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四大家”其妻之逸事

                               江西省龙南县  王家才

     中华王氏世系浩繁,裔播天下,人才辈出,星辉月华,这里,也有妇女“半边天”的一份功勋。名人家里有内贤,为此,笔者特撰此文。
改革家王安石拒妻吴氏为己纳妾
     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载了北宋著名的政治经济改革家和文学家,丞相王安石(今江西临川县人)拒妻吴氏(今江西金溪县人)为己纳妾的一件逸事。
宋仁宗时期,嘉祐六年,王安石升为知制诰(替皇帝写奏章的官),其妻吴氏也来到了首城开封。吴氏不久发现众多朝臣家中都蓄养妾,有的高官家中还有多达几十个歌舞妓和侍女陪伴。她想,自己的丈夫既然升任了知制诰,也是有权有势,也有能力养妾,于是贤惠的吴氏也赶“潮流”。一天,吴氏看中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女士,该女士的丈夫是一位在汴河上押运粮食的中下级军官,因翻了船,要赔偿国家损失。该女士的丈夫只好把家资变卖,还把她也卖给别人做妾。于是,吴氏想给王安石一个“惊喜”,就把该“靓女”买下,给自己的丈夫做妾。
     当天,王安石忙完公务后回到家中,看见该“靓女”,非常惊讶,逐问其妻吴氏之缘由。王安石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晚,就与吴氏一道把该“靓女”送了回去与其丈夫团聚,同时也不追讨买妾的钱。王安石在相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同时,也反腐败及“扫黄”,他都做到了“正人先正己”。
王安石与妻吴氏虽然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但夫妻双方彼此谅解,恩爱依旧,白头到老。
     书法家王羲之“不动神色”娶郗氏
东晋王导丞相,明帝赐其可携剑上殿,入朝不受皇家礼节限制,可谓权高位重。太尉郗鉴有个十分宠爱的女儿,长得漂亮,又很聪明,还善书法,可谓才貌双绝。郗鉴想与王导结为亲家,尝试着叫管家求女婿于王导。王导也愿攀这门亲事,就叫郗鉴的管家自行到东厢去看自己的子侄们,挑中了谁,谁就是郗鉴的女婿。
管家回来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少爷们个个都是一表人才,他们知道你要选女婿后,礼仪也很到位。但,唯有一位少爷‘不动神色’,仍在东跨院里吃东西。”郗鉴说:“那就是他了!”随后,他又派管家去问这个人是谁,其实这个人就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琅琊临沂人),于是王羲之成了他的女婿。王羲之的书法和文学代表作有《兰亭集序》,文字自然朴素,书法遒劲,是“国宝”级文物。
王羲之与妻郗氏都爱好书法,夫唱妻和,潜心苦练,事业有成,王羲之逐成为东晋大书法家,荣膺“中华书法第一人”。
                     思想家王守仁“娃娃亲”配诸氏
    王守仁,号阳明(今浙江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远传朝鲜(当时含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在龙南县曾为三批“日本王阳明学者”,到城郊下岩参观由王阳明亲笔题壁的“玉虚仙洞”洞名,并进石山洞内考研其亲笔作的壁诗二首(均为省级文物保护)。据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仍很盛行。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与江西布政司参议(即秘书)诸美和是倾心推腹的执友,也是两老表。王守仁与亲表妹诸氏(今江西南昌人)婚配,就是双方的父亲从小定下的“娃娃亲”。王守仁在十七岁时,与诸氏在洪都(今南昌市)共结连理。新婚当天,他与一位道士交谈养生术,以至于忘记了婚礼,直到次日清晨才返回。俗话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他却把新娘孤零零地留在家,这怎么说都是不应该的。不过,从这里却能看出王守仁的好学与率性。按风俗,王守仁要留在洪都一年。次年十二月,他与夫人诸氏才返回家乡余姚县(今属浙江)。嘉靖四年正月(1525),诸氏去世,袝葬于徐山。诸氏去世后,晚年的王守仁又娶了张氏。
     王守仁官至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领兵部尚书衔,提辖南方十省兵马;皇帝并赐予“便宜行事”之权力,有“先行后奏”的权利。他一生为各地剿匪和平定叛乱“南征北战”,为办书院和给弟子们讲学“东奔西走”。笔者据按时间顺序记事的《王阳明年谱》记载,不完全统计,王阳明为了事业,奔走的路其行程超六万公里。他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多。因此,他与妻诸氏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不多,是他愧对的第一个人。王守仁初入官场时,写下了《又重游开先寺题壁》,其中一句话是“尚为妻絮守傣钱,到今未得休官去。”这句话的大意是,直到现在为了给妻子和家人攒点钱过上好日子,他甘愿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没有去辞官。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为丈夫的王守仁,对妻子和家庭还是有责任心的。王守仁一生坎坷,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不幸。被公务缠缚的他即使满怀孝心,也“忠孝不能两全”,正如王守仁自说:“痛母生不及养,祖母死不及殓也。”最后,就连王守仁自己也在奉命出征的途中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死去。王守仁去世后,全国各地均为其建“阳明公祠”,其中,江西的赣州府和南安府所属的几十个县都建有“阳明王公祠”,赣州的“阳明王公祠”在市内郁孤台前,现仍完好。
     王守仁与妻诸氏一生聚少离多,王守仁舍小家为国家,诸氏遵循妇道,在家侍奉老母和老祖母,献爱心,尽孝心,其“心学”高也。
                             慈善家王该与妻黄氏奉母南徙千里
    史称“赣湘始祖”,又称“江西庐陵王”的王该(835-926),于唐僖中和年间(882-885),为避战乱,与妻黄氏,奉母曾氏,由太原入蜀,辗转南徙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县)定居。南徙时,王该近五旬,其母曾氏已六旬有余,其妻黄氏携扶老母曾氏,路上耗时几年,行程千余公里。然而每一次迁徙,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扶老携幼,风餐露宿,且又荆棘丛生,兵荒马乱。黄氏与王该不离不散,细心照料近七旬的老母,并平安到达庐陵,其爱心、孝心尽也,其勇气、胆略和智慧显也。
定居庐陵后,王该与妻黄氏刻苦耐劳,垦荒拓田,治穷兴业,建造厅室,经三十六年的努力,置田一万五千亩,甲富一万。吴杨溥辛已(921年),因所居田间见龙之异,有异僧求为寺,好善乐施的王该与黄氏,将房产和一万五千亩田土捐出,北徙百余里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县),复买田一万亩。王该因此被乡人称长者,仍慈善家也。黄氏去世后,葬在庐陵固江银湾桥水库边,千年唐代古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其百万后人尊黄氏为“庐陵太原王母黄太夫人”,每年为其扫墓者络绎不绝,墓前供台上三牲酒水,鲜果糕点,应有尽有,红烛高照,香烟袅袅;孝子贤孙,鞠躬叩首,顶礼膜拜。
黄氏随丈夫艰难千里迁徙,艰苦二次创业,相夫教子,奉老养幼,母仪天下,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