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族舍茶岗村的由来与王三官的传说

                            王志坤
     本家族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由先祖王 公弟兄二人(有说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县椿树胡同迁居于而今的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蔡庄镇舍茶岗(原三亭岗)村居住。
据尉氏县志(民国22年1933和1983年)载:本族分多支分迁到本镇庵头、尚庄、瑶台、大新庄和舍茶岗东侧罗庄与鄢陵县彭店乡瓜张和安徽亳州东谯镇辛阁曹庙村等。至今已有族人五千余人,止2014年已有638年历史,传二十五代。
因年代久远,时代变迁与文革中祠堂、祖上牌位焚毁及家谱丢失,先迁始祖名字及迁祖弟兄名字与二、三世祖名讳都不得而知,实乃遗憾之事。
    一、舍茶岗村的由来
从第五代鸾公和六代思敬公都因乐善好施,并经常于鄢尉路口舍茶,后被官府改名为舍茶岗。
   二、王三官的传说
   1、七世东岱公,字嵩中,号芝童,约生于1575年前后-卒于明朝末年。万历庚子(1600年)登贤书。授任归德(河南商丘)府宁陵县教谕,学宗程①朱②理学,以正学为己任,并捐出自己的俸禄用以延请名儒,大兴学风以广施教化,其门下学士一榜曾荣登五人。深究心性旨,事亲孝人以比曾③闵④。
    后升任汉中(今陕西汉中)府司礼,为张指挥所受诬陷极力争辩,终使张指挥免受冤屈。又为西乡(今陕西西乡县)县令受人以贪污受贿之罪而陷害,东岱不辞辛苦深入查访,以确凿证据为其争得廉洁之名。某人有因事而相求东岱,趁夜晚给其送以巨金,却被东岱坚决拒绝。佐理临洮(今甘肃临洮)时,东岱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夜晚铺草帘子,枕上土坯守于墓前,整日悲声不绝,终因悲痛过度,寝食难安,导致骨瘦如材,身子严重受损,使远近亲邻大为感动。
     服阙期满,起用复补青州(今山东益都)府海防同知,府属以往发生过许多怪异之事,简直是杂乱无章。东岱到任后,他整理档案,清查盐课,稽查驿站马匹,爱护百姓,减轻赋役,严厉惩治行贿受贿的官场腐败之风,他开仓赈济肌民,设法抑制豪强,情法兼用,时间不长,就不声不响的把各项事情办得有条有理。他还修葺城防工事,严查保、甲,这些事迹载于《山左实政录》。
    明末辞官回归故里后,东岱足不涉城府,终日与朋友徒子们深入研究濂洛关闽⑤之学。康熙十九年(1680年)崇祀乡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入崇祀名宦。
     可惜东岱的著述经兵燹xian散佚殆尽,仅存所书(李长吉诗)一页,被列入尉帖⑥,石刻存入文庙。更可惜的是日寇犯尉时,尉帖刻石全部遗失。资料来源于尉氏道光11年县志。
    2、八世鸣球①、字伊璜,(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7月,卒年不详)明青郡司马、芝童公之仲子(次子)。世居尉之三亭岗(在县南三十七里,即今蔡庄镇舍茶岗)。东岱晚年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左郡时生鸣球,辞官回归故里后东岱去世,全靠母亲孙太夫人抚养。鸣球幼时,器量才能深受同里大司寇靳公②(靳于中)所看重,靳于中常对人说:“王氏孤儿是必能大振家声者”。鸣球长大后,气节自许,慷慨好义,四方硕士过往其里者,都要造访之。明末闯王变起,鸣球全家避难汴(今开封市)中。1642年9月15日夜闯王引黄河水灌城③,太夫人守志沉没,长兄伊白浮木前往求母未获,也被溺而亡,合家全都陷于洪涛波浪之中。鸣球浮木幸免于难,循着城墙嚎啕哭泣,寻找十有余日,方得母亲及兄长之尸体以殡焉。承蒙天下平定后,方始迁归里营葬。
