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文化对大宋文化的影响

赵宋王朝以“文德致治”,推行“重文抑武”政策,三槐文化和大宋文化高度吻合,产生共鸣。终结大宋王朝320年,三槐文化的存在和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三槐文化是由许多人和事组成的,其核心价值和政治影响也是很具体的和生动的。
王言(869年—931年),太原祁县人。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进士,住后梁都城开封。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6年)知滑州(今河南浚县)黎阳令。其还耕于民(开黄河滩地)施仁政,爱民如子。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施行“苛政或仁政”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是评价一个好官坏官的标准。王言作为一个小小的黎阳令能够还耕于民,实行“仁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言死后葬山东莘县城东群贤堡。
王言长子王彻(892年—942年),随父居河南开封《旧五代史*唐书唐宗本纪六》“同光三年(925年)进士第一”,即文状元。天福二年(937年)三月拜左拾遗。他一生熟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著作等身,文章书法名冠于天下。死后葬山东莘县。
王祜(919年—986年),彻长子,随父祖居河南开封。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拜汴京留守,购得战国纵横家张仪旧宅,始居曹门外。960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五年(967年)四月拜中书舍人,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历代往往以此官渐升宰相)。开宝元年(968年)太祖以祜代之俾察彦卿动静,借机杀之。祜以一家百口保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查《三沙王全谱》卷首,太祖怒贬行军司马安置莘地,(不到一年召回)。他临行前,在院内载下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后裔必有为三公者”。其次子王旦果然相真宗18年,从此三槐堂号闻名天下。
据《宋史.列传卷第二十八.王祜传》载:开宝二年(969年)正月,召回任秘书监,开宝四年(972年)六月,末几知开封府。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二月迁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死后葬开封县大边村。娶任氏生二子懿、勉,二房边氏生二子旦、旭。王祜作为大宋王朝的重要官员,在执行赵匡胤皇帝圣旨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事实求是,并以本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并直谏赵匡胤不要滥杀无辜,为确保大宋王朝的一统江山,从根本上杜绝了宋朝初期内乱的根源,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物质事物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力量,即高度集中发达的文化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此王祜的事实求是和直谏“不要滥杀无辜”体现了三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性良知的根本原则,在整个大宋王朝320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王旦(957年—1017年)景德三年(1007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拜相,监修两朝国史。真宗总文武大政,朝廷乃至天下康泰民安,以无事治天下。故旦在相位十有二载,外无寇贼之虏,内无水旱之变,兵革不用,干戈不起,海内富庶,汴京城富丽甲天下,天下称为贤相也。
王旦之后,真宗和仁宗朝,在名相寇准、欧阳修、范仲俺、司马光、包拯、韩琦、富弼、文彦博等治理下,北宗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达到了顶峰。
一是政治稳定,其名谏讽采,道学之术,科举之文“炳炳可观”“而纪纲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娇,财不匮,官不冗,士不浮”。
二是澶渊之盟后,又和西夏签订了协约,边境平和,设立榷场,发展了经济。每年的国库收入总量都超过了汉的“文景之治”和唐的“开元盛世”。
