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氏,根系河南”

    河南省地处中原,九州之中。万里黄河穿其而过,这里是黄河的金腰带。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开封、洛阳、郑州、安阳)。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胜地,常言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华王氏一亿多人,“主体王姓,根在河南”“旁系王氏、根系河南。”
    5000年前,商丘部落首领王亥带领部落村民开展“以物易物”经商活动。王亥死后埋在商丘,从此商丘以此为名。
     3165年前,商纣王执政时期,其爷爷有一支逃到商丘虞城县和睢阳县,自称子姓王,现有10多万人。毕干被商纣王剖心后,其子有一支姓王,因此子姓王祖根地在河南西北部卫辉市一带。其子女遍布河南西北、甘肃兰州、天水、新野、山阴、章武等地。
2236年前(前221年)秦灭齐国,齐王健“没于野”不知所终。其孙王安在开封陈留镇发展,为舜之后,妫姓王始祖。到北宋末年,全国王氏21个郡望。陈留至周口、商丘地区,山西夏县至甘肃兰州地区,已经形成两个妫姓王大的郡望。妫姓王根在河南,也成基本事实。
   2784年前,东周都城在河南洛阳,周文王15子毕公高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毕公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后分晋为诸候。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住开封相国寺原址。周平王之子成文,其孙赤均在洛阳周围称姬姓王。周孝王弟揭封其孙姬王林于巩义市西南,后称姬姓王,其封地就在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之下。
      中华王氏一亿多人,为我国第一大姓。但姬姓王氏最多。主体王姓的鼻祖是东周周灵王泄心(皇帝47代孙)。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乔。2582年前,太子晋生于洛阳皇宫,15岁列太子位。太子晋从小就聪慧能干,少年立志。列太子位后,才华显于京师,他辅佐周灵王治国,以超越的才华韬略和贤达赢得了灵王的器重,同时,慑服了各方诸侯国。《逸周书、太子晋》曾经记述了叔誉,师旷与太子晋的对话。原因是东周封国晋国,其国王晋平公彪依仗晋国实力,妄想问鼎中原三次派大夫叔誉和师旷与太子晋论政,结果以“五称三穷”败下阵来。师旷从心眼里佩服太子晋,认为他才是东周王室中兴之希望。后师旷在开封禹王台弹琴隐居。
    2565年前,东都洛阳伊、洛两河洪水泛滥,危机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漫京都,决定阻塞伊洛两河。太子晋以民生为重,直谏周灵王此举必然危害百姓和农耕,并在周灵王面前长跪不起,拼死力谏,硬是逼着周灵王收回成命。灵王不准,他亲自带领百姓疏导了伊、洛两河,避免了洛邑被洪水吞没,城内百姓免于水患之灾,保住了城外的农田,但惹怒了周灵王和诸王大臣,被废为庶民,免除了太子之位。
    王子乔被贬之后,被囚禁在巩义太子沟,实为闭门思过,于公元前548年郁闷而死,年仅17岁。中国历史有文字正式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因此有关太子晋的历史,大部分是传说而已。因为他已被废为庶民,不可能有正式的记载。
    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远古时期,人们都是结绳记事,只是口头传说。但对 口头传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根据国家的断代工程和考古发现,基本脉络和历史事实,可以说是对的。因此太子晋被囚禁在巩义市太子沟,不能说没有一点自由。因此,巩义市太子沟是他住的地方,此地有山峰,现叫子晋峰。传说他曾跟登封白鹤观浮丘公学道。在太子庙、太子池修道30年,于53岁时在偃师缑氏山上吹笙驾鹤而飞天成仙。巩义市太子沟离偃师市缑氏山并不太远。太子乔短短的一生如子姓王始祖毕干之忠烈。妫姓王始祖虞舜之英明,都彰显出了他的品质之高尚和人性之光辉。因此太子乔受到历代帝王和名人的敬仰:比王子乔晚200年的屈原曾在《楚辞远游》之中记载了王子乔远游修道之事。孔子更是感叹说:“惜夫,杀吾君也”意思是说周灵王废子乔如杀东周英明君主也。汉刘向在《列仙传•王子乔》中记载:王子乔被废为庶民之后,曾周游伊、洛地带,师从浮丘公,修道30年,7月7日这一天乘白鹤升天而去。现在洛阳西南周山上有周灵王墓,偃师缑氏山上有王子乔墓和武则天女皇帝修建的太子升仙碑。周灵王及太子乔一生中都没有离开过河南,因此占中华王氏主体的姬姓王,鼻祖、始祖在河南,其根在河南,是不争的事实。