    鸣球离开汴京,流寓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被历诸多磨难。迨dai清朝定鼎天下,鸣球渡河南,旋暂居安陵(鄢陵县城),毅然泣曰:家业之散失,天也。若学业则在人耳,岂敢以祖宗数百年书香自我而绝。随立苦志,下帷读书,並教其长子曰温成立。所可异者,鸣球之领悟解疑,在顺治庚子(17年1660年)既与前司马公(东岱),后先耀映。鸣球在康熙甲辰(康熙3年1664)中进士,而其传胪④(依次唱名传呼)乃在丁未,又与长子曰温同时对策于朝廷⑤。真乃是承先启后,若取左劵⑥,在当时成为美谈。鸣球登第后,痛念太夫人之没,每值祭扫,必躬襄其事,而蓄哀数日,久不能释。观其祭太夫人诸文、伊白公碑记,真是字字血泪,言言至性,令人不忍卒读。在诸姊妹中有贫乏者,鸣球生死周恤、不遗余力。人们议论鸣球的人品都道其敦厚,他克己为人,都言其志在弘扬祖上之美德也。长子曰温提升庶常,鸣球以等待候任而居于乡里。虽父子同日而贵,鸣球愈发自谦退于其后。长子曰温身在谏垣,鸣球时以手书诫勉,以鼓历言路十余载,侃侃奏议,载在史册。要皆人所不能言,与不敢言者。
    自长子曰温由掌印兵、户两科给事中到历任太常寺卿,遇覃恩,诏封鸣球如其官。鸣球自负康济,不欲因子显,义而不去受任。又授内阁中书,也未去授任。以目疾,故优游林壑。日与二三知己,以诗酒自适,放歌浮白,慨然有超世之风。公府之事一概不预干预。然喜排难解纷、周人急,每逢岁凶疫,煮粥施药,救活者甚众,乡里至今颂之。他还建义塾、施义浆、修治断桥及险道等许多好事。
    鸣球雅好读书,至老不倦,尝论断全史,编为歌,行若干卷,以示来学。晚年,以嗜酒成疾而不能起。其所著诗文,自要点出事物之观念,而不拘一格,颇峭拔,有奇志,可惜多散失不存。
    注:①资料来源于由李元振撰文的《伊璜王先生传》鄢陵乾隆37年县志和尉氏道光11年县志载。李元振:河南柘城人,顺治十七年举人,康熙十八年进士,殿试第二名。康熙十年翰林院编修,二十七年通政寺右通政,三十一年工部右侍郎,官至左侍郎(正二品),康熙五十八年卒享83岁。
    3、九世曰温(1645閏6月17日—康熙25年(1686)閏4月17日),字子厚,别号,绿野,尉氏三亭岗人东岱孙、鸣球长子。少年时就负有逸才,十一岁補博士弟子,人称神童。癸卯(1663年)举於乡。二十二岁荣登康熙丁未(1667)进士。初因其父鸣球中甲辰(1664年)进士时,因康熙帝玄烨年幼,故当年未行殿试,至是丁未父子同殿对策,被当时传为美谈。
    曰温初授任宏文院庶吉士,乙酉(1669年)又授任兵科给事中,寻升本科掌印。受兼职侃侃,无所阿谀奉承及附庸之言,声震言路,清白简明,所陈述之事,条条切中时宜。如圣旨命甄别督抚而不及提镇(指总督),曰温却上本奏曰:“提镇为封疆大帅,权无异优于督抚。今有历任七八年或十余年者,果人人称职乎?请一体甄别,以肃军纪”。是时曰温拜官刚数日,也是其他论疏者所避讳之言。奉诏对策于金殿,甚称黄意,并颁旨嘉赏。当三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之辈)蠢动之际,遣将出师,多引用其谏策,而人之不知也。冬(1673年)十月,康熙帝召会台、省①诸臣,策问进剿三藩之机宜,曰温转输方略及所对策,康熙皇帝亲加较定,录取为第一。奉旨所奏本章有条有理,详细明了,克尽职守、堪称言职之论,举朝莫不谓天子有知人之明,为可庆也。
    曰温因思念太翁需回次里,定居省亲,多次上书请旨,归省得准。假满后赴补吏部,上朝呼名启奏,康熙曰:“卿是河南人,朕知之久矣”。不用引见,可见曰温知于朝廷者之深矣。旋补任户科掌印给事中。到户部任职后,凡事奏销出,无不坚持筹划于心,当公卿会议,利则兴,弊则剔之,惟存忠君爱民之心。正色立朝之概大抵如是矣。