三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有三项都是真宗和仁宗朝传播于世界的。特别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制造业的传播,对世界整个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当时汴京开封有150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当时的开封打破唐朝的市坊制度,形成街道和门面房的开放和营业局面,这一举措打开了经济发展禁锢的闸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萌芽,繁荣了宋都市场。开封城中有着新型的火药作坊、武器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水磨加工业、织染业、刺绣业、金属制造业、酿酒制药、造船业、制矾业、文房四宝等门户林立,作坊成片。针灸铜人也是那时出现的,特别是宋瓷制造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常说“家有千千万万,不如有均瓷一片”。汴绣业传播国内外,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宋词创作达到巅峰。“千年名士出一朝”基本上指的就是真宗朝和仁宗朝及其以后,如欧阳修、范仲俺、韩琦、富弼、文彦博、曾巩、包拯、狄青、司马光、王安石、米芾、王素、王巩、宋痒、宋祁、蔡襄、蔡京叔侄、苏轼父子三人等等。和宋朝有关的诗词、戏曲和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宋史》、《资治通鉴》、《东京事略》、《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东京梦华录》、《汴京遗志》,还有如杨家将、岳飞传、包公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歧路灯、水滸传等等众多文学作品。还有书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更是国之瑰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千百年来涌现了众多戏曲作品。如“开封府”“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老包铡陈士美”“王金豆借粮”“岳飞枪挑小梁王”等,都从萌芽状态的说唱艺术演绎成京剧、豫剧、评剧、越调的著名唱段,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此时,由于开封市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汴京城里出现夜市、瓦子和勾栏,大相国寺市场出现了“说话(说书)、评书唱戏”的场所,特别是形成了“鬼市四更打烊、五更又起”的现象,极大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真正的市民文化、市俗文化也走上了历史舞台。如说唱、曲艺、傀儡戏、杂技、舞蹈等说唱艺术、民俗文化出了萌芽。体育活动和魔术、杂耍也相继出现,如蹴鞠、捶丸、象棋、相朴、水戏、马技、口技、翘弄、武术、投壶、上竿、踏索、驯化动物、魔术等。出现大众文化、民俗文化、市民文化大普及的现象。作为封建社会,要开疆拓土、发展农耕,人口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汉七千万人、唐五千万人、宋末年达八千多万人,且唐的疆域是宋的三倍。可见宋之人口众多、国力强盛。
王旦一生贵而不娇、富而知俭。他做官30多年,相真宗18年,致太平,荐贤才,举寇准肚量大。临终不为家人和亲友求官,并诫弟子“我家盛名清德,当务素俭,保守门风、勿用厚葬。今后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不置宅”。他一尘不染而来,两袖清风而去,是他坐实了三槐堂,坐实了三槐文化的根基。
他具有大德风范,八德具足,始终坚守“仁政、廉政”直道身谋,忠于国事;他为人忠、孝、节、悌、礼、义、谦,做到了“清德、清风、家风和顺”,可以说是一个“完人、圣人、正人君子”!因此,他逝世时,真宗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有宋320年,死在宰相之位,死后被谥“文正”者,唯其一人。38年后,仁宗皇帝圣旨谕:王旦坟莹葬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命享真宗庙廷,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并大规模给他建造墓园,立石人石马,逐步形成了具有70多座墓地的三槐王氏家族墓园。其中王旦墓1957年依旧存在,开封市政府为建联合收割厂而拆除。寇准、范仲俺都属北宋名相,但业绩都不如王旦。因此范仲俺对王旦高度评价“王文正公旦为相20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雅”。《毛诗大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大雅”。欧阳修亲笔《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并称王旦担任宰相的“景德祥符之际盛矣”!直至苏东坡写了《三槐堂铭》,收入《古文观止》和有关书籍,三槐堂由此名闻天下,三槐文化一直影响着大宋文化。
