子晋—2世宗敬……9世错—10世贲(墳、愤)—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元(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元、威。

           第二段      王元——王吉世系
1、 新安茂功谱:  18元—19诚—20渊—21吉
2、王庸敬通谱:  19元—20忠—21浑—22曜—23袭—24吉
3、本编辑部结论:19元—20忠—21浑—22曜—23袭—24吉

            第三段:     王吉——王融世系
1、新安茂功谱:  21吉—22骏—23崇—24遵—25仁—26谊、睿、典、融。
2、王庸敬通谱: 24吉—25骏—26崇—27遵—28音—29仁—30谊、睿、典、融。
3、本编辑部结论:24吉―25骏―26崇―27遗―28遵―29音―30安―31高―32超—33和—34仁―35融

           第四段:    王融——王导世系
1、新安茂功谱:  26融—27览—28裁—29导
2、王庸敬通谱:  30融—31览—32裁—33导
3、本编辑部结论:35融—36览—37裁—38导

           第五段:   王导——王璧世系
   该世系段的新安茂功谱与王庸敬通谱都是相同的,编辑部也曾考证其中个别人物也有些问题,但因无充分的证据,因此不作变动,也采用与上述二谱相同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上次只考证到王导以下就未作考证。现在将王导——王璧世系的19代记述如下:
导—洽—珣—昙首—僧绰—俭—骞—规—褒—鼒—弘直—綝—缴—宠—仲连—绍—玙—乂—(金戚)—璧
   但是,由于太子晋至王导之间各谱的记载不同,因此统一从太子晋作流水编号,上述三谱的从太子晋到王璧的代数编号就大不相同了。记录如下:
    1、新安茂功谱:29导—30洽—31珣—32昙首—33僧绰—34俭—35骞—36规—37褒—38鼒—39弘直—40綝—41缴—42宠—43仲连—44绍—45玙—46乂—47(金戚)—48璧
   2、王庸敬通谱:33导—34洽—35珣—36昙首—37僧绰—38俭—39骞—40规—41褒—42鼒—43弘直—44綝—45缴—46宠—47仲连—48绍—49玙—50乂—51(金戚)—52璧
   3、《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结论:
38导—39洽—40珣—41昙首—42僧绰—43俭—44骞—45规—46褒—47鼒—48弘直—49綝—50缴—51宠—52仲连—53绍—54玙—55乂—56(金戚)—57璧

   仔细阅读了上述各种版本的谱文后,可以找到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共同点:那就是:从王导公到王璧公之间的世系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其世代的数目理所当然也是相同的,即19世。因此,从太子晋到王璧公的世次数决定于编谱时所采用的基础版本:
如果决定采纳新安茂功谱,则其世次数为:29世+19世 = 48世
如果决定采纳王庸敬通谱,则其世次数为:33世+19世 = 52世
如果决定采纳本编辑部的考证结论:则其世次数为:38世+19世 = 57世

   由此可见,之所以引起王璧公的世代序数发生分歧的原因,绝对不是由于对新安王氏的祖先进行改动而引起的。

   必须严肃指出的是:从太子晋到王融公之间的祖宗是我们全体王氏子孙的公共祖先,并不是新安王氏所私有的。对于这一段世系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时信息储存技术的落后,难免有不全面甚至有错误的地方。王氏子孙有责任,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慎重和仔细的考证,把它纠正过来。
那种凡是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字,一个字都不许修改的说法,无疑是一种落后的,保守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是这样,还要我们后代干什么?还要发展高科技干什么?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接受新安王氏王茂功会长的建议,不把不同的版本强行归并到本编辑部考证的方案中来。我们充分尊重新安茂功谱的内容,专门为他们另辟一条专线,包容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中来,作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