    壬戌(康熙21年1682)五月,因河工关系运道生民,特遣公廉大臣勘阅。康熙皇帝三次亲自诏见,天语谆谆嘱托,曰温由是感激永志不忘。奔走于大河上下、主干支流,烈日风雨之下,每日无有安定的居所。西至萧砀(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北至唐宋山(辽宁葫芦岛附近),东至海口,南至维扬长堤(扬州运河一带),约三千余里。比尺较寸绘图,入称其勤慎有如此。他身在朝中历经十四载,章疏数十上奏皆关国家大计,屡见采纳,尤有人所难者。间尝也有所纠察弹劾奏本,也从不避大僚显贵,以此众人对曰温更加侧目另看,而没有几人不震撼也。盖因曰温刚正不阿之气,秉于性情所生,故能慷慨不容稍挫折也。数年之间曰温两侍经廷②,两掌登闻③掌印谏垣④,较士礼闱⑤,晋阶鸿胪、光禄少卿,转左右痛政参议,以至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可见其真才实学,发展之快,屡屡被朝廷大用矣。
    另据张伯行:《祭王子厚先生文》中:“盖老夫子之才,足经世而德,亦可尊主屁民”。“在词垣、则词垣倚以为重,在谏垣、则谏垣资以为式居喉舌之,司则出、纳王命惟允也。振远方之铎(duo大铃),则远人向学惟勤也。至于临大事、决大疑,垂绅正笏(在朝上所拿的板子),不动声色。而在朝在野,咸嘉赖之。识者咸欲、以手加额。谓旦晚应卜金瓯,自当兼济天下而惠,被寰区以之寿登期颐,而未艾也。”
    甲子(康熙23年1684)冬,奉命代天祭告东镇沂山⑥等处,将事惟有虔qian诚办理,事竣因劳累过度致疾病发作,乘船经运河返京,行至临清(山东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隔河相望)病逝于舟次(码头的船上)。年仅四十二岁。闻者莫不泣下。封中宪大夫。
    所著有:《赐宴记事》、《兵垣奏议》、《户垣奏议》、《南行记事》、《东行记事》。尤其,在康熙20年因河南灾害上疏《豫省年荒赈济疏》,不但为河南百姓免除了赋税,还使饥饿中的河南百姓得到了及时救助。
    注:韩菼:(1637-1704)苏州人,康熙12年(1673年37岁)状元,初翰林院修撰,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张伯行:河南仪封(兰考)人,生于顺治八年,卒于雍正三年(1651-1725),享75岁。康熙24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曾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以上七、八、九祖孙三代应是我们族人传说中的王三官及由来。
   四、后人及近现代情况
    1、在王三官之后的后人中,有九世王曰宽,康熙47年举人,官至云南定远县县令。其他在康熙至嘉庆年间一般多为岁贡、拔贡、准贡,州县级教谕、训导或候选州同等。如曰良汝宁府教谕;曰恭候选州同;曰信,岁贡、睢州训导;延禧拔贡、确山教谕;另有延祜、延祉、延祺、延祚、元灝、元凯、汉升、世青、殿炯、蕴谟、瓒绪等近二十位。清朝晚期有海全、书运等多位秀才。
    2、有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工作王振声,退休前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财政厅副厅长等职。王遂安历任兰考、尉氏县副科长、科长,副县级职务等。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战士、牺牲的烈士。
    3、近现代我族人中包括在读大学以上人员有100多人,其中,有研究生以上学位、学历者20余位,在国外留学读研、读博者有5人,当前有在省、部或市、县处级任职的多人,有在校大学的教授,副高级以上职称多人。
    五、我族郡望的来历证据或分支与考证
    据尉氏(民国22年)县志载本族曰“太原王氏”。据康熙朝官至礼部尚书韩菼在《祭子厚王先生文》中称“子厚!琅琊望族,尉氏名门”之说。但据河南王氏研究会王金超收集或研究资料显示,山西洪洞椿树胡同王氏为三槐王氏王祐子王言的后人,这经我族70多岁以上老者证实,在几十年前族人所用过的农具、家居上多有三槐堂字样。根据以上或前人资料记载,本族属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氏族人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