王素(1002年—1068年),王旦三子。按王旦遗表不求恩泽,仁宗天圣十有五年,遵遗言屡徵不起。明道元年,二月力辞无果,赴召,首以学士就第,复知谓州。曾知开封府,皇祐元年拜工部尚书。任上退休,死后葬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
王巩(1048年—1124年)字定国,号介庵,又号清虚居士,神宗煕宁六年中榜癸丑科进士,历官右殿将军,太常博士,宗正丞,是北宋著名诗人和学者,与苏轼、苏辙、司马光、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王晋卿、冯京、孙觉等为友,一生仕途坎坷。原因是岳父张方平(四朝元老,正三司使之职),与王安石矛盾尖锐,直接影响了王巩的前程。
王巩发扬三槐文化,从纯文化“诗词文章”方面来看达到一定高度。史评王巩为文章时出惊人奇壮语《嘉靖维扬志》卷十九。诗词与苏轼、苏辙、司马光、黄庭坚齐名。因为王巩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官时曾修篡玉牒,居官清正,弹阂无私。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言事,冯京(状元)推荐,不为王安石所用。因与苏东坡志同道合,苏东坡于元丰二年(1079年4月29日赴湖洲任之前一天,到三槐堂应王巩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三槐堂铭》苏轼两次被冤,王巩均被牵连。第一次被贬广西路宾洲临盐酒税。第二次于元佑年间党锢之争,被刻于碑文示众,从此王巩从官场中消失。
王皋(1081年—1156年)为南宋初期五虎上将,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清虚堂)。王踏上仕途后,短短几年,从殿中丞到吏部御史知开封府,封枢密副吏。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以太尉扈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始占籍长洲县(苏州吴县)荻扁村。第二次王皋又护驾隆裕皇太后,加上七马车王巩编篡的刻版牒王氏家谱,从开封县大边村出发,行程三千里到达临安后,高宗及全体文武大臣迎接,都非常感动,无不叹服,世人稀奇。
因两次护驾有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诏赠晋柱国太傅。后因与时政不合,金兵屡犯,康王(高宗赵构)听信议和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王皋一片忠心,满腔热血,坚决反对女婿秦桧卖国求荣之举。“丞清上出师,复中原迎二帝”,见南宋朝廷腐败,恢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愤然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从此逝矣”!弃官隐居苏州,阳澄西之荻扁,(苏之获扁,即今苏州吴县太平桥王巷村)。范成大为他写了《子公高传》。此时,他又派次子王绛携带家谱去临安到同任过殿帅府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岳飞一方面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有功而感动,另一方面为王氏后裔有人且有才,便细读王氏家谱,看到王氏谱“禀然完帙阅尽异代而光远有耀”,欣然激情便挥笔为《王氏宗谱》写“跋”后,又亲书“王氏世宝”四字题词,作为《王氏宗谱》卷首。后来,岳飞腊月二十九被害于风波亭,王皋第二天大年初一上午,带领王氏宗亲(据说十万人)面向西北岳飞的家乡,跪拜于山坡上,祭奠岳飞亡灵,忏悔自己养了一个不忠不孝奸臣女。坚决和秦家断决一切关系,不准女儿回娘家,并写入家谱警示后人。(当时秦桧是宰相,借夫人王氏污言“莫须有”杀害的岳飞)。
同时另一个三槐王氏后裔第八代王伦很值得一提。因为当前的“穆桂英挂帅”中有唱词,“刀劈王伦”一语。把王伦当成了奸臣,实际上王伦是个大忠臣,金兵包围开封时,王伦组织皇宫保卫队,北宋皇宫一直到最后都非常安全。到南宋时曾四次出使金国,坚持气节,不投降不妥协,据理力争,为换徽宗钦宗棂柩回南宋,被金国杀害于五国城。
总结起来,三槐文化的核心是文官不爱钱,以文德致治,坚持仁政、廉政,忠君爱国,体恤民情;武官不怕死,忠君爱国,坚持民族大义,一生忠烈。作为三槐后裔都做到了“忠、孝、节、悌、礼、义、谦”这一点,具有大德风范。因此,三槐堂名扬天下,三槐文化贯穿于整个大宋王朝320年,形成了几个大的特点:
一是所有大宋文化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都与三槐家族有关联。如赵匡胤、赵光义、真宗、仁宗、徽宗、高宗等。大政治家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家如:寇准、欧阳修、范仲俺、王安石、包拯、韩琦、富弼、曾公亮、文言博、狄青、司马光、范成大、蔡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王晋卿、冯京、孙觉等,包括南宋时期的岳飞等抗金名将和抗元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是他们代表了大宋文化,因此三槐文化是大宋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现在的开封学界,历史界都有一定的看法,认为一提大宋文化就是杨家将、包公。实际杨家将在历史上,只有杨令公、杨延景、杨文光三人,其它都是演义。就连包拯两次任开封府尹只一年多时间,并不存在七侠五义,老包铡陈世美等戏曲,也是演义。因此,大宋文化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三槐文化也是具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实组成的,如果宣传大宋文化就搞演义、搞戏曲,那就搞偏了方向。
二是三槐文化在南北宋320年有具体的巨大的影响。包拯、杨家将,代表了老百姓的心灵呼声,武将要满门忠烈为国尽忠不惜死,文官要铁面无私亲政廉政不贪财,只代表了一个方面。而三槐文化的影响倒是全面的,因此,王旦的逝世,真宗罢朝三日,亲临其丧,仁宋下圣旨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廷,葬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欧阳修亲书《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苏东坡挥毫写下《三槐堂铭》。范仲俺高唱“王旦当国唱大雅”。竞惹得王安石(才高八斗、文状元)想法攀比王素为兄,挂靠三槐家族之下,气得他的乡邻大骂其有侮斯文。因此除王安石祖地(上池王氏族谱)坚持之外,其它所有王安石后裔族谱都记有王安石、王安孔弟兄两个为王旦的四代子孙。实际上是王安石为了推行改革新政,借助是王旦后裔,依靠三槐家族影响,以巩固其基础,其族弟王安国修谱时请司马光作序,其《上池王氏家谱》诗第七页就记录了司马光对王安石借王旦之威推行改革的思想提出了公开批评。一直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写下《三槐宗谱》之“跋”,并题词“王氏世宝”四字,作为三沙王氏宗谱的永远卷首留芳于世。
南宋抗元民族英雄、状元宰相文天祥,吉州府(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起兵勤王,虞州人(今赣州市),第一大姓王氏(今有70多万人)族人纷纷持牍谒军门,参加抗元大军,因此赣南成了抗元大本营。王幼孙是文天祥的老师,因此文天祥看到王氏宗谱曾写下:“王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先后鸣都盛矣”署名是文山文天祥敬题。宋祥兴元(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兵败被俘,被押送元都燕京(今北京),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遗骸从燕京运回吉州安葬时,家乡老百姓鞠躬焚香,顶礼膜拜,悲痛哀悼。王幼孙用血泪写了《祭文丞相信国公归葬文》,祭奠民族英雄一代名相忠烈。此文被文氏王氏两大家族都编入各自家谱流芳百世!今年全国上演的《鉴史问廉》电视片中有这么一句话“以王旦为首的寇准、欧阳修、范仲俺、包拯、王安石”等十大名相将北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推向繁荣局面。正和南宋赞尝“王旦当国、震古烁今”相呼应。可见三槐文化的影响有多大、有多远吧!
三是三槐家族人才济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南北宋320年进行科举考试118次, 118名状元中,就有27名王姓状元。三槐家族中,除王言为后梁进士,王彻为后唐状元外,王祜、王旦、王素、王巩均为北宋进士。在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北宋168年中,有5位亲王先后当了开封府尹,而且晋王赵光义、襄王(寿王)赵恒、定王赵桓直接由开封府尹当上皇帝。而200年开封府尹中,出现了影响很大的著名府尹,如包拯(第93名)范仲俺、欧阳修、寇准、蔡襄、王傅(第53名)、王素、吕夷简、王巩、苏颂、王皋、李纲、宗泽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包拯、王素、王巩及王巩四子王皋。这种一家4人出任开封府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开封府管辖5洲42县,开封、祥符为赤县、属京城及京畿地区最高行政机关,地位非常重要。在清代《四库全书》中记载三槐堂的史迹85条,共92处记述;记载清虚堂72条、101处;记载王旦史迹的1125条2468处;记载王祜的481条902处;记载王素的903条1068处;记载王巩的308条479处;而记述杨业的145条203处,记述杨延昭的65条104处,记载杨文光的40条50处。没有记载“天波杨府”的辞条,可见三槐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多广。