    河南开封的三槐堂,起步虽然比较晚,但三槐后裔为后起之秀,已达4000多万,其中大部分住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和海外各国。人们从思想上认知三槐堂,从文化上认知三槐堂,从血脉上认知三槐堂,都把三槐堂当作“祖庭和圣地”。经考证三槐堂开基祖王言为后唐黎阳令(河南浚县)他以还耕于民(开河滩地)而利于百姓。后居山东莘县。其子王彻为后汉状元。后汉政权维持四年,王彻曾在河南信阳地区的固始,光州、横川做过地方官以文章著称于世。其孙王祜时任北宋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住开封曹门外,其宅院为战国纵横家张仪旧宅。他以全家百口姓命保大名府符彦卿无罪,并直言赵匡胤“不要滥杀无辜”,被贬派往襄州任职。临赴任时便在院中亲手种下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后代必有为三公者,此树为证。”积阴德必有阳报。其子王旦果然相真宗18年,从此三槐堂号名闻天下。真正坐实三槐堂的是王旦,王旦相真宗18年,把大宋王朝推向了顶峰。从此三槐堂家族与赵匡胤、赵光义,宋真宗、宋仁宗,直至大文学家欧阳修,著名宰相寇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马光和大文学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都结下了不懈之缘。就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都为王氏宗谱写下了“跋”后,又亲笔题“王氏世宝”四字,作为《王氏宗谱》的卷首。因此,三槐堂文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是大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固始王氏始祖王晔(785-804),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令。王晔子友生汴,汴生恁。王恁生三子,即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闽台王氏以王审知为始祖。后唐末年战乱,他与长兄王审潮、王审邽提兵入闽,被后汉皇帝命名“开闽王”。按《开闽王氏总谱》记载,开闽王后裔已传三十多代,遍及闽台和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王氏人口一亿多人,姬姓王氏为主流,其中三槐堂王占整个王氏的40%。姬姓王、子姓王,妫姓王,其根在河南。
    今天除汉族外,我国的满、蒙、回、藏、苗、瑶、彝、水、壮、黎、佤、羌、朝鲜、布依、土家、高山、基诺、仡族、傈僳、拉祜、纳西、景颇、普米、德昂、哈尼、撒拉、保安、东乡、阿昌、锡伯、达翰尔等30多民族都有王姓,其中大部分部落酋长、部族长老因为是少数民族的首领,所以都以王姓为耀。
      下边就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其他民族改姓王氏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东汉时期,王莽时期:燕王丹重孙因献符瑞被赐姓王。汉武帝刘彻曾派兵追击北匈奴至漠北,有一支南匈奴在休屠王的带领下进入洛阳,后改姓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在拓拔宏带领下,从大同南迁洛阳,建立北魏(386-534)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话、姓汉姓、和汉族人通婚,大力推行民族融和政策。其中,有不少鲜卑族的王族都改姓王。三、随唐时期:洛阳王世充本胡氏,西域人,也改姓王。四、五代十国时期:回纥族后裔王镕为王武陵养子改姓王;王重盈养子王殷本姓蒋也改姓王;王处直养子王都本姓水,改姓王;王健养子王宗本姓甘,也改姓王;在这个时期,不少其它姓人都以改姓王为荣。特别是王保义本姓刘,他擅自去刘,冒姓为王。五、宋金时期:辽国统治者契丹耶律氏被金灭后,联宋抗金。后不少耶律后人都进入中原,改姓为王。金国被元灭之后,完颜阿骨达的后人全部改姓王。其中金兀术的后代,被其侄勃海王灭族后,金兀术的小妾逃到甘肃兰州东100公里的靖川县生下一子,改姓王,现在此村叫王家集,有6千多人。金将开封为南京,元灭金后,其金王族不少人逃难于河南省平顶山所辖县市,也改姓王。六、元明清时期:《元史》记载:大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克大都北京。元顺帝命淮王铁木儿不花监国,庆童(淮王铁木儿不花的侄子)和义王和尚为辅佐留守北京。元顺帝带领皇宫妃嫔及皇子皇孙弃城北逃。淮王铁木儿不花抗击明军,8月20日城破战死。之前义王和尚带领精兵心腹南逃,至河南濮阳马家寨一战惨败。当即义王和尚化名苏克明隐藏于濮阳农村,为苏姓始祖(据说已恢复王姓)。淮王子铁木花儿突由新乡过黄河到南阳镇平黑坡隐居,成为王姓始祖。其实,河南中牟县也有一支成吉思汗的后人。按元朝黄金家族世系一代,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二代托雷(铁木真四子)1228年监国;三代元世祖忽必烈;四代镇南王脱欢(忽必烈九子);五代为威顺王宽彻普化(淮王铁木儿不花)和义王和尚苏克明;六代为淮王王子(河南南阳王姓始祖)。至于说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后裔被改姓王或赐姓王。
     综上所述:中华王氏一亿多人,按血缘关系来讲,可分为四大谱系:一是姬姓王、二为子姓王、三为妫姓王、四为和姓王。从王姓主体来看,姬姓王、子姓王、妫姓王全部根在河南。在中国历史上从匈奴后裔到成吉思汗(铁木真)黄金家族,均在河南地区改姓王,所以从和姓王分析,也是根系河南。