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碎首沙场的抗日英模王灿

                         江西省龙南县  王家才

     前言: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还将在9月3日举办“胜利日盛大阅兵式”,这是我国首次非国庆节举办的盛大阅兵式,意义不寻常。回顾中国军民伟大的抗日过程,旨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
王灿(1905-1937),字树煌,号阶平,赣湘始祖王该40代孙,江西宜春市新方乡合浦村人。1937年10月9日,在淞沪会战中,碎首沙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护兵转告老母:“儿为国死,毋须悲伤。”1983年8月1日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王灿系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曾任南京警卫一师排长,后该部改编为陆军第87师,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王灿所在87师素有军中“王牌师”之称,拥有德式武器装备,驻防苏州。奉命对日紧急备战后,他安排家眷返乡,并叮嘱妻子曰:“此次中日之战,将空前激烈;吾为军人,当许身报国;汝其速归,代我侍奉老母,扶养幼小。”大战在即,第3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电令第9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率部驰援上海的第十九路军(王灿所在的87师,已编入张治中将军的第9集团军)。时任87师259旅518团第一营少校营长的王灿,于1937年8月12日率部抵达指定阵地。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军向我驻沪保安队进攻,驻沪保安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爆发,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中日双方军队战至8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在吴淞及其以东地区登陆,淞沪中国军队也抽调部队予以迎击,中国军队遂陷于苦战。至9月11日,双方对峙于吴淞——江湾——洋泾一线。王灿部在江湾至洋泾一带与日军激战月余天,肉搏数十次,守地一寸未失,毙敌甚多。10月初,友军守地牛皮厂及大、小朱家宅一带的阵地被日军攻陷。为堵住破口,稳住防线,87师作战会议决定夺回,均举王灿胜任,王灿慷然领命。师长王敬久曰:“兹为团守阵地,汝以营队攻克,即升团长。”翌日拂晓,王灿率本营兵力向日军发起猛攻,经两昼夜不断的强攻,一举收复友军团守阵地。87师师长王敬久,259旅旅长沈发藻均连夜发来贺电,师长王敬久还在电文中曰:“汝其来师部暂任中校参谋主任,七天后有正团职即令赴任。”王灿虑陈地战况紧急,愿在新克守地效力。
    10月9日上午,天降大雨,陈地战壕积水至腰。日军援兵陆续开列,并调集各种大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在坦克的掩护下,数次组织反攻王灿守地,战斗十分惨烈。当天下午,一股反攻后溃败的日军,凭借着乌云和雨幕的遮掩,迂回突袭王灿的营指挥部,王灿率几个卫兵沉着迎战,击毙了偷袭的小股日军。由于日军增援部队不断在多处登陆,王灿守地告急,官兵疲惫至极,伤亡严重。王灿本人右掌中弹后,左臂又中弹骨折,乃裹伤指挥官兵苦战。面对险恶形势,援兵又久候不到,王灿下定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下午四时许,他左小腹中弹,血涌如注,踬踣于地,遂告卫兵赵得胜曰:“请转告老母,儿为国死,毋须悲伤。”言毕,以身殉国,时年三十二岁。
    卫兵赵得胜奋力背负王灿遗体奔走六余里,赶至师部,血濡全身。师长王敬久、旅长沈发藻见尸恸哭。遂命其弟特务长王彬与卫兵赵得胜,负责把王灿尸体运回其家乡安葬。抵达宜春城秀江码头时,县长跪接灵柩,两岸数千家乡父老鞠躬焚香,往火神庙参加迎灵祭奠大会,为英烈顶礼膜拜,鸣炮致哀。
    王灿为国献身后,中日双方军队战至11月上旬,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和江苏白茆口登陆成功,对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蒋介石在11月8日晚下命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中国军民在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杀戮面前,前赴后继,血战沙场,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的悲壮口号,鼓舞了千千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大迸发,中华儿女历经八年的艰苦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本文资料来源:册节,王灿烈士之子,宜春学院退休老师王立维《为国捐躯,浩气长存•王灿烈士纪实》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