四是三槐家族有一个庞大墓群,这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少有的保留到解放初期的庞大墓群,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典型墓葬文化。王旦曾有祖训遗世:“他要求子孙后代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记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父母之丧子孙哀痛随力敛葬。如贫穷不任,族中有力者,共乐助之速葬”“三畜九俎,不如素食菜羮,诚于不诚之故也”。他逝世前曾要求子孙对他“削发披缁以敛”“暂厝(待葬或浅埋)于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王旦母亲边氏属大边村人,其父王枯曾埋大边村之原。现在大边村大部分为王氏一族,有600多人,大边村南至铁路南的独乐岗村,村长为王姓族人。(宋徽宗郊游时见有一老人岗上吹箫,高兴之余把酒临风,说:“此人独乐也” )后为村名。万亩原野上,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方柱。俗称“马石园”,独乐岗和边村(边村又名边岗)是个高地,马石园没有坡,黄河泥沙淤埋地下。中国开封三槐堂文化研究会的会刊上(第一期),有民国初期加拿大人拍的开封市新里乡大边村王旦墓大型照片一张。大边村和独乐岗村在今开封城东,是唐宋时期著名村子。王旦墓高大,石人石兽等一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有史可查的有:王祜、王旦、王雍、王素、王质、王毖及夫人李氏、王元及夫人晁氏,这里有三槐家族的墓葬70多座,其中王毖在陕西做官,其夫人自扶棂柩回原籍。王元在四川做官,死后连棺材都没有,是朋友们对钱买的棺材,由夫人晁氏扶棂柩经四千多里回到开封。
57年开封市为建联合收割机厂,将墓地折除。其资料为绝密档案存入河南省历史档案馆。近六只石马、石虎、石羊到铁塔公园,给铁塔站岗放哨去了。本文作者曾祥读宋史,宋仁宗有圣旨,要王旦墓埋入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享真宗庙廷,并篆其首曰:“全德元老之碑”。开封是八朝古都,金以后一直是省会所在地,要迁王旦墓回莘县是不可能的。一是王旦父亲王祜、儿子王素及70多个子孙都埋在大边村,而光迁王旦墓回莘县,这与封建社会墓葬文化规定道德标准根本不符,是大逆不道的。二是说怕水淹是无可谈起的。南宋初期,黄河走的是从延津北上经新乡西,浚县、汤阴县向东北入渤海,岳飞传中说的很清楚,岳飞刚生下黄河发大水,岳母将岳飞用木盆放入水中以保性命冲向下游。黄河后经过开封正东至兰考东坝头北上入渤海,开封、莘县同为黄河一边,开封怕冲莘县就不怕冲吗?三是民国初期,加拿大人拍的照片,有照片实物为证不可能造假,开封市政府57年拆除王旦墓时也有照片资料,有拆迁人签字,市委书记的签字也不可能是假的吧。四是早在北宋灭亡时,王皋为“三沙王始迁祖”时,就有祖莹图于族谱。上海图书馆藏《浙江萧山》《东里王氏宗谱》记载:“山东东昌府,莘县宋魏国公文正公祖茔也”“特志之曰祖茔图,敬录清虚堂谱所载”“唯闻族有二十九协灿公于康煕年间任东昌府同知时顺道竭墓,相传为文正公墓,并加以修葺,亦未加详悉为文正公祖茔也”。为此,“兹考清虚堂(王巩为清虚堂主人)谱所刊照本图录,添补卷首,倘日后子孙有出任山东与祖茔相近者,便于展拜焉”。五是三槐王氏最大的一个特点: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冠于“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据说是4000多万人。
本人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特点有三个:一是按血脉传承上来说,三槐家族北宋以后,大批迁入江南各地和世界各地,这些地方从古到今都属比较富庶地区,战争、灾害较少,三槐后裔发展快,人口多,这是一个人类生存和繁衍发展的基本规律,无可非议。二是明初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批迁民到山东、河北、河南及江南各地,不少三槐后裔是以洪洞县三棵大槐树为口传心授始迁地为依据编入三槐家谱的。三是人们对三槐文化的敬仰,整个王氏家族一亿多人,都从思想上文化上认知三槐堂,认为三槐堂是祖庭是圣地。三槐文化是祖根文化是血脉之传承,有不少人在历史上编谱时,自觉自愿地挂靠在三槐族谱之下了。所以说:三槐文化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意识中,达到了一定的传承,这也是三槐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原动力的具体表现。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秘书长
中国开封三槐堂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
王  